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逐鹿1900

第一卷 劇變 024 提督交底 文 / 仙人掌

    024提督交底

    劉大印帶著圖紙和李燾「身體稍復即前往海光寺拜訪」的承諾,丟下一句「請軍門和參議官考慮迫擊炮在國外申請專利之事」,高高興興地走了。

    聶士成送人歸來後,臉色卻不如方纔那般輕鬆,坐在李燾床前的圓凳上就是一聲長歎道:「成與不成如今只能看天意了。」

    不僅僅是李燾沒有明白聶士成的話,馮義和這個跟隨聶士成多年的老部下也一時怔住了。

    「唉!縱然有八里台之勝,八國聯軍卻沒有傷著元氣,曠日持久下,其國內援兵會源源而來,反觀咱們呢?武毅軍不過兩萬餘,大清有多少武毅軍?今日拍發電報,就算十天後無縫鋼管能夠送到,迫擊炮能否在聯軍援軍到達之前成批製成?我等能否訓練出足夠的操作炮手?仔細想來,轉攻紫竹林不過是拖延租界洋軍反攻之日而已,大勢,我等至今無力改變。」

    聶士成說完,拿起茶几上的茶碗卻並沒有要喝的意思,而是無意識地把玩著,少頃他又放下茶碗道:「榮相(榮祿,軍機大臣、大學士、總理兵部,掌管北洋海陸軍和武衛全軍)前日著心腹之人帶話來,朝廷中樞曾有人建議毒殺聶某,幸制台(裕祿)一力維護才未實施。你等可知其中竅要?」

    李燾茫然搖頭,這些歷史細節他是聞所未聞。

    馮義和皺眉道:「那些糊塗蛋,依靠義和團能成事?能擊破八國聯軍?事變以來,朝廷今日要剿殺義和團,明日要招撫之,後日又是剿殺,再後卻是重用!軍門,如非朝廷無謀,主事人首鼠兩端,我武毅軍早就全軍集結,趁洋人兵力不足之時展開決戰,早已奠定勝局了!媽的巴子,如今,這攤子啊不好收拾!辦外交,標下看慶親王是不成的,榮相也不成,還得請李督來才行。我等諸將唯有以軍門馬首是瞻,能跟洋軍耗多久就耗多久吧。」

    李燾此時才進一步瞭解目前形勢的嚴峻,一個八里台大捷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劣勢,只是讓洋人們遭遇了一個挫折而已。而這個挫折會讓洋人們更加團結一些,更加迅速從國內調兵增援!別的國家不說,有著強大陸軍的日本估計很快就有大量的援軍開到,那時候,武毅軍還能支撐得住天津的危局嗎?恐怕不行!

    聶士成向馮義和點點頭,又是一聲歎息道:「聶某身為武毅軍總統、直隸提督,自當為國盡忠。可聽了榮相傳話之後,左思右想下,盡忠也得找個妥善的法子,讓大清國在這場戰爭之後還能有些元氣。」

    潛台詞聶士成沒有說出口,可是李燾已經體會到了——盡量保存武毅軍的實力。

    李燾忙道:「軍門,以戰促和需要狠狠打擊洋人才行!」

    聶士成苦笑道:「李燾啊,你還年輕,有些事兒你不懂,你不懂吶!貧弱如斯的中國貿然向八國開戰,其中的因由複雜無比呢!」

    李燾作出甘願受教的神情抱拳道:「請軍門賜教。」

    「這事兒還得從戊戌年變法說起。對咱們大清國變法,洋人是既喜歡又擔心,偌大的中國他們一口吞不掉就只能慢慢蠶食,可咱們呢,關上國門、只留通商口岸和租界,洋人們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吶。變法,對打開中國大門有好處,所以他們喜歡;變法,中國也許會慢慢變強,可是中國的變強會提供更多的商業利益予各國。因此,他們權衡之下選擇了支持皇帝變法。可是老佛爺不喜歡變法,垂簾聽政多年了,老佛爺也不捨得真正還政於上。這麼一來,六君子慘死、康梁遠走、紫禁城裡帝后反目也就不奇怪了。老佛爺要在皇上春秋正盛之時建儲,端王爺想嘗嘗如醇親王爺(光緒帝的父親)那般的味道,這就有了廢帝之說。可洋人們不樂意啊,他們希望看到太后老邁西去,皇帝重掌大權再行變法,這就跟老佛爺有了矛盾。加上義和團一鬧,糊塗蟲們再一鼓動,宣戰上諭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詔令下來。唉……」

