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炮火1906

第二卷 黃金之路 第三百一十三章 德國必勝論 文 / 費虛

    第三百一十三章德國必勝論

    如果讓中國能夠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來,實現向工業國的轉變,那麼這個國家將會很可怕,這是列強的共識。

    它擁有龐大的人口優勢,擁有豐富的資源——至少這個時代都這麼認為,煤鐵完全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龐大的國土如果全部用機械來耕作,能夠產生龐大的糧食儲備,即便這個國家的人口太多了些,但是戰爭對人口的消耗,以及戰時管制,糧食並不會成為中國的軟肋,光是中國東北的糧食生產,就能夠養活大半個中國的人口。

    中國本來就是個原料產地,擁有工業體系之後,戰爭並不會使得經濟有所損害,反而會刺激繁榮。

    藥品、布匹、機械等等物資的供應,根本不是問題。

    如果德國介入中國的東北開發——據德國參謀部得知,美國正在幫助東北進行一項東北振興計劃,那麼日俄兩國將如坐針氈。

    太棒了,一個東北,就能牽制日俄兩國,想想都令人興奮。

    但是,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東北的掌權者,必須是親德派。

    列強國家維持清廷統治的共識是穩定的,同時也在尋找著代言人,英國看中了袁世凱,日本選擇了全面撒網,既扶持革命黨人,又拉攏中國的立憲派,美國則是希望憑借強大的資本攻勢,讓它在中國的利益萬古長存。

    李安生有美國背景,這是公開的秘密,而且美國也需要這個契入點,擠進中國,制衡英日同盟。

    早年德皇就提出過,由德國、中國與美國結成同盟,由於清廷的猶豫,以及洩密,導致被日本從中破壞。

    現在李安生忽然提出需要德國扶持東北的工業計劃,這是怎麼回事?

    德皇並不太關注遠東的局勢,或許扶持中國對抗日俄也是心血來潮,但不妨礙他興致勃勃的就此展開討論。

    李安生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他並不指望憑借他的一席話,就能讓德皇相信東北將來能夠制衡日俄,人家沒這麼天真,只要在德皇心中留下一點印象,這就夠了。

    眼下還不是時候,李安生總要向德皇證明些什麼,只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夠讓德皇相信。

    或許,應該早日推動辛亥革命,他的目標是東北王,有程德全在兩江遙想呼應,作為清廷倒台後數一數二的政治集團,放眼中國,誰能撬動他的地位?

    到時袁世凱、革命黨人,只怕都要來拉攏他。

    眼下,用一點農業技術,作為投名狀,向德皇證明他的價值,是一項無比重要的投資。

    「去年東北的大豆、小麥等糧食繼續大豐收,似乎這幾年整個世界的產量並不理想,只有貴國的東北三省,糧食產量讓世界震驚。德國應該感謝東北糧食豐收,為德國帶來的成本降低,不然的話,大豆與小麥價格不斷高攀,我們可要多付出一大筆錢。」

    的確,去年東北三省的小麥出產四百六十萬噸,出口二百萬噸,而大豆出產三百二十萬噸,出口一百六十萬噸。

    光是德國進口小麥一百八十萬噸,其中東北小麥已經佔了三成,進口大豆四十萬噸,其中十萬噸是直接從東北進口。

    而德國對東北小麥以及東北大豆的需求在不斷的增加,李安生給出了四十兩銀子一噸的大豆價格,實際上還是德國賺了大便宜,去年大豆平均出口價為五十六兩銀子,即便由德國方面付運費,東北只需要將大豆從碼頭倉庫運上德國貨輪,還能收穫一筆保管費,但德國還是認為價格公道的很。

    要知道,德國從南美等地進口大豆的話,六十五兩銀子一噸都不止,還是東北大豆產量大,價格給壓了下去。

    而李安生給德國的小麥價格,也只是在三十五兩銀子一噸,德國同樣賺了一筆。

    李安生之所以讓德國人佔這個便宜,實際上還是谷賤傷農,尤其是大豆,畢竟世界市場需求有限,去年整個世界市場大豆貿易額為三十七億兩銀子,東北大豆能夠獲得的份額會不斷增加,但是要防範關稅保護與貿易壁壘。

