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步步生蓮

龍騰世紀 第174章 鴨子 文 / 月關

    第174章鴨子

    當楊浩一聲「義父」,勾起了李光岑陳封多年的慈父之情,讓這老者唏噓落淚的時候,大宋開封府禁宮之內的皇儀殿上,趙匡胤仍在燭下伏案處理慮囚事宜。

    西北黨項羌再度扯旗造反,夏州李光睿生病,府州折御勳出兵的消息一一傳來之後,他就明白西北三大藩鎮這是有意要聯手對抗他的削藩之舉了。此時要對西北動武,時機遠未成熟,他的大軍又不能久駐於地方,無奈之下只得揮師東返。

    此時他回到開封沒有幾天,因為有大量的奏表需要處理,每日的作息排得非常緊湊。每天清晨薄明時分,他就在垂拱殿視朝聽政,與百官商議各地民生經濟、軍國大事。

    朝議之後返回內廷用膳、更衣後再登延和殿視朝,接見負責評政、議政的「台諫官」,以及作為皇帝顧問的「侍從官」,還有相當於廉政公署的「走馬承受」。插空還要過目一些需要馬上處理的奏折。

    下午要開「經延」,聽士們講。這「經延」並非軍國大事,原本暫停幾日也沒甚麼,但趙匡胤深知能上馬打天下,未必便能下馬安天下,治理天下,還是得靠問。如果只有一身武力,只能是對外窮兵黷武,對內經濟無方,鬧得民不聊生。所以一回京城,這經筵便立即重開,不肯稍停一日。

    由於需要處理的奏表太多,擠佔了大量時間,「經筵」也順延的更晚,這樣他每天下午的「慮囚」,就只能挪到晚上了。

    所謂慮囚,就是對判了死刑的案子進行終審判決。自唐朝中葉以來,死刑復奏制度成了一紙空,殺人在當權者來說已是形同兒戲,以致綱紀敗壞,草菅人命之事比比皆是。如今這項制度重新執行起來,硃筆一勾,便是一條人命,趙匡胤怎敢大意,所以他對所有的案卷筆錄、供錄,都看的十分認真。

    看看天色已晚,內侍都知張德鈞躡手躡腳地走出延和殿,站在階上招手喚來一個小黃門,吩咐道:「官家正在批閱刑囚卷子,馬上就要休息,速去吩咐御膳房準備。」

    「是,小的這就去。」那小黃門答應一聲,一溜煙地去了,張德鈞轉身正想進殿,就見一個小黃門頭前掌著宮燈,後面一人邁著四平穩的步子走來,正是開封府尹趙光義。

    大宋開封是一座不夜之城,四城城門不關,百姓日夜經營,這禁中的規矩也鬆懈,鎖宮門的時間極晚,有時甚至不封門上鎖,一些重臣近臣,晚上也可出入禁中。

    趙光義這幾步路走得實在是太沉穩了,真是一步一頓,儼然究。其實他也不想這麼走路,可他大哥親手發明的這大宋官帽比較特別,官帽兩邊一邊一個帽翅,官越大帽翅越長,一走急了帽翅就忽閃忽閃的半天停不下來,若那樣去見官家未免有失禮儀。

    張德鈞見他來了,連忙慇勤地迎上去道:「見過府尹大人。」

    趙光義對皇帝身邊的近侍一向禮遇恭敬,哪肯等他拜倒,早已一步上前將他攙起,微笑道:「張都知無需多禮,官家在做什麼?」

    「官家正在批閱死囚卷子,既是府尹大人來了,咱家這便為您通稟一聲。」

    趙光義連忙攔住,笑道:「不急,不急,等官家看完案卷再說,到時再勞張都知告知官家。」

    張德鈞連忙道:「咱家省得了,那……就勞府尹大人稍候片刻,咱家還得入殿侍候官家。」

    「都知自去,自去。」趙光義拱拱手,便在殿柱下恭恭敬敬地站定,雖是皇帝的兄弟,卻謹守著君臣的本份,宮門旁侍立的兩個小黃門見了不禁滿臉敬佩,瞧瞧人家這作派,那可是官家胞弟啊,當今宰相趙普趙相公哪次來了不是直接進殿連通報都不需的,可人家開封尹那可是皇弟,卻這麼守規矩。

