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爭霸太平洋

第二卷 雄鷹展翅 第七十四章 購艦博奕 文 / 風無限

    第七十四章購艦博奕

    甲午戰爭爆發後,豐島一戰,北洋海軍軍力單薄的情形逐漸引起清廷中樞的重視,清政府臨渴掘井,認為「海軍定須多備快船,方能得力」,撥款200萬兩白銀,命令李鴻章迅速從西方訂購軍艦。一時間,中國通往歐洲的電報線路幾成熱線,忙亂中,甚至以明碼電報討論購買軍火事宜。當時英、德等歐洲國家對中日戰爭表示中立,禁止向兩國出口軍艦,中國事前訂購的一艘驅逐艦(「飛霆」)即被英國海關查扣。受命具體負責尋購軍艦的駐英公使龔照瑗,以及赫德、金登乾等人轉而向巴西等南美國家商量,後通過中間商聯繫,得到了智利政府願意向中國出售軍艦的消息。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遊擊隊和第二游擊隊。

    其中第一遊擊艦隊的三艘戰艦在7月25日在豐島海域偷襲清軍艦隊時被隨後加入的中華帝國太平洋艦隊殲滅,雖然至今仍未查清當時詳細情況如何,但清日之間的戰爭顯然已經是迫在眉捷了。從8月1日清日相互宣戰以來,日本大本營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海軍第一遊擊艦隊的擅自開戰就未經過大本營所有人員的同意,雖然都知道會和清政府有一戰,但那時的他們並沒有完全確這下來開戰的時機,只是有個大概的時間並且還要先試探一下清政府的反應才能確定後續是否全面開戰,但豐島海戰的結果確出呼了日本大本營所有人的預料,不論是支持現在同清政府開戰的,還是不同意現在開戰的,都是只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作為海軍大臣的西鄉從道雖沒有預料到下屬會在清軍運輸陸軍士兵時偷襲清軍護航艦隊,並冒然擊沉高昇號運兵船,以致差點引發日本政府同英國的外交危機,但心中也是十分的確定只要不是北洋艦隊主力出動,以第一遊擊艦隊的實力來說戰勝應當不成問題才對,可是最後居然沒有一艘戰艦回來,這不得不讓他心中震驚異常,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清軍雖然也損失了一艘戰艦,一艘運兵船,可日本的三艘主力艦失蹤更可以說是損失慘重。

    既便到現在不管是西鄉從道還是山本權兵衛以及明治天皇都不相信北洋艦隊的兩艘護航戰艦能夠擊沉吉野,浪速、秋津州三艦,而自己只是一沉一重傷。

    但是不管怎麼樣,從各方面收集過來的資料來看明明在海戰中取得絕對優勢的第一遊擊艦隊,卻在事後帶著俘獲得操江號運輸艦一起失蹤了。弄得到現在都和清政府正式宣戰了,日本大本營卻沒有了戰前的信心,不是因為陸軍的表現不好,恰恰相反,陸軍在朝鮮戰場的表現還算讓大本營滿意。反而一直注入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希望的海軍艦隊,沒有正式開戰就損失了三艘主力艦,讓本就對和清國的北洋艦隊決戰沒有多少把握的日本高層更是擔憂。

    就是一直對和北洋艦隊戰鬥採取樂觀態度的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中將也沒有了最初的平靜,本就比清北洋艦隊主力艦數量少的聯合艦隊,就是通過性能方面來取得勝算的,現在直接缺少了平均航速超過18節的三艘新式巡洋艦,使得聯合艦隊的實力直線下降,對北洋艦隊的實力更不佔優勢。

    和清政府正式宣戰後一直未有明確作戰命令的日本大本營,突然從中國的對外電報中獲悉智利有賣給清政府軍艦的跡向,頓時大吃一驚,明治天皇下令首相伊籐博文一定要破壞清政府的這次購艦行動,本來聯合艦隊就沒有多少戰勝北洋艦隊把握,假如再讓北洋艦隊增加實力的話,那豈不是對大日本帝國更加不利。

    海軍大臣西鄉從道自願接手了天皇交給首相的這件任務,在經過一番瞭解之後,知道了智利海軍這次想要賣的軍艦名稱和性能,就上報首相和天皇說智利海軍的這幾艘軍艦如果可以購買過來代替失蹤的三艘巡洋艦的話加入第一遊擊艦隊的話,就可以使聯合艦隊的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基本可以達到和清北洋艦隊決戰的要求,墾請天皇下令財政撥款購買回這一艘鐵甲艦三艘巡洋艦。

    經過西鄉從道的解說以及聯合艦隊司令的伊東佑亨的再三保證,在得到這幾艘智利軍艦後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把握能夠在正面決戰中擊敗清北洋艦隊。明治天皇才下令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幾艘智利軍艦給買回來,在這場事關大日本帝國國運的戰爭中能增加一分所握就要增加一分,就算付出的代價再大都再所不惜。