    將來東北的小麥與大豆產量將會更加的驚人,除了加大農業恐怖主義力度,另外就是積極打開世界市場。

    用大豆與小麥換戰艦實際上也是一招妙招,等於讓德國佬提前預定了小麥與大豆的生產。

    東北正在倡導全民吃細糧,全面種植細糧,但是畢竟關內的老百姓還沒有這麼富,能夠奢侈到吃細糧,所以,東北養活全國人不成問題,但是總不見得白養,東北是靠農業崛起的,要是谷賤傷農,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錫良是清楚農業恐怖主義這回事情的,本來宅心仁厚的他極力反對,但是,東北的糧食產量越來越驚人,要是不這麼做,東北好不容易出現的繁榮景象就會曇花一現,農業,畢竟是農業,不像工商業一樣。

    東北其實稅賦是很重的,隱形稅賦,比如農業指導費,對移民的貸款吃息,種子與化肥,等等,一大堆的以貨幣或是以糧食為體現。

    東北官庫中的存量越來越多,即便以貸款方式以及部分免費供給新移民,並且發動全國進行儲備——中國歷代王朝都有大規模儲存糧食的習慣——後世也是如此,糧食還是嫌多,移民太多,土地開發越來越多,種植糧食越來越多。

    去年東北新移民一千三百萬人,東三省官府向他們供應了四百多萬噸的粗糧以及接近百萬噸的細糧,但是對應糧食產量來說,這點消耗還是無法將官府與李安生控制的屯糧機構的庫存消耗。

    李安生為什麼要買戰艦,就是因為東北官府有這個實力,錢沒有,有糧食。

    既然一時之間無法將更多的糧食換成錢,那不如換戰艦。

    李安生甚至在考慮,繼續追加戰艦,將來走向對外擴張的道路,為什麼?糧食銷售不出去,只能依靠巨艦大炮來打開市場。

    另外,說服德國等國家進行糧食戰略儲備,或許也是個好辦法,這次用二十萬噸大豆以及三十五萬噸小麥來換取一艘主力艦,實際上很值得。

    德國方面已經確認了造價,也採用了李安生提出的方案,基本上就是德國正在設計的「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進型號,採用平甲板艦型,長210.4米、寬29米、吃水近10米,設計排水量26600噸、滿載排水量31200噸,8門50倍口徑的305毫米主炮主炮沿甲板中線佈置,以雙聯裝分別佈置在首尾兩端,這也是該類型的主炮第一次配置在德國的戰列巡洋艦上,雖然相比同期的英國戰巡主炮口徑偏小,但是有更快的射速。

    也通過了李安生的提議,採用油煤混合燃燒動力,也就是以燃煤為主,燃燒時向爐腔內噴灑重油增加效率。

    這艘戰艦造價一千六百萬兩銀子,加上必要的培訓費用,其他的雜七雜八,那麼多糧食剛剛好。

    這麼多糧食還是分期付款,三年付清。

    也許,每年儲備上七萬噸的大豆,以及十萬噸多一點的小麥,對於德***方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這筆交易讓德國工業界交口稱讚,認為是一筆明智的買賣,雙方都有好處。

    德國官方這一次集中購買大豆與小麥,然後轉銷給那些對大豆以及小麥需求迫切的資本家,既贏得了利潤,又收穫了政績。

    資本家們省下了成本,自然感激不盡,而德國造船廠又得到了訂單,同樣很高興,鋼鐵企業等企業同樣分享好處。

    似乎,這樣的買賣多做一點也無所謂。

    李安生藉著這次機會,向德皇提出了用大豆與小麥換取機械設備與各項技術的要求,很顯然,他希望繼續將糧食買賣做大。

    甚至,他還提出,用東北的糧食生產為抵押,向德國獲取巨額貸款。

    如果由德國提供幫助,走德國化的工業化道路——事實上,德國是進行工業化最成功的國家——它的重工業發展在體制的幫助下非常完善,需要的資金將會高達一億馬克,五千萬英鎊左右,三億七千萬兩銀子。