    「民心可用啊,軍門。我中國四萬萬五千萬人,只要一起抵抗洋人到底,洋人也無可奈何!」李燾明白了一些宮廷鬥爭的因由,卻並沒有放棄聯結義和團的想法。在他看來,聶士成和張德成的和解只是第一步,以後武毅軍應該真正地幫助、轉化義和團,提升民間愛國武裝力量的戰力,結成「統一戰線」共同抵抗外敵。

    聶士成搖頭作色道:「荒謬!民心可用卻要看時機,李相早說過,隱忍隱忍,學勾踐之臥薪嘗膽,師洋人之技壯大我國力,國力強則軍力強,屆時列強的虎狼之心就不得不收斂起來了。四萬萬五千萬,哼哼,蒙昧之草民怎能依恃?!」

    李燾的頭有些大了,這些問題繞來繞去還真把他給繞糊塗了。在他並沒有太多考慮過的「革命規劃」中,首先是想辦法掌握軍隊,選準時機發動群眾鬧革命,改朝換代完成後再讓那些有能耐的人建設國家。抱著這樣的想法,他明知義和團太封建愚昧而且擁護滿清朝廷,還打著幫助義和團的主意。可是,聶士成的那幾句話似乎更具有說服力。至少李燾懂得,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是國民素質的提升,國民素質提升帶來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生產力的提升,推動社會進步和變革。這條道路對一窮二白的中國似乎是最為合適的!戰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會消耗中國菲薄的國力,減慢中國走向強大的速度!可是,目前的中國不得不面臨戰爭!

    問題糾結在一起,顯然不是年輕的李燾所能解決的,甚至說是李燾目前難以看清楚的。聶士成說「有些事兒你不懂」也絕非無的放矢。

    「再說了,東南互保之後,大清財賦之地與北方形同兩國,與列強長期戰爭,朝廷無東南財力絕對無法支撐,而當前軍力也無法支撐到局勢改變!時間,時間吶時間,我們沒有時間浪費在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中啊。這,也是李相的看法。」聶士成見李燾陷入思考中,乾脆搬出他認為對李燾有著最大影響力的李鴻章。

    馮義和插話道:「參議啊,官場之事、政治之事太過玄奧,我們還是一門心思練好軍隊打好仗吧!」

    聶士成微微搖頭笑道:「不然,李燾前途不可限量,政治、官場早遲都要觸及,應當早些準備才好。」說著,聶士成站起來拍拍李燾的手又道:「你也累了,醫生囑咐過好生休養的,你看,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不說了,義和,我們走。」

    心亂如麻的李燾並沒有因為聶士成等人的離去而安生下來,反倒是諸般念頭來回地在腦海中滾動。知道歷史的走向與身處歷史洪流之中,完全是兩碼子事!歷史車輪該如何去撥動才對中國的強大最為有利?自己應該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

    拿破侖之路?身為軍人的李燾似乎最為合適,強大的炮兵意識和超前的知識就是保障,中國面臨的侵略威脅給李燾提供了建功立業的戰場。可是,拿破侖帶給法國的是短暫的榮耀和長久的痛苦!

    華盛頓之路?美國的國情跟中國差別太大,看看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吧!沒有槍桿子作為保障,沒有深厚的人文土壤,想要和平地實現民主制度在封建制度統治了兩千年的中國,很難!

    那麼,既要有槍桿子,又要有一定的權位和影響力,就只能走袁世凱之路?

    李燾突然興奮了。方才聶士成的保存實力之語、八里台大捷對武毅軍戰力的佐證、可能會有小小改變的庚子戰爭結局,這些都預示著一個可能:戰後中國大力編練的新軍不再是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而是——武毅軍!那麼作為武毅軍教導營管帶官的自己,豈不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今後武毅新軍軍官、骨幹士兵們的「校長」?此時,袁世凱和蔣介石兩個名字在李燾腦子裡活泛起來。

    再說了,如今聶軍門健在,當李鴻章西去以後,北洋淮系這個大集團會由誰來繼承呢?未必只有袁世凱一個當然人選!至少聶軍門可以從中分潤不少的軍事實權。歷史,改變了啊!在自己建議武毅軍與義和團和解之後,在自己提出作戰想定之時,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儘管,這種改變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影響庚子戰爭的最後結局,卻會在以後產生蝴蝶效應!屆時,如果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和實權,就可以影響中國的政治格局和發展方向……

    想到得意處,李燾不由得傻笑出聲。笑過之後精神更加亢奮,乾脆扶著木床欄起身,拿了紙拍子和鉛筆,將心中想到的應該逐步去做的事一一記錄下來,審視幾遍後又作了修改,這才燃了火柴,將寫得滿噹噹的紙化成黑黑的灰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