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爭霸太平洋

第二卷 雄鷹展翅 第七十一章 戰前之戰 文 / 風無限

    第七十一章戰前之戰

    日本於7月27日,向英國遞交了關於浪速擊沉高昇號運輸船的回復,回復中不但完全否決了浪速號擊沉高昇號的事實,還反咬一口的把開戰的責任全部推給了清政府,吉野、浪速、秋津州三艦的失蹤就是清政府北洋艦隊偷襲的最好證據,不然的話以這三艘巡洋艦的實力來說如何會無緣無故的消失不見,猶其是按照清政府方面的說法是日本三艦在無多大損失的情況下,擊沉廣乙號戰艦,重傷濟遠艦,俘獲操江號運輸艦以及用魚雷擊沉高昇號運輸艦。那試問做為實力較強的戰勝者的戰艦都無一艘歸國,反而作為實力差的戰敗者的戰艦有一艘主力艦回到了國內,這樣根本就不正常,也更加的不合理。

    高昇號的悲劇傳回英國後,輿論一片沸騰,群情激奮,要求政府對日進行報復。此時,巡弋在東亞的英國遠東艦隊,也做出了不尋常的軍事部署:艦隊副司令斐裡曼特(edmundfremantle)不僅派紅雀艦前往出事地點進行搜索,更是派遣射手艦前往搜尋日本艦隊,要向日本艦隊問罪。

    斐裡曼特在發給倫敦海軍部的電報中建議:「我方應要求立即罷免並拘捕浪速號艦長和那些在兩國政府談判期間指揮軍艦捲入事件的高級官員。若不遵從,我應被授權實行報復。最重要的是,應當做些事情以彌補大英旗幟所遭受的侮辱。」

    儘管出於全球戰略(主要是對抗俄國南下)的考慮,英國已經決定扶持日本。但因為長期的「傳統友誼」,英**方和民間都還是將中國作為遠東的首要合作對象,在中日衝突中,英國輿論一致認為「抗日援華」既符合英國的長遠利益,又符合英國的道義責任。

    斐裡曼特隨即通報東亞海域內的英國船隻,將為他們提供武裝護航。與此同時,斐利曼特命令日本艦隊停止對英國商船行使搜查權,確保英國商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受到騷擾」。

    斐裡曼特的武裝護航計劃,引起日本政府的激烈反應。駐倫敦公使青木周藏奉命向英國提出抗議,認為斐利曼特的干預不僅侵害了日本作為交戰國的應有權利,更與英國政府中立聲明中的條款不符。青木要求英國政府下令撤回斐利曼特的這一要求。

    起初英國政府也並未下定決心是否站在清政府的一邊,因為一直以來清政府都是英國在遠東地區利益的保證者,清政府的安全無疑對此時的英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日本也同樣是英國的需要的盟友,不然的話也不會在7月16日,清日衝突正要爆發的時候爽快的同日本簽定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

    條約規定完全廢除治外法權等,成為日本同西方列強簽訂的第一個比較平等的條約。條約簽訂後,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向青木周藏祝賀說:「這條約的性質,對日本來說,比打敗清國大軍還遠為有利。」

    從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到1894年,日本的近代化之路已經走了26年之久,日本人目標明確,這前三十來年的功夫,就是與西方列強修正不平等條約,走向世界,進入與世界列強平等的體系內。而韓國則是日本人走出列島的出口,也是他進入世界的入口。

    而現在日本只所以能夠在執行入侵朝鮮並和清政府開戰的計劃執行之前就達到了日本幾十年來一直所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因為日本的實力通過明治維新變強了,還因為沙俄在遠東地區政策和野心讓在遠東擁有巨大利益的英國極為的擔憂和警惕,日益沒落的清政府讓英國對其抵禦沙俄的信心越來越不足,反而日益強大的日本漸漸成為了英國執行牽制沙俄的理想幫手,因而英國不僅爽快的同日本簽定了新的條約,還從此加大了對日本的支持和放任。

    隨後因清日兩國實行的不同的外交處置方法,日本方面的說法漸漸成為了英國政府所認可的「事實」,故英國改變了它一直所堅持的中立態度,明顯偏向了日本,致使英國遠東艦隊艦隊副司令斐裡曼特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不在做出針對日本的行動。

    明顯還無法適應這個時代外交方式的清政府,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憋屈的受害者。明明是被日本偷襲的受害者,因外交角力失敗卻變成了應當承擔責任的偷襲者,再次印證了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既便此時的清政府並不是真的很弱,但發揮不出力量的它依然算不上強者。