    憑借東北目前的財政收入,是遠遠不夠的,今年有望達到八千萬兩銀子,憑借逐步的積累與投入,能夠開啟東北的工業化,不過,李安生需要更快的速度。

    他等不起那麼慢,他需要高速,加速,一戰開打前就要形成一個初步的工業體系,然後憑借一戰的戰爭財來完善。

    所以,在一戰前,他必須要籌集到起碼兩億兩銀子,用於東北的工業體系。

    用糧食來彌補一部分,是個不錯的主意。

    用糧食來換取德國的機器設備與技術,換取德國的工業援助,甚至用未來的糧食生產來抵押,向德國借款,表面上看來,這只是東北糧食貿易的換了一種方式,但是聰明人卻能從中看出,其實李安生是耍了花招,這是在變相的導致德國進行糧食儲備。

    不僅德國的糧食主要進口目標基本變成中國東北,而且德國還要逐年的增加糧食儲備,這既是替東北糧食出口拉了一筆大單子,又是一次成功避免谷賤傷農的成功運作。

    真實歷史上,德國可是連一年的糧食都沒有儲備,李安生打算替他們儲備上一點,基本上,運作下來,德國的糧食進口全部給東北糧食給壟斷,而且真的能夠換取機器設備與技術,還有大筆貸款數額能夠達到三億七千萬兩銀子,四年下來,也不過是兩百多萬噸的糧食每年。

    德國現在自身光是小麥就要進口一百八十萬噸,大豆四十萬噸,未來的需求還會增加,算下來,也只是每年儲備上那麼一丁點。

    東北急切的需要轉型,必須降低對耕地的大量開發,開始走工業化道路。

    要不然的話,只怕東北真的要走向對外擴張的道路,用巨艦大炮來轟開人家的大門,強行傾銷糧食,就像後世的美國一樣,想方設法讓你買美國小麥美國棉花美國麵粉。

    其實李安生的這個計劃對德國也有好處,等於說中國東北用糧食貿易的資金來購買德國的機器設備,各種工業品,對德國的經濟是有好處的。

    對李安生來說,總比向美國借款的好,美國佬的氣量可並不大,已經迅速的給他拋棄。

    「可是東北的財政收入可並不多,德國當然歡迎這麼一份大訂單,也願意提供借款,但是據我所知,貴國政府是無法對這個計劃進行支持的,資金上完全不行。」

    東北今年大概有八千萬兩銀子的財政收入,雖然這麼點財政收入完全不被放在威廉二世的眼中,但這時針對德國而言,要是對於俄國那樣的貧窮的農業國,或者日本那種畸形的國度而言,意義就很不一般。

