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以小說為庋學問文章之具,与寓懲勸同意而异用者,在清蓋莫先于《野叟曝言》〔1〕。其書光緒初始出,序云康熙時江陰夏氏作,其人“以名諸生貢于成均,既不得志,乃應大人先生之聘,輒祭酒帷幕中,遍歷燕晉秦隴。……繼而假道黔蜀,自湘浮漢,溯江而歸。所歷既富,于是發為文章,益有奇气,……然首已斑矣。(自是)屏絕進取,壹意著書”,成《野叟曝言》二十卷,然僅以示友人,不欲問世,迨印行時,已小有缺失;一本獨全,疑他人補足之。二本皆無撰人名,金武祥(《江陰藝文志》凡例)則云夏二銘作。二銘,夏敬渠之號也;光緒《江陰縣志》(十七《文苑傳》)云,“敬渠,字懋修,諸生;英敏績學,通史經,旁及諸子百家禮樂兵刑天文算數之學,靡不淹貫。……生平足跡几遍海內,所交盡賢豪。著有《綱目舉正》,《經史余論》,《全史約編》,《學古編》,詩文集若干卷。”与序所言者頗合,惟列于趙曦明〔2〕之后,則乾隆中蓋尚存。
  《野叟曝言》龐然巨帙,回數多至百五十四回,以“奮武揆文天下無雙正十熔經鑄史人間第一奇書”二十字編卷,即作者所以渾括其全書。至于內容,則如凡例言,凡“敘事,說理,談經,論史,教孝,勸忠,運籌,決策,藝之兵詩醫算,情之喜怒哀懼,講道學,辟邪說,……”無所不包,而以文白為之主。白字素臣,“是錚錚鐵漢,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羅星斗。說他不求宦達,卻見理如漆雕;說他不會風流,卻多情如宋玉。揮毫作賦,則頡頏相如;抵掌談兵,則伯仲諸葛,力能扛鼎,退然如不胜衣;勇可屠龍,凜然若將隕谷。旁通歷數,下視一行;閒涉岐黃,肩隨仲景。以朋友為性命;奉名教若神明。真是极有血性的真儒,不識炎涼的名士。他平生有一段大本領,是止崇正學,不信异端;有一副大手眼,是解人所不能解,言人所不能言”(第一回)。然而明君在上,君子不窮,超擢飛騰,莫不如意。書名辟鬼,舉手除妖,百夷懾于神威,四靈集其家囿。文功武烈,并萃一身,天子崇禮,號曰“素父”。而仍有异術,既能易形,又工內媚,姬妾羅列,生二十四男。男又大貴,且生百孫;孫又生子,复有云孫。其母水氏年百歲,既見“六世同堂”,來獻壽者亦七十國;皇帝贈聯,至稱為“鎮國衛圣仁孝慈壽宣成文母水太君”(百四十四回)。凡人臣榮顯之事,為士人意想所能及者,此書几畢載矣,惟尚不敢希帝王。至于排斥异端,用力尤勁,道人釋子,多被誅夷,壇場荒涼,塔寺毀廢,獨有“素父”一家,乃嘉祥備具,為万流宗仰而已。
  《野叟曙言》云是作者“抱負不凡,未得黼黻休明,至老經猷莫展”,因而命筆,比之“野老無事,曝日清談”(凡例云)。可知衒學寄慨,實其主因,圣而尊榮,則為抱負,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說面目似异,根柢實同,惟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誕,文复無味,殊不足以稱藝文,但欲知當時所謂“理學家”之心理,則于中頗可考見。