    江海改變了豐島海戰的最終結局,卻無法改變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如果他此時盡全力擊潰日本的聯合艦隊或者出面呈清豐島海戰的實情的話也許會推遲甲午戰爭爆發的時間,但依然不可能阻止戰爭的爆發,這是清日之間必然要有的一戰,歷史趨勢所在,不可阻擋。

    故江海帶領的四艘戰艦參加完豐島海戰後就與第二天啟程返回海帝島,既然明知清日之間必有一戰,在江海看來緊早不緊晚,暫時還是順其自然的好。之後清、日、英三國之間的外交角力江海在派人密切的關注著,結局如何,江海心裡早就有數。為了後續的作戰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他放棄了參與進去的機會,決定靜等清日正式宣戰的到來,在正式的宣戰之前,還有一場陸上的戰爭需要他去關注,當然現在的他雖有改變這一場小戰爭的能力,卻不能夠參與進去,只能靜靜的關注著這場清日這間陸上的第一場交峰,那就是清日牙山戰役。

    牙山戰役又稱成歡之戰,是清日兩**隊在朝鮮進行的第一次陸戰。

    從6月6日,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400人進入朝鮮,駐紮忠清道牙山縣。日本政府也向朝鮮大舉增兵,搶佔仁川、漢城等軍事重鎮,決心與中國開戰。

    至7月24日,通過海上運送的清軍援兵陸續趕赴牙山。到26日,就在日本挑起豐島海戰的同一天,日軍少將大島義昌指揮日本陸軍混成旅團向駐守牙山的清軍進犯。葉志超、聶士成因牙山無險可守,遂移師牙山東部的成歡和公州。

    成歡驛位於朝鮮忠清道平澤縣東南,是漢城通往天安、全州的南北咽喉要地,丘陵環繞,安城川河水兩岸沼澤密佈,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公州位於成歡之南,背山面江,亦是兵家攻守要地。

    聶士成部2000餘人赴成歡後立即構築工事,分左、右兩翼展開。左翼部署在成歡西北約2公里的牛歇裡高地,集中了主要炮火及兵力,以阻擊日軍由成歡趨牙山的道路。右翼在月峰山一帶,兵力較為薄弱。葉志超率1000餘人退守公州,作為後援。

    28日,日軍抵達成歡前沿素沙場。大島義昌瞭解清軍軍事部署後,於29日五更指揮日軍乘黑夜重點進攻清軍右翼。日軍前衛部隊涉過沼澤,越過安城川上的橋樑安城渡時,突然遭到於光遞、周憲章等四名武備學堂學生率領的數十名清軍的伏擊,死傷多人。由於黑夜迷失道路,又不知清軍虛實,驚慌後退。很快,日軍發現清軍兵少無援,再次猛攻。數十名清軍以寡敵眾,與敵人激戰一個多小時,於光遞等壯烈犧牲,餘眾被迫撤回。

    拂曉,日軍攻佔了牛歇裡陣地前沿佳龍裡,逼近清軍主陣地。6時30分左右,雙方步兵在陣地前展開激戰,炮兵亦猛烈對射。大島義昌親自指揮日軍炮火猛轟清軍右翼兩個堡壘,清軍士兵奮起還擊。陣地前炮彈飛馳,爆炸聲震耳欲聾。聶士成身先士卒,在槍林彈雨中往來策應,鼓舞士兵,指揮戰鬥。由於清軍右翼陣地火力薄弱,不久一號堡壘被攻佔。聶士成急調左翼數百人支援,日軍則傾全部火力攔截,援軍受阻。6時50分許,右翼二號堡壘亦被攻陷。不久,左翼陣地又告失守。清軍被壓縮在成歡驛街道附近,四面受敵,聶士成不得已率眾撤退,成歡遂被日軍攻佔。而駐守公州的葉志超確未等日軍攻打公州,就已率眾逃離,並在撒往平壤的途中遇到經過浴血奮戰的聶士成部,經兩人商議後決定直接撒往平壤。

    牙山之戰是中日陸軍的首次交鋒,清軍投入3000多人,日軍4000多人,雙方傷亡相差不多,但清軍輜重損失較多,且牙山失守,因此,牙山之戰是清軍的一次失敗。但葉志超卻戰敗誇勝,假報戰功,被日軍打的節節敗退上報給清政府的戰報上卻是吹噓牙山「大捷」,蒙蔽清政府,得到明令褒獎,後來並被委派為駐平壤諸軍總統。牙山戰役後,中日雙方於8月1同時宣戰,甲午戰爭全面展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