    其實大宋的官兒最初很少有懂規矩的,趙匡胤剛稱帝的時候,每逢早朝,朝臣們在大殿上連座位都有,這些大臣當初和趙匡胤都是同事同僚,彼此熟得很,哪談得上什麼敬畏,尤其是其中大多都是粗魯武夫,大大咧咧毫無規矩。每次早朝,大臣們什麼坐姿都有,還有翹著二郎腿的,一一個個交頭接耳,那大殿不像大殿,倒像亂烘烘的土匪山寨聚義大廳。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趙匡胤看著不成樣子,便撤去了百官的座椅,可是百官站著還是一樣管不住嘴巴,照樣擠眉弄眼交頭接耳。趙匡胤又想了一個辦法,改革官帽,把大臣們的官帽兩邊都加了長長的帽翅,這一來兩個大臣彼此之間有帽翅隔著,至少得有兩三尺遠,不要說交頭接耳不方便,便是站姿不標準,那帽翅歪歪斜斜的都特別難看。到了這一步,哪怕再粗心的大臣也明白了官家的意思,漸漸的也就守起了規矩。

    趙匡胤對這些老同事很少用帝王之命強令他們做些什麼,而是常用這種溫和的暗示手段促使他們改變自己。做為親兄弟,趙光義最知大哥心事,於是就率先垂范,只要在公開場合,言談舉止就特別的規矩,從不以皇弟身份自矜。

    趙光義這一站就是大半個時辰,大殿上,趙匡胤批閱完了最後一份刑囚的卷宗,擱下硃筆,伸了個懶腰道:「啊,總算批完了,晚膳可曾準備得齊全?」

    張德鈞連忙趨著稟奏:「官家,膳食已經備好。呃……還有,開封尹在殿外恭候多時了。」

    「哦?」趙匡胤濃黑如刀的眉鋒一揚,喜道:「光義來了?怎地不早早稟報於朕,快快宣他進來。」

    趙光義得到傳報,舉步走進殿來,還未施禮,趙匡胤已笑容可掬地道:「二哥來了,正好與我一同進膳。來來來,坐下、坐下。」說著上前,把著兄弟手臂,親親熱熱地同去席上就坐。

    「德鈞啊,二哥喜食蒸羊羔肉,你……去膳房吩咐一聲,速速準備上來。」趙匡胤猶豫了一下,才吩咐道。

    趙光義忙阻攔道:「算了,今夜若令御膳房匆匆宰殺羊羔,明日起為求準備周全則御廚裡必然天天殺羊以備夜用,積少成多,所費幾何呀,此例不可為臣弟而開。」

    趙匡胤素來節儉,每日膳食都有一定之規,不肯多做一些浪費掉。如今見他二弟來了,才想吩咐膳房加一道菜,待聽了趙光義的回答,趙匡胤十分喜悅,讚道:「二哥真知我心也。來,同坐。」

    趙光義才三十出頭,長得與乃兄有七分相似,都是方面大耳,濃眉闊口,膚色微黑,身材魁梧。可趙匡胤做了近十年的皇帝了,舉手投足、一鼙一笑,那種雍容尊貴的氣度,可不是乃弟可以比擬的。

    二人就坐,先有內侍奉上茶水,片刻功夫,御膳房做好的酒菜也流水一般呈送上來。這酒菜比起尋常人家自然是好的,可作為宮廷來說,倒也尋常。趙匡胤盤膝坐在榻上,先為兄弟斟一杯酒,問道:「二哥,今夜怎地入宮來了?」

