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鼎

第1卷 第218章(1) 文 / 南海十四郎

    第218章(1)

    沉默片刻之後,艾飛雨平靜的說道:「大人認為,如果項羽沒有猜忌范增的話,劉邦是否能夠一統天下?」

    劉鼎感慨的說道:「時也運也,現在再說,也是無益了。項羽此人,看來的確存在相當多的缺點,只是外人看不出來罷了。這天下英雄,原來都是為名利而來,飛雨給了我全新的觀點。」

    艾飛雨平靜的說道:「所以說,劉邦的最後獲勝,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在項羽犯下了這麼多的錯誤以後,劉邦的確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條件。有句老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如果我們從民心的角度上來研究,我們會發現,所謂的英雄,其實老百姓是並不買賬的,所謂的無賴,老百姓也未必一味摒棄,一切都是利益在作怪。大人應該深深的知道這一點,否則就不會在霍山縣進行土地改革,在舒州對財稅制度大動干戈了。對於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誰做皇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這個皇上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只要是可以給老百姓帶來好處的,哪怕是一條狗,坐在皇帝的寶座上,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初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給關中的百姓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是劉邦贏得民心的關鍵。太宗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又有幾個人呢?飛雨覺得項羽肯定是不明白的。項羽進入關中的時候,將關中搜刮一空,子女玉帛,全部都運回去彭城,白白觸怒了天下的百姓。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正是人心離散的最好寫照。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恐怕也是因為意識到之前的錯誤吧,但是他不願意承認錯誤,於是只好自刎了事。」

    「當今亂世,節度使之間相互攻訐,人命卑賤還不如草芥,無論是淮西軍,又或者是魏博軍,又或者是淮南軍、河東軍,無一不是屠戮百姓的好手。大軍所過之處,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然而,長此以往,只會和百姓離心離德。由此而言,秦宗權和李克用都不足論,唯獨朱溫需要小心在意。朱溫在轄地實行溫和的統治政策,努力從周圍吸取難民都汴州、滑州等核心區域耕種生產,同時制定了嚴密的管理措施。放眼當今天下,能做到此等者,唯獨朱溫而已。鷹揚軍如不能盡快進入中原,則河南地區將盡入朱溫之手矣。」

    「嗯,扯遠了。大體上說,項羽關心人,劉邦信任人。關心和信任原本都是可以得人心的,曹操和劉備,都各有一大批忠心的部屬。但問題在於,項羽關心人,關心不到點子上。劉邦信任人,卻是信任到極點。飛雨前面說過,陳平這個人,是有盜嫂受金,反覆無常之嫌疑的。有沒有和嫂子通姦,暫時沒有證據,至少他的收受賄賂是一個事實。這樣一個人,自然要受到很多人的攻訐,不少人都堅持要將陳平下獄調查。然而劉邦只是找他談了一次話,便給予他高度的信任。難道是劉邦不知道陳平的缺點嗎?他當然知道,但是劉邦更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劉邦一身的缺點,當然要容忍陳平一點點的缺點。否則,還有誰願意給他賣命呢?」

    「劉邦問陳平:先生起先事魏,後來事楚,現在又跟寡人,難道一個忠實誠信的人會如此三心兩意嗎?陳平回答說,不錯,我是先後事奉過魏王和楚王。但是,魏王不能用人,我只好投奔項王。項王又不能信任人,我只好又投奔大王。我是光著身子一文不名逃出來的,不接受別人的資助,就沒法生活。我的計謀,大王如果覺得可取,請予採用。如果一無可取,就請讓我離開。別人送給我的錢全都沒動,我分文不少如數交公就是。劉邦一聽,便起身向陳平道歉,還委以陳平更大的官職。後來,陳平向劉邦建議用金錢在項羽那邊行反間計,劉邦立即撥款黃金(銅)四萬斤,隨便陳平如何使用,也不用報告(恣所為,不問其出入)。結果,陳平略施小計,果然弄得項羽疑心生暗鬼,對范增、鍾離昧等心腹之臣都失去了信任。」

