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皇商

龍騰世紀 66 內官與閣臣 文 / 須生

    「此事倒也不好說是好是壞啊!」王昱低語了一聲,「與其讓內閣獨大,有所制約倒也是好事,不過,就怕後來……」

    聽了王昱的話,張輔忍不住眼前一亮,王昱說的恰好說中了問題的核心!宣德之所以要設立內書堂,其最終目的恐怕也就是想設置一個能夠與內閣抗衡的部門,否則,只靠皇上一個人的話,怕是無法和內閣抗衡!若是皇帝本身雄才大略還成,就如太祖爺和成祖爺,任內閣有多大的權力,也是翻不了天的!

    但,說句大不敬的話,歷朝歷代的昏君還少嗎?若是有內官予以制約的話……想到此處,張輔搖了搖頭,這誠然是一個可能,但更可能的是內官與外廷相互勾結,屆時皇上必然被架空,只能成為一個空架子。皇上被架空,他們軍方的日子肯定也好過不了!這種情況是他們這些軍方將領萬萬不願看到的局面!不論是內官還是外廷,那方勢大都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因為這畢竟會制約他們的空間。

    最好的結果是內官與外廷互相制約,誰也無法壓過誰,雙方一直爭鬥,那自然是皇上坐收漁人之利,皇上的地位自然穩如泰山!而軍方的空間自然也就大增。

    「此事……唉!著實不好決斷啊!」張輔斟酌來斟酌去,總是無法決斷,若真是如王昱所說,讓內官制約內閣,雙方互相制約,甚至是掣肘,這絕對是一件好事!但也怕皇權被這兩方架空!

    「其實內閣制度若是完善的話,還是比較可行的!但若是內官再獲得一定的權力,一個駕馭不好,皇權便容易被架空啊!」王昱低聲說道,在張輔面前,他也不多去隱瞞自己的才能,雖然還做不到有什麼說什麼,但給張輔剖析一番利害關係還是能夠做到的。

    「嗯,昱兒說的不錯,那依你的意見,內官的權力一定要限制了?」張輔沉聲問道。

    「不錯,內官不得干政!漢唐閹黨之禍,乃是明鑒啊!」王昱說道,「但內閣權力也要加以限制,陛下提議設立內書堂,恐怕便是出於此種考慮吧?不過由於沒有合適的舉措,這才不得不將重任委於內官,不知伯父意下如何?」

    「好了,昱兒,在老夫面前不必遮遮掩掩,你有什麼好的法子儘管直說便是!」張輔笑著看了王昱一眼,對於王昱的心思,他還是能夠想到的。這畢竟是大事,關係到朝中權力的劃分,能夠有資格參與的那個不是位高權重的重臣?王昱一個小小的翰林編修,實在是沒有資格議論此事的。

    「陛下此舉,無疑是擔心內閣權力日漸增大,這大明朝上上下下的官員,都是讀書人,他們若是想抱成一團,還有什麼事兒辦不了呢?入選內閣的都是讀書人中德高望重之人,可謂登高一呼,應者雲從啊!權勢過大,卻苦於無人制約,所以便依賴於內官罷了。」王昱說道。在他看來,自己說到這個份上也就足夠了,至於如何制約內閣的權力,皇上自然有自己的幕僚,便是以張輔為代表的勳戚,也都不是吃素的,自然會有解決的辦法。話已然說到這種地步,王昱自然認為沒自己什麼事兒了。

    不過,張輔似乎不這麼想,「嗯,昱兒說的不錯!這讀書人若真是抱成了團,還真是不好辦啊,內閣既然有讀書人的支持,自然也是不好辦啊!來,昱兒,你來說說,該如何制約呢?不要耍你那點心眼,在老夫面前,有什麼說什麼就是了,老夫難道還會害你不成?」張輔正色說道。

    這話明顯就是誅心之言了,顯然是張輔不滿意自己的態度,王昱一個激靈,連忙賠笑道:「伯父這是哪裡話!若是沒有伯父,小侄哪有今天啊!小侄也是在考慮呢,倉促之間,哪有什麼主意啊!」

    張輔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你慢慢想,老夫去請成國公、陽武侯他們。」說完,起身出了書房,打發人分別去請這幾位去了。

    見張輔根本不給自己解釋的機會,王昱只好皺著眉頭在哪裡苦思。平心而論,內閣制度還是十分先進的,初具了三權分立的雛形,他們把各地上走的折子處理一遍,形成初步的決議,然後上報給皇上,是謂「票擬」;若是後來司禮監成立的話,則由司禮監批紅,這便是最終的決議。在這個過程中,皇商的權力已經被無限的弱化了,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的確如此,這樣一來,皇權便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嘉靖皇帝四十年未曾臨朝,天下還是被治理的有條不紊,便是一個明證。