    趙光義忙取出程德玄那封秘信呈給趙匡胤,簡單地敘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趙匡胤目光閃動,沉吟半晌並不打開信來閱讀,只道:「為兄尚不知他們西返竟有這樣大波折。折御勳既把那數萬百姓安置在三方交界之處,顯然是提防著朝廷,二哥,你覺得朝廷上應該如何決斷才好?」

    趙光義見他不提楊浩,略有些意外,但還是順著他的思路說道:「茲事體大,還須大哥做主。兄弟只是做個建議,依兄弟看來,大哥可做出對其用心不曾察覺的模樣,遣一忠心於朝廷的流官治理萬民。折御勳若對朝廷有所忌憚不敢對他們下手,則必自亂陣腳。若他橫下一條心來犧牲這數萬軍民,那麼……」

    他身形微微前傾,沉聲說道:「來日朝廷發兵討伐府谷,咱們便多了一條征討他的罪名。」

    趙匡胤靜靜地聽著,挾了口竹筍炒肉,咀嚼著道:「如此不妥,這樣一來,那數萬百姓都無辜受害了,他們如今俱是我大宋子民,你讓我與心何忍?得民心難,失民心易,此舉一行,得不償失。」

    趙光義聽了他的話,不以為然地道:「大哥欲謀天下,便不可懷婦人之仁,你若放手,那數萬百姓必成折御勳囊中之物,來日一旦兵戎相見,他們就要成為折御勳的兵卒來源,我們的損失不知要增加幾何。」

    趙匡胤皺了皺眉頭,輕歎道:「此事,且容後再議。來,請酒。」

    趙匡胤舉杯就唇,一口酒還沒喝下去,便聽一個少女聲音歡歡喜喜地道:「爹爹,你看我這身衣服可漂亮麼?」

    隨著語聲,進來一個少女,不過十四五歲年紀,濃眉靚眼,蘋果般的圓臉,帶著甜甜的笑容,顯得既俏皮又可愛。她身上穿著一件翠綠的裙子,一件綴著孔雀羽的縵衫披在肩上,兩頭只在蓓蕾初綻的胸前繫了一個蝴蝶結,那縵衫繡著綵鳳圖案,再用真的孔雀毛綴在上面,翩然舞動間,孔雀羽毛不停地變幻著顏色,七色瑩光,炫人雙眼。

    趙光義盤坐榻上,微笑道:「永慶來了呵……」

    小姑娘一見是他,不禁吐了一下舌尖,翩然施了一禮:「永慶見過叔父。叔父,永慶這件衫子漂亮麼?」

    趙光義呵呵笑道:「漂亮,很漂亮,穿在永慶身上,人漂亮,衣衫也漂亮。」

    永慶公主嘻嘻一笑,明亮的大眼睛瞧向自己的父親:「爹爹,你看呢。」

    趙匡胤上下打量她幾眼,臉色卻沉了下來,喝道:「誰讓你穿這樣的衣服?脫下來,以後再也不許穿這樣華貴的衣裳。」

    永慶公主一怔,嘟起小嘴道:「爹爹,不過是一件衣服,有甚麼了不起的?我是大宋的公主,難道連一件孔雀綵衣都穿不得嗎?」

    趙匡胤正色道:「女兒,你這話可是大錯特錯了。正因你是公主,才更是穿不得這樣的衣服。你穿了這件衣服出去,百姓必然都要趨向模仿,奢靡之風一起,又豈是國家興事?你生長於富貴之家,當惜此福,豈可造此惡業?」

    永慶公主眼圈一紅,氣得眼淚直掉,這個爹爹待臣下極是寬厚,趙普生個病,他便賜銀五千兩、絹五千匹;范質生病,賜錢兩百萬、銀器千兩、金器兩百兩;而且鼓勵臣子們買豪宅、置美婢,盡享榮華富貴,偏偏自己的親生女兒只做了一件衣裳便有這許多說法。