    如果真的幫助東北實現工業化,那麼財政收入也許就能夠迅速增長,或許能夠跟日本比擬。

    日本去年的財政收入突破了兩億兩銀子——當然包括了中國的賠款,在李安生看來,要超過日本其實非常簡單。

    「為了東北糧食,將來日本很有可能會對我國開戰,那麼東北的糧食,將會價格陡增。我認為,德國還是實行糧食戰略儲備的好。」

    李安生繼續開始忽悠,是啊,日本跟俄國都是無法容忍東北走上工業化道路的,一個強大的中國非常讓他們警戒,戰爭是早晚的事情。

    威廉二世也贊同這種觀點,尤其是日本,那種畸形發展的國家,早晚會成為對外侵略的國家。

    東北是日俄的勢力範圍,他們絕對不會放任東北的強大。

    這麼看來,將來的確很有可能在東北發生戰爭,似乎,糧食價格的確會猛增。

    「德國的確應該儲備糧食,你的東北振興計劃,我們會認真考慮。但是,特使先生,你真的確定要在英國訂造戰艦嗎?不繼續向德國訂造?」

    其實德國的船廠並沒有太過寬裕的容量,威廉二世的興趣也不是太濃,他只是不甘心訂單落在英國手中。

    「說到底,我國還是準備走自造戰艦的道路,我們需要技術,需要從英國戰艦上頭找到借鑒,當然,我們也需要他們的技術。我承認,德國的蒸汽輪機技術已經超過了英國,在艦炮、燃油鍋爐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但是,我同樣需要來自英國的技術參考。如果貴國願意提供更多的技術的話,我會考慮在明年訂造戰列艦。我國的主要敵人是日本,所以,我需要更大口徑的主炮,比如日本人剛在英國訂造的巨艦,我猜測主炮口徑達到了14英吋。」

    威廉二世頗有不悅,提高了聲音說道:「難道,特使先生認為,我們德國的戰艦不如英國戰艦?」

    李安生接連搖頭,說道:「不不,恰恰相反,我認為德國的戰艦更加屬於精品,生存能力遠強於英國戰艦,只是在主炮上面的步伐跨越的太小了些。」

    其實今年以來,德國的主炮技術又有了提升,305毫米口徑50倍徑的主炮射速快射程遠,重量也輕,威力也相當不俗,考慮生存能力的話,李安生還是情願選擇德國戰艦。

    「正因為德國戰艦是以英國海軍為假想敵,才使得在造艦技術上不斷進步,超過了英國。如果假以時日,我敢斷定,英國的艦隊在海上將會完全不敢與德國海軍抗衡。只是,這需要時間,我相信,只要給德國十年時間,能夠硬生生拖垮英國。」

    威廉二世頓時來了興致,連忙問道:「這是真的嗎?特使先生,你的論調似乎很新穎,為什麼給德國十年的時間,就能拖垮英國?」

    「英國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就已經隱含著嚴重的問題,1870年以後英國就在經濟發展上顯露出疲態。儘管絕對實力上頭,德國與美國還沒有完全超越,但對於英國這樣的國家,如果不能保持領先的發展速度,絕對的落後是遲早的事情。」

    威廉二世做出了請的手勢,希望李安生繼續談下去,翻譯似乎開始出汗,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幸好李安生突擊學習了一點德語,還能夠夾雜著一些半生不熟的德語來談話。

    「在德國面前,我認為,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手工業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額。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即便是英國發明的先進技術,也因工業界的保守思想而沒有發生積極作用。可以說,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經濟制度的創新機制,它們並沒有跟在英國後面亦步亦趨,而是接受了現代化的思想精髓,採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反觀英國,還在孜孜不倦的向中國,向全世界傾銷他們的棉紡織品,真是可笑。」

    說到英國的棉紡織品傾銷,李安生似乎很憤慨。

    而威廉二世則插了句玩笑話,「對了,英國似乎還在全世界進行他們那賊頭賊腦的鴉片貿易,這伙混蛋,他們當年對貴國可真是禍害不淺。」

    李安生哈哈大笑起來,繼續說道:「是啊,可悲的是,英國更加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雖然由於世界市場的擴展,英國仍能保持經濟的低速發展,但其所佔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了。當然對於像英國這樣已經形成工業化規模的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更加困難。但當時的情況是,哪個國家在新興工業部門佔據優勢,它就可以開拓新興市場並獲得高額利潤。由於慣性力量,造成英國在新興產業的研發方面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因此英國新興產業佔整個工業的比重低,其產值佔整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幾,真可憐。再這麼下去,我真不知道他們該如何維持世界霸主的寶座。」

