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重生紂王玩轉封神

第一卷 第8章 碎心殺手二度來襲 文 / 拒絕低塑

    第8章碎心殺手二度來襲()

    「這哥們太不懂得珍惜了!」

    梓星臉色古怪地喊了一聲。

    演義上稱「壽王」這傢伙能「倒拽九牛」。九牛本身的重量,加上它們瘋狂活動所產生的阻力,要「倒拽」它們,壽王的雙臂少說也得有萬斤之力。

    像「壽王」這麼能折騰的一個傢伙,沒有靈根的可能性很小。否則,他再怎麼勤奮練功,也不可能做到倒拽九牛呀?

    梓星還大膽猜測,壽王的「靈根」肯定是走極端路線的,要嘛無比傑出,要嘛無比垃圾。或者是一個五行屬性齊集的「廢靈根」,或者是單一屬性的「天靈根」。

    這一猜測非理性的,梓星沒有理由,直覺就是那樣。

    當看到「框框」上顯示「壽王」的靈根,是單一屬性的「天靈根」,他並不意外。

    沒來得及佩服一把自己的「神機妙算」,梓星就被「壽王」的靈根屬性嚇了一跳。

    竟然是火屬性的「天靈根」。

    修真需要靈根。在修真者眼中,同行們最「廢」的是五靈根,然後是四靈根、三靈根……最好的是單靈根。

    普通人或許很奇怪:靈根為啥不是越多越好?

    那是因為,修真修的是「靈力」和「感悟」。「感悟」這東東玄之又玄,各有各的一套見解;而「靈力」就是靈力,屬於硬件指標。

    「靈力」,主要來自於空氣中充斥著的各種微能量(古人稱之為「五行之力」)。

    當然,不是修真者把「五行之力」拚命吸納到「丹田」,就能獲取大量「靈力」,衝擊「瓶頸」,坐火箭般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突破,最後渡劫成仙。

    「靈力」的獲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將「五行之力」分解、吸納、錘煉、精化、累積過程。

    各種屬性的能量混雜在一塊,湧入你的體內,你的丹田會淪為「七國混戰」的戰場。你就未必有那份能耐「調停各路諸侯的紛爭」,還談何修煉?

    就好比「火炮」不按比例亂填火藥、硫磺之類東東,也會炸膛的。

    修真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是一項有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的特殊冒險行為。

    靈根單一,修真者就能從容選擇跟你同屬性的天地能量,加以吸收、煉化成為屬於你的「靈力」。修煉的風險降到了最低,修煉速度則升到最快。

    所以說,單靈根者屬於修真界的「驕子」,各大修真門派的搶手貨。

    「壽王」這哥們擁有「火靈根」,資質那是一等一。梓星之所以感歎他「不懂珍惜」,是因為梓星可以很肯定——紂王根本不是修真者。

    紂王這哥們在演義中最終結局,是被活活燒死在「摘星樓」。

    紂王如果修煉了火屬性一類功法,體質抗火,就不可能選擇「**」這種耗時又費勁的死法;而應該考慮其它『自殺』方式,諸如上吊、投江、吃老鼠藥……

    梓星發現,他能「察看」自己那小小的「識海」內的情景。

    雲霧環繞當中,浮現著一根竹子,赤紅如血。

    梓星知道,那就是自己的靈根了。親眼所見,他終於死心塌地相信「壽王」這哥們擁有單一「火靈根」。

    而且,梓星數了數那赤紅的竹子的節數,竟高達九節。從「框框」剛才提供的材料,梓星知道這是「靈根」最高的節數了。靈根的節數代表著修真者的悟性、修煉速度等方面的指標。

    看來這壽王的資質確實好得出奇。

    碎碎念好一陣。梓星又齷齪地想道:那哥們現在就掛掉也好。歷史上少一個暴君,多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修真界少了一名懶惰的天才,多了一段傳奇……

    心思回到「靈根」上。梓星又想:我現在已經是單一靈根了。新手禮包內那瓶可以提升「靈根」等級的「培靈丹」,看來我是用不上。嗯,得想辦法結交幾個修真界的朋友,把「培靈丹」高價賣給他們……

    剛冒出「暴殄天物」的念頭,浮框上又出現「警示」他的文字——

    「請不要放棄『培靈丹』。你還可以通過此丹,把你擁有的『天靈根』進化為『異靈根』」

    梓星一下來了精神:「什麼是『異靈根』?」

    「『金靈根』金色;『木靈根』綠色;『水靈根』藍色;『火靈根』紅色;『土靈根』褐色。此乃五行靈根,又稱『原始靈根』。『異靈根』,則是經過變異的靈根。如紫色的雷靈根,淺藍色的冰靈根;青色的風靈根;白色的光靈根;黑色的暗靈根……擁有變異的靈根者,修煉出的『靈力』,使用時威力要比原始靈根者強兩、三成。異靈根者千年一遇,無一例外,都能成為修真界的傳奇」

    「火靈根還能變異成為什麼靈根呀?」梓星承認自己的想像力不足。

    「比火焰溫度更高的是溶漿。你可以通過『培靈丹』將『火靈根』變異成『溶靈根』。」

    不必多想了。有便宜不佔,不符合梓星的風格。

    何況,那「培靈丹」有一整瓶,原封不動,十五顆。用掉一顆算什麼?