    其實,伊東佑亨說慌了,得到智利的幾艘軍艦能夠對現在的聯合艦隊實力提升不少,這人不假,但卻遠遠達不到吉野、浪速、秋津州在時的實力,不僅僅是軍艦性能方面的問題,主要還是剛得到新艘沒有幾個月的訓練是根本發揮不出多少實力的,可是現在的形勢,就算是他這個軍人都知道與的清政府決戰不會太久了,在明顯無法避免與清北洋艦隊決戰或找回失蹤的吉野三艦的情況下,伊東佑亨當然是能增強一分實就是一分,至於在此時購買這幾艘軍艦要花少錢就不是他相操心的了。

    得到天皇正式下令的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很快就派人聯繫上了智利政府,而智利政府此時也正為李鴻章因為嫌價格過高而遲遲不能確定購買哪艘軍艦而打算轉向日本,看日本需不需要購買。雙方是一拍即合,病急亂投醫的日本根本不在乎智利此時所出售的戰艦比往常要貴上許多,只要能在海戰中打贏清政府的北洋艦隊,售價再高也是值得的。

    根本沒有任何遲疑的日本在當天就簽暑了同智利海軍的購艦協議,把智利的「卜拉德」、「埃斯美拉達」、「額拉楚力士」、「平度」、「康德爾」、「林則」等共7艘戰艦全部購買了下來,其中除了「卜拉德」是一艘鐵甲艦外,「埃斯美拉達」、「額拉楚力士」、「平度」三艘都是巡洋艦,「康德爾」、「林則」則是魚雷炮艦,價格分別為25萬英鎊、20萬英鎊、175萬英鎊、175萬英鎊、5萬英鎊、5萬英鎊,總售價近90萬英鎊約369萬兩白銀。(各艦資料請看作品相關)

    日本的橫插一腳不僅清政府的購艦計劃給全盤打亂,還讓清政府感覺到了對外購艦的急迫性,急令北洋大臣李鴻章火速購買西洋軍艦,購買何種軍艦都可自行決定,不必上報請示,只需事後上報結果即可。

    清政府的這次反應雖然很快,卻還是太遲了,英法德等國此時已由於戰爭中立國的原因不再向清政府出售軍艦,唯一願意賣軍艦的南美海軍強國智利卻因為李鴻章的猶豫不決而錯失了良機,被橫插一腳的日本給全盤購買。以前是李鴻章顯智利軍艦的售價過高,現在是他願意出高價都買不到想要的軍艦了。

    經多方詢問還是無從購買的李鴻章在光緒的一在催促之下,最後還是想起了剛開始時智利政府首先向他出售的那艘價格高昴的戰艦,好像被他拒絕後智利政府就把它從出售名單上劃出了,那麼日本後來購買的應當沒有那艘軍艦才對,現在也顧不得價格太貴了,就馬上聯繫了智利政府,問那艘軍艦還賣不賣,智利政府的回答是賣,當然賣,只要肯出價就賣。

    已下定決心購買這艘軍艦的李鴻章未等和智利政府簽下購買合同,就又被聞風而至的日本給打斷了談話,日本隨後報出的價格高於智利政府所訂的售價,李鴻章前有日本的步步進逼,後有光緒皇帝的催促嚴令,只好跟日本的西鄉從道玩起了競拍的勾當,從起初的35萬英鎊的價格升至50萬英鎊,這已是清政府給他的所有銀兩。再高他也就無能為力了,日本果然還是沒有放棄,在停頓一段時間後,好像經過高層協商的日本還是把價格抬高到了52萬英鎊,李鴻章不得不放棄與日本人的競爭,最終這艘智利海軍中最強大的戰艦被日本人高價獲得。

    這就是全新的大型穹甲巡洋艦「白郎古。恩卡拉達」號,這艘軍艦是1893年在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建造的比吉野艦的各種裝備設施更為新式,噸位更大,火力更猛的戰艦。

    這艘軍艦排水量高達4568噸,艦長11278米,寬1417料,吃水564米,動力系統採用了2台3膨脹式蒸汽機,總功率14600馬力,航速略遜於「吉野」的23節,為228節,煤艙標準容量350噸,最大載煤866噸。軍艦艦體採用穹甲防護樣式,縱貫全艦設有穹甲甲板,兩側傾斜處厚34英吋,中項平坦部厚413英吋,火炮的炮罩厚26英吋,裝甲司令塔防護厚達6英吋。艦上的武備也是相當的先進完備,主炮採用了2門阿姆斯特郎8寸40倍徑口徑速射炮,分別佈置在軍艦首尾,密佈主甲板兩舷共設置耳台10座,裝備有10門6英吋40倍徑阿姆斯特郎速射炮,此外還有47毫米、25毫米哈乞斯小速射炮各12門,以及5具18英吋的魚雷發射管。

    總之這是一艘在世界上都是相當優秀的巡洋艦,清政府的多翻尋找願意賣艦的國家,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是便宜了日本,只是多花了一些錢就把本該屬於清政府的果實給搶奪了個一乾二淨。在這次的購艦行動中,唯一的收穫就是在英國購買了一艘戰艦「飛霆號」,卻又被英國政府以中立國不能賣武器給交戰國的借口查扣,要到同日本的戰後才可放行回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