    「可見,劉邦和項羽看人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劉邦看到的是人的長處,需要使用的也是該人的長處,但是項羽看到的,卻是該人的短處,好像自己的眼睛入了沙子一樣,容不得別人的短處,日子久了,自然沒有人願意跟隨他了。可見,為了爭霸天下,眼睛裡容不得沙子,是絕對不行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人要用的只是每個人的長處,例如飛雨現在只有腦子,大人要用的自然是飛雨的腦子,如果飛雨不小心貪墨了,大人是否可以放飛雨一馬呢?」

    劉鼎忍不住笑著說道:「有些話,說出來就沒有意思了。」

    艾飛雨卻一本正經的說道:「飛雨只是要大人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一個樣板的。大人麾下的每個人,都不見得像魚多均那樣清正廉潔,最起碼賈浙鵑和殷紅林都是喜歡貪墨的,劉忠漢也有冒領物資的行為,他們已經習慣了,不能馬上改過來。如果大人知道了以後,馬上拿掉三人的官職,固然可以讓其他人警醒,不敢貪墨,但是恐怕也堵死了天下才子的投靠之路。所以,如何將他們的貪墨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也是高深的學問哪!」

    劉鼎贊同的點點頭,目光炯炯的說道:「飛雨果然聰明,連這個都知道了,我還為此煩惱呢。想必你也已經有了解決的方案。罷了,以後這些事情,我就全部交給飛雨來處理吧。正如飛雨所言,我需要他們繼續為我效力,其他的,一切都在飛雨的掌握之中。」

    艾飛雨面無表情的說道:「大人有這話,飛雨自當竭力,不敢有絲毫徇情。」

    劉鼎深感欣慰的說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上天能夠將飛雨送到我的身邊,看來待我不薄啊!」

    艾飛雨冷靜的說道:「大人切勿高興太早,恐怕以後飛雨會經常讓大人感覺到不舒服的。」

    劉鼎笑著說道:「且當鍛煉我的氣量了。」

    艾飛雨面容淡淡的說道:「我們還是接著前面的話題繼續說吧。劉邦如此信任陳平,就不僅是用人不疑,而且是豁達大度了,與項羽的多疑反覆正好形成性命的對比。劉邦為人,確實大方。他要攫取的,是整個天下,當然也就不會去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會去計較那幾個小錢。為了這一遠大目標,他也能忍。比方說,克制自己的**。劉邦是最先攻入關中的,自武關入秦,進入咸陽。面對宮室、緯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他不是沒動過心。樊噲勸他出宮,他連理都不理。這也不難理解。一個小地方來的痞兒,見到如此之多的奇珍異寶、如花似玉、金碧輝煌,哪有不眼花繚亂、心神恍惚的道理?只怕喉嚨裡都伸出手來了。但聽了張良一番逆耳忠言後,他毅然退出秦宮,還軍霸上,而且乾脆人情做到底,連秦人獻來犒勞軍士的牛羊酒食都不接受,說是我們自有軍糧,不忍心破費大家,弄得秦人喜不自禁,惟恐劉邦不能當秦王。劉邦這一手,幹得實在漂亮。比起後來項羽在咸陽大肆掠奪殺人無數燒城三月,顯然更得人心。」

    「大人熟知的曹操與袁紹,也是極好的例子,曹操起兵之時,兵不過三千,將不過十員,袁紹卻擁有十萬大軍,將百員,還有顏、文丑這樣的猛將。袁紹佔據的河北之地,驍勇戰士極多,軍隊的戰鬥力很強,曹操按理說完全不是他的對手。然而,最終卻是曹操打敗了袁紹,最終統一了河北。請問大人,這是什麼原因?」

