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陸海巨宦

龍騰世紀 第六卷 陸海巨宦 之十 定章程 文 / 阿菩

.    張居正在回艙之前早已打好了腹稿,聽李彥直問他意見,不慌不忙地說道:「新鄭(高拱)雖然為國心切,不過還是太衝動了。如今南為上皇,北為天子,順得上皇之情,卻勢必失了天子之意,高新鄭只管北京好做,卻不想想都督的難處。」

    他這兩句話乃是站在李彥直這邊來考慮事情,李彥直一聽心中歡喜,又問:「那依太岳,若不順上皇,不順天子,又該如何?」

    張居正淡淡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順天下蒼生之意。」

    這句話當真打到李彥直心裡去了,他又問:「如何才是順天下蒼生之意?」

    張居正道:「先定天下,次安社稷,次富萬民。」

    李彥直心中所謀,雖和張居正所言路徑有異,但這時對張居正已相當滿意,又問:「那眼前之事,該怎麼辦?」

    他問的就是南京委派官員的事。

    「天下州縣,並非一年之內就會把實缺換個遍的。」張居正說道:「所以這件事情不急。」

    李彥直問:「那三年之後呢?」

    若按照當前的形勢放任不管,三年之後,嘉靖委派的官吏勢必取得南方大部分州縣的庶政權力,那時可就麻煩了。眼下李彥直是利用北京、南京和自己三方面的微妙平衡局面從中取事,要在這種情況下阻止這件事情,手段便要做得相當藝術,若他鋒芒太露的話,保不定會激得南北兩京和天下士紳聯合起來排斥他,那樣可就難以收拾了。

    張居正卻伸出了一個指頭,說道:「只要都督在一年之內能做成一件事情,那南北官員任他們怎麼換都無所謂。」

    「哦?哪件事情?」

    「錢。」張居正點到了這個詞時。陳羽霆心中一動。

    「你是說市舶司總署地錢麼?」李彥直說著朝陳羽霆看了一眼。

    「不是這筆小錢。」張居正這時對海外地眼界也還未完全打開。對海外貿易帶來地收入預判仍然偏低:「是另外一筆大錢。」

    「另外一筆?」李彥直和張居正目光相對。同時閃爍了一下。忽然大笑起來:「太岳。你……你好毒啊!嗯。不錯不錯。要截到了這筆錢。那。那……哈哈。哈哈……」他笑了好久。才又說:「可這筆錢我們怎麼動啊?」

    張居正嘿了一聲。說道:「這筆錢我們動不動得了。主要是看。至於名分地東西。到時候總找得到地。」

    一場將影響天下大勢的討論就此告一段落。而張居正也迅速地在這個全新的局勢中找到了自己地位置。李彥直對他說:「你們這一來,我在上海這邊就再無後顧之憂,可以下浙東了。」

    張居正走了之後,李彥直才和陳羽霆討論起市舶司總署的開海章程,陳羽霆道:「都督。你的事業是越做越大了。」

    李彥直眉頭一皺:「什麼我的事業?這是我們的事業!」拍了拍陳羽霆的肩膀說:「怎麼?難道你到現在還對我調你離開大員耿耿於懷麼?」

    「我在大員被王牧民押上船時,那真是肺都氣炸了。到了福建時仍然憤憤不平,可等我到了浙江就想開了。」陳羽霆道:「其實我留在大員,真的不濟事,但若在上海處理好市舶司地事情,反而能夠給王直來個釜底抽薪,將他們逼入死地。」

    李彥直一聽,可比方才聽到張居正的宏論歡喜十倍,說道:「你能想通這一點。才不枉了咱們之間地信任與情誼。海峽這邊無論南京北京,官場習氣都極重,若在這邊挑選吏員,這市舶司馬上就會走上老路,所以只有你從大員帶來的人,才管得了這市舶司——這事就是張居正他們也辦不來。我和你說句掏心窩的話,你本人實在是不善權謀,若是單獨打拼,嘿嘿。只怕早被人整到角落裡去了。但眼下既有我在。你行事就不用管什麼,一切依法執行。外頭有什麼壓力來,都有我給你頂著。」

    陳羽霆也歎了一口氣說:「三捨,你說的對,我確實不習慣這些勾心鬥角的事情,我也不明白,明明可以很簡單地處理,大家為什麼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更不明白明明可以大家一起共贏的局面,為什麼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不過現在我也不管這許多了,當下這局面既有我用武之地,我就把一身地力氣都拼上吧。」

    他是同門諸人中學業最好的一個,在大員又經過多年的實踐,政務商務都極通,當下拿出風啟、張岳草擬的章程,以及眾士紳商家的回信,一一點評。他認為風啟所擬,太過顧慮南京北京地看法,而沒能充分考慮到海外商貿的新格局,「實在不像咱們一以室高足的手筆,倒像朝中大臣的幕僚代擬的章程!」而張岳所擬又太像下層商人的訴求,「阿帥深知東海小商人的疾苦,意見都是很好的,可格局太小,沒有一個大政府的魄力。」

