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四卷 東征西討 第三十四章 抵達長春 文 / 我自漫步

    第三十四章抵達長春

    一路之上李恪真可謂是快馬加鞭的往長春趕,他此刻確實非常的希望能夠快一點趕到那裡。不為了別的,只以為在他的後世記憶當中,北方的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殘暴和殺戮著稱。漢時的匈奴族,唐時的突厥族,宋時的女金族、契丹族、蒙古族,明時的滿族無一不是依靠血腥和殺戮才建立起他們的政權的。李恪擔心的就是這一點,萬一靺鞨族的戰士也在長春城搞個什麼什麼幾日,到時候即便他收回了長春,也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到時候搞不好高句麗還會把這筆賬算在自己的頭上,雖說他不怕高句麗會再度興兵攻打自己,但是傳出去的話對自己的名聲也不好。萬一周邊的部族再當了真,對他今後收服這些個部族沒有任何幫助不說,還極有可能造成對方的殊死抵抗。所以儘管他知道即便是現在就趕到那裡,也有可能改變不了什麼,但是能多救下一個人也是好的。

    由於有大量裝載著準備送給靺鞨諸部的禮物的車輛跟隨,第一天整個隊伍才到達長嶺縣。這個速度實在是令李恪難以忍受。在長嶺縣城住下以後他便做出決定,第二天他便率領兩千騎兵先行趕往長春,車隊則由房遺愛安排以前步卒負責押運,隨後趕往長春。

    沒有車隊的拖累,第二天一天的時間,李恪以及他所率領騎兵便行駛了三百里,如果不是馬匹實在太過於勞累的話,只怕他還會下令繼續趕路。

    第三天上午,剛剛向前行駛了不過百十里的路,便有在前面探路的斥候前來匯報:前方二十里外發現大量的流民,其中還有少量的高句麗士卒負責維護秩序,總人數肯定超過兩萬。聽到這個消息李恪不由得有些意外,要知道從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到長春城還有兩百多里路。而這之間並沒有縣城以上的城池的存在,這些個流民中居然還會有士卒維護秩序,就充分的說明這是有秩序的轉移,莫非是從瀋陽城內逃出來的百姓?越想越是覺得自己的分析有道理,按照時間去算的話,靺鞨諸部抵達長春城的時間已經有十天了,如果這些人真的是從長春城內逃出來的百姓,扶老攜幼的情況下十天裡走了二百多里路,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想到這裡催馬迎著對方趕了過去。

    來到這些流民的前面,有親衛上前高聲地喊道:「大唐遼王殿下在此,你們之中可有管事的人,速速與我一起到遼王殿下駕前回話。」

    很快的便有一個軍官裝扮的人來到這名親衛面前說道:「這位將軍(客稱)請稍後,我們城主正在後面往這裡趕,怠慢之處還請見諒。」

    時間不長,一個平民裝束的中年人騎馬趕了過來,和這名親衛客套了幾句後,隨同他一起來到李恪身前,下馬後向李恪施禮一禮後說道:「高句麗長春城城守莫知禮參見大唐遼王殿下。」

    李恪微微點頭後問道:「莫城守如今率領數萬百姓一路向南行走,不知作何打算?」

    「回稟遼王殿下,知禮此舉也是無奈之舉。前些日子靺鞨諸部的數萬大軍,不知為何突然來攻打長春城。長春城內僅有五千老弱士卒,根本無力抵禦數萬虎狼之師。知禮素聞那些北方的蠻族向來野蠻,一旦攻打下城池必定要血洗一番才肯罷休。為免城內四萬多百姓慘遭屠戮,知禮無奈之下只好攜帶全城的百姓連夜逃離長春城。然而,長春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已經是大唐的領土,這些個百姓已經無處可去,只好一路向南行走,希望這些個無辜的百姓能夠得到大唐的庇護。至於知禮以及這五千士卒,則全憑遼王殿下處置。」

    想不到這個名叫莫知禮的高句麗官員還挺愛護百姓,李恪不由得仔細的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點了點頭以後說道:「看不出你還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啊。只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從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到達瀋陽至少還有四百里,而現如今已經進入十一月份,隨時都可能由於降雪而導致大雪封路,那樣的話只怕等你們到達瀋陽城時,連三分之人的人口也剩不下。」

    「那也比讓全城的百姓全部喪命於蠻族的刀下要好。只是不知遼王殿下是否肯大發慈悲接納這些個百姓?」

    「你就真的不怕本王會處置你嗎?」

    「只要遼王殿下肯於救助這些個無辜的百姓,莫知禮甘願接受遼王殿下的處置。」

    「那好,本王就看在你這愛民如子的份兒上,給你指出兩條出路。一是在這裡把百姓一分為二,一部一路向南進入長嶺縣,另一部轉向東南進入永清縣,屆時本王會派出親衛隨同你們一同前往。本王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為這兩座縣城都不算大,都無法容納下著許多人。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是這些個百姓可以平安的抵達這兩座縣城,面臨著嚴冬的到來,也會有大批的百姓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房屋御寒,而熬不過這個冬天。」

