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二卷鎮守東北 第二十章攻心 文 / 我自漫步

    第二十章攻心

    山頂,大唐部隊中軍大帳之內。

    姜文暉正毫無畏懼的站在李恪的面前。

    「將軍何必如此。本王知道將軍已抱死志,但是現在並非兩軍對壘,所以將軍不妨放鬆些。不如將軍坐下來,怎麼閒聊兩句如何?」

    「你我兩國正在交兵,所以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好談的。」

    「本王不過是想和將軍隨便聊上幾句,將軍又何必拒人於千里之外?本王答應將軍,絕不問涉及貴**事方面的問題如何?」

    「敗軍之將而已,承蒙殿下看重,但我和殿下無話可說。」

    「將軍想必是一心求死吧。只是不知將軍是否想過,你如此不給本王面子,本王也許會一怒之下殺盡俘虜以懈氣?」

    姜文暉聽後一愣,隨即說道:「你們中原之過不是一直標榜是禮儀之邦,興的是仁義之師嗎。我想殿下不會這麼做的。」

    「扯淡!都是屁話!禮儀之邦能讓你們誠心歸附嗎?仁義之師能讓你們心生恐懼嗎?難道說讓本王把這些個俘虜放回去,讓他們繼續和本王作對不成?自古以來有幾個將軍不是靠無邊的殺戮造就赫赫威名?」說到這裡,李恪突然間十分詭異的一笑。「本王尚且年幼,一時聽不進屬下勸阻,殺俘以洩憤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對不對?」

    姜文暉心底升起一陣惡寒:眼前這個少年王爺絕非易與之輩,而且行事也不按常理出牌,實在是個不好對付的人!

    李恪歪著頭掃了他一眼,問道:「怎麼不說話了,是不是被本王說到心坎裡了?本王還知道,你是想一心成仁,然後在世人眼中博個寧死不從的忠臣名號。但是你信不信,本王可以輕易的令你名聲掃地,落得個萬世罵名?」

    「公道自在人心,我相信即使一時遭受不白之冤,以後也終究會有一天大白於天下的。再說只要我無愧於心,即便是不被世人所認可又有何關係?」

    「是和你沒有什麼關係,反正你已經死了。可是你的父母妻兒呢?他們將因為你的原因,而被世人所唾棄,被你拼盡最後一滴熱血維護的國家所拋棄,對你來說也沒有任何關係嗎?」

    「你……你簡直就是個魔鬼!我就是死也不會放過你的!」

    看到對方咬牙切齒,恨不得生啖自己血肉的樣子,李恪卻毫不介意,繼續自顧自的說道:「怎麼,終於沉不住氣了嗎?那我就再告訴你一點你所不知道的秘密吧。關於瀋陽行軍大總管姜武平,也就是你最崇敬的堂兄的事情。想必你也曾聽說,正月裡瀋陽城曾經突發鼠疫,幾日間城內百姓幾乎全部喪命,你就不覺得奇怪嗎?」

    「鼠疫向來來勢兇猛,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那可真是巧了。爆發鼠疫之時本王恰好正帶領三千親衛去拜訪姜總管。姜總管欣喜之餘還打開了他的私人金庫,任憑本王取用。」

    姜文暉的臉色瞬間憋得通紅,吼道:「你胡說!你可以隨便的侮辱我,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污蔑我大哥!」

    「嘖嘖……都已經三十歲的人了,怎麼這麼沉不住氣呢。給你看樣東西。」說話間李恪的手中突然間多出一把彎刀。彎刀的刀鞘以及刀柄處的裝飾極盡奢華,整個刀鞘都是用黃金雕刻出的精美花彫,價值連城的寶珠更是鑲滿刀柄以及刀鞘各處。

