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鼎

第2卷 第589章 (2) 文 / 南海十四郎

    第589章(2)

    玄宗天寶十三年時,唐廷的西突厥族大將哥舒翰為防備吐蕃入侵,設立了一支精銳的邊境部隊——神策軍,駐紮在隴西地區。安史之亂爆發後,由將領衛伯玉統帥東下勤王平叛,後來就駐紮在京畿陝州地區,由宦官魚朝恩掌管,並收編了很多精銳的西北邊兵,兵員超過萬人。

    永泰元年吐蕃入寇時,魚朝恩領神策軍駐紮苑中正式成為中央禁軍,又再度收編了許多精銳的藩鎮部隊,同時分為神策左右廂。德宗李適時改為左右神策軍,使北衙禁軍最終發展為十軍。神策左右兩軍主將為護軍中尉、副將為中護軍,均由宦官擔任要職,由此而確立了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制度,正式開啟了為害唐朝近百年的「宦禍」。

    同時,因為皇帝比較信任神策軍及其統兵將領,往往將邊境駐軍歸於神策軍指揮,稱為「神策行營」,比如著名的中興大將李晟平定「涇兵之亂」時就曾擔任神策行營節度使一職,神策軍也於此時達到了極盛。神策軍除負責宮廷宿衛外,同時還兼負防禦外敵、平滅內患之職,公元783年剿滅涇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戰、克建奇功,受到朝廷的器重和優厚待遇,以致許多邊兵均主動自覺地歸入神策軍建制,甚至一些京師內的流氓、惡少、商賈攤販等社會閒雜都報名加入神策軍,報虛餉、吃空額,最終竟使該軍達到空前的十五萬人之巨。

    但這是皇帝通過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隊,除親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閹人氣焰日盛、難以節制、逐漸大權獨攬。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不斷為神策軍增加糧餉、提拔軍官,致使神策軍耽於享樂、兵無鬥志,卻經常給予藩鎮以『清君側『之口實屢屢舉兵向闕,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殺統兵掌權的宦官以求藩鎮退兵,朝廷威嚴盡失。至晚唐時,不僅南衙十六衛早已湮滅幾盡,連北衙禁軍十軍也早已虛弱不堪、名存實亡了。

    邊防軍,主要是各邊防軍事機構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鎮、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每鎮、戍分別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

    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大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但是邊防軍的數量,也進一步增加,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同樣製造了機會。

    團結兵,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於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歷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傲: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歷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囚鄉耕種。

    在黃巢起義軍經過的江南地區,大部分敵人,就是這些團結兵。例如江西的南平王鍾傳、浙江的董昌、錢鏐等人,都是通過組建團結兵起家的,他們的軍隊,最初的來源,也是團結兵。準確說來,林度的保信軍,還有顧仁瞻的清淮軍,也是團結兵,都是後來得到朝廷的認可,賜予軍號,於是成了朝廷的軍隊。由於團結兵的大量興起,唐末混戰才會如此的慘烈,各地都有戰火發生。

    唐後期的軍隊,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有臨挑郡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干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貞元十二年(796),分神策軍為左、有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制度。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有功林、左右龍武、左有神武等六軍。

    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餉銀和賞賜都很豐厚,因此別的部隊,都削尖了腦袋,要為自己套上神策軍的名號。神策軍在巔峰時期,曾經發展到18萬多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諳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神策軍更大的作用,卻是控制皇帝。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神策軍就成了宦官手中的主要武裝力量,宦官不但用神策軍來對付政敵,還用來對付皇帝。好像甘露之變,就是皇帝被神策軍給抓走了。而憲宗之所以能夠振作,最大的原因,也是有力的控制了神策軍。可見,神策軍的歸屬,已經關係到皇帝的存亡,皇帝的禁軍,反過來干涉皇帝的廢立,也算是唐末最大的怪現象了。

    藩鎮軍,即節度使統領的軍隊。唐後期,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千,多至10萬人。各藩鍺兵,由於屯駐地區與擔負任務不同,分為牙兵(又稱中軍、牙中軍、牙內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牙外軍(又稱外營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鎮兵(屯駐藩鎮屬郡關津要地)等。

    牙兵系節度使的親兵,人數較多,戰鬥力強,給唐朝社會、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河朔三鎮牙軍,長期父子世襲,互通婚姻,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動輒發起兵變,驅逐將帥,支持節度使竊地割據,反抗朝廷,危害極為嚴重。

    這裡面最突出的,就是魏博節度使的牙兵,幾乎不知道殺了多少任的將帥,簡直成了一個毒瘤。直到楊鷺颯在劉鼎的默許下,大開殺戒,將數萬的魏博節度使牙兵,連同他們的家屬,都全部殺掉,這才徹底的摘除了這顆毒瘤。

    其實,最初的鷹揚軍,其實就屬於藩鎮軍。

    當然,在劉鼎登基以後,這樣的說法是禁止的。

    新帝國完全取消了以上所有的兵制,以鷹揚軍代替所有的軍事力量。

    新帝國規定,鷹揚軍是國家唯一合法的武裝力量。

    在國防部之外,設立帝**務部,專門管轄鷹揚軍野戰部隊。

    軍務部直接接受皇帝的指揮。

    尚書省兵部只負責兵員的招募。

    訓練、指揮都不歸兵部管。

    鷹揚軍兵員,主要採取招募的方式,大量招收農民和工人組成。

    新帝國同時規定,每個成年公民,都必須有服兵役的義務。

    鷹揚軍的所有糧餉、裝備,全部都由中央財政負責支出。

    鷹揚軍按照不同的軍號,分佈在全國各地,和各個道並沒有嚴格的聯繫。

    各個不同的軍指揮使,每四年調整一次,任何一個指揮使,都不得在同一個軍,連續擔任指揮使超過八年。

    鷹揚軍海軍隸屬於軍務部,同時受皇帝直接指揮。

    「差不多了吧?」

    劉鼎足足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來審閱一長串的帝國新規。

    他的感覺,要比打一場打仗還來得累。

    幸好,這項工作終於見到了眉目。

    「大人,還有國號……」

    艾飛雨提醒。

    「漢!」

    劉鼎毫不猶豫的說道。

    於是,新帝國以「漢」命名。

    漢家長纓,再次出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