    「敢問遼王殿下,另外一條出路是什麼?」

    「呵呵,莫城守還真是個心急之人啊。另外一條出路就非常簡單了,就是跟隨本王返回長春城。屆時本王會派出士卒給城中的百姓提供足夠多的木柴御寒。」

    莫知禮聽完李恪的話不由得一愣。「遼王殿下,請恕知禮愚鈍。此刻長春城已經被靺鞨諸部所佔領,而且他們有數萬大軍之多。而您……此番所率人馬也就兩千餘人吧?恐怕……」

    「哈哈……你是不是擔心本王所率人馬過少,到時候無力收回長春城吧?只怕是有一點你可能尚不知曉,靺鞨諸部中的黑山部族長,正是本王的王妃之一。他們之所以會攻打長春,實在是想為本王出一口氣罷了。只不過他們知道的太晚,率隊趕到長春的時候,你我雙方已經停戰。」

    「啊……」莫知禮聽完李恪的解釋,張大了嘴半天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過了好半天,他才結結巴巴地問道:「那麼……依照殿下的意思,是不是……準備把長春城……再還給……高句麗?」

    聽完他的問話,不但是李恪,就連他身邊的親衛都不禁笑了起來。「莫城守,您認為有這個可能嗎?」

    「不可能。」莫知禮想了想後一般正經的說道:「沒理由到了嘴的肥肉還要吐出去。換做我也不可能這麼做的。」

    「這就對了。雖說這其中有誤會在裡面,但是對於大唐來講,還是個不錯的誤會,既然已經發生,那就將錯就錯好了。」說到這裡,李恪話音一轉問道:「不知莫城守是否有意繼續做這個城守?不過不再是為高句麗效力,而是對我大唐盡忠。」

    莫知禮聽後面色一整,說道:「殿下如能相信莫知禮,莫知禮敢不從命。」說完之後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殿下可能有所不知,遼東以北的廣大土地之上,生活的多為中原人士,而且大多都是前朝戰亂時期,被擄掠來或者逃避戰亂而來的流民。知禮的父輩也是這樣來到這裡的。但是我們這些人雖然已經生活了幾十年,有的人家甚至時間更加長遠,但是始終不能為高句麗的貴族所認同,絕大多數都被派往這苦寒之地開墾荒田。即便是如此,他們還要把這裡的稅調的比南方還要高出三分,這裡的百姓生活的非常不容易啊!」

    「今後會慢慢的好轉起來的。須知只有國家強大了,百姓們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現如今正是因為我大唐無比的強大,才能保護好我們的百姓不受外族的欺凌。相信這一點你也是深有體會,所以本王希望你今後能夠好好的做官,多為百姓做實事。」

    「承蒙遼王殿下不棄,莫知禮願為殿下鞍前馬後的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你說錯了,你不是為本王效力,而是為我大唐效力,為我大唐的百姓效力。百姓乃國之根本,百姓富足,國家也就跟著強盛。本王用你是因為你肯善待百姓,這一點希望你能永遠謹記在心。」

    和莫知禮聊完之後,李恪便繼續率領人馬趕往長春,臨行之前吩咐士卒們把隨身攜帶的糧食都留給了莫知禮。這裡距離長春城不過二百餘里,只要快馬加鞭天後之前便可以抵達那裡,所以不用為晚飯的事情著急。

    夜色降臨,李恪終於來到長春城下。不只是靺鞨諸部將領的疏忽還是什麼原因,時間已晚不但沒有收起吊橋,大門也沒有關閉,而大門四周更是連一個站崗的士卒也見不到。再往城牆之上看去,仍舊是看不到一個人影。對於這一發現,李恪只能是無奈的搖了搖頭。

    率隊進入城內,倒是到處都可以看到燈火,想來是那些個靺鞨諸部的戰士們都分散著住進了民居之中。不過街道之上連個巡邏的人都沒有,這也未免太過草率了吧。萬一這個時候高句麗的軍隊攻打過來,還不輕而易舉的便可以拿下長春城。

    「一直以來殿下都說靺鞨諸部的戰士如何的彪悍,依屬下看來如果雙方交鋒的話,屬下只要一千人馬便可以攻打下現在的長春城。」跟隨在李恪身邊的郝童不屑地說道。

    李恪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說道:「走吧,先去城主府。趕了一天的路,你不累本王可是累得夠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