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鄭屠

梁山上那些歲月 708,大名府之戰(24) 文 / 奉旨把妹

    察哥連下了三道命令,一是把朱富囚禁起來,嚴加看管,然後派出一名叫做李世亮的部屬跟隨朱富早已安排在府外等候的人秘密前往濰州去看所謂的證據。

    李世亮也是夏國皇族,按輩分甚至比察哥還高一輩,不過李世亮那一皇族分支早已沒落,傳到他這一代也就只是沾個皇族的名聲罷了,但李世亮卻是個標準的「宋國通」,不僅能說得一口標準流利的汴梁官話,對宋國所有的一切從民俗到禮制無所不通,同時在漢人文化領域的造詣也很深,即便稱不上大家,琴棋書畫也算樣樣精通,加上他皇族同宗的身份,一直以來就是深受皇帝李乾順的信任,長期作為對宋的外交官來使用。此次察哥領兵來宋,為了更方便的與宋國交流也帶上了他。察哥相信以他的才智和能力,此去濰州定能清楚的分辨出所謂證據的真假。

    第二,察哥下令所有知道朱富這件事的人全都管好自己的嘴巴,誰也不能對外透露一個字。同時命人提前做好準備,一旦宋國派人來問詢此事,好能立刻向宋國有所解釋。

    因為察哥怕就怕這其實是那鄭臨風所設的奸計,即其實所謂的宋國陰謀和證據都是假的,鄭臨風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猜到自己聽到朱富的話後一定會急於求證,而自己一旦派人去他那裡,他就會暗中秘密向宋國「告密」以此來引起宋國與自己的誤會,宋國一聽自己居然在與敵軍暗中聯繫勢必大怒,再被他巧加利用的話,即便最終解除了誤會,也會造成宋國與自己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助他瓦解三國的同盟。而那朱富就是他所設此計的一名「死士」!

    三是察哥立刻秘密派出密探潛入大名府去打探宋軍的動向,尤其是要打探那個叫做張叔夜的欽差的最新的消息,確定他是否好好的待在大名府中。

    察哥是知道張叔夜的,宋夏兩國為了及時掌握對方的舉動,百餘年來一直都在互派大量的密探、奸細去對方那裡查探消息,也都盡可能的收買了對方朝中的一些官員為己方提供情報,這也是公開的秘密,所以當張叔夜還沒來到大名府時察哥其實就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朱富說出天道軍已經俘虜了張叔夜時,察哥才能毫不遲疑的做出派人去天道軍一探究竟的決定。

    如果張叔夜並沒有被俘,還好好地待在大名府,那不用說,直接就可以證明那鄭臨風所謂的證據都是假的。

    但如果真有此事的話……,那這件事可就不好說了!

    下完這三道命令,察哥也沒心情做別的了,連決定向皇帝寫的信也不寫了,一切都只待李世亮與密探們的消息再做打算。

    +++++++++++++++++++++++

    察哥本以為至少要等七八天才能得到消息,卻沒想到僅僅兩天後他就首先得到了來自大名府的消息,這個消息當然不是來自於他所派往大名府的密探,密探們就算再快這個時候也頂多才抵達大名府而已。

    這個消息來自於察哥此前早已安插在大名府的耳目,因為早在幾天前整個大名府就突然流傳起了一個傳言,說繼宣撫使鄭修年之後,朝廷剛剛派來前線的欽差張叔夜也遭遇了賊寇的埋伏,幾百名姚古所派的親兵護衛全部被殺,張叔夜至今生死不明!

    耳目們聽到傳言後立刻著手調查起了它的真實性,並很簡單的經過賄賂一名大名府留守司的官員後就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他們不敢耽誤,馬上就派人來向察哥稟報了。

    察哥大吃一驚,雖然李世亮那邊還沒信兒,但強烈的預感告訴他,這一次,恐怕那鄭臨風並沒有騙自己……!同時,這個消息也證明了自己對宋國內部出了一個大叛徒的猜測,先是主帥被俘,接著又是欽差大臣被俘,這兩件事中的任何一件按常理說都是不可能的,但卻真的都發生了,而且是同時發生的,若沒有宋國內部身份極高的叛徒向那鄭臨風告密並暗中配合他怎麼可能做得到?!

    察哥很快做出決定,就算還沒得到李世亮的消息,自己現在也必須暫時把那件事當作真的來對待!於是他立刻派人去通知一干親信、部將,要他們立刻放下手頭的所有事情馬上來見自己,而且還必須是秘密來見自己,絕不可大加招搖!

    眾人得到察哥緊急召見的消息後都是一驚,因為在前段時間各軍遭到天道軍的進攻時也不見主帥察哥發來過如此緊急的命令,而且還必須秘密行動,眾人知道,這一次肯定是出了大事!

    眾人不敢耽誤火速來到察哥處,當他們聽面色異常嚴肅的察哥說完之後,每個人都是目瞪口呆,絲毫不亞於察哥當日從朱富嘴中聽到時的震驚。

    震驚之後,除了少說幾名察哥的文官幕僚皺眉沉思之外,幾乎所有的大將都是勃然大怒,紛紛向察哥請命現在就馬上進攻宋軍,離開此地,殺回西北去!

    察哥的一名叫做仁多浪遇的幕僚立刻起身表示反對,他說,即便那張叔夜確實被鄭臨風俘虜了,但也還不足以證明宋國真的在算計咱們,現在咱們只是假設這是真的,僅憑假設就跟宋國翻臉這不是胡鬧嗎?就算宋國真的在算計咱們,別忘了咱們可是孤軍深入,距離西北足有數千里,既無援兵也無糧草,這仗怎麼打?現在跟宋國翻臉,他們光餓也能餓死咱們!

