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皇商

龍騰世紀 60 鄉試2 文 / 須生

    眾學子本來對於王昱這等官宦子弟殊無好感,甚至是有一種沉澱到骨子裡的牴觸、厭惡情緒,但礙於楊睿的面子,倒也不好表現的太過分,當然若有若無的排擠卻是免不了的。但王昱又怎麼會在乎這點小事?他十分清楚,若想奠定自己的根基,這些士子是必須要拉攏、交好的!

    畢竟如今的大明王朝剛剛立國不過幾十年,那些影響深遠的世家還未曾成型,而且此時的皇權不似明朝中後頁那般,被宦官、宰輔,以及那些世家瓜分的一空。此時的皇權十分集中,可以說無論大小事,只要皇帝不開口,下面的人根本無法實施!

    而且此時的大明王朝迫切的需要人才,人才從哪裡來?自然是從世家勳貴的子弟以及這些學子中選拔了!只要能夠考中舉人,毫無疑問,這些學子們將從此踏上一條青雲路!

    此時,這些學子們還保持著一絲讀書人的傲氣與純真,還未曾經歷過什麼大事,因此,難免有些書生意氣。只要有真才實學,他們還是真心敬服的!王昱對於四書五經雖然毫無興趣,但為了準備鄉試,倒也下了一番苦功,和這些士子們高談闊論,倒也進退有據,顯得胸有成竹。更何況他還比這些人多了幾百年的知識閱歷,偶有驚人之語發出,卻讓這些眼高於頂的學子們大有振聾發聵,高屋建瓴之感!幾天下來,對王昱這位官宦子弟倒也是發自內心的敬服!

    有了這個基礎,在王昱的刻意結交,以及楊睿的從中周旋之下,不過幾天的時間,王昱便和這些學子們混的熟了,彼此稱兄道弟,倒也隨意。

    幾天接觸下來,王昱初步圈定了幾位可堪早就的人才。與楊睿並稱平陽四大才子的紀彥明、夏子峰、劉嘉元都成了王昱的結交對象。群眾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能夠被稱為平陽年輕一代士林的代表人物,這四人無論是人品還是才學都是上上之選!

    面對如此良才美質,王昱當然不會放過,再有楊睿的從中周旋,很快王昱便與他們成了無所不談的好友,交情越發的身後。

    當然,王昱也清楚,要想讓這些才俊心甘情願的為自己效命,成為自己的班底,可不是清談幾句,豪飲一場就能達成目的的!這需要王昱慢慢經營,要在他們心中建立起權威,讓他們在潛意識中把王昱當成自己首領,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折服效命;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此之前,王昱只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和他們清談、議論,慢慢的確立自己的地位。

    雖然比四書五經,王昱不是這些才子的對手,但多了後世幾百年的閱歷的王昱偶爾發出的驚人之語,卻讓這些自視甚高的才子們大感拜服!通常王昱的一句話,就足夠讓他們深思數天,卻依舊無法窺其全貌!於是,一個幾乎是高不可攀的形象,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不過十餘天的功夫,等他們到達了太原府,王昱已經完全在四人心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

    而以楊睿等四人在平陽年輕士子中的地位,王昱便間接的掌握了平陽府大部分士子!這股力量此時還看不出深淺,但王昱相信,只要給這些人足夠的時間,將來便是一股龐大的實力!

    到了太原府,立即拜了座師,便是山西學政的提學崔大人之後,便靜等鄉試來臨。

    這期間的瑣事倒也無需細表,無非是各府縣生員之間相互認識,要知道,一旦這些人中有高中者,他們便成了「同年」。在官場中,同年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雖然無法成黨,但其中志趣相投者卻也是互相呼應,實可謂一呼百應,其實力或許不顯山露水,但卻絕對不容小覷!

    而王昱再隨同眾人拜見的座師後,便先後攜著舅舅的拜帖以及禮物,拜見了轉運使唐鑒,以及布政使李益二人。在山西官場,趙子昂與唐鑒雖然是上下級關係,但由於英國公的存在,使二人關係越發密切,況且,唐鑒年事已高,說不定哪天就要致仕,因此,對於趙子昂這位轉運副使,倒也是大力支持。

    而李益既為山西布政使,掌管一省大權,自然也不能怠慢。

    山西提學大人姓崔,諱清,字明思,自號瀟齋。其實對於趙子昂這等武夫,崔大人自然是看不上眼的,不過這位趙大人如今官位雖然不顯,但誰都知道這位趙大人背景強大,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而且在得到了王昱的指點之後,趙子昂對這些上官們也是恭敬有加,孝敬不斷。一來二去,這關係自然也就密切了起來。因此,崔大人在看過趙子昂的書信後,猶豫了片刻,雖然有些遲疑,但最終還是說道:「賢侄,只管好好的考!相信以賢侄之才,即便是奪魁,也未可知啊!哈哈……」

    對於舅舅信中所言,王昱自然是清楚的,話說,這信還是王昱代筆呢。不外乎是請崔大人照拂王昱一二,要說這個要求還真是有些過分,但也並非不可為。畢竟只是鄉試,上面還有會試與殿試,而只有參加會試,中了進士之後,才會成為大明王朝的一名小吏。而舉人,想要當官的話,若是不經過會試,很難!況且這也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崔大人還是微笑著說了一句,也算是提醒王昱,讓他放心大膽吧。

    但王昱想的卻是更多。按說要說憑真才實學的話,楊睿、紀彥明等四人高中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但問題卻在於,生員中,官宦子弟實在是太多了,正所謂官官相護,雖然不至於明目張膽,卻也大大壓縮了寒門士子的生存空間,除非他們實在是才高八斗,在民間、士林享有不錯的聲望,否則,後果不容樂觀!

    對於這種現狀,王昱也是無法改變什麼,從上到下,都是如此。例如國子監,這是大明王朝專門培養官員的學校,但國子監中的諸生,幾乎全部是勳貴、官宦家的子弟,偶爾有幾個平民百姓家的子弟,也只是陪襯罷了。

    正所謂上行下效,國家的最高學府尚且如此,又何況地方呢?

    這位崔大人被任命為主持山西鄉試的主考官,自然是有一定的權力的,這麼好的機會,自然要好好利用一番。

    不過這位崔大人倒還真是一位妙人,好似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裝作不經意的問道:「本官聞聽,平陽府素有四大才子之稱,不知這四人是否名副其實呢?」

    要是連這麼明顯的提示都聽不懂,王昱就枉自二世為人了,當下自然是打蛇隨棍上,一老一少倒也達成了一絲默契。

    就在這些學子們或期盼,或惶恐,或忐忑,或胸有成竹的心思中,鄉試開始了。

    鄉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凡獲得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按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行考試,每場考三天,中第者被稱為舉人。讀書人只有成了舉人之後,才有資格進入更高層次的會試。

    八月十八這天,為期九天的鄉試終於結束了!

    一臉疲憊的王昱神情有些萎縮的走出貢院大門,早已等候在大門外的四名護衛立即迎了上來,齊齊施禮,一邊說道:「屬下等先恭祝少爺高中,獨佔鰲頭!」

    王昱強打精神,微微一笑,說道:「借幾位吉言了!」說著環顧四周,問道,「楊睿他們還未曾出來嗎?」

    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後,王昱上了馬車,倚在車廂上閉目養神,一邊等候楊睿等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