    她把眼淚一抹,恨恨地解下縵衫,往趙匡胤跟前一丟,便賭氣跑了出去。趙匡胤站起了追了兩步,站住身子頓足說道:「這個孩子,真是……唉,都怪我往昔太慣著她了。」

    趙光義見了不忍,說道:「大哥,難得永慶這麼高興,大哥就不要苛責於她了。說起來,永慶雖貴為公主,其實也不見得比普通大戶人家的女兒多享了什麼福。永慶快到了嫁人的年紀了,尋常人家嫁女兒,還要採辦幾件漂亮衣服,何況是一國公主呢?或是大哥不想讓內庫置辦如此昂貴的衣裳,那……這件衣服就當是我送給侄女兒的好啦。」

    趙匡胤搖搖頭,返身坐下道:「二哥,並非我不想為女兒置辦華貴的衣服,實因皇室乃是天下表率,永慶若穿了這樣的衣衫,民間必然起而效仿。那孔雀羽毛並非本地產物,一旦此風盛行,勢必會有商販千里迢迢到南方購買,輾轉販賣,哄抬物價,讓百姓把許多錢財扔在這無用之物上。

    唉!我擁有四海的財富,就是用金銀裝飾宮殿,也能辦到。但我哪能隨便揮霍呢?古人說:「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若我只知奉養自我,那普天下的百姓們還有什麼依靠?更何況如今天下未定,我們更不該興起奢靡之風。」

    趙光義見他慍怒,也是無可奈何,唯有苦笑以對,心中只想:「大哥做了皇帝,卻還是那般的小家子氣……」

    趙匡胤又望了女兒離去的方向一眼,無奈地搖搖頭,一回頭見兄弟若有所思模樣,便道:「二哥,在想甚麼?」

    「哦……,我在想……,對了,昨日滑州上奏朝廷,說是黃河春潮氾濫,河堤決口,百姓受災,需要徵調軍民修整河堤清理河道,這是急事,不知大哥可已安排了得力的人物?」

    「還不曾」,趙匡胤坐下,挾了一個帶果餡兒的捏成梅花狀的小饅頭,咬了一口道:「我已下詔,免滑州受災百姓今秋稅賦以安民心。同時徵調三萬軍兵、民役前去修築堤壩、疏理河道。如今人員和所需物資正在調動,至於主事的人選麼,則平在奏疏上舉薦了陶成谷,二哥覺得如何?」

    趙光義笑道:「有何不可?滿朝武哪個不是出自趙普舉存,這些官兒做事倒還盡心的嘛。陶成谷素與趙普交厚,也曾被趙普屢薦於君前要外放任職,奈何功勳不顯,一直未得大哥允許。此次賑災撫民,若能立下功勳,又得人望,趙普再向大哥舉薦,那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趙普當然不會放過這個舉賢任能的大好機會?」

    趙光義說的從容,似在讚賞趙普用人得當,趙匡胤聽了臉色卻是微微一變,目中露出深思神色……

    夜深了,趙光義告辭出宮,趙匡胤把他送到階下,返回殿內,看到御書案上靜靜地躺著那封韓德玄的秘信。他走過去打開那封秘信認真地看了起來,待看到數萬百姓向楊浩高呼萬歲時,趙匡胤雙眉微微一聳,若有所思地放下了秘信。

    他背起手來,在大殿中徐徐踱步,過了半晌才又回去坐下,重新拿起那封信,將整封信認真讀完,輕輕拈了拈,目光轉向御書案上那高高的一摞奏章,裡邊有一份夾了信箋做為記號,他把那封奏章拿出來,與程德玄那一份並排放在桌上。那奏章字跡歪歪扭扭,難看至極,比起程德玄一手飛龍走鳳般的優美字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看著這兩封信,趙匡胤嘴角悄然露出一絲譏誚的笑意:「人品吶……」

    他搖搖頭,思路重又轉回那數萬百姓的身上,讓他狠下心來把那些百姓推上死路,用作將來討伐折府的一條罪證,這的確是出師有名的一個好辦法,而且不會損及他的名聲,因為折府現在名義上可是大宋之臣,照料大宋子民,本就是折府的責任。然而犧牲數萬性命,為自己搏一個發兵的理由,他於心何忍?可是放棄這數萬軍民,任其壯大折府的實力?恐怕折府野心更熾,更不肯交出兵權了。

    趙匡胤沉吟良久,目光又落在楊浩那份奏表上。楊浩此人是程世雄舉薦的,從程德玄信中所述來看,他投靠程世雄時日尚短,算不得程氏的親信,只是陰差陽錯有功於程世雄,程世雄投桃報李而已。這樣的話,這個人是否可以爭取呢?

