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新中華1903

安內 329洋人的國難財 文 / 小柯

    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蓬勃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中國民族資本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強自顧不暇,中國外貿進口大量減少,出口大為增加,相應地改變了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入超不斷增長的現象,大大減輕了洋貨對國貨的壓力,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輕紡工業的發展。製造品價格上漲程度始終是大大超過原料價格的漲勢,而工資又遠遠落後於物價的上漲,勞動力價格低廉,工業產品利潤豐厚,大大刺激了資本家的投資熱情。而且在徐天寶一系列扶植工商業的政策措施扶植下,為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創造了空前未遇的良機。

    棉紡織業是民族資本最主要的近代工業部門,由於棉紡織工業的機器設備依賴進口,從訂購、安裝到開工需要一定時間。可是現在,開辦棉紡企業的機器幾乎被振華集團生產的國貨壟斷,縮短了建設週期。同時由於洋紗進口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國內紗布價格上漲,而棉花價格和工人工資卻上漲很少,高利潤驅動高投資,在政策優勢扶植下,棉紡企業向雨後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雖大多數廠家仍集中在上海和江浙這些紡織業傳統比較深厚的地區,但已向北方和華中發展,形勢大好。這時期民族棉紡織業的發展已初步形成幾個資本集團,如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上海等地創辦的申新集團、張謇創辦的南通大生紗廠集團、周學熙創辦的華新紡織公司、華中的裕大華紡織集團和郭樂、郭順兄弟在上海創辦的永安紡織集團等。[搜索最新更新盡在|com|]

    麵粉業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獲得迅速發展的民族資本工業。麵粉業獲得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大戰期間國外軍需麵粉大增,價格高漲,中國由麵粉入超國變為出超國,同時國內需求也大為增加;二是麵粉與小麥的比價差距拉大,粉價上漲而麥價下降,生產麵粉廠家獲利豐厚。麵粉工業就是在戰時銷路廣、價格高和盈利多的刺激下迅速發展起來的。在華商機器麵粉業中也形成了幾個資本集團,主要有茂新、福新麵粉廠,阜豐麵粉公司和哈爾濱雙合盛制粉廠。

    繅絲是民族資本經營最早的近代工業。進入二十世紀後,中國蠶絲在國際市場上受日本生絲的排擠,地位急劇下降,繅絲業處於不振狀態。一戰時期,由於各種纖維原料與軍需有關,國際絲價上漲,受戰時國際絲價刺激,中國絲廠生產也有大幅度增加。

    火柴工業方面,中國民族火柴工業已有一定發展,但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一戰期間,洋火柴進口數量銳減,這主要是占進口量70%—80%的日本火柴受抵!制日貨運動的影響,被迫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從而為民族火柴工業的振興提供了機緣。商界的年輕俊秀劉鴻生在振華集團的複製下,高薪聘請化學專家任工程師,改進配方,提高產品質量。不久他買進了歷史最久、規模較大的燮昌廠。再後他又與資本最大的榮昌廠和中華廠合併,組織大中華火柴公司,被譽為中國「火柴大王」。也使得國貨火柴的市場佔有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百分之八十。

    與之相關的捲煙工業方面,振華集團下屬的幾個捲煙廠以質優價廉的優勢依舊牢牢地控制著中國市場的大部分,同時,也利用向列強出口物資的機會,將中華牌、雙喜牌、雙羊牌等香煙送出了國門大賺外匯。

    重工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基礎極其薄弱。但在一戰期間的特殊條件下,部分民族資本的重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一戰時期,民族資本機器修造工業的發展是比較顯著的。在振華集團有意的扶植下,上海、北京、瀋陽、天津、武漢、保定、蘇州等地先後出現了二百多家機器製造廠。當時大的工廠而經營又比較成功的是嚴裕棠於年創立的上海大隆機器廠,有機床100餘台,工徒300餘人,能自造車床、刨床和織布機;武漢的有周恆順機器廠,能製造小火輪和各種農產品加工機器,以及礦用機器,產品銷售西南各埠;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製造鐵木織布機,暢銷華北,成為華北一大機器廠。

    隨著工業、交通和城市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增加,從而促進了電力工業的發展。華商發電廠由33家增加到70餘家,發電容量由1.2萬餘千瓦增加到2.9萬餘千瓦,增加了1.46倍,平均年增長率為11.9%。在上海,甚至出現了我國第一家電器廠,以製造華生電扇出名,並製成小型電動機和變壓器,這是中國民族電機工業的起步。