    若說建議,王昱倒是有一大堆,隨便拿出一個後世的政治制度便成,但卻有一個是否合理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適合大明朝,同時又尊崇君權的制度,是比較難的。不過,此時倒也不需要王昱來考慮這些,他只需要考慮如何制約內閣,卻又不使用內官,只要這樣一個法子就行。

    現有的部門中肯定沒有合適的,都是讀書人,一旦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哪有不沆瀣一氣的道理?思來想去,便只有一個團體比較合適了,那就是軍方。雖然明朝的軍官世襲制度,使大明軍政**到了無可挽救,舉國竟無可戰之兵!若是給軍方更大的權力,這種**是否會加速、加劇呢?

    文武自古以來便是對立的兩個群體,雖然也有合流的時候,但那一般都是在有戰事的時候,太平年間,武將的地位一般都是十分低下的,因此,他們便越發的看不起那些只會誇誇其談的文官們。

    只不過,文官治國,武將治兵,早已是約定俗成的觀念了。即便是後世,武將們在政事上也沒有太多的發言權。不過,在眼下卻也是最好的選擇了,分分那些文官們的權力,也好有個制約,否則讓文官的權力無限的膨脹下去,大明朝還是會走那條老路。大明朝亡國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小小的一個建奴都能顛覆大明朝這個龐然大物,究其根底,不過是大明朝被那些知道滿口仁義道德,卻只為私利的文官集團把一個好好的大明朝給蛀空了,僅此而已。

    不大工夫,張輔回到了書房,也不打擾王昱,也在一旁沉思。當今皇上這個舉措,用意倒是好的,但難免有操切之嫌,而且把政事交給一群閹人,也不是個正理!這群閹人整天和皇上湊在一起,以皇家的家奴自居,時間長了,皇上難免對他們失去了提防,自然而然的便被鑽了空子,甚至大權旁落。這不得不防!但內閣同樣也要防備,而且要大大的防備,比起那些沒有什麼根基的閹人,這些文人們可謂是勢大根深,畢竟這個天下就是靠他們來治理的!

    唉,張輔歎了口氣,國事無小事啊!只要牽扯到國家、臣民,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處置,小心不得小心!否則,難免就會有疏漏。

    比如,陛下今天的這道旨意,成立內書堂,讓內官學文習字,本來沒有什麼,但卻是經不起推敲,一旦沉下心來推敲一番,就會發現掩蓋在不起眼的小事下的真實!這本來不是什麼壞事,皇上如此年輕,便能夠有如此見識,實在也當得起明君之稱!但卻忽略了已經既成利益團體的文官們,此舉必然引起他們的反彈,一個處理不好,便是軒然大波!

    約一刻鐘的功夫,成國公朱能、陽武侯薛祿、豐城侯李彬先後來到了英國公府上。幾人都是多年戰鬥下來的老交情了,而且在勳戚中,也是以這四人為首,平時也是親近,因此,根本沒有什麼虛禮,雖然見張輔書房中有個年輕人,不過也僅僅是打量了一眼罷了,心中隱隱猜測,恐怕這個年輕人便是那王昱了!

    幾人落座後,張輔先是給王昱引見了幾位位高權重的勳戚,便開門見山的說道:「陛下今天的旨意,幾位也都知道,怎麼樣,對此有何看法?」

    四人中朱能年紀最大,而且與張輔的父親張玉一樣,都是燕王府的舊臣,薛祿與李彬也是如此,都是燕王府的舊臣,不過那時的薛祿與李彬還僅僅是一個小蝦米罷了,根本比不得張玉與朱能。成祖起兵時,張玉便是一軍統帥了,而朱能也是軍中千戶。張玉歿於陣中之後,更是被追封為河間王!而張輔的英國公也不是承襲父親的爵位,而是憑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勳戚中,以張輔為首,倒也不是無的放矢。雖然,比起朱能等這些燕王府的舊臣,他只是一個晚輩。

    朱能身材矮胖,鬚髮皆白,笑瞇瞇的,如一尊彌勒佛一般,聞言,捋著自己的鬍子,笑道:「好啊,皇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好!我老頭子是支持的!」

    薛祿、李彬也在一旁點頭,表示同意朱能的意見。

    「內官萬一趁機干政呢?」張輔沉聲問道,「咱們也都不是外人,不必藏著掖著的,這一層你們幾位肯定不是沒有想到!」

    「那些閹人再怎麼勢大,不過是皇上的家奴罷了,奴才勢力再大,也大不過主子不是!主子一句話,還不是要讓他們灰飛煙滅!」朱能終於還是開口說道,「文弼,你多慮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