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末溫侯

第一卷 亂世起始,初露鋒芒 第十八章 :盧植三問論家國,呂布三答悅師心 文 / 碼字豬

    第十八章:盧植三問論家國,呂布三答悅師心(本章免費)

    漢代十分注重師者,尤其像盧植這樣的大儒更是為人所敬重。

    大堂之中莫說竊聲議論了,就是連走神的時間也是學者自己們不能容許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夫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夫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夫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夫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夫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也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夫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若舉世黑爾獨明,爾等待何為之?」盧植問道。

    眾人一陣議論。

    袁術左右環視,見無人應答,便輕聲對身邊的荀衍道:「兄何不直言。」

    荀衍笑道:「恐引眾笑然。」

    「奉先呢?」

    呂布只是微笑道:「堂中多才,我還是不急一時。」

    果然,不一會,就有一人起身說道:「即使世道已如此渾濁,吾卻也不會讓其染身,自當歸隱山水間,學伯夷、叔齊般不可丟了氣節。」

    眾人皆是讚歎。

    荀衍怕袁術等人不認識,便介紹道:「此人喚作張舉,博聞強記,很得盧公的賞識。」

    待得張舉坐下,又一人起身道:「張舉兄潔身自愛,不虧為高風之士。只是學究之途漫漫,若只得一人卻也未免太多寂寞。」

    張舉道:「不知兄有何見解?」

    「不若授學傳徒,光大儒家之仁德。」

    呂布向荀衍問道:「荀衍兄可識得此人?」

    荀衍笑道:「實不能全知。」

    座下氣氛漸濃,一人接著一人說出心中所想。

    不過身為提問者的盧植卻是不否定一人也不認定一人,只是微笑,偶然點上幾句,卻也就是說前面這十數人所說的並不是盧植所想。

    袁術道:「奉先,如何?」

    呂布笑道:「見笑了。」

    「某以為縱然舉世黑,百姓苦然;我輩既有救世之能,又豈能只顧惜自身之名聲,不若破黑而上,為世之星火,可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呂布說的好啊。」在下首的荀衍笑著對袁術道。

    「那是自然。」

    那堂上正坐的盧植也是動容,笑道:「少年,我再問你——家之繁榮該如何?」

    「父愛子,子敬夫,家必繁榮。」

    「國之興盛又該如何?」

    呂布略想一會,道:「武將不惜命,文臣不愛財,則國之興盛。」

    盧植道:「年少而識厚,奉先果然不錯。」

    呂布道:「小子呂布,見過盧師。」

    盧植笑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今你呂布亦可為我良師也。」

    呂布大窘,連稱不敢。

    隨後,盧植又講解了一些其他儒學,足足用了兩個時辰。

    結束後,還是有不少青年才俊圍著盧植。

    呂布也想上前,不過想想還是算了。

    袁術本就是來湊湊熱鬧的,讓他枯做了兩個時辰早已不耐煩了,便拉著呂布張邈一起去喝酒。

    荀衍卻是沒去,看來到底是讀書人。

    不過,臨行之時,有一人急急行來,恭聲道:「這位小哥慢行。」

    呂布詫異道:「何事?」

    那人笑道:「我家主人說剛才聞小哥言語,大感安慰,只是不能盡興。這幾日,恐不得空閒,故而令小人告知一聲,待過幾日,請小哥再入府一敘。」

    原來這人居然是盧植的人。

    除了袁術,張邈這等於呂布交厚的人外,周圍等人皆是大驚,何時冒出個呂布,平日山水不露,今日大放異彩,居然還讓盧植青眼有加,實在是天大的好處。

    呂布卻是一臉平靜,笑著回道:「數日後,定親上山來,聆聽盧師的教導。

    榮辱不驚,可造之才。

    聽了下人的回報後,盧植不禁贊出這麼幾個字來。

    當然,呂布是不知道的。

    只留下這些學子紛紛打聽。

    有人突然道:「聽說中秋之日有人做了一曲《水調歌頭》,好像叫做呂布,剛才見那袁家公子也是這般稱呼那少年,莫不就是他?」

    又有人道:「若是如此,倒也明白了。這《水調歌頭》不但在杏林多有人傳誦,就連那風月之地,也是有人做成小曲,甚為盛行。」

    「這樣說起來,這曲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無足在意啊。」

    「對啊。哈哈……」

    卻說,呂布袁術等人離開緱氏山後,又去喝了一場酒。

    期間,袁術也問起張邈,得到這樣的一個消息後,歎道:「你我年紀都已經長成,家中的事情的確是要開始接手了,莫要讓世人說我們不學無術,仰仗家中勢力。」

    張邈點頭同意,他也是有抱負之人,自然不願意做吃等死,與袁術情況相仿,由袁術口中說出的幾句話,更能打動。

    呂布一改以往對袁術的印象,覺得這個能在後來稱帝的袁公路到底是有些見解的,若是年長後也能保持這樣的想法,他們袁家又怎麼會被那阿瞞給打敗呢。

    這是這些卻不是呂布所能說的。

    吃過一場後,呂佈告別眾人,往武館行去,見到淳於瓊,因為平日他與張邈感情很好,便將張邈日後要回陳留的消息告訴了他。

    淳於瓊歎道:「想不到德卓也就要離開洛陽了。」

    呂布問道:「還有誰也要離開了嗎?」

    淳於瓊回答道:「聽說本初近日也要去濮陽就任濮陽縣令了。」

    呂布道:「本初,現今不過十**,已經可以就任一方官員,的確令人羨慕啊。」

    「我可看不出你有什麼羨慕的地方,你啊,這段時間風頭正勁,連盧植都請你過去,你的面子可不小啊。」

    「好你個淳於瓊,居然開始敢說起我來,莫不是這段時間沒有與你切磋幾下,你倒是忘了我的厲害。」

    淳於瓊笑道:「正好有這個想法。」

    二人拋開其他,興致勃勃的開始斗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