    化學工業方面,依舊是由范旭東為首的永利公司挑大樑,在先後開發出純鹼和鋁合金之後,范旭東繼續劈波斬浪,在化學工業領域為中國企業開疆擴土。

    礦冶業。純華商煤礦的產量增長較快,這時期新開的民營煤礦主要有:河北井陘正豐煤礦、河北邯鄲峰峰煤礦、河北臨榆柳江煤礦、河南焦作中原煤礦、山西陽泉廣懋煤礦等等。一戰時期,鋼鐵價格猛漲,引起冶煉業的勃興。和興公司設鐵廠於上海浦東、山西保晉公司開辦陽泉鐵廠、揚子機器公司設煉鐵廠於漢口、龍煙鐵礦公司在北京石景山建煉鐵廠。

    蓬勃發展的工商業離不開運輸業幫助,這一時期華商輪船公司頗有發展,這期間發展起來的華商輪船公司有:虞洽卿於1909年發起組織寧紹輪船公司,經營上海至寧波航線;1914年在上海又創辦三北輪埠公司,初僅有一隻輪船,航行於上海、寧波間。嗣後增添輪船航行長江線,並有海輪北航煙台、天津、營口、海參崴等地,南行福州、汕頭、廣州、香港等地,遠至日本、新加坡、越南西貢、緬甸仰光等地。三北公司成為僅次於招商局的最大的華商輪船公司;

    張本政、張本才合股於1905年在煙台創辦政記輪船公司,後來營業發達,增添輪船多只,增辟航線,航行於沿海各大商埠,並兼營長江航線。1920年改為無限公司,增資為1000萬元,成為額定資本最大的華商輪船公司。

    李鏡軒、鄭效三等創設北方航業公司,資本30萬元,總公司設天津,經營北洋、南洋航線。

    1917年王崇甫創設岷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總公司設在四川萬縣,另在重慶、宜昌設分公司。

    中國郵船公司和中華航業公司,資本巨大,均屬華僑投資。

    銀行業方面,私營銀行在這時期有了迅速的發展。全國共開設銀行133家,大都屬私營。主要的有「北四行」、「南三行」等銀行集團。「北四行」指鹽業、金城、大陸、中南四個銀行。除中南總行設在上海外,其他三行的總行均設在天津,故稱「北四行」。「南三行」指浙江興業銀行、浙江銀行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因三行的總行後都設在上海,故稱「南三行」。除「北四行」、「南三行」外,上海還有被稱為「寧波幫」的中國通商銀行和四明銀行;天津還有被稱為「安徽幫」的中孚銀行和中國實業銀行。四川的聚興誠銀行也創立於這一時期。隨著銀行的發展,銀行業的同業組織也在各地相繼出現。這一時期,中國銀行業雖有很大發展。

    民族資本工業、運輸業和銀行業的高速發展,給民族資本商業帶來了一時的繁榮興盛。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綜合型百貨公司在國內的出現和發展,是這一時期民族資本商業發展變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徐天寶在內部會議上說道:「我們就是要趁洋人打仗的當兒,把國貨買到洋人家門口去,發洋人的國難財。」

    眾人哈哈大笑

    不過,徐天寶話鋒一轉,嚴肅地說道:「當然,咱們不是什麼東西都買,比如漢冶萍公司的鐵礦石,咱們一塊也不賣給小日本。」

    正是依賴漢冶萍公司提供礦石和生鐵,日本八幡制鐵所發展成為東亞地區一流的鋼鐵企業,對日本工業化和軍備現代化的發展貢獻良多。所以,中日之戰剛剛在黃海打響,徐天寶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沒收日本在華資產,廢除了漢冶萍公司和日方簽訂的所有合同、協議。當然,漢冶萍公司向日本銀行借的錢也統統一筆勾銷,此舉讓日本人氣得直跳腳,大罵徐天寶沒有商業信譽。

    就在眾人商議下一步對賴在青島附近不走的神尾光臣部採取何種行動時,一個文書敲門進來,把一份電報送到了唐紹儀面前,唐紹儀一看,哈哈大笑,隨即將電報遞給徐天寶:「少川在倫敦傳來捷報,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已經同意我們的出口計劃,協約國從中國採購的物資全部由西伯利亞鐵路運到俄國的莫斯科,然後再轉運彼得堡,協約國再用艦隊從波羅的海把物資運回國。」

    徐天寶看了電報也很高興,笑道:「早該這樣了,從陸地上運輸又便宜又安全,不用擔心德國人的潛艇。而且協約國在海軍方面有優勢,從波羅的海運輸還縮短了航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