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四卷 東征西討 第十章 出乎預料的戰爭 文 / 我自漫步

    第十章出乎預料的戰爭

    一晃快一年沒有去工部看看了,李恪在起身前往軍校以前,抽空去了一趟工部,想瞭解一番那裡的蒸汽機的進展情況。誰知到了那裡以後,李恪可謂是吃了一驚。不得不說這些工匠們的創造力不豐富,他們沒有研究出符合李恪標準的小型蒸汽機,卻製造出一台工藝極為複雜的投石機。接住蒸汽機的強大動力,以及複雜的槓桿原理,他們研製出了一種可以把一百五十斤石塊投擲出整整一里開外的巨型投石機。不過這個巨型的投石機由於自重的原因,行動起來極為的不便,再加上工藝太過複雜,即便是拆卸運輸都是個很大的問題。

    看著眼前的這個重達萬斤的投石機,李恪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工匠們這些日子以來,也在為這個大傢伙頭疼不已,這已經是他們製造出來的最「簡單」的一架了,可是仍舊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如今這個耗費了無數人工的巨型投石機,成為了徹徹底底的「雞肋」。現在看到了李恪就如同見到了救世主一般,也不待他開口,一眾工匠們便把他團團圍住,你一言他一語的訴說,那情景比菜市場還要熱鬧。

    李恪圍著投石機轉了一圈,仔細的研究了一番,覺得按照他們的思路,卻是沒有辦法再對巨型投石車進行減負。不過,既然在這條路上已經進入了死胡同,那就不妨試著走一條新路試一試。至少,沒有必要把蒸汽機運用到投石車上,這簡直是本末倒置嘛。

    首先,李恪想到了臼炮,也就是最古老的火炮。但是考慮到炮彈需要事先點燃引信,這就使得用火藥助推變得不可能。經過思考,李恪決定不適用封閉式的炮筒,而是半圓形的凹槽。而助推器則改成用彈簧彈射。這樣一來,整個投石機就與原來的完全不一樣了。而且彈簧由於是第一次出現,李恪對於它的推力有多大,心裡也沒有數。他的任務只是把原理告訴給大家,剩下的就由他們自己去摸索吧。又提醒他們,蒸汽機是所有機械的基礎,用途非常之廣泛,不要著急把他們應用於實踐當中,當前的最主要任務是盡快的把蒸汽機小型化,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體現出蒸汽機的廣泛用途來。把該交代的都交代給了大家以後,李恪離開了工部,前往軍校。

    此番對吐蕃作戰,軍校的學院表現良好,有多名學員在戰鬥中殺敵超過二十人。更為可喜的是,在作戰當中有幾個學員充分的發揮了在軍校學習到的知識,其中袁諍、宋奎、陶寶柱三人表現最為優秀,他們在殺敵過程中善於動腦,並且組織學員們進行小組配合,使得戰果獲得最大化的體現。尤其是袁諍,帶領十餘人對吐蕃潰兵進行分割包圍,然後迫使走投無路的吐蕃士卒只能選擇投降。他所指揮的那個戰鬥小組,殺敵數並不多,但是俘虜的吐蕃士卒達到驚人一千三百餘人,平均每人俘虜了一百人之多。這些人都將獲得朝廷的嘉獎。當然,有嘉獎就會有批評。此番作戰過程中,有的學員由於過於興奮,殺敵時不計後果,對已經跪地投降的吐蕃士卒也不放過,結果造成一些原本已經投降的吐蕃士卒,見狀再次奮起反抗,以至於造成了多人因此受傷的嚴重結果。對於這些個造成嚴重後果的學員,李恪毫不客氣的關了他們的禁閉,並且讓他們寫下深刻的檢討。就連朝廷頒布的所有軍校學員全部晉陞一級的嘉獎,也被李恪給撤銷。

    根據軍校的規定,凡是進入軍校學習的學員,一律享受正七品上,致果校尉的待遇。如果遇到軍功嘉獎,則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調整。由於目前的學員,是軍校的第一批學員,又大多都是從軍隊招上來的,有的學員在來軍校之前,就已經超過這個職務,超過的自然也就按照實際的品級作出相應的提升。

    此番朝廷做出所有學員全部晉陞一級的決定,是由李恪爭取來的,目的是提高學員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是想通過這些學員們,在畢業後回到原來的部隊,給軍校樹立一個好的形象。

