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二卷 崑崙湧五河,烈火浴鳳凰 第一四八章 涼州風月美,遙望居延路(四)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11-23

    燕尾炬也稱雉尾矩,專門用來焚燒尖頭木驢的縱火戰具,和尖頭木驢同時盛行於南北朝。如《梁書·羊侃傳》記載:侯景為尖頭木驢攻城,箭矢和石塊都不能制止,楊侃就製作了燕尾炬,綁在鐵簇上,用油灌上,仍在尖頭木驢上將之點燃,很快就把它燒燬了。

    它是用蘆葦等柴草,綁縛成下部岔開,形狀如同燕尾的草把,浸潤在油脂中,分岔中間安裝一根尖頭鐵錠,點燃後從城上投擲到攻城作業的木驢背上燃燒。由於鐵釘很難準確的釘入木驢的背上,後來又改為用鐵索懸掛在木桿上,由人操縱下垂,讓燕尾炬騎在尖頭木驢上燃燒。對於轒轀和頭車等,就不必開叉,稱為飛矩。此外還有將柴草捆紮成粗大的圓柱形草束,形狀如同牛的身體,稱為火車。用來焚燒敵人各種木結構的攻城戰具。如陳規守德安的時候,用乾燥的竹木柴草等製造下火牛三百多個,在城牆上將火車推下,在天橋腳下將之焚燒。

    游火鐵筐也稱游火箱,專門用來灼燒挖掘城牆的敵人。它是用熟鐵打造成籃子的形狀,上覆草火牛,從城牆上墜下,灼燒攻城者。

    木女頭用來代替被敵人破壞的女牆,為守城的戰士遮蔽箭矢和石塊。

    小型木女頭為厚木板製成,和女牆的形狀相同,高約六尺,寬約五尺,木板的表面開有觀察和發射孔,底部裝有兩輪,以便於機動。輪軸上裝有拐子木,用來支撐板牆直立和不移動。

    塞門刀車這種器械在戰國時也有應用,《墨子·備穴》載:「門中吏主塞突門。用車兩輪以木束之,塗其上,椎置突門內,使度門廣狹令之」,看來最初寒門刀車上並不裝刀。

    《武經總要》及《武備志》上均有相同的塞門刀車圖並文字說明;「刀車,以兩輪車,自後出槍刃密佈之,凡為敵攻壞城門,則以車塞之。」塞門刀車的寬度也應根據城門的寬度製造,可剛好將城門塞住。若不用時,塞門刀車應置之城門之後,隨時備用。

    這種車也適於在地道、巷戰中用來堵塞突破口。但現見有人以為這種車可做為步兵衝鋒開路之用,則與所見史料相悖了。

    《墨子》篇記載了這種塞門刀車的用途。對於堅守城池的長期惡戰,城門難保一次不失,這塞門刀車便是最為有用的救急兵器。

    小型塞門刀車前刀壁上裝有24把鋼刀,使用時將車推至城門缺口處,既可殺傷敵人,又可擋住敵方的矢、石。這樣對方很難攀援,形成活動的壁壘。

    刀車是打造得一種極為堅固的兩輪車,車體與城門幾乎等寬,尋常總在三四丈之間;車前有木架三四層,各層固定尖刀若干口,車體有長轅;敵但攻破城門,數十成百兵士猛推刀車塞住城門。

    鹿砦是用伐倒樹木構成、形似鹿角的築城障礙物。古稱鹿角砦。有樹幹鹿砦和樹枝鹿砦兩種。通常設置在森林邊緣、林間道路和有行道樹的道路上。樹幹鹿砦主要用以防裝甲戰鬥車輛。設置時將直徑20厘米以上的樹,在距地面0.6∼1.5米處交叉伐倒或炸倒,使樹冠朝向敵方,樹幹與樹樁不要完全斷離,並在折斷處用鐵絲系連。設置縱深一般不小於30米。樹枝鹿砦用以防步兵和防運輸車輛。可就地設置或移動設置。就地設置是在現地將並列的直徑不小於15厘米的樹交叉伐倒,使樹冠朝向敵方,並砍掉細枝,削尖粗枝,用叉樁將其固定在地上;移動設置是將伐倒的樹運到設置地點,使樹冠朝向敵方,並用鐵絲和叉樁將其固定在地上。

    中型鹿砦高度達到了三丈,使得幾乎沒有任何的騎兵可以越過這道鹿砦。但是中型鹿砦仍然是木質,很容易被對方焚燬或者破壞。

    目前基地共解鎖戰艦二十八種,分別是:

    一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獨木舟

    二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竹排

    三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倉舟

    四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雙槳單倉先登舟

    五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火舟

    六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單帆單倉運兵船

    七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飛舟

    八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木排

    九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四槳單倉先登舟

    十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艨艟

    十一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檻舟

    十二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倉舟

    十三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雙帆雙倉運兵船

    十四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八槳單倉先登舟

    十五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飛舟

    十六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車船

    十七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海鶻

    十八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小型樓船

    十九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大型木排

    二十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艨艟

    二十一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十六槳先登舟

    二十二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車船

    二十三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四十槳先登舟

    二十四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樓船

    二十五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三帆中型運兵船

    二十六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火舟

    二十七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中型檻舟

    二十八級縱橫四海科技解鎖的——五牙戰艦

    海鶻船是唐代及其以後出現的一種性能優良的中國古代船型,其特點是:「雖風浪漲天無有傾側」,因而許多專家學者稱它為全天候戰船,是水師中著名戰鬥艦之一。

    它可以在惡劣天氣作戰的攻擊艦。體型不大,船形頭低尾高,船身前寬後窄,是仿照海鶻的外型而設計建造的。船上左右各置浮板四到八具,形如海鶻翅膀(今稱披水,或稱撬頭),其功用在使船能平穩航行於驚濤駭浪之中,並有排水以增加速度之功。

    船艙左右都以生牛皮圍覆成城牆狀,以防止巨浪打碎木製的船體,並可防火攻。牛皮牆上亦加搭半人高的女牆,牆上有弩窗艦孔以便攻擊。甲板上遍插各類牙旗並置戰鼓以壯聲勢。

    小型海鶻長約二十丈,能夠容納將近五十人的水軍士兵。

    車船是中國古代用人力驅動運轉的明輪船,也稱輪船或車輪舸。在近代汽船問世前,人類船舶的推進,主要是仰仗風力和人力,前者用帆,後者用槳。車船是在槳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設計的,槳用手力,而車船使用腳力,確為古代一項重大的船舶技術發明。

    早在南北朝(420∼589)時,已有車船的記載。唐代李皋對車船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製造的車船用人力踏動快速前進。宋代的車船盛極一時,紹興二年(1132)王彥恢制的戰艦,旁設4輪,每輪8楫(槳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