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鄭屠

梁山上那些歲月 573,東南劇變(3) 文 / 奉旨把妹

    ~日期:~11月05日~

    573,東南劇變(3)

    幾日後,岐山軍釋放了一些宋軍俘虜,並由這些俘虜給童貫帶去了一封信,童貫看過信後大吃一驚,他隨即做了三件事,一是寫了一封密信,派人立刻趕去東京將信交給梁師成和王黼等人;二是等上一封信走了整整半日後,他才又派人將岐山賊寇的這封信送往東京呈給皇帝;三是下令各路宋軍停止一切行動,全部收縮城中加強防禦,嚴密監視並提防岐山賊寇。

    兩封送往東京的信的速度都出奇的快,甚至比早兩日從東南出發的太子一行人還早到了東京兩日,在梁師成和王黼看過童貫的信半日後,皇帝也收到了童貫的奏折,他看罷大吃一驚,急忙連夜下令急召幾位宰輔大臣進宮面聖。幾位宰輔大臣除了梁師成和王黼外,一聽皇帝要急召心中都是頓感不妙,這近一年來,只要是皇帝急召就肯定沒好事,從梁山賊寇造反到夏國入侵,從東征軍大敗又到東南軍大敗,幾乎就是在一夜之間,百年來安定祥和的大宋帝國就像中了魔咒一般,變得風雨交加、霉運連連,只是不知這一次不知從哪裡又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

    諸位宰輔大臣先後到達宮外,眾人一碰面,卻誰也不知發生了什麼,只得各懷惴惴不安之心一起進了宮,做好了迎接皇帝大發雷霆的準備,可等他們見到皇帝的面才發現,皇帝居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盛怒,雖然面色不佳,可臉上那一抹莫名的輕鬆之色卻也是極為明顯的。

    眾臣對皇帝施過禮,皇帝隨即讓張迪將那封信交給他們看,「諸位愛卿,這是童貫剛剛加急千里送來的東西,你們看看。」

    幾位宰輔大臣接過信湊到一起一看,頓時,無比的驚訝都寫在了每一個人的臉上,他們也終於明白皇帝為何既連夜急召他們的原因了,這封信上寫的很明白,岐山賊寇想跟大宋議和!

    實話實說,這的確不算是一個壞消息,如今東南大軍慘敗,兵力空虛,岐山賊寇佔據著兵力以及士氣的諸多優勢,他們現在要是對東南諸地重新發動進攻,則東南必將大亂!朝廷雖在別處還有充足的兵力,但短時間內也無法支援東南,更不用說錢糧這些東西還沒著落—山賊寇這個時候主動議和,分明就是在給大宋以難得的喘息之機!

    不過岐山賊寇所提出的條件也極為的苛刻,他們竟也想跟當初的梁山賊寇一樣要做藩鎮!

    此情此景跟當初又是何等的相似,當初那梁山賊寇也是在將東征軍大敗後,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向大宋提出了同樣的條件,當時大宋在嚴重的外憂內患下不得不妥協答應了梁山賊寇,而那也成為了大宋一個恥辱,直至今日尚不得擺脫!

    眾大臣中當即有不少人明確表達絕不能答應岐山賊寇的條件,因為那梁山賊寇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大宋的命令他們根本不聽,對他們打不得也碰不得,如今更是被他們大量的從大宋各地狂賺著錢財,說是藩鎮,其實還不是個國中之國?當初是設想的好好的,待平定了東南再騰出手好好的專門收拾他們,但事實呢?東南不但沒有平定,還把東南大軍又給賠進去了,究竟何時才能剿滅他們便是遙遙無期了。

    一個藩鎮還沒解決,怎能再出現第二個藩鎮?!

    不過也有以蔡京為首的幾位大臣表示這件事多少還可以考慮一下,因為他們都從皇帝的反應中看出皇帝對這件事並不是特別的反感,否則也不會這麼心平氣和,只是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有些話不好開口,而他們的責任就是通過他們的嘴把皇帝的心意說出來。

    王黼當即出列道,「臣認為這件事或許是一個機會也說不定。」

    果然,一直面無表情的皇帝聽了這話眼中頓時一亮,「王愛卿的意思是……?」

    王黼繼續道,「聖上,此番東南軍大敗,臣認為與其說是岐山賊寇有多厲害,不如說是太子殿下與童大人大意失荊州,中了賊寇的埋伏所致,若是指揮得當,在正面交鋒下,岐山賊寇肯定不是咱們大宋的對手!而岐山賊寇也明白這一點,他們知道無論從哪一方面都敵不過咱們,所以才會趁好就收,雖打了勝仗,卻主動來跟咱們議和,說白了,他們還是害怕咱們大宋在重整之後再度發兵一舉擊潰他們!」

    皇帝聽了立刻點了點頭,臉上的表情頓時好看了許多,王黼這話可是句句都說到了他的心窩裡去了,堂堂大宋怎會打不過一群賊寇呢?!唉,怪只怪太子無能啊!