  雍正末,江陰人楊名時〔3〕為云南巡撫,其鄉人拔貢生夏宗瀾〔4〕嘗從之問《易》,以名時為李光地〔5〕門人,故并宗光地而說益怪。乾隆初,名時入為禮部尚書,宗瀾亦以經學荐授國子監助教,又歷主他講席,仍終身師名時(《四庫書目》六及十《江陰志》十六及十七)。稍后又有諸生夏祖熊〔6〕,亦“博通群經,尤篤好性命之學,患二氏說漫衍,因复考辨以歸于正”(《江陰志》十七)。蓋江陰自有楊名時(卒贈太子太傅謚文定)而影響頗及于其鄉之士風;自有夏宗瀾師楊名時而影響又頗及唯一盛業,故若文白者之言行際遇,固非獨作者一人之理想人物矣。文白或云即作者自寓,析“夏”字作之;又有時太師,則楊名時也,其崇仰蓋承夏宗瀾之緒余,然因此遂或誤以《野叟曝言》為宗瀾作。
  欲于小說見其才藻之美者,則有屠紳《蟫史》二十卷。紳字賢書,號笏岩,亦江陰人,世業農。紳幼孤,而資質聰敏,年十三即入邑庠,二十成進士,尋授云南師宗縣知縣,遷尋甸州知州,五校鄉闈,頗稱得士,后為廣州同知。嘉慶六年以候補在北京,暴疾卒于客舍,年五十八(一七四四——一八○一)。紳豪放嫉俗,生平慕湯顯祖之為人,而作吏頗酷,又好內,姬侍眾多(已上俱見《鶚亭詩話》附錄);為文則務為古澀艷异,晦其義旨,志怪有《六合內外瑣言》,雜說有《鶚亭詩話》(見第二十二篇),皆如此。《蟫史》為長篇,署“磊砢山房原本”,金武祥(《粟香隨筆》二)云是紳作。〔8〕書中有桑蠋生,蓋作者自寓,其言有云,“予,甲子生也。”与紳生年正同。開篇又云,“在昔吳依官于粵岭,行年大衍有奇,海隅之行,若有所得,輒就見聞傳聞之异辭,匯為一編。”且假傅鼐〔9〕扞苗之事(在乾隆六十年)為主干,則始作當在嘉慶初,不數年而畢;有五年四月小停道人序。次年,則紳死矣。
  《蟫史》首即言閩人桑蠋生海行,舟敗墮水,流至甲子石之外澳,為捕魚人所救,引以見甘鼎。鼎官指揮,方奉檄筑城防寇,求地形家,見生大喜,如其圖依甲子石為垣,遂成神奇之城,敵不能瞰。又于地穴中得三篋書,其一凡二十卷,‘題曰‘徹土作稼之文,歸墟野鳧氏畫’。又一篋為天人圖,題曰‘眼藏須彌僧道作’。又一篋為方書,題曰‘六子攜持极老人口授’。蠋生謂指揮曰,‘此書明明授我主賓矣。何言之?徹土,桑也;作稼,甘也。’……營龕于秘室,置之;行則藏枕中;有所求發明,則拜而同啟視;兩人大悅。”(第一回)已而有鄺天龍者為亂,自署廣州王,其党婁万赤有异術,則翊輔之。甘鼎進討;有龍女來助,擒天龍,而万赤逸去。鼎以功晉位鎮撫,仍隨石玨協剿海寇,又破交人;万赤在交址,則仍不能得。旋擢兵馬總帥,赴楚蜀黔廣備九股苗,遂与諸苗戰,多歷奇險,然皆胜,其一事云:
  ……須臾,苗卒大呼曰,“漢將不敢見陣耶?”季孫引五百人,翼而進。兩旗忽下,地中飛出滴血雞六,向漢將啼;又六犬皆火色,亦嚎聲如豺。軍士面灰死,木立,僅倚其械。矩儿飛椎鑿六犬腦,皆裂。木蘭袖蛇醫,引之啄一雞,張喙死;五雞連栖而不鳴。惟見瓦片所圖雞犬形,狼藉于地,實非有二物也。……复至金大都督營中,則癩牛病馬各六,均有皮無毛;士卒為角触足踏者皆死,一牛齕金大都督之足,已齒陷于骨;矩儿揮兩戚落牛首,齒仍不脫;木蘭急遣虎頭神鑿去其齒,足骨亦折焉,令左右舁歸大營。牛馬奔突無所制,木蘭以鯉鱗帕撒之,一鱗露一劍,并斫一十牛馬。其物各吐火四五尺,鱗劍為之焦灼,火大延燒,牛馬皆叫囂自得。見獼猴擲身入,舉手作霹靂聲,暴雨滅火,平地起水丈余,牛馬俱浸死。木蘭喜曰,“吾固知樂王子能傳滅火真人衣缽矣。”水退,見牛馬皆無有,乃砌壁之破瓮朱書牛馬字:
  是為鮮妖之“窮神盡化”云。……(卷九)
  婁万赤亦在苗中,知交址將有事,潛歸。甘鼎至廣州,与撫軍區星進擊交址。區用獷儿策,疾薄宜京,斬關而入,擒其王,交民悉降;甘則由水道進,列營于江橋北。
  ……婁万赤与其師李長腳斗法于江橋南。……李長腳變金井給万赤,即墜入,忽有鐵樹挺出,井闌撐欲破。
  獷儿引慶喜至,出白羅巾擲樹巔,砉然有聲,鐵樹不复見,李長腳复其形,覓万赤,臥橋畔沙石間。遂袖出白壺子一器,持向万赤頂骨咒曰,……咒畢,舉手振一雷。
  万赤精气已鑠,躍入江中,將隨波出海。木蘭呼鱗介士百人追之飄浮,所在必見吆喝,乃變為璅鞍。乘海蟹空腹,入之,以為“藏身之固”矣,交址人善撈蟹者,得是物如箕,大喜,刳蟹將取其腹腴,一虫隨手出,倏墜地化為人形,俄頃長大,固儼然盲僧焉,詢之不复語。有屠者攜刀來視,咄咄曰,“蟹腹自有‘仙人’,一名‘和尚’,要是謔語;斷無別腸容此妖物,不誅戮之,吾南交禍未已也。”揮刀斫其首。時甘君已入城,与區撫軍議班師矣;常越所部卒持盲僧首以獻,轉告兩元戎。桑長史進曰,“斯必万赤頭也。記天人第二圖為大蟹浮海中,篆云‘橫行自斃’。某當初疑万赤先亡,乃今始驗。”适李長腳入辭,視其頭笑曰,“此賊以水火陰陽,為害中國,不死于黃鉞而死于屠刀,固犬豕之流耳。仙骨何有哉?
  ……”……(卷二十)
  自是交址平。桑蠋生還閩;甘鼎亦棄官去,言將度庾岭云。
  《蟫史》神態,仿佛甚奇,然探其本根,則實未离于神魔小說;其綴以褻語,固由作者稟性,而一面亦尚承明代“世情書”之流風。特緣勉造硬語,力擬古書,成詰屈之文,遂得掩凡近之意。洪亮吉〔10〕(《北江詩話》)評其詩云,“如栽盆紅藥,蓄沼文魚。”汪瑔〔11〕序其《鶚亭詩話》云,“貌淵奧而實平易,……然筆致逋峭可喜。”即謂雖華艷而乏天趣,徒奇崛而無深意也。《蟫史》亦然,惟以其文体為他人所未試,足稱獨步而已。
  以排偶之文試為小說者,則有陳球之《燕山外史》八卷。
  球字蘊齋,秀水諸生,家貧,以賣畫自給,工駢儷,喜傳奇,因有此作(《光緒嘉興府志》五十二)。自謂“史体從無以四六為文,自我作古,极知僭妄,……第行于稗乘,當希末減”。蓋未見張鷟《游仙窟》(見第八篇),遂自以為獨創矣。
  其本成于嘉慶中(約一八一○),專主詞華,略以寄慨,故即取明馮夢楨所撰《竇生傳》〔12〕為骨干,加以敷衍,演為三万一千余言。傳略謂永樂時有竇繩祖,本燕人,就學于嘉興,悅貧女李愛姑,迎以同居;久之,父迫令就婚淄川宦族,遂絕去。愛姑复為金陵鹺商所紿,輾轉落妓家,得俠士馬遴之助,終复歸竇,而大婦甚妒,虐遇之,生不能堪,偕愛姑遁去,會有唐賽儿之亂,又相失。比生复歸,則資產已空,婦亦求去,孑然止存一身,而愛姑忽至,自言當日匿尼庵中,今遂返矣。