    「嘶……」姜文暉倒吸一口涼氣。「這……這……這是我送給大哥的戰利品,為何回到了你的手中?」

    李恪不屑的笑了笑。「十幾年前,你的堂兄也許是名滿天下的名將。可是現在嘛……哼哼!不過是個只知道聚斂錢財、絲毫沒有廉恥之心,整日裡就是到混吃等死的酒囊飯袋罷了!」

    姜文暉頹然的癱倒在地上。一直以來,他都以自己的這位堂兄作為自己奮鬥目標,誰知突然之間得知,自己的偶像居然是這樣的一個人,這種打擊實在是來得太突然、太過猛烈。「不可能、不可能……我的堂兄是我見過的人中最了不起、最出色的人……

    一天以後,契丹方面派人來見李恪,並且送來了為數眾多的牛羊來慰問大唐士卒。李恪也兌現了實現的承諾,包括傷病在內的一萬兩千多名高句麗族士卒,交到了契丹人的手中。這些人從此將成為契丹人的奴隸,當然也將擔負起傳宗接代,壯大契丹一族的重任。

    此次作戰一共剿滅高句麗士卒三萬三千人,這其中也包括了山頂營寨內的兩千人。除去戰死的六千餘人外,尚有一萬四千人是居住在高句麗境內的漢人。這其中有五千人左右被李恪直接留在軍中效力,其餘的人則派人送回營州大營,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再正式為大唐效力。姜文暉在李恪作出承諾,不讓他參與任何針對高句麗的戰爭以後,化名李文輝成為了李恪帳下的一名軍官。李恪則對外宣稱,高句麗大將姜文暉由於拒不投降,被梟首示眾以儆傚尤。

    經過五天的休整,大唐軍隊正式開拔,目標直指此次作戰的最終目的地——梨樹溝的鐵礦營地。

    早在與姜文暉作戰之前,薛仁貴便已經派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隊前往梨樹溝一帶佈防,以防止高句麗方面聽到消息後,把隊伍撤回到高句麗境內。

    梨樹溝三面環山只有西南方一條出入口,高句麗負責守衛鐵礦的一萬人就駐紮在鐵礦旁的開闊地內。礦場內挖掘出的鐵礦要先在這裡進行初步冶煉,製作成為鐵錠後再運往國內。

    要想拿下這裡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強攻,二是圍困。考慮到圍困的時間要比較長,不利於大唐作戰。所以決定採取強攻的辦法,強行攻破這裡。

    按照當時的作戰慣例,發動衝鋒時的第一波隊伍,肯定是那些剛剛加入到大唐軍隊當中的原高句麗士卒。但是,李恪並沒有這麼做,實際上在安排這些人的時候,他就已經有意識的把他們的編制打散,分散到大唐軍隊的各個小隊當中。

    他的本意是防止他們聚眾鬧事或者乾脆做了逃兵。發動進攻的時候也沒有專門把他們單列出來,誰知他的這一舉動卻令這些降卒們大受感動,認為這位遼王殿下沒有歧視他們,更沒有把它們當做外人。所以在發動進攻的時候,這些個人格外的賣力,這倒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不過這也是一件好事,有他們做表率,大唐的士卒們哪肯讓他們搶去了風頭,立刻也使出渾身的力氣去進攻。在這所有人都奮勇爭先的情形下,這場從上午開始的戰鬥,還不到晌午就已經攻破了敵方的大營,高句麗方面的抵抗也越加的無力。

    又抵擋了片刻,高句麗的將領見到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好放下武器向大唐投降。

    打下鐵礦之後,該怎樣處置倒成了一道難題。這裡距離劉家集的屯兵點並不遠,只有五十里左右。但是要想把挖出來的鐵礦運到那裡卻要翻過一座山。這座山雖說並不高而且大軍也可以行軍,但是鐵礦石確是笨重之物,翻山越嶺實在是太過困難,所以這條路基本上行不通。除此之外還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借道契丹這樣一來要繞出近二百里的遠路不說,這座鐵礦原本就是契丹人先發現的,難免心中沒有什麼想法。所以這條路也行不通。另外一條路則需要進入高句麗的境內,雖說只是多走出了不到一百里就可以進入大唐境內,但是以兩國現在的態勢,也是不可能的。

    思考再三,李恪只能無奈的決定先把礦場封閉,等到拿下高句麗附近的州縣以後再重新開始挖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