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一卷初回大唐 第三十四章 立威2 文 / 我自漫步

    第三十四章立威2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李恪只是一開始沿著直接返回目的地的線路走了一會兒。當翻過一座小山崗以後,立刻下令快速向右平行運動。對於他的這個命令,手下的士卒難免有些腹議:放著輕輕鬆鬆便可獲得的勝利不要,非要去和別的隊伍死拼,真是少年性情啊!雖然心中不滿,卻又沒有人敢流露出來,迅速按照他的命令執行。

    由於一開始不用擔心被左右的隊伍襲擊,所以李恪的這支隊伍的行進速度,自然也就要快過身邊的隊伍。再加上原本他左右的兩支隊伍,一開始便去找他們身邊的隊伍拚命,這也在無形中拓寬了,李恪這支部隊的安全活動空間。

    在經過一片小樹林,走在前方負責探路的斥候回來報告,前方發現滑雪板經過的痕跡,根據痕跡旁積雪的倒向看,應該是某一隻前往出發地的隊伍留下的。也就是說,這支部隊還沒有回來,可以設伏等候他們的到來。

    這個小樹林的面積並不算大,勉強可以讓這一百名士卒藏身其中。為了以防萬一,李恪又下令清理一下他們來時的痕跡,同時在林子的兩頭分別設下觀察哨,以防對手臨時改變路線。平原地帶,地面上又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積雪,在雪面上行走,根本就沒有必要死守一條路。

    時間不長,一隊約四十多人的隊伍,果然從他們的身後方不緊不慢地滑了過來。

    按照李恪的命令,手下人並沒有迎面攔截對手,而是把對方放過去以後,從後面突然發動襲擊。對手顯然還沒有從上一仗中恢復過來,一輪箭雨過後,便有一半人中箭。剩下的人在看到對方居然是滿園狀態,很快便放棄了抵抗。

    稍事整理,李恪帶隊繼續前進。行進四五里後,遠遠地便看到前方的一片空地上一片狼藉,不用問肯定是在這裡發生過戰鬥。手下的士卒見狀紛紛請命前去追擊,李恪卻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而是帶著他們向著發生戰鬥的兩支部隊的出發點方向走。一口氣走了兩三里以後,這才又向左側兜了個大圈後,才再次向終點方向行進。

    向前不過兩里地,便先後看到兩股大隊人馬,從右向左經過的痕跡。這也就是說,剛才的戰場之上,除了交戰的雙方以外,還有一支尾隨跟進的隊伍。如果不出意外,那個跟進撿漏的隊伍已經開始發動攻擊。如果此時跟進,有可能雙方剛剛分出勝負,一個掌握不好,就會出現被迫強行等對方恢復的時間,如此一來就不再具備突襲的特性。

    李恪下令手下放慢行進速度,同時派出兩名斥候,分左右兩個方向,向前探查敵情。時間不長,兩名斥候返回報告,前方確實發生交戰,而且已經接近尾聲。不過從雙方所處的位置來看,似乎是偷襲的部隊處於下風。李恪不由大感好奇,連忙問為什麼。

    兩名斥候也只是稍作觀察便回來報信,根據兩人看到的判斷,應該是先前交戰勝利的一方,察覺到第三方的存在。所以戰勝後裝作不曾察覺的樣子,稍事休息後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座矮坡時,並沒有繼續前進,而是就地埋伏起來。兩名斥候看到的情況就是,坡上人少的一方正壓制著坡下的一方,使得坡下的一方儘管人數佔優,卻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滑雪板的缺點就在這裡,一旦失去了速度,要想上坡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現在的交戰雙方就是如此,坡下的人數雖然多,但是被坡上的人迎頭一擊,被迫停了下來。坡上的一方只要發動攻勢,完全可以利用下坡的慣性把速度提起來。到時候只要圍著坡下的一方,發動游擊戰術,就是一點點的去磨,也能把這些固定靶位給磨死。

    既然瞭解了前方的戰事,李恪更加的不著急。交戰的雙方採取這種消耗戰,對於他們來講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出發前每個士卒配備了兩隻箭壺,每隻箭壺內二十支箭。一場戰鬥下來,難免會有消耗,即便是從戰敗方那裡可以獲得補充,從其量也不過是補滿兩隻箭壺,再多了的話行動就會不方便。目前他們前方的交戰,屬於消耗戰(互射),到最後即使戰勝方可以獲得一部分箭支的補充,也不會很多。再加上雙方這一仗過後,即使是勝利方也會實力大損。自己一方到時只要衝上前去,予以對方最後一擊便可輕鬆獲勝。

    待得手下人的體力完全恢復,李恪這才下令加快速度。同時下令隊伍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每組間相距五十丈(約一百二十米)距離齊頭並進。途中遇到任何阻礙地形都不要著急通過,要確保沒有埋伏過後,才能通行。

    前行三里左右,遇到戰敗方(包括勝利方陣亡士卒,所有中箭、中刀人員一律按照陣亡計算)正在緩慢前行。這支隊伍居然有二百六十七人之多,這也就意味著前面的勝利一方還剩餘三十三人。李恪決定戰後一定要好好和這個將官聊聊。能夠在連續作戰之後,還能保存下三分之一的兵力,足以見得此人絕非碌碌之輩。

    之後的五里路程,先後經過幾個可能設伏的地方,最終都沒有發現對方的身影。此時已經可以遠遠的看到大營的身影,按理說再沒有確定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是沒有人願意接近大營的,那樣一來勢必會遭到別人的攻擊。就在李恪下令隊伍暫時停止前進,思考對方意圖之時,斥候來報:對方的痕跡在前方約二百丈的地方消失。李恪稍作思考,立即便明白了對方的企圖。連忙下令就近搜索雪面,對方肯定時發現了自己一方的行蹤,此刻正潛伏在雪下準備向自己一方發動襲擊(地上的積雪雖說只有一尺多厚,也就是四十厘米左右,還不足以完全掩藏下身體,但是這支部隊所有人都有白色披風,方便隱匿身形)。

    對方想來一定是聽到了李恪手下傳令兵的喊話,知道計策已經被識破,紛紛從雪中竄出,搭弓射擊附近的目標。由於李恪的手下已經有了準備,加之每個組之間擁有足夠的距離,頭一輪襲擊只不過射中幾個人。而偷襲方由於要藏身雪中,所以事先要脫下滑雪板,這就造成了行動極其不便,頭一輪不能造成出其不意的打擊,將勢必成為對方移動攻擊中的固定靶位。最終結果就是,李恪一方在付出了近二十人的損傷後,終於把對方全部消滅。

    距離大營已經很近,可以回轉的空間越來越小。為了避免再次遭受偷襲,李恪再一次帶領部下橫向運動。同時派出五名斥候在前方游弋,仔細觀察附近情況。

    天色已近黃昏,圍繞大營的外圍繞行了大半圈,始終沒有遇到別的部隊後,李恪這才下令趕往大營。

    距離大營還有兩里左右距離的時候,斥候來報,右方出現一股約二十人左右的隊伍。李恪毫不猶豫地下令,正面殲敵。

    對方顯然也是經過一番苦戰,這才來到大營附近。看到前方一支人數遠超己方的隊伍迎面趕來,而己方已經沒有幾支弓箭的時侯,戰鬥意志一下子便徹底被摧毀,只是象徵性的抵抗了一下,便放下武器舉手投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