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1839

1844 滾滾長江東逝水 錫伯族西遷新疆伊犁屯墾 文 / 引弓

    更新時間:2010-12-30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莊、撫順等15處,抽調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四千餘名遷移到新疆伊犁察布查爾地區屯墾戍邊。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奉命調遣的錫伯官兵於1765年(乾隆三十年)抵達烏哈里克城(今伊犁霍城縣境),在此休整半年。錫伯軍民原編為十個扎蘭(隊),抵達伊犁後,伊犁將軍將十個扎蘭縮編為六個牛錄。伊犁將軍根據錫伯族軍民的生活和生產特點,決定將他們安排到伊犁河南察布查爾地區屯墾戍邊。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伊犁將軍命錫伯族軍民向伊犁河南岸遷徙。他們遷到察布查爾地區後,根據實際人口(到伊犁後經查,跟隨而來的和途中降生者700餘人),伊犁將軍增設兩個牛錄,「以為八旗」。經朱批允准,在原有佐領、驍騎校各六員的基礎上,增設佐領二員、空藍翎4員,將原有1000餘名官兵分設八旗,每旗為一個牛錄,每牛錄各設佐領1員、驍騎校1員、空藍翎2員、領催4員、披甲121員不等。八旗設領隊大臣1員,總管、副總管各1員。並奉旨頒發新的總管關防和佐領圖記以及八旗旗纛:一牛錄為鑲黃旗,二牛錄為正黃旗,三牛錄為正白旗,四牛錄為正紅旗,五牛錄為鑲白旗,六牛錄為鑲紅旗,七牛錄為正藍旗,八牛錄為鑲藍旗。其中一、三、五、七牛錄為左翼四旗,二、四、六、八牛錄為右翼四旗。至此,伊犁錫伯營基本組建。按清制,錫伯營領隊大臣由滿族官員擔任,駐惠遠城,總管、副總管治理八旗事務,其辦事機構為「總管檔房」,設於本營;八個佐領分駐八個牛錄,其辦事機構為「旗下檔房」,他們與驍騎校、領催等管理牛錄的軍事、生產及民間訴訟等一切事務。錫伯營的組織結構是逐步得以完善的。1814年(嘉慶十九年)將滿營空藍翎二缺移至錫伯營。1829年(道光九年)又增設防備2員,添設前鋒校四員、前鋒36員,至此,錫伯營設有領隊大臣1員,總管1員,副總管1員,佐領8員,防禦4員,驍騎校8員,前鋒4員,委官8員,空藍翎6員,空金頂64員,委筆帖式2員,領催32員,前鋒36員,披甲1300名左右。

    清代的伊犁是新疆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央。伊犁將軍坐鎮伊犁,管轄天山南北。清政府調遣錫伯族軍民駐防伊犁地區,主要任務是戍邊、防守台站、駐守卡倫,換防喀什噶爾和塔爾巴哈台。

    清政府為了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轄,設立了眾多的卡倫和台站。其中錫伯營管轄的有18處,如固爾班托海卡倫、安達拉卡倫、沙巴拉托海卡倫、托裡卡倫、馬哈沁布拉克卡倫、春稽卡倫、烏裡雅蘇圖卡倫、額木察罕烏蘇卡倫、霍依圖察罕烏蘇卡倫、塔木哈卡倫、察罕托海卡倫、托賚圖卡倫、沙喇托羅海卡倫、厄楞莫多卡倫、頭勒克卡倫、察林河口卡倫、塔木哈色沁卡倫、大橋卡倫和達爾達木圖卡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