    一名叫做野利望洪的將軍隨即冷笑著駁斥道,「糧草?怎麼仁多老弟才吃了宋國幾天的糧草就忘了咱們的老辦法嗎?沒有糧草不會去搶啊?「打草谷(注)」這三個字還記不記得怎麼寫?!咱們可是有二十萬大軍,一路「打草谷」回到西北不就行了?」

    仁多浪遇也是冷冷一笑道,「野利將軍,宋國既然敢算計咱們,你認為他們會毫無準備?你怎麼知道他沒在咱們的退路上設下了層層的埋伏?他們若已做足了準備,你認為咱們可以搶來多少糧草?二十萬大軍是咱們的一個優勢,卻也是咱們的一大負擔,宋國若打定主意死守各地,再加上他們的埋伏,就算咱們最終可以回到西北,到時候二十萬大軍又能剩下多少?別忘了咱們可是在大宋國的腹地,這裡到處都是他們的人,這一路光漢人平民就有上千萬,每人一口吐沫都能把咱們淹死!」

    一番話說得野利望洪冷汗直流,雖然不情願,可他也明白仁多浪遇的話絕非危言聳聽,如今自己一邊分明是已經中了宋國的計,既然已經中計,又怎會那麼容易脫身事外呢?急得他不禁怒道,「那你說咱們應該怎麼辦?難道就在這裡等死?」

    仁多浪遇道,「當然不能等死,可也絕對不能衝動行事,幸好咱們知道的並不算晚,而且咱們的二十萬大軍也還未損失一兵一卒,只要策略得當,我認為咱們可以在最小的損失下回到西北,但能否實現卻有一件至關重要的事需要解決!」

    一聽這話,包括察哥在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仁多浪遇的身上,

    仁多浪遇看著察哥沉聲道,「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那鄭臨風把這件事告訴咱們,他究竟想做什麼?!」

    察哥眉頭一挑,這話顯然是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野利望洪馬上不耐煩的說道,「哎呀,仁多老弟你就別賣關子了,這還不簡單?他不就是想讓咱們跟宋國反目成仇嗎?」

    仁多浪遇面無表情的搖搖頭歎道,「如果真是這麼簡單就好了,可他只要現在馬上向天下公佈他所謂的證據,就等於把咱們和大宋都逼到了懸崖邊上,大宋與咱們就只能分裂,還用得著偷偷通知咱們嗎?所以我認為……他並不只是想讓咱們與宋國反目成仇,他還想與咱們結盟!讓咱們幫助他轉而去進攻宋國!他的實力本就很強大,再加上怒羞成怒急於報仇的咱們與遼軍,宋國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機會!」

    眾人恍然大悟!

    察哥卻面色嚴峻的只是看著他點點頭,似乎並不怎麼滿意。

    仁多浪遇見狀立刻繼續道,「但……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從上一次咱們中了他的計,白白損失數萬大軍幫他度過了危機來看,此人可以說是詭計多端!咱們必須做一個假設,等咱們真的幫他擊敗了宋國之後,他又會怎麼對待咱們?他真的會讓咱們走嗎?宋國會算計咱們,他難道就不會?不要忘記他也是個漢人,而且他曾派軍入西北與咱們打過仗,我很清楚的記得他的天道軍在當時對咱們所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敵意,甚至比咱們的世仇西北禁軍還要強烈!大家再想一想前一段時間天道軍進攻咱們的時候所喊得將咱們殺盡的口號,我真的很擔心,等宋國一敗,下一個輪到的就是咱們!

    眾人又是一驚!

    但察哥並未表露出過多的驚訝則表明,因為這也是他最擔心的地方,他終於開口了,眉頭緊皺沉聲道,「那咱們……應該怎麼辦?」

    仁多浪遇伸手一指北面道,「馬上聯絡遼軍!」

    察哥眼中突然一亮!

    仁多浪遇繼續道,「現在誰是跟咱們拴在同一根繩上的螞蚱?是遼國!他們的情況甚至比咱們還要嚴重,宋國的目標本來就是借助金國滅掉他們!想必金國如今已經做好了準備,遼國已危在旦夕,遼軍比咱們更迫切的要回去!但他們也勢必遭遇和咱們一樣的困境,獨自回國是危機重重。」

    「我的想法是,咱們立刻與他們結盟,如此一來,兩軍結盟那可是足足五十萬大軍,不用怕宋國,也不用怕鄭臨風,就算路上遇到宋國的埋伏,那他們的埋伏也頂多只是按照對付遼軍來設計的,我也不信他們可以一起吃下遼夏兩國聯軍!」

    「而且,遼境距離這裡可是只有咱們距離大夏的一半距離還要少,十天的糧草並不足以支撐咱們回到大夏,忍一忍卻可以支撐咱們到達遼國,等咱們到達遼國,就能借道燕京、西京邊境重返大夏!雖然遠一些,卻是最保險的辦法!」

    「更關鍵的一點,咱們與他們除了共同的目標,也有著可靠的同盟關係,有成安公主(注2)在,咱們與他們可以相互信任!比信任鄭臨風要可靠一百倍!」

    察哥聞言大喜,心頭的迷霧終於散去,他連連點頭,隨即說道,「好,就這麼辦,仁多老弟,這件事就由你去辦,馬上去遼軍那裡吧……,對了,一定要秘密行事!千萬不要走漏風聲!」

    仁多浪遇立刻道,「是,請王爺放心!」

    ++++++++++++++++++++++++++++++++++

    打草谷:遼宋時期,軍隊出征時,「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騎四出抄掠以供之」,這種無專門的後勤保障,靠軍人自籌給養,擄掠民間糧草財物的方式就稱作「打草谷」。

    成安公主:1105年,遼天祚帝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西夏皇帝李乾順,兩國聯姻結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