    趙匡胤拿起玉斧,輕輕地斫著桌面,在鼓點似的「篤篤」聲中飛快地轉著腦筋:楊浩是程世雄保薦出來的人,若重用於他,折府會把他看成自己人,不會過份刁難他,或可保全那數萬百姓;而他與折家其實並無淵源,關係也算不上緊密,朕對他施以宏恩,他還會不會對折家死心踏地呢?會不會忠心於朕?

    趙匡胤權衡再三,暗自想到:西北李、楊、折三家聯手婉抗朝廷,現在不便撕破臉皮,自樹強敵,這種情形下不管從哪個方面考慮,這個楊浩都是可以扶植一下的。西北各種勢力錯綜複雜,雜胡、吐番、回紇這些不曾歸附大宋的勢力且不算,麟州楊家、府州折家、夏州李家,彼此之間也是勾心鬥角,在這三方勢力中間再增加一股勢力,於西北再樹一藩這趟水……應該只會更渾了吧?

    如果這楊浩能感念朕的恩德,心向大宋,那固然是好。如果不然,把他扶植成相對**的一股勢力,他不甘屈居人下,也必然對西北三藩產生牽制作用。地方還是那麼大的地方,人還是那麼多的人,由三股勢力分成四股,總體上也必然削弱他們的實力,遠遠強過把這數萬百姓被折府直接納入麾下。這……已是沒有辦法之中最好的辦法了。

    趙匡胤手中輕敲的玉斧一頓,目光轉向御書案旁的五個捲筒,五個豎筒並列,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每個裡面都放了幾卷空白的聖旨。聖旨是以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

    第一個豎筒裡的是玉軸聖旨,那是頒發給一品官的。第二個筒裡是黑犀牛角軸,用來頒發給二品官。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第五個筒裡是龍鳳暗紋的白綾,兩端無軸,那是頒給五品以下官員的。

    趙匡胤的手指在黑牛角軸捲筒和龍鳳暗紋白綾捲筒之間反覆移動幾次,終於定在了白綾捲筒上,抽出一卷,在案上鋪開,使玉斧壓住一端,沉思有頃,提筆寫道:「制曰:門下,西翔都監楊浩,率北漢民眾輾轉西行,脫離險境,忠君愛國,功勳卓著,著即擢升為翊衛郎。今於蘆河嶺設蘆嶺州,以翊衛郎楊浩為蘆嶺團練使權知蘆嶺知府事,掌總理郡政,宣佈條教,導民以善而糾其奸慝,歲時勸課農桑,旌別孝悌,其賦役、錢谷、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凡法令條制,悉意奉行,以率所屬。有赦宥則以時宣讀,而班告於治境。欽此。」

    聖旨以昭曰開頭的,就是皇帝口述旁人書寫,以制曰開頭的,那就是皇帝親筆。提筆先寫門下,是因為皇帝聖旨都須經過中書門下審核蓋印才能生效。至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是明朝才開始的聖旨專用起頭語。

    大宋皇帝親筆提拔一個品官,大概這還是開國以來第一回。楊浩的官升得不高,不過是從品都監升到了七品的翊衛郎,然而實權卻極大。蘆嶺州團練使權知蘆嶺知府事,那就是軍政一把抓了。

    宋代看官員品級要看官,其次看職,而不是看差遣,知州、參政、樞密這些都是差遣,本身沒有品級。然而實權的大小卻是看他擔的是什麼差遣。知州這個差遣可以是三品官,也可以是七品官,並無一定之規,權力一般無二,只是俸祿待遇不同。比如後來的岳飛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府的時候就是七品官,因為他的本官是正七品的武功大夫。但是掌管的卻是一州軍政大權,與許多四五品的高官相仿。

