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三卷揚威江南 第十八章張興瑞的心思 文 / 我自漫步

    第十八章張興瑞的心思

    回到升州城內,表面之上李恪還是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暗地裡卻已經派出了自己的親衛們,每兩個人為一組分散到升州下面的各個村落,去給自己搜集相關的證據。即便是一時之間搜集不到什麼證據,那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是一些與此事有關、類似或者聽起來新鮮的事情、古怪的事情都可以回來匯報。

    安排好這些事情以後,李恪又親自找到升州的刺史張興瑞,告訴他晉陽公主身體最近不太好,需要一些藥材。晉陽公主為當朝天子最為喜愛的公主,這是所有官員都知道的事情,身體不好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張興瑞也沒有多想什麼,接到李恪的吩咐後立刻派人著手尋找所需要的藥材。

    張興瑞在遼王李恪剛剛到達升州的時候,還是有些緊張的。尤其是當聽說章叔胤曾經到遼王的住所外喊冤以後,更是心裡忐忑不安,唯恐這位殿下會就此事找自己的麻煩。誰知這位殿下只是在事後不經意的和自己提了一下此事,還說讓他多多注意自己治下百姓的事情。自己這次來雖說只是為了賑災,但是作為親王,如果發現民間真的有冤情,還是要處理的。在聽到李恪的這番話以後,原本心裡忐忑不安的張興瑞,心情頓時便好了許多。如果這位遼王殿下如果真的想要嚴查的話,就不會告訴自己,有人來他這裡告狀。如今告訴了自己,那不是要打草驚蛇,提醒自己要主動的彌補上可能出現的漏洞嗎!雖說眼前的這位遼王殿下,嘴裡說的是有了冤情,他是會介入的。但是言外之意卻是:看好你治下的百姓,不要什麼事都來煩我。

    心裡有底,也就不用再整日裡的提心吊膽,一面做著各種災後的重建工作的表面文章,一面用心的替晉陽公主尋找所需的各種珍稀藥材。他此刻的心思就是,遼王既然如此給自己的面子,那麼自己也自然就要盡力做出令遼王滿意的事情來回報他。

    張興瑞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完全靠著個人的能力,從最底層一點點幹起,最終在四十歲的時候成為了升州的刺史。最初,他的仕途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曾經感歎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清明的朝廷使得他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為此他把自己的大好年華全部奉獻給了大唐,以報答大唐對於自己這個沒有任何根基的平民子弟器重。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當他爬到如今的位置上以後,他知道自己的仕途將到此為止,不再有任何的提升的空間。

    仕途上沒有發展的空間,於是他便把精力逐漸的轉移到別的方面。貪慾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本能,一旦有條件貪慾就會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不可抑制的生根發芽,而且一旦產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受自己的控制。一開始的時候,他還只是小心翼翼的去做,盡量的控制著自己內心的**,不是的提醒著自己:只要稍稍比之前的生活更好一些就可以了,不要太過於貪婪。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達官貴人,最終都是倒在越來越大的貪慾上面的。自己沒有強有力的靠山,沒有囂張的資本,所以也就沒有提供給自己更大貪慾的資本。

    但是,這些都不過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有些事情一旦開始就注定沒有回頭的餘地。當他第一次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向別人伸出手的時候,就意味著他今後再也沒有拒絕對方的理由。只要他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那麼他的最終下場就是一無所有。為此他也曾經反思過,甚至也曾經想過主動地向朝廷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但是當想到眼前的榮華富貴,也將隨之煙消雲散之後,他最終失去了坦白的勇氣。從此他只能在這條沒有回頭的道路上,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貪官就真的是那麼好當的嗎?尤其是在一個總體來說非常清明的朝廷裡,要想成為一名貪官,就要做出比清官還要多出幾倍的工作,以用來掩飾自己貪墨的事實。因為不這麼做的話,自己很可能會因為一些細微的漏洞,導致眼前的一切都會遠離自己而去。因此,他曾經不止一次的感歎:早知道當一個貪官,比當一名清官還要累、還要辛苦,自己當初絕不會做出這個愚蠢的決定。

    今年夏天的洪水,淹沒了周圍兩個縣的五個鄉的土地。就在他準備向朝廷奏明當地所受災情的的時候,一直以來都在和自己有利益關係的李振,卻讓自己不要向朝廷上報實情,而是輕描淡寫的說因為接連暴雨的原因,造成當地的糧食大幅的減產。對此,他非常的難以理解。這樣一來,自己豈不是得不到任何的好處,反而要為此自掏腰包來彌補由此而產生的大量虧空。

    就在他質疑李振的這個決定的時候,李振告訴他該如何的從中賺到巨額的利潤:如果他上報受災嚴重,朝廷肯定會派來官員賑災。這樣一來,在計算受災情況的時候,朝廷派來的官員就一定會認真的核對受災情況,以及發放的賑災物資。到那時他就沒有什麼機會,能夠從這一場洪災之中佔到便宜。相反的,如果隱瞞了實際災情,只是上報當地受暴雨侵襲,造成大幅減產。朝廷即使派出官員來視察,也不會過於認真的過問受災情況。屆時雖說要從升州的糧倉內提取大量的糧食應付災情,卻可以利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彌補上所有的虧空。表面上看,這還是一件虧本的買賣,但是真正的利潤並不是出在這裡。真正的利潤將產生在洪災過後的土地上。

    因為沒有在朝廷呈報洪水發生,那麼洪水過後由於洪水所造成的大量的無主之地,便不會被記錄在案。屆時只要使用一個小小的手段,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這些個無主之地變成自己名下的田產。比起損失的那點糧倉中的朝廷糧食,這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面對如此誘人的財富,張興瑞連最起碼的抵抗能力都為之喪失。馬上便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李振的提議。並且在侵吞的過程中,添加了許多沒有任何深厚背景,又在水災之中丟失了田產契約的鄉紳富戶的上等田產。這些個富戶的田產都是相對於肥沃的土地,比起那些個平民的貧瘠的田產,不知道要強出多少倍。

    經過他和李振的合謀,一張張經過做舊的田契出現在了李振的手中。有了這些田契的存在,那些個沒有任何根底的鄉紳富戶們,就是把官司打到京城去,張興瑞也不怕。為了以防萬一,張興瑞在災後的救治方面,以及糧食補助的方面沒有做任何的手腳。完全按照朝廷的章程辦事,為官多年的他深知一點,那就是只要大多數人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即便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跳出來鬧事,最後就算是驚動了朝廷派人來查,而且也發現了自己隱瞞升州發生洪水的這一事實,自己也完全可以借口在自己能夠解決的情況下,不願意再給朝廷增添負擔這個理由,把這件事應付過去。這樣一來,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不了了之,鬧不好自己還會受到朝廷的表揚也未可知。

    當初朝廷派來遼王李恪前來處理江南賑災的事宜,初到升州的時候,張興瑞大為緊張了幾天。思之再三,他決定不去賄賂這位遼王殿下,以期在他的眼中留下一個清官的形象。想、很顯然他這一次又賭對了,隨著遼王殿下態度日趨明朗,他那顆高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只要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藥材,把這個王爺從自己這裡給哄騙走,這件事便算是可以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