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征天下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華佗2 文 / 皇甫大少

    有一位極漂亮的姑娘,已經過了結婚的年齡,可是仍沒有嫁人,因為常期以來她的右膝,長了個瘡,不斷往外流濃水。

    華佗看過後,她父親問女兒的病情,華佗說:」派人騎馬,牽著一條栗色的狗跑三十里。回來後,乘狗身子正熱時截下狗的右腳,拄在瘡口上。」不一會兒,有一條紅色的小蛇從瘡口中出來,進到狗的腳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出自《獨異志》)

    後漢末年時,有人腹中長一結塊,白天黑夜疼痛無比。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死以後,可以剖腹把那東西拿出來,看看到底是什麼。」

    他兒子不忍心違抗父命,於是剖腹,取出一個銅槍頭,約有三分之一升左右。華佗聽說後,就前去瞭解。華佗看完,從小箱子裡取出藥放在槍頭上,槍頭立刻化成了酒。(出自《志怪》)

    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

    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藥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為了將醫學經驗留傳於後世,華佗晚年精心於醫書的撰寫,計有《青囊經》、《枕中灸刺經》等多部著作,可惜失傳。

    吳普遵照華佗的醫術治病,許多人被治好救活了。華佗對吳普說:「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只是不應當過度罷了。

    運動後水谷之氣才能消化,血脈環流通暢,病就不會發生,比如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腐朽就是這樣。

    因此以前修仙養道的人常做「氣功」之類的鍛煉,他們摹仿熊攀掛樹枝和鴟鷹轉頸顧盼,舒腰展體,活動關節,用來求得延年益壽」。

    樊阿精通針療法。所有的醫生都說背部和胸部內臟之間不可以亂扎針,即使下針也不能超過四分深,而樊阿針刺背部穴位深到一二寸,在胸部的巨闕穴扎進去五六寸,而病常常都被治好。

    樊阿向華佗討教可以服用而且對人體有好處的藥方,華佗便拿「漆葉青黏散」教給他。

    藥方用漆葉的碎屑一升,青黏碎屑十四兩,按這個比例配製,說是長期服用此藥能打掉三種寄生蟲,對五臟有利,使身體輕便,使人的頭髮不會變白。樊阿遵照他的話去做,活到一百多歲。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描寫,講的是關羽在襄陽之戰時右臂為魏軍毒箭所中。

    後來,傷口漸漸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華佗為關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劇毒,而關羽神色不變,尚在與人下棋。

    這個故事原本是頌揚關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時說明了神醫華佗的醫技高明。博得人們的稱讚和敬佩。他是我們外科醫學的鼻祖。

    這是《三國演義》和湖北《襄陽府志》上記載、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根據事實虛構的故事。關羽雖然有刮骨療傷,但是華佗早已在幾年前死去。

    華佗由於治學得法,醫術迅速提高,名震遠近。正當華佗熱心在民間奉獻自己的精湛醫術時,崛起於中原動亂中的曹操,聞而相召。

    原來曹操早年得了一種頭風病,中年以後,日益嚴重。每發,心亂目眩,頭痛難忍。諸醫施治,療效甚微。華佗應召前來診視後,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進針,片刻便腦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興。但華佗卻如實相告:「您的病,乃腦部痼疾,近期難於根除,須長期攻治,逐步緩解,以求延長壽命。」

    曹操聽後,以為華佗故弄玄虛,因而心中不悅,只是未形於色。他不僅留華佗於府中,還允許他為百姓治病。[

    華佗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

    對此,《三國誌》、《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仿的評述。

    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

    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

    所留醫案,《三國誌》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獻中五則,共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

    從其治療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

    他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是由中國傳去,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

    《隋書·經籍志》記有「華佗枕中灸刺經」一卷,已佚。《醫心方》所引《華佗針灸經》可能是該書的佚,《太平聖惠方》引有「華佗明堂」之。從現存佚看,《華佗針灸經》所載腧穴名稱及定位均與《黃帝明堂經》有較大不同。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藥,而且在針術和灸

    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

    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

    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一兩個穴位,病痛也就應手消除。

    如果病患集結鬱積在體內,扎針吃藥的療效都不能奏效,應須剖開割除的,就飲服他配製的「麻沸散」,一會兒病人就如醉死一樣,毫無知覺,於是就開刀切除患處,取出結積物。

    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割除腸子病變部分,洗淨傷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後縫好腹部刀口,用藥膏敷上,四五天後,病就好了,不再疼痛。開刀時,病人自己並不感到疼痛,一個月之內,傷口便癒合復原了。[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華佗採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這種全身麻醉手術,在中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創舉。

    華佗在醫療體育方面也有著重要貢獻,華佗創編了一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

    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用來當作「氣功」。

    身體不舒服時,就起來做其中一戲,流汗浸濕衣服後,接著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鬆便捷,腹中想吃東西了。

    他的學生吳普施行這種方法鍛煉,活到九十多歲時,聽力和視力都很好,牙齒也完整牢固。

    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