    此番對吐蕃作戰,學員中還另有十九人獲得了兩級的晉陞,其中十一人是因為殺敵數超過二十人,另外的八人則是因為組織工作做得相當的出色。除此外還有兩人獲得了三級的晉陞,其中一人名叫李泉,此人作戰當中極為勇猛,每次作戰都是衝鋒在最前面,被學員們稱之為「千人敵」,此番作戰不但殺敵超過五十人,而且生擒兩名吐蕃千戶長以及一名吐蕃貴族,可謂是功績卓越,為此特晉陞三級。此人在進入軍校學習之前,便已經是從六品上的振威校尉,加升三級一下子成為了從五品下的游擊將軍。這在大唐軍隊來講,已經是中級軍官了,再加上又是軍校建立後的第一名將軍,李恪自己掏出紋銀五十兩作為獎勵,授予了他。要知道唐朝時,銀兩並非流通貨幣,一般都是作為朝廷賞賜之用,得到銀兩者都會予以珍藏。另外一個獲得三級晉陞的學員,便是袁諍。與李泉的武勇不同,袁諍善於謀略,單憑他指揮十餘人,在其餘人等正忙於殺敵之時,他們卻先後共俘虜一千餘吐蕃士卒,便可見其指揮才能。袁諍並非軍旅出身,入學前原本是太學院的一名學生,所以獲得晉陞後的官職為正六品下的昭武副尉。這在這一批學員中來講,也算得上是官職很高的了。

    嘉獎完畢,學校又恢復往常的秩序。

    柴紹果然如同他當初與秦瓊說的那樣,回到京城以後,便向李世民提出告老的請求,而且態度極其的堅定。一開始,李世民並沒有在意,以為他是由於身體的原因,但是聽他的話裡行間好像和身體並無多大關係。於是想知道他究竟出於何種原因才會作此決定。

    這幾年,由於身體的原因,柴紹並未在朝中擔任職務,如今也不過是擔任軍校教導副主任一職。李恪雖說是軍校的教導主任,但是畢竟不能在長安長時間的住下去,所以軍校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是柴紹和秦瓊在管理。目前朝中雖說武將眾多,但是都有職務在身,如果他這一退下來,軍校那邊靠秦瓊一人,還是很吃力的。

    還有就是此番出征之前,還沒有任何的徵兆,可是一回來便提出要辭去官職,只能說明有事情發生在這段時間。想到這裡,李世民馬上便意識到可能會和李恪有關。於是非常誠懇的問道:「姐夫,此刻只有你我二人,不妨告訴我,此事是否和恪兒有關?」

    柴紹深出了一口氣,卻什麼都沒有說。

    「莫非此次出征吐蕃,恪兒有什麼過分的舉措不成?」

    「那倒沒有。只是……」看到李世民的眼神當中充滿了期待,柴紹咬了咬牙說道:「為德實乃是不世出的武將,當今天下只怕是只有李藥師可以與之抗衡。此番出征吐蕃,臣是深有感觸啊,陛下!為德的所作所為都深得軍心,深受士卒軍官的愛戴……」

    「這是一件好事啊。姐夫為何卻愁眉不展?」

    「陛下,當今太子天資聰穎,善於處理朝政。為德卻善於統兵征戰,兩個人可以說是各有擅長。實際上依臣看來,為德實在是堪稱文武全才,絲毫不下於陛下您。」

    李世民點頭說道:「沒錯,朕早就說過,朕的諸多子嗣當中,也只有恪兒才最為像朕。」

    「可是陛下,您就沒有想過今後?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而兩位皇子可都不只是猛虎那麼簡單。」

    「姐夫你多慮了。恪兒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他無心天下。不然的話,朕早就把這太子東宮讓給他去住了。」

    「陛下!當初您不是一樣不曾與隱太子去爭嗎?臣說這話並非是他們會去爭奪,但是臣年歲已大,只想平平淡淡的安享晚年,不想再介入這可能會發生的紛爭之內。」

    李世民聽後不禁仰天長歎一聲,說道:「唉……姐夫啊,你所說的話,我何嘗沒有想過?就連恪兒也曾經這麼和我說過,但是我又能怎麼辦呢?這一年來恪兒已經給國庫了一百二十萬貫,糧食兩萬擔以應付去年的大水以及今年的對吐蕃作戰。前年底有謠傳他擁兵自重,他立即輕車簡從的回到京城,並且自請撤換封地,要求前往蠻荒之地。我倒是希望他有這份野心,這樣的話把大唐交給他,我也能放心。可是他根本就不願意……」

    就在這時,門外有人奏報:有來自遼東的六百里加急,高句麗出動至少二十萬大軍進犯我大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