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皇商

龍騰世紀 70 文官、武將與宦官續1 文 / 須生

    各位書友,實在抱歉!別的俺就不說了……

    王昱剛剛繞過畫廊,卻見張夫人的貼身丫鬟在那等著,見了王昱連忙應了上來,一邊萬福,一邊說道:「公子,夫人有請。」

    跟著丫鬟來到張夫人房中,張夫人開門見山的說道:「明天老身去見你娘,你和鶯兒的婚事就這麼定下吧!昱兒,你什麼意思?」

    王昱此時卻哪裡有什麼意見,心道,你們都決定了,我哪裡還有發言的餘地啊。不過,王昱牴觸歸牴觸,卻也分得清輕重,知道這種事情一旦定下,若是反悔的話,影響著實太多,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且,看起來,薛鶯自己也是同意的,再加上薛祿的支持,這門婚事已經沒有了任何阻礙。

    想到此處,王昱在心中歎了口氣,暗道,沒想到自己也有這麼一天啊,婚事竟然都由不得自己做主,成了利益交換的一部分。不過,反對的話他自然也是無法出口的,只得含含糊糊的應了。

    張夫人滿意的點頭,「那就這麼定了,老身明天便去拜訪你娘,然後,再和鶯兒的母親以及陽武侯夫人在一起合計合計。」

    「豈敢勞動伯母,小侄回去告知母親,讓母親前來拜訪伯母也就是了!」王昱連忙推辭,開玩笑,英國公夫人什麼身份,豈能勞動她的大駕!再說她的年紀也長,更是沒有勞動她的道理。

    「嗨,你這孩子,鬧得這麼生分幹嘛,這可是你的婚姻大事,就這麼定了,明天老身就去你家,和你娘商量。行了,這事兒你就別跟著摻和了,保證把你和鶯兒的婚事辦得風風光光的!」張夫人興致頗高,臉上的笑意一直不曾消失過,看向王昱的眼神,也是慈愛有加,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般。

    王昱遂也不再推辭,他也不是那種扭扭捏捏的人,事兒就這麼定了,等幾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之後,婚期也就不遠了!

    時間進入了洪熙元年的五月初四,第二天便是端午節了。但此時的京城之中卻瀰漫著一絲緊張的氣氛,猶如一個火藥桶一般,一觸即發!特別是朝廷的官員們,倒是沒幾個人在意第二天的端午節了。

    自從宣德皇帝頒下旨意,擬在內宮成立內書堂,在眾內官中選擇年少、聰穎者識字學文後,得到了以內閣為首的文官們的強力反對,都察院的御史們更是聯名上書,奏請皇上,罷此議!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內官就是內宮,侍候皇上以及宮內的貴人們,說的難聽一點,不過是一群奴才罷了,學文習字的,又有什麼用處?

    不過,宣德皇帝聖意甚為堅決,對於文官們的反對根本不放在心上,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了,內官已經挑選的差不多了,又下旨給翰林侍讀陳山,讓他選擇博學多才的翰林,擇期入宮教習。

    眼看皇上如此一意孤行,文官們更是拚死力諫,皇上不勝其煩,終於在今天大發脾氣,當朝便廷杖了幾位都察院的御史!就連皇上一直欣賞有加,稱之為師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德高望重的閣臣,也吃了掛落,被皇上當廷斥責。

    臣間鬧得如此之僵,絕非盛世景象!於是,勳戚們出手了,張輔當廷奏本,建議皇上緩行內書堂一事,不能他的理由倒是簡單,文官們反對,君父與臣子之間,應該是和睦相處,哪能這麼劍拔弩張的!豈不是墮了天朝上國的威名!

    既然如此,那麼雙方各退一步,等都心平氣和了,再議此事也還不遲!反正內書堂也不是一朝一夕間就能成立的。

    朱能等人也紛紛附議,見勳戚出來和稀泥,皇上倒也不好再堅持了,只得應允,擇日再議此事。此事倒是擱置了,不過勳戚們的表現卻讓朝內朝外大為迷惑,紛紛思索,平時除了兵事之外,再不管其他事務的勳戚此番這是怎麼了?竟然對文官們表示出了支持的態度!

    雖然這個態度很曖昧,也沒有什麼實效,但卻不得不讓人去深思了!是不是文武要合流了?雖然此時的大明朝中,文官們還不曾徹底的壓住武將一頭,但已經有了這個勢頭,以三楊為首的內閣深受皇上信重,他們平日裡也在努力的用各種行動、言論來提升著文官們的地位。

    武將們的日子並不好過!但論起理論上的東西、嘴皮子上的功夫,便是所有的武將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文官,因此,武將們的地位越來越尷尬,而文官的地位卻是水漲船高!