    「對,他們哪裡有資格稱什麼日不落帝國,夕陽,他們只是夕陽,我們德國才是新興的霸主。」

    威廉二世覺得李安生的話相當有道理,很有同感,忍不住叫起好來。

    於是,李安生鼓足了勁,繼續忽悠。

    「目前英國本土投資只佔30%,其他70%的資金投在國外,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長此以往,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並且形成了國內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依賴性的經濟是十分脆弱的,英國經濟必須圍繞著國際經濟運轉,必須確保無形貿易的收入,必須確保金本位制、自由貿易政策和平衡財政等經濟手段的有效運行。一旦這些條件改變,經濟的依賴性必然成為一種制約經濟發展的力量。」

    這些都是李安生根據胖叮噹提供的資料所研究出來的,確實,大英帝國的弊病很多,主要就是這些,積重難返。

    威廉二世點頭道:「還有法國,法國同樣是個依賴海外投資的國家,或者說,在海外放貸,看看法國佬,他們全部是在海外放貸的債主。」

    「我個人很希望德國能夠幫助我們在教育上進行革新,我很欣賞德國的教育體制,我認為,德國強大的原因,還是在於教育方面。例如在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方面,1838年,普魯士政府用於教育的支出達300萬塔勒,相當於同年英國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國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9%,同年英、法只佔0.9%、1.3%。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從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國在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計兩百項,遠遠超出英、法兩國之和,無疑,德國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大量新技術、新設備的迅速採用,促使德國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正因為德國的強大,才使得我不斷的在分析德國成功的原因。也許德國的道路難以複製,但是,只要有那麼一點的勇氣去嘗試,就會受益無窮。」

    威廉二世並不介意李安生對德國的深入研究與分析,這反而讓他感到面上有光,是啊,德國是個新興的,強大的,未來的霸主,英國注定只能靠邊站。

    「我認為,是英國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礙了英國工業的不斷創新,在處於領先地位之後,英國所做的只是對舊體制和舊技術修修補補,從而使英國在面對世界性競爭時處於被動局面。換句話說,當一個國家喪失創新能力的時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英國的衰落是個事實,德國憑借目前這樣的發展速度,早晚會將英國遠遠地甩開。

    李安生都不清楚,要是一戰能夠晚打上十年,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不過有一點他可以確信,那就是德國很有可能會打贏。

    威廉二世沒有想到能從李安生嘴裡聽到這番高論,對方所表現出來的才華也越來越讓他欣賞,他甚至恍惚間以為是德國參謀總部的某位高級參謀在向他慷慨陳詞。

    是啊,德國要是能夠一直保持這個發展勢頭,早晚會將大英帝國掀翻在地。

    對方簡直說的是太對了,英國注定衰落,而德國將會迎著朝陽冉冉升起。

    的確應該進行部分的戰略儲備,以防萬一,首先從糧食開始。

    而威廉二世也同時開始關心起李安生成為東三省總督的可能性有多大的這些八卦問題,在他看來,如果這個年輕人真能掌握東北大權的話,德國說不定真的可以考慮工業援助。

    「我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取得東三省總督的權力,但是我保證我能給俄國與日本造成相當的麻煩。明年,也許中國會發生點什麼?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做亂世出英雄。我希望能夠取得德國的支持,在將來可能的權力重新分配中,佔得先機。」

    李安生不介意小小的冒充一下神棍,預言明年中國將會出現變局之類。

    「我在東北三省的老部下有著強烈的愛國心,他們希望,能夠廢除東北的不平等條約,去除日俄的枷鎖,甚至,討回被俄羅斯所佔據的外東北土地。如果我能取得東北三省的權力,我不介意與俄國發生戰爭,用炮火與鮮血來奪回曾經的國土。」

    對於德國來說,避免兩線作戰是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比如施裡芬計劃一直是圍繞著速戰速決,先解決一線,然後回過頭來對付另一線。

    要是俄國陷入一場曠日持久大傷元氣的戰爭,那麼東線,似乎出現了重大的變化。

    威廉二世站起身來,說道:「如果將來你能將戰爭加諸於俄國,德國願意提供貸款,提供任何工業援助,甚至,是德國的軍火保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