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神級備胎

正文 第三百七十章 游刃有餘 文 / 獨孤紅蝦

    這天下午,當女演員舒流達到了飄風公司之後。

    以及各道具,和拍攝場地的準備完成。

    飄風洗髮露的系列廣告,便是開始正式的進行拍攝了。

    而蘇晨則是劇中的演員兼導演的職責。

    可以說,飄風已經是把所有廣告拍攝的重任,交給了蘇晨。

    而蘇晨在拍過了大型的電視劇和電影之後,再回過頭來拍一個小小的廣告,是一點都不怵的。

    工作起來,也是非常的熟練,在各部門之間的調度,也是游刃有餘。

    即使,前來拍片的當紅女星舒流,在看到現場所有的工作事項都是由蘇晨來執掌的時候,也終於是變得本本分分。

    至少是,不會再片場耍大牌了。

    終於,等到了各部門都準備完畢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鐘,但是在蘇晨的高效執行力下,整個廣告都是在按部就班的拍攝中

    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係。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李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並受遺詔。《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還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三國誌.李嚴傳》裡面。這樣的一個托孤結構或者說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孫策托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長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也就是說,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文、周瑜為武;在劉禪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文,李嚴為武。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說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那麼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托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說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首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麼和怎麼被廢的。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為了讓我們的觀眾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裡面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到了,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那麼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小怪的樣子說:哎,丞相怎麼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禪,說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顛三倒四,於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三國誌.李嚴傳》的說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麼寫的,第二封信怎麼寫的,第三封信怎麼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這樣一來怎麼樣呢?李嚴沒話說了,《李嚴傳》的說法是:「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怎麼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交待,低頭認罪。那麼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所以李嚴在蜀漢的這個政治舞台上時間並不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李嚴被廢的這個過程呢,情節可疑。為什麼可疑呢?第一點,犯罪動機不明,就是我們弄不清楚李嚴為什麼要這樣做。《三國誌》的說法是這樣十二個字:「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什麼意思呢?是因為他自己軍糧運不過去了,他想推卸責任,嫁禍於人。那麼「解己不辦之責」這句話是說得通的。「顯亮不進之愆」,就是要故意顯示是諸葛亮不想北伐,膽小怕事撤軍的。這個不大講得通,因為李嚴給劉禪的表文裡說得很清楚,丞相不是不敢打仗,他是偽退,是為了誘敵深入,你不能說這個誘敵深入是給諸葛亮栽贓的。所以犯罪動機不明。第二點,作案手法拙劣。就用這樣一個前言不搭後語的這麼一套說辭,你就能把諸葛亮陷害了?那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而且你這樣一個前後矛盾的說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諸葛亮,那你只能口傳,你怎麼能留下把柄呢?親筆書信,你難道沒有想到將來諸葛亮會把你的這些親筆書信都拿出來個大家看嗎?李嚴連這都想不到嗎?可疑。第三,只有一面之詞。就是我們現在的史書上查不到李嚴自己的任何說法。

    我們知道劉備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現在奉節,把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召來托孤。托孤以後,諸葛亮就回到了,李嚴就留在了永安。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封武鄉侯。李嚴封都鄉侯;而且假節。就是授予他尚方寶劍;加光祿勳,就是再給他加一個榮譽職務。到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將軍晉陞為前將軍。輔漢將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說的雜號將軍。前將軍就是上一集說的名號將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驃騎將軍,後來還到了成都。那麼應該說,從劉備托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陞。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托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諸葛亮怎麼樣呢?主持朝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說了算。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係,失去了表現的機會。因為他長期在外面,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拋棄。這是第一點不如。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將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准。第三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別,開府就意味著有自己**的辦公系統和**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准。所以李嚴表面上步步高陞,實際上處處不如。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是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諸葛亮要北伐,調李嚴的軍隊,李嚴不去,不發兵。不但不發兵,還提出一個要求來,說我要做個巴州刺史。沒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後來,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嚴出兵到漢中,李嚴又不去。李嚴說。我要開府,說現在曹魏那邊陳群、司馬懿都開府了,陳群、司馬懿不是顧命大臣嗎?顧命大臣就可以開府,你是顧命大臣,我也是顧命大臣,我為什麼不能開府?又不得到批准。當然諸葛亮讓了一步,說這樣吧,你來吧,你到成都來,江州就交給你的兒子,就是李豐。因為李嚴後來從永安到了江洲了。這就是他們兩個的這樣一個關係。根據這樣一個關係,學者們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派意見以余明俠先生為代表,是譴責李嚴的。余先生的原話是,他說以上材料證明,李嚴完全是一個狡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而諸葛亮呢,顧全大局、一讓再讓,李嚴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從雜號將軍升為了名號將軍,還不滿足,還要一塊巴州當刺史,後來又要求開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權力,十分惡劣。所以自取滅亡是活該的,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提出來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欲極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層。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

    這就必須從劉備托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托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不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托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著一股勢力,這個勢力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裡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子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裡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三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面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面來的。這會說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三股勢力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托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

    但是李嚴這個人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第一個,自視甚高,難於共事,這個人性格不好。當時有一句名諺叫做「難可狎,李鱗甲」,什麼意思呢?就說李嚴這個人肚子裡面有龍鱗,這龍鱗的特點是什麼?你只能順著摸。你不能倒著來。所以李嚴這個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呢。傚法蘇張,朝秦暮楚。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這個新人和舊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之間,他擺來擺去,甚至有點挑撥離間,搞是非。由於有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時候,是把新人和舊人都聯合起來聯名。為什麼要聯名?就是說我們新人、舊人沒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撥離間。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擁兵自重,分庭抗禮。李嚴留駐永安,後來又到了江州,就是現在,然後在那兒就不走了。然後在那兒就自己築城,自己擴軍,要求劃出五郡之地來單獨成立一個州。本來蜀漢它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個州出來,叫巴州。這在諸葛亮看來,他挑釁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後來居上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新人,我們荊州集團一定要佔據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他挑釁了這個原則;第二個他挑釁了統一原則,因為他實際上是搞分裂。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本來劉備安排李嚴為副的時候,是希望他起到一個中介作用,希望他充當一個潤滑劑。結果他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成了當中一根刺了。那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從大局著想,從蜀漢政權的長之久安、安定團結出發,這樣一顆釘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這顆釘子了,只不過是在等待機會而已。那麼李嚴既然犯了這麼一個低級錯誤,那就對不起了,請你回家養老去吧。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子,是這樣一個分著層次的、由三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著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機,有著隱憂的。那麼要把這三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為了真正地實現依法治蜀,真正做到執法公平、賞罰嚴明,諸葛亮也廢黜了一些屬於自己這邊的人,甚至還殺了自己最喜歡的人,比方說馬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背後其實也是有著深刻原因的。那麼馬謖到底該不該死,馬謖到底該不該殺?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為什麼會流淚呢?請看下集——痛失臂膀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