    按說,武將們無論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也不應該出頭支持文官!但最不應該發生的事兒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不過,在輿論的宣傳之下,武將們此次對文官們的援手被刻意淡化,甚至有人說這是武將討好文官的舉動。如今主流的輿論卻是極為閣臣與都察院的御史們如何強項,如何不屈不饒、忠義無雙,如何敢於與不正之風做鬥爭等等……甚至就連宣德皇帝在主流輿論的影響下,被說成了一個少不經事、被閹宦迷惑的少年天子。

    成立內書堂一事這麼一擱置,文官們當然樂見其成,既然無法諫言陛下打消這個注意,那麼,這麼拖下去也不失為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於是,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一個個都裝起了糊塗,就連日前慷慨進言的都察院的御史們也是偃旗息鼓。朝中一片寧靜祥和,像是沒什麼事兒發生一般。

    於是,又過去了幾日。每當宣德皇帝想要重提內書堂之事時,內閣、都察院便開始打哈哈。而通政司這些天呈上去的折子,十本裡面倒有**本是諫言廢止內書堂的,讓宣德皇帝不勝其擾。

    文官們不急,宮中的幾個太監倒是急的不行!這畢竟是關乎他們未來的權勢。內官都是肢體不全之人,因此對於權勢、錢財之類卻是特別看重!他們雖然著急,怎奈他們在外朝的根基太淺,不論文臣還是武將對他們這些閹人都是從心裡看不起,如今他們幹的又是分文人權柄的事兒。誰會理會他們?

    於是,這些內官們一個個進退兩難,眼看著大大的餡餅就在頭頂,彷彿一伸手就能夠著,但這餡餅任他們伸長了脖子,就是不往下落,真真是急煞人也!

    陳蕪、金英、范弘、張善、阮安、阮浪等幾個有頭有臉的太監這幾天除了侍候皇上之外,便是整天湊在一起,嘀嘀咕咕也的沒別的事兒,就是在琢磨怎麼才能讓這個內書堂得到文官們的認可,並順利的設立!他們十分清楚,內書堂的設立其實不過是個由頭罷了,皇上正在謀劃著重組司禮監。按制,內閣的票擬應該由皇上親自批復,但每天往來的奏章實在是太多,皇上畢竟精力有限,根本無法做到每本奏章都親自批復,因此,皇上打算用內官替自己批復。

    這本來與內閣以及文官們沒什麼干礙,但誰讓那些閣臣們深謀遠慮呢,他們擔心內官趁機權勢大漲,制約自己的權力,此時當然要死死的勸諫,不能讓內書堂輕易的成立!

    在內侍與文官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武將們的意見便舉足輕重了!於是乎,武將們這段時間便成了香餑餑,不論是文官還是內侍,都是刻意的巴結著他們,只希望他們能夠站在自己這一邊!

    不過,暫時看起來,武將們似乎比較支持文官!幾位閣臣與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如蹇義、黃淮、夏原吉最近與英國公、成國公他們走的很近,三番兩頭的聚在一起!這種情況深深的引起了內官們的戒心,他們也通過各種渠道,想與這些個勳戚們接觸,奈何勳戚們似乎並不待見他們,任他們怎麼努力,勳戚們總是不冷不熱的,就是不給個准話!

    「幾位公公,再這樣下去,這內書堂可就黃了!」幾人中,地位最低的張善此時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不住的轉圈。

    比起張善的慌張,阮安、阮浪二人倒是淡定的很。其實內書堂成立與否,對他們兩個而言根本沒什麼區別,他們兩個是老實人,也沒有什麼爭權奪利的心思,之所以也跟著摻和進來,不過是因為他們的地位在那裡擺著,而且深受皇上的寵愛,陳蕪、金英、范弘三個大太監拉著他們兩個充數,他們不得不來罷了。

    因此,二阮在那裡只是靜靜的聽著,卻不置一詞。陳蕪是眾人的主心骨,陰測測的咳了一聲後,尖聲說道:「咱家這幾天算是想明白了,什麼事兒都不能靠外人!特別是那群外臣,一個個滿口子的仁義道德,實際上還不是為了手中的那點權勢?」

    「公公說的極是!」金英、范弘與張善連聲附和,就連一向並不多言的二阮也是微微點頭,顯然就算是這兩個老實人,對那些文官也沒什麼好印象,「不過是一群求名之輩罷了!咱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皇上,他們呢?還不是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

    「好了,好了,別在這發牢騷了!」陳蕪不耐煩的擺手,示意金英、范弘與張善三人適可而止,「這天下是皇上的,豈容咱們這些奴才在這裡多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