    楊浩的官職只是七品,遠遠不能與麟州、府州、夏州三位節度使相提並論,這樣可以少招致他們的一些猜忌。而他實權極大,卻使他擁有對蘆嶺州數萬百姓的專斷之權,楊浩若有心,當會感激自己的賞識之恩。趙匡胤這番思量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他寫罷詔書,仔細端詳片刻,喚道:「張德鈞,把旨意交付二府,明日用印發下去。」

    大宋皇帝的詔書,必須經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兩府加蓋大印才能生效,所以需要交付有司。他沉吟了一下,又道:「令中書門下再擬一道旨,程德玄剛愎自用,險將數萬軍民引至死地,有負聖恩,理應責罰,念其忠體愛國,尚有悔改之心,著令其將功贖罪,留任蘆嶺州觀察判官。」

    大宋官家在西北那個三不管地帶隨手畫了個圈,大宋的政圖上便增加了新的一州:蘆嶺州。新鮮出爐的翊衛郎,蘆嶺團練使兼權知蘆嶺知府事,掌總理一州軍政民事的楊浩,此時還不知道他已成為一方諸侯。

    他此時正聽義父李光岑向他講述黨項七部奉他為共主,討伐夏州李光睿的事,楊浩越聽越覺得自己是上了一個大惡當。哪有一個官兒像他這麼倒霉的,第一樁差事就是領著數萬百姓遷往宋境,一路九死一生,玄之又玄地闖過來了。這事還沒了呢,夏州、府州、麟州三方諸侯甚有默契地給大宋官家製造起混亂來,而這混亂之源,如今卻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事非同小可啊,既與西北三大軍鎮之間的勢力糾葛有關,又牽涉到大宋朝廷削藩之舉,他一個無兵、無錢、無權的三無欽差,夾在這風箱似的蘆河嶺上,如何能處理得周全?可是為了這數萬百姓的生計,他又不能不捏著鼻子忍下來,一聲「義父」叫出口,就得替李光岑去揩屁股。

    李光岑把自己與夏州李氏、與作亂的黨項七部的關係詳詳細細地敘述一遍,很慈祥、很親切地道:「浩兒,如今這重擔,義父都交到你的手上了,你有什麼打算,為父都全力支持你!」

    楊浩翻了翻眼睛,沒好氣地道:「你既無心重取夏州,咱們對黨項七部作亂之事乾脆置之不理,你看如何?你那數千族人能騎善射,待他們到了這裡,咱們倚仗地利,自保應該還是辦得到的,你的身份也就不必張揚出去了,這樣可好?」

    李光岑掏出酒囊狠狠灌了一口,苦著臉道:「晚了,野離氏的小野可兒已被我的人放掉,如何還能遮人耳目?」

    楊浩臉皮子一陣抽搐,把手一伸道:「拿來。」

    李光岑愕然道:「啥?」

    楊浩劈手奪過他的酒囊,惡狠狠地灌了一口,長歎道:「好苦……」

    李光岑聽出他弦外之音,眸中露出一絲笑意,打趣道:「你想喝甜酒那也容易,木恩有一女,名叫甜酒,你很快就可以看到她了。你既是我子,我族子女財帛,盡皆任你取用。」

    人的長相,大多是子肖母、女肖父,楊浩想像木恩之女可能的長相,不由機靈靈打個冷戰,苦笑道:「我……還是喝這壺苦酒算了……」

    在這三不管又三都管的地帶,在官家,三藩、雜胡、黨項七氏……各種錯綜複雜、恩怨交錯的勢力派系中如何保全這些苦命的百姓,楊浩實在是毫無頭緒。可是在各方其實並不情願的情況下,他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被推到了一個他也並不情願去坐的位置上,不管如何,他這只被趕上架的鴨子,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