    心念一動,右手的儲物戒就把那瓶「培靈丹」送到他的掌心。

    倒出一顆乳白色、清香四溢的丹丸。

    又小心地先收好剩下的「培靈丹」,梓星才將掌心托著的丹藥塞入口中。

    丹藥很快滑入腹中。梓星感覺一股暖暖的氣流在丹田生成,開始在體內各處經脈遊走。

    酥酥麻麻的,像是泡溫泉,洗桑拿。

    很神奇。本來只能「內視」自己識海,而無法查看身體各處經脈情形的梓星,現在竟能「看」到那股「培靈丹」所化的白色氣流,不斷滋潤、擴大著他體內各條經脈。

    不僅是單純的擴大,經脈在暖流的滋潤下變得更強韌。

    梓星正瞧得有趣。卻發現一股血紅色的氣流,出現在他的經脈。

    紅色氣流有著一股橫衝直撞的蠻勁(往好聽說就是「霸氣」),凡是遇上它的白色氣流都倒霉了,被它毫不客氣地一口吞噬。

    接下來,就由這股紅色氣流接力,再來擴充梓星體內的經脈。

    紅色氣流似乎也知道普通經脈承受不起它的「沖刷」,專門針對「奇經八脈」下手。

    梓星開始感覺到巨大的痛苦。

    哎呀!渾身熱得像被丟進了「焚化池」!那是什麼鬼玩意?

    紅色氣流完全無視梓星的痛不欲生,在他的「奇經八脈」遊走了九遍。

    每次滋養經脈,白色氣流的一部分就會「融入」經脈之中。紅色氣流不像白色氣流。紅色氣流始終不化,最後,它竟掉頭往上,直奔梓星的識海。

    梓星駭然。

    剛準備帕瓦羅蒂附身,亮出大嗓門來一出「聲破蒼穹」,卻發現返回到「識海」後,那股紅色氣流就消停了,重新變成一根紅色竹子的模樣。

    呀,這股紅色氣流竟是靈根所化?!

    「靈根」能液化,還能遊走於奇經八脈!就像擁有了生命似的。

    這就是變異靈根的神奇?

    梓星體內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外表上看,卻看不出太明顯的變化。

    總之,窗外的孫離就看不出來。

    這得怪孫離來晚了。既錯過了「開啟山河之門」、「女媧化蛇」的精彩,也無緣目睹儲物戒認主,梓星收取五色石和吞服「培靈丹」。

    他已經站在舊廟的破窗前,靜靜觀察了梓星小半個時辰。只趕上觀看梓星像根呆木頭似的盤腿坐在地上。

    孫離身後三百米外,靜靜躺著三名李靖派給梓星的二十四小時跟班。那三名兵丁,都被他直接用醋缽大的拳頭打暈了。

    孫離身材高大,已向「姚明」看齊,將近四十歲的年紀。

    他家原本是開鏢局的。他從小隨父親學藝。六歲那年,被一位雲遊的道人測出他擁有「五靈根」。道人認為小伙子勤奮上進,便隨意傳了他前三重的「煉氣訣」。

    孫離受「廢靈根」的束縛,足足花費了二十年的工夫才把「煉氣訣」修煉到第二重。

    孫離十六歲那年,本城的一位富戶委託孫離父親,押送十萬壽禮給朝歌的「費仲」大人。父親帶上孫離,整個鏢局的鏢師們傾巢出動。

    很倒霉,半路上被一夥武藝高強的神秘匪徒劫了鏢。

    父親和其他鏢師都血戰身亡。孫離砍死了五名劫匪,仍因寡不敵眾,身中九十七刀倒地不起。

    其實孫離當時還剩最後一口氣。是那位他決定一生追隨的老主人救了他。

    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養好傷,孫離就開始擔當老主人的貼身保鏢。

    老主人待他,比待自己那紈褲作派的新生兒子還要好。

    家族裡有許多奴才私底下亂嚼舌根,猜測他是老主人私生子……孫離並不惱。

    老主人對他的信任,已經達到可以交付身家性命的地步。否則,大半個月前,老主人不會把「刺殺三皇子子辛」這種大逆不當的勾當,單單交給他一個人去幹。

    孫離感到慚愧的是:子辛竟然沒有死!

    孫離不相信自己會失手,但老主人都親眼在李靖總兵的府裡見到了活蹦亂跳的壽王子辛。孫離還能如何辯解?

    面對老主人失望至極的眼神,孫離心中產生出深深的內疚。

    孫離知道,老主人承受的來自高層的壓力非常之大。

    自打壽王的腦袋搭錯了哪根神經,從朝歌跑到陳塘關。朝歌的某位貴人便認為機會來了。老主人剛接到貴人的命令時,也認為陳塘關是他的地盤,要收拾一個落單的皇子,容易得很。只不過得費些心思,將子辛之死弄得像一出不幸的意外事件。

    孫離堅信自己那天不是在作夢!他的的確確親手將尖銳的石頭插入了子辛的心臟,並重複了三遍同一個穿刺動作,把壽王的整個心臟都刺碎了,死得不能再死。他才從容回去向老主人覆命。

    這樣一個沒了心臟的壽王,竟然能重新活過來。雖然有煉氣二重的修為,孫離也對這種「亂力怪神」的事情隱約感到恐懼。

    為了驅除壓在心頭的陰影,為了替老主人排憂解難,孫離決定再次對「子辛」出手。

    這一次行動他抱了必死的決心。

    如果「子辛」是被哪只路過的「妖魂」附身,那麼,孫離就決心將「子辛」的肉身支解成八大塊,然後再搗成肉醬。沒了寄體,妖魂還能賴著不走?

    即使因此激怒妖魂,有性命之虞,孫離也不怕。他全豁出去了。

    當年的救命之恩,時刻銘刻於心。

    是時候把命還給老主人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