    至於士紳和商家地回復,陳羽霆簡直不屑一顧:「這些士紳儘是因循之輩,都不大想改變,明明是開海的章程,他們的回信中說的卻都是促請都督平滅海盜,而眾商家則人云亦云,毫無創見,我真不明白像這樣的庸才怎麼把生意做到這麼大的。」

    陳羽霆說到後來聲調亢奮,就像那些士紳站在他面前聽他駁斥一般,李彥直微微一笑,說:「羽霆,你點評得甚是,不過還是憤了一些。士紳是舊體制最大的得益者,自然希望因循,他們支持我打擊海盜,只是因為海盜失控而已,他們本身並不見得有多支持全面開海。至於這些大商人,他們心裡其實明鏡似的,把朝堂與生意場都看透了,只是他們被壓了一百多年,從未有揚眉吐氣的一天,自然行事拘禁謹慎——甚至膽小怕事。毫無創見是假地,人云亦云則是為了自保。」

    陳羽霆哼了一聲,說:「不將話說出來爛死在肚子裡,對國家來說他們就是毫無創見!」因此蘸墨揮筆,忽抬頭問李彥直:「三捨,咱們這次擬這章程,你還有什麼顧慮沒?」

    「顧慮?」李彥直笑道:「現在只要和海字有關。就都我說了算。小說整理發佈於.16k.cn」

    陳羽霆叫了聲好,便如寫草書一般。且斧且削,塗抹了十幾條,又添加了數百言,李彥直在旁看著,見到不滿意處馬上出生,師生兩人就在這徽碧落地舶主艙中將大明市舶司總署的開海章程草擬完畢。

    這開海章程。內容博大繁複,歸結起來,大致有九項。

    第一項是定開海之精神:大明開海,非為任何一衙門謀私利,乃為益國之用。補民之需。非謀私利,所以行事皆以光明為尚;益國之用,故徵收稅費皆明榜公開;補民之需,因此一切規則之制定皆以方便人民謀生謀富為依歸。

    第二項是定出入規矩:外來船隻進入大明海域,必須按照規矩停靠在制定港口、海域,否則即視為賊,大明水師將依法驅逐甚至殲滅之;大明船隻外出,則需到市舶司領取船引航標,否則即為走私。

    第三項是管理人員徵選。分公任、征辟、推舉三途。公任者是朝廷委派地正式官員,如李彥直大明市舶司總巡按,相當於是海關總長,是代表朝廷管理整個市舶司。征辟是主管官員從社會英才中選任僚屬,如李彥直之征陳羽霆為主管。推舉則是群推制,如市舶司以後形成市集,可由商人內部自行推舉形成自治管理機構——此制既減少了公家的行政負擔,又能切實解決商貿中引起的糾紛,在大員行之有效。所以陳羽霆也就將之搬了過來。此外陳羽霆又建議開設專門之學校培養專門之人才以供選用。即將育才與選才結合起來。

    第四項是貨物種類地規定,即依照國家的利益限制乃至禁止出口若干種類之貨物。又依據國家之利益鼓勵進口若干種類之貨物,如武器糧食、貴金屬等。除禁止之貨物外則不設貨物進出口總量限制——這一條是打破了大明以往朝貢貿易中對貿易量的僵化限制。第五項是進行公開的稅收制度,以往朝廷之設市舶司,一艘船該收多少稅,一擔生絲該收多少稅,公開的稅額定得不高,可在實際操作中市舶司屬吏卻上下其手,因此富了貪官污吏卻虧了國家,陳羽霆依照大員的經驗擬定此項,即是針對這類的弊征。

    第六項是度量衡制定,當時大明本土和屬國朝鮮、妾國日本等地度量衡都不統一,即使是大明內部各地方,升斗尺寸也有參差,官吏為了剋扣商人百姓,更常常用上大斗進小鬥出地伎倆。至此陳羽霆乃以市舶司總署的權威明確度量衡,要求海內海外,不管是佛郎機、回回還是倭商,都必須以市舶司總署所規定地尺、斗、秤為準,並立此為天下萬邦之通行度量衡。

    第七項是貨幣使用,規定了銀錢的成色,又準備逐步製造銀幣,以計幣代替秤兩。

    第八項是商業訴訟,陳羽霆在大員理商理政,已積累了一百多條和海外貿易確切相關的習慣法,就此搬了過來,去粗取精,定為大明商業訴訟之底本。

    第九項是信仰祭祀,遵媽祖為海上正神,但與歐洲新興國家之強推宗教不同,開海章程明確表示尊重海外各國、各族的信仰、習慣,然外國宗教要進入中華腹地,則必須遵守洪武皇帝所制定的宗教政策。

    這個章程以淺近文言擬就,底本擬定之後,謄抄了十份,兩份留底,一份送北京,一份送南京,一份張貼於上海,三份送廣州、泉州、寧波張貼,又以一份送往日本,最後一份竟派人送給了王直。

    這時安平鎮尚未攻下,王直見了這開海章程,掩面再無鬥志,破山拿到之後,看得雙手發抖,雖在王直、徐惟學面前忍住,回到自己艙中卻咳出血來。

    而上海市集上更有一個狂生讀罷大叫:「東南定矣,東南定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