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1839

第四卷 1842 海內存知己 2 二元社會 文 / 引弓

    2二元社會

    「我們必須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他們是朱雀軍的家屬,就讓他們困在自給自足小農經濟裡頭,以後每年還要給他們補貼。」李穎修說。

    「所以,他們一定要破產,然後,農轉工。對吧。」楚劍功說。

    「臨高的屯墾場在國有化的同時,失去土地的人,一部分轉化成農場的管理人員,或者叫國企職工,另一部分則進入南洋實業總局下屬的其他企業,被培養成產業工人。現在即使加上補備兵,兩萬朱雀軍的家屬不會超過十萬人,而十萬產業工人對我們即將鋪開的建設計劃來說,遠遠不夠。這還沒扣除不能參加勞動,也不構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老弱病殘。」

    「我怎麼聽得這麼耳熟,你這好像是國企小社會,這些家屬在進入南洋實業總局下屬企業的時候,就獲得了一種身份,國企工人,對吧。由此,我們在廣東省製造了一個二元社會,一面是南洋實業總局的國企社會,另一面是晚清的條塊化的封建經濟社會。根據我們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工業社會將向吸盤一樣,從農村吸取剪刀差,從而成長壯大起來,不斷擴展,最後實現普遍的城市化。當然,這是理想情況。」

    「城市化的社會改造?我倒沒有想這麼遠,光想著剝奪剪刀差了,你這種想法有理論根據嗎?」

    「尼可拉斯-魯曼的社會系統論,他認為,社會就像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一旦成型,就將自行運轉,而不符合這個系統的部分,將自然而然的被改造。舉個你熟知的例子,在我們那個時空,以戶口的形式形成了城鄉二元化,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一個非農戶口,吃商品糧,是無數農家子弟的最高夢想了,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們考大學,當兵,以及做其他許許多多的事情,來獲得一個『農轉非』的機會。」

    「農村自耕農的大範圍破產,將創造大量自由勞動力,他們要麼去給地主當雇農,要麼到城市裡來,成為工業勞動力,這是城市化的推動力。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南洋實業總局的編制,就相當於一個非農戶口,這是吸引力的一方面,」

    「不對,是南洋實業總局和朱雀軍的工兵聯合體,相當於一個非農戶口。」

    「聽起來是不錯。」李穎修有些遲疑,「但是,效率怎麼辦?南洋實業總局如果獨家壟斷了,難道不怕效率低下,人浮於事……」

    「怎麼會壟斷呢,至少在革命勝利前,南洋實業總局都面對著最強大的殖民主義和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的競爭,不勝利,就滅亡。怎麼會壟斷?至於革命勝利後,我既然能把南洋實業總局建起來,也能拆了它。」

    「哈哈哈,」李穎修笑了起來,「不如革命勝利以後,我們兩人把南洋實業總局分了吧。根據『所有人在位』才會有效率的傳說,我們將南洋實業總局私有化之後會才會更盡心盡力。」

    「『所有人在位』?所有人在位的最高形式是家天下,照這個理論帝制是效率最高的經濟形態,所有的皇帝會因為所有人在位而勤政。好了,別扯遠了,商量一下我們的具體步驟。」

    「先將朱雀軍的家屬分批安置到臨高,每對夫妻有地五十畝,自家有錢的,可以另外購置,同時,由南洋實業公司下屬農資公司興修水利,賣水給他們,從現在,就要養成他們依賴農資公司的習慣,明年春耕的時候,賣種子給他們,同時定購糧食,控制住供銷兩頭。」

    「如果人家錢多,廣置土地,使用雇農呢?」

    「那隨便他們,反正我們控制種子,水利,銷路,將來還有化肥和農藥,我不信他們能反出天去。」

    「說到農藥化肥,現在發明了嗎?」楚劍功有些擔心。

    「化肥……找兩個化學工程師,氮磷鉀慢慢配,總能成功的,農藥也是一樣。」

    「按環保主義者的想法,應該順其自然吧。」

    「順其自然?順其自然的話人類現在還在樹上,還不會使用火。」

    「扯了這麼半天,都累了,說點開心的事情吧。」

    「有什麼開心的事情,錢,女人。」

    「庸俗。」

    李穎修眉毛一挑:「說到女人,上次談婚姻法的時候,你神色不大對啊。在京師欠下風流債了?」

    「沒有。」

    「會不會有人抱著孩子來廣州認親?」

    「要有的話,盡快承認,我還能幫你想辦法。」

    「我的私事,要你想什麼辦法?」

    「好了,我不問了,談談錢吧。」

    「買貨的一千六百萬兩白銀都到齊了嗎?」

    「到齊了。連廣西的二百萬兩都到了。」

    「廣西,一下子拿出二百萬兩來,你說太平天國會不會現在就反了。」

    「不知道,順其自然。」

    「六百噸白銀入庫,可以正式印刷銀圓券了?」

    「是的,還是按照計劃,賬目上和東印度公司貨幣互換五百萬英鎊,讓你去英國採購,另外,我們再印刷兩千五百萬大洋的銀圓券,投入廣東市場。如果市場穩定的話,明年後年,一共再印五千萬。」

    「這七千五百萬元怎麼花?」

    「每年五百萬養朱雀軍,這是雷打不動的。」

    「還剩下六千萬元,你有花錢的計劃嗎?」

    「當然有了,而且很充實,有另一時空的歷史作參照,還有早慢熊斯基做條件分析?」

    「那一段歷史,1952年?」

    「不是。是從1867年到甲午戰爭前,日本用在工商業建設上的費用是4000萬日元,大致上也就是四千萬大洋,如果一切順利,三年內我們總共可以拿出6000萬大洋的銀圓券用於建設,如果我們和明治維新一樣有效率,三年時間,我們能夠把工業體系的架子搭起來。」

    「三年之後,我們就可以造反了?」

    「如果一切順利。」

    「有書面的計劃嗎?」

    「早慢熊斯基在寫,後天可以向我們提交。」

    「如果早慢熊斯基寫的東西,附和我們在另外的時空的經驗,我該怎麼獎勵他呢?好吧,授予他發改委主任的頭銜怎麼樣。」

    「東廠都監,還是『朝廷腹心』比較有愛。哼哼。」

    註:1870年代,按金本位計算,1盎司黃金=4.247737英鎊=20.7美元=20.7日元=25大洋=105法郎

    1840年代,書中南洋銀行採用的是銀本位,白銀還未貶值,簡化設定,大致1銀圓券=1日元=1美元=0.2英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