    皇帝是高興了,可以鄭居中為首的幾位大臣的臉色頓時就變得很難看了,因為王黼這話的用意可不止哄皇帝開心這麼簡單,他雖一起將太子和童貫同貶了一頓,但誰都知道這一次的失利責任主要在太子身上,他這分明就是在落井下石,在讓皇帝無形中更加嫉恨太子!

    王黼繼續道,「咱們雖然還有把握可以剿滅岐山賊寇,但畢竟因為東南大軍的慘敗,咱們現在在東南不可避免的處於了劣勢,假若這個時候岐山賊寇再大舉侵犯,東南各地只怕又要有更多的百姓淪於賊寇的魔掌之下,聖上不忍,臣等也不忍!而此時岐山賊寇提出議和,正好可以給童大人和東南軍爭取到難得的喘息之機,讓他們可以重整旗鼓,重新對岐山賊寇形成優勢!所以咱們不如暫且答應跟他們和談,拖的越久對咱們就越有利!」

    「對!朕也是這麼想的!」皇帝龍顏大悅連連點頭笑道。

    王黼更加得意,他看著皇帝那意猶未盡的摸樣心中暗自一樂,面上則故意裝出很認真的表情繼續道,「聖上,臣有一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皇帝大手一揮,「愛卿有話但講無妨!」

    王黼隨即謝恩道,「臣認為,岐山賊寇的條件咱們可以答應,讓他們做藩鎮……!」

    此話一出,頓時引得許多大臣一片激烈的反對之聲,鄭居中十分激動的指著王黼怒道,「王大人剛剛才說了利用跟賊寇的談判來拖延時間,這話還沒落,你卻又說答應岐山賊寇的條件,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王黼卻也不辯解,只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皇帝因為太子之事正對鄭居中等「太子黨」極為的不滿中,當即有些不耐煩的對鄭居中等人擺擺手,「讓王黼繼續說下去!」

    鄭居中等人只得無奈閉嘴,各個垂頭喪氣,皇帝的態度比前些日子可大不一樣了。

    王黼這才笑著對鄭居中得意的說道,「鄭大人請聽我把話說完,咱們即便重整了大軍再對岐山賊寇開戰,等咱們剿滅了岐山賊寇,肯定還會不必可免的遭受很大的損失。如今咱們正在與金國談判中,只待兩國簽訂盟約,短則說不定幾年後就要對遼開戰,所以留給咱們平定各地叛亂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同時,咱們還要盡可能的保存咱們的兵力,否則若是在平定叛亂中損失太多,到時候咱們拿什麼去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因為接連兩次的東征軍與東南軍大敗,咱們已經損失了至少二十萬兵力!為剿滅賊寇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值得嗎?所以……,」

    王黼說罷轉身朝著皇帝興奮的說道,「聖上,所以臣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與其咱們再耗費大量的兵力財力去剿匪,何不讓賊寇彼此之間大戰一場呢?臣以前說過,那岐山賊寇的賊首朱武與梁山賊寇……,哦不,是京東路經略安撫使鄭大人有深仇大恨,上一次咱們讓鄭大人派軍隊前去東南平叛,鄭大人因為……而抗了旨,只是他雖然不急著報仇,但難保那朱武願意放得過他,所以,臣認為朱武想做藩鎮可以,但必須答應一件事,那就是岐山軍必須無條件聽從咱們的命令,只待時機成熟,咱們就讓朱武帶兵去攻打那一位,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甚至是兩敗俱傷,到時候,咱們再漁翁得利!如此一來,咱們就能以最少的代價完成所有剿匪大計!」

    「是啊聖上,」蔡京出列附和道,「咱們與岐山賊寇進行談判,正好可以給童大人再多爭取到一些時間,而且無論此事最終結果如何,對咱們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皇帝點點頭,滿臉都是喜色,「朕也本有此意,王愛卿與朕倒想到一起去了。既然如此,那就由王愛卿做朕的特使,去東南跟岐山賊寇進行談判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