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神級備胎

正文 第三百八十三章 平分秋色 文 / 獨孤紅蝦

    在第一場半決賽結束之後。{頂}{點}小說

    沒有給多的時間,讓人感慨,殘酷的無情。

    緊接著,蘇晨和余雁的比賽,也是終於要開始了。

    在很多旁觀者看來,這兩人的水平都是不相伯仲之間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蘇晨之所以能如此的成功,更多的依仗的是他的創作才華,而這又是一個歌唱的比賽,所以說本身的歌唱條件,非常優越的余雁,則是被更多的人看好。

    而團結在蘇晨身邊的,當然也有一大批的忠實粉絲。

    他們則是始終一心一意的支持著蘇晨,寄語了很大的期望。

    這是一個實力至上的舞台,而作為蘇晨的粉絲,他們不光是看到蘇晨光鮮亮麗的一面,同樣是知道他在背後,所默默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並且,也堅信著,蘇晨這個奇跡的代名詞,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

    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處理的第一種關係,就是他和劉禪的君臣關係。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係。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李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並受遺詔。《國志?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還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國志?李嚴傳》裡面。這樣的一個托孤結構或者說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孫策托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長史和丞相都是官,主管行政。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也就是說。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周瑜為武;在劉禪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李嚴為武。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說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那麼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托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說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麼和怎麼被廢的。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為了讓我們的觀眾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裡面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那麼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成都,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小怪的樣說:哎,丞相怎麼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禪,說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顛倒四,於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國志?李嚴傳》的說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麼寫的,第二封信怎麼寫的,第封信怎麼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這樣一來怎麼樣呢?李嚴沒話說了,《李嚴傳》的說法是:「辭窮情竭,謝罪負。」怎麼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交待,低頭認罪。那麼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所以李嚴在蜀漢的這個政治舞台上時間並不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李嚴被廢的這個過程呢,情節可疑。為什麼可疑呢?第一點,犯罪動機不明,就是我們弄不清楚李嚴為什麼要這樣做。《國志》的說法是這樣十二個字:「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什麼意思呢?是因為他自己軍糧運不過去了,他想推卸責任,嫁禍於人。

    我們知道劉備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把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召來托孤。托孤以後,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嚴就留在了永安。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封武鄉侯。李嚴封都鄉侯;而且假節,就是授予他尚方寶劍;加光祿勳,就是再給他加一個榮譽職務。到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將軍晉陞為前將軍。輔漢將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說的雜號將軍,前將軍就是上一集說的名號將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驃騎將軍,後來還到了成都。那麼應該說,從劉備托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陞。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托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諸葛亮怎麼樣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說了算。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係,失去了表現的機會。因為他長期在外面,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拋棄。這是第一點不如。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將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准。第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別,開府就意味著有自己**的辦公系統和**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准。所以李嚴表面上步步高陞。實際上處處不如。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是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諸葛亮要北伐。調李嚴的軍隊,李嚴不去,不發兵。不但不發兵,還提出一個要求來,說我要做個巴州刺史。沒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後來,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嚴出兵到漢中,李嚴又不去。李嚴說,我要開府,說現在曹魏那邊陳群、司馬懿都開府了,陳群、司馬懿不是顧命大臣嗎?顧命大臣就可以開府,你是顧命大臣,我也是顧命大臣,我為什麼不能開府?又不得到批准。當然諸葛亮讓了一步,說這樣吧,你來吧,你到成都來,江州就交給你的兒,就是李豐。因為李嚴後來從永安到了江洲了。這就是他們兩個的這樣一個關係。根據這樣一個關係,者們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派意見以余明俠先生為代表,是譴責李嚴的。余先生的原話是,他說以上材料證明,李嚴完全是一個狡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而諸葛亮呢,顧全大局、一讓再讓,李嚴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從雜號將軍升為了名號將軍,還不滿足,還要一塊巴州當刺史,後來又要求開府,一而再、再而地要官、要權力,十分惡劣。所以自取滅亡是活該的,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提出來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欲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棍就打入了最底層。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

    這就必須從劉備托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托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不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托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著一股勢力,這個勢力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裡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裡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面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面來的。這會說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股勢力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托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劉備的想法是什麼呢?第一條,後來居上,不容顛倒。我們這個最後來的外來勢力一定要占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在此前提下,以我為主,兼容方,就盡量地把這另外兩股勢力也把它融合起來。所以劉備的這個時候的國策應該是這樣的幾句話:鞏固新人地位,穩定舊人情緒,協調新舊關係,消除新舊界限。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對象,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系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系統的一個團結對象。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也就是說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係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面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或者用主客、新舊關係來說,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係特別好。再加上本人特別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劉備托孤時候的想法。

    但是李嚴這個人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第一個,自視甚高,難於共事,這個人性格不好。當時有一句名諺叫做「難可狎,李鱗甲」,什麼意思呢?就說李嚴這個人肚裡面有龍鱗,這龍鱗的特點是什麼?你只能順著摸,你不能倒著來。所以李嚴這個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呢,傚法蘇張,朝秦暮楚。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這個新人和舊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之間,他擺來擺去,甚至有點挑撥離間,搞是非。由於有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時候,是把新人和舊人都聯合起來聯名。為什麼要聯名?就是說我們新人、舊人沒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撥離間。這是第二個問題。第個問題,擁兵自重,分庭抗禮。李嚴留駐永安,後來又到了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然後在那兒就不走了。然後在那兒就自己築城,自己擴軍,要求劃出五郡之地來單獨成立一個州。本來蜀漢它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個州出來,叫巴州。這在諸葛亮看來,他挑釁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後來居上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新人,我們荊州集團一定要佔據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他挑釁了這個原則;第二個他挑釁了統一原則,因為他實際上是搞分裂。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拔掉這顆釘。本來劉備安排李嚴為副的時候,是希望他起到一個中介作用,希望他充當一個潤滑劑。結果他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成了當中一根刺了。那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從大局著想,從蜀漢政權的長之久安、安定團結出發,這樣一顆釘一定要拔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這顆釘了,只不過是在等待機會而已。那麼李嚴既然犯了這麼一個低級錯誤,那就對不起了,請你回家養老去吧。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是這樣一個分著層次的、由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著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機,有著隱憂的。那麼要把這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為了真正地實現依法治蜀,真正做到執法公平、賞罰嚴明,諸葛亮也廢黜了一些屬於自己這邊的人,甚至還殺了自己最喜歡的人,比方說馬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背後其實也是有著深刻原因的。那麼馬謖到底該不該死,馬謖到底該不該殺?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為什麼會流淚呢?請看下集——痛失臂膀。(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