    劉鼎略一思索,道:「袁紹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屢屢自毀長城,是其失利的最基本原因。本來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乃是袁紹,然而,袁紹錯過了一個個的機會,又一次次的親手葬送自己的基業,慫恿何進去殺張讓,引狼入室請董卓入京,攆走董卓以後,又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以後,又惱羞成怒殺田豐,可見其愚蠢之極。河北本來就是多勇將,少謀臣,田豐被殺,注定了袁紹從此不能翻身的命運。相反,曹操雖然並不多,但是他極能將將,麾下將領如雲,謀士如雨,最終成就霸業。」

    艾飛雨欣然說道:「大人果然熟悉後漢故事,大人想必願意做曹操,而不願意做袁紹吧!」

    劉鼎不假思索的說道:「當然。」

    艾飛雨微微一笑,繼續自己的話題:「劉邦能克制**,也能控制情緒。當初韓信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偌大一塊地方,都成了他的地盤。手上有這麼多本錢,韓信便想同劉邦平起平坐。他派人送信給劉邦說,齊人偽詐多變,是個反覆之國,南邊又與楚國接壤。如果不立一個假王來鎮守,只怕形勢不定。當時,劉邦正被項羽的部隊團團圍在滎陽,太公和呂氏也都在項羽手裡,一肚子氣正沒地方發。一看使者來信,不免火從心底起,怒向膽邊生:王八蛋!老子困在這裡,天天等你來救,你卻要當個什麼假齊王!便破口大罵。張良和陳平心知這時得罪韓信不得,便暗中踹劉邦的腳。於是劉邦接著又罵:沒出息的東西!男子漢大丈夫,建功立業,平定諸侯,那就是真王了嘛,當的什麼假王!這樣一種隨機應變的功夫,項羽是沒有的。這樣一種克制自己的能力,項羽也是沒有的。這事要擱在項羽身上,他肯定二話不說便立馬去殺人,而且非親手殺了韓信不可。只怕大人也會這樣做吧?」

    劉鼎坦然承認:「誰要是背叛我,我一定會讓他付出代價的!」

    艾飛雨針鋒相對的說道:「如果大人此刻被困鎮海,韋國勇卻在舒州自把自為,大人又如何?」

    劉鼎微微一窒,道:「我會殺回去舒州,清除叛賊,然後捲土重來!」

    艾飛雨搖頭苦笑,無奈的說道:「大人如不能忍,則飛雨多說無益矣。」

    劉鼎冷靜的說道:「我們這是在分析問題,飛雨不必較真。」

    艾飛雨感慨的說道:「忍,心字頭上一把刀,刀刀刺在心上,刀刀滴血啊!沒有誰天生就懂得忍耐,忍都是逼出來的。有兩種忍。一種是在強權強暴面前不得不忍氣吞聲。這與其說是忍耐,不如說是無奈。打又打不贏,拚命又沒有本錢,不忍,又能怎麼樣呢?這就不能算是忍了。真正的忍,是在想做而又可做的前提下忍住不做。比如明明想佔有秦宮的財寶、女子,也佔有得了,卻自動放棄,這就非常不易。顯然,只有這樣一種忍,才是真正的忍。也就是說,真正的忍,是自己戰勝自己,是自己對自己下手。一個對自己都能下手的人,對付別人的時候大約也不會手軟。所以,能忍的人都心狠,心狠的人就不容易對付。」

    「劉邦是非常狠心的。有一次,楚軍追擊劉邦,劉邦為了逃命,居然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都推下車。車伕夏侯嬰三次把他們抱上車來,又三次被劉邦推下去。夏侯嬰實在看不下去,對劉邦說道,事情雖急,不可以趕得快些麼?為什麼要扔下他們不管呢?劉邦這才帶著孩子一起逃命。俗雲,虎毒不食子。一個可以棄親生兒女於不顧的人,其內心深處之狠毒殘忍,也就可以想像而知。項羽雖然殺人盈野,可是這份狠勁卻是沒有的。」

    劉鼎欲言又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