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龍騰南洋

龍騰世紀 第267章 山雨欲來(4) 文 / 育人難

    第267章山雨欲來(4)

    慶親王奕匡從皇宮回到王府,屁股還沒坐穩,收到消息的袁世凱便登men造訪。

    袁世凱,字慰亭,出生於1859年9月,漢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世凱識時務,性格堅毅,辦事機敏,作戰勇敢,練兵有方,被認為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1884年,袁世凱率軍平定了朝鮮的甲申動亂,打退了日本對朝鮮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奪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

    與此同時,袁世凱還讓朝鮮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保住並再次明確了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

    因此,年僅26歲的袁世凱就立下了大功,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成為了朝鮮的太上皇。

    有著這樣的能力和成就,袁世凱聲名鵲起,漸漸被清廷所倚重。

    從1895年開始,袁世凱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練兵,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

    從此,袁世凱的仕途一帆風順,扶搖直上,成為清末首屈一指的軍政要人,為各方勢力所側目。

    辛亥**爆發以後,袁世凱手掌強軍,當選為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

    袁世凱在位期間,主張將中華建設成為一個強國,創建強大的中央政府。他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維持了中華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

    袁世凱還創立了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並且心懷善心,對聾啞等殘疾人照顧有加。

    袁世凱被後人指責最多的,是袁世凱政府所簽訂的「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以吞併中國為目的,強加於中國的單方面條約。

    不過,縱觀「二十一條」,我們可以看出,其內容大部分是已經存在的事實。沒有打敗日本的實力,根本不容改變。

    此外,由於國內被各帝國主義國家所瓜分,像「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這樣的條件,是不可能實現的。

    由此可見,簽不簽約,除了對當事人的名聲有損之外,並無礙大局。

    並且,簽約之後,袁世凱政府也聲明此項條約是由於日本最後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後歷屆中國政府均未承認其為有效條約。

    另一個比較惹人爭議的,是袁世凱的稱帝問題。

    對於那些空談民主的資產階級**者,袁世凱明智地認為,「人民的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

    其實,袁世凱的年號「洪憲」,就是弘揚憲法的意思。

    當時,倡導袁世凱君主立憲的有楊度、嚴復和劉師培等叱吒風雲的社會精英人物。

    這些有識之士認為,君主立憲更適合中國的國情。

    相比而言,君主制優於共和制,而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並不矛盾,沒有皇帝的國家未必就能實行民主。

    英日等國皆屬君憲政體,是事實上的民主政體,君主立憲是完全值得選擇的一種政體。

    因此,當時國會的議題非常明確,就是更改國體,推行君主立憲。

    假如袁世凱當上皇帝之後,能夠穩住局勢,解決掉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那麼,他就能穩坐皇位。

    然後,如果袁世凱臥薪嘗膽,建立強軍,等待時機打敗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將中華打造成世界強國。

    做到了這一步,袁世凱就能成為青史流芳的千古一帝。

    可惜,袁世凱經過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

    俗話說,成王敗寇

    從此以後,袁世凱便被鞭笞為是一個反動的、落後的,並且是圖謀復辟的「竊國大盜」。

    此時,袁世凱被剝奪了軍權,在中樞擔任軍機大臣,日夜受到滿人的特別監視,日子過得非常不得意舒爽。

    所以,得聞病休數日的慈禧老妖後,忽然召見慶親王奕匡等王爺議事,袁世凱便趕來慶親王奕匡的王府打探最新的消息。

    與慶親王奕匡、奕匡之子載振見過禮之後,袁世凱先是送上一張5萬兩的銀票,談笑了幾句,便問道:「王爺,聽聞老佛爺近日來身體不適,今天突然召見,不知有何要事?」

    奕匡也不隱瞞,笑著將慈禧的憂慮對袁世凱講述了一番。

    「哈哈哈」聽完奕匡的話,載振大笑著說道:「老佛爺年歲大了,禁不得嚇,遠在海外的彈丸之地放幾個屁,也大驚xiǎo怪。」

    「不得如此無禮」奕匡內心深以為然,但表面上還是瞪了沒大沒xiǎo的載振一眼,輕聲呵斥道。

    「慰亭,你的消息一向靈通,你實話告訴我,那些化外之民,對我大清可有威脅?」奕匡隨意地對袁世凱問道。

    袁世凱有自己的情報組織,面對隱藏在暗中的強敵前所未見的輿論攻勢,早已經感到時局堪憂,極其不妙。

    不過,對於袁世凱這種梟雄來說,這何嘗不是提早復出掌軍的良機。

    像鐵良這種自詡為傑出軍事天才的滿人,只是因為滿清統治的需要,機緣巧合之下,才能取代袁世凱掌軍的位置。

    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面對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用錢餵飽了的新軍,志大才疏的鐵良根本沒有應對之策,完全不能將新軍收歸己用。

    因此,聽奕匡說慈禧老妖後如此重視此次危機,袁世凱添油加醋地說道:「王爺,老佛爺所慮極是。據我所知,那個陳浩所領導的蘭芳共和軍,不僅打敗了數十萬的印尼大軍,還數次全殲了荷蘭殖民軍,實力不可xiǎo覷啊」

    「什麼?這是真的嗎?」聽到蘭芳共和軍有這樣的戰績,並不關心時事,只知道撈錢的奕匡、載振兩父子臉色大變。

    「絕無虛言」袁世凱正容道:「國內如今民怨沸騰,民眾受有心人的蠱惑,要求蘭芳共和軍回國的呼聲很高。

    並且,最近國內起義的浪潮雖然平靜了許多,但是,那些泥tui子組成的專門劫富濟貧的土匪隊伍,卻忽然多了起來。」

    提到土匪隊伍,載振氣憤地道:「袁大人,最近保定附近土匪如此猖獗,我的貨物數次受到劫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地方管不了,要求你們的軍隊前去剿匪,怎麼現在還沒見效?」

    袁世凱苦笑著道:「現在我又不管軍隊,這件事還是要去問鐵良鐵尚書。唉保定府離北京城這麼近,那裡出現如此之多的土匪,真的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啊」

    不過,嘴上這麼說,袁世凱心裡卻在想:哼,沒有我老袁的命令,新軍不會聽鐵良的招呼,對於命令只會敷衍了事。所以,才會讓那些土匪這麼猖獗,不然的話,早就將土匪剿滅了。

    袁世凱若有所指地指責了鐵良一番,引起奕匡父子對鐵良的不滿之後,便告辭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