  是年竇生及第,累官至山東巡撫;迎愛姑入署如命婦。未几生男,求乳媼,有應者,則前大婦也,再嫁后夫死子殤,遂困頓為賤役,而生仍优容之。然婦又設計害馬遴,主亦牽連得罪;顧終竟昭雪复官,后与愛姑皆仙去。其事殊庸陋,如一切佳人才子小說常套,而作者奮然有取,則殆緣轉折尚多,足以示行文手腕而已,然語必四六,隨處拘牽,狀物敘情,俱失生气,姑勿論六朝儷語,即較之張鷟之作,雖無其俳諧,而亦遜其生動也。仍錄其敘竇生為父促歸,愛姑悵悵失所之辭,以備一格:
  ……其父內存愛犢之思,外作搏牛之勢,投鼠奚遑忌器,打鴨未免惊鴛;放苙之豚,追來入苙,喪家之犬,叱去還家。疾驅而身弱如羊,遂作補牢之計,嚴錮而人防似虎,終無出柙之時;所虞龍性難馴,拴于鐵柱,還恐猿心易動,辱以蒲鞭。由是姑也薔薇架畔,青黛將顰,薛荔牆邊,紅花欲悴,托意丁香枝上,其意誰知,寄情豆蔻梢頭,此情自喻。而乃蓮心獨苦,竹瀝將枯,卻嫌柳絮何情,漫漫似雪,轉恨海棠無力,密密垂絲。才過迎春,又經半夏,采葑采葛,只自空期,投李投桃,俱為陳跡,依稀夢里,徒栽侍女之花,抑郁胸前,空帶宜男之草。未能蠲忿,安得忘憂?鼓殘瑟上桐絲,奚時續斷,剖破樓頭菱影,何日當歸?豈知去者益遠,望乃徒勞,昔雖音問久疏,猶同鄉井,后竟夢魂永隔,忽阻山川。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星移物換,僅深兩地之思。……(卷二)
  至光緒初(一八七九),有永嘉傅聲谷注釋之,然于本文反有刪削。
  雍乾以來,江南人士惕于文字之禍,因避史事不道,折而考證經子以至小學,若藝術之微,亦所不廢;惟語必征實,忌為空談,博識之風,于是亦盛。逮風气既成,則學者之面目亦自具,小說乃“道听途說者之所造”,史以為“無可觀”,故亦不屑道也;然尚有一李汝珍之作《鏡花緣》。汝珍字松石,直隸大興人,少而穎异,不樂為時文,乾隆四十七年隨其兄之海州任,因師事凌廷堪〔13〕,論文之暇,兼及音韻,自云“受益极多”,時年約二十。其生平交游,頗多研治聲韻之士;
  汝珍亦特長于韻學,旁及雜藝,如壬遁星卜象緯,以至書法弈道多通。顧不得志,蓋以諸生終老海州,晚年窮愁,則作小說以自遣,歷十余年始成,道光八年遂有刻本。不數年,汝珍亦卒,年六十余(約一七六三——一八三○)。于音韻之著述有《音鑒》〔14〕,主實用,重今音,而敢于變古(以上詳見新標點本《鏡花緣》卷首胡适《引論》)。蓋惟精聲韻之學而仍敢于變古,乃能居學者之列,博識多通而仍敢于為小說也;惟于小說又复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己,則博識多通又害之。
  《鏡花緣》凡一百回,大略敘武后于寒中欲賞花,詔百花齊放;花神不敢抗命,從之,然又獲天譴,謫于人間,為百女子。時有秀才唐敖,應試中探花,而言官舉劾,謂与叛人徐敬業輩有舊,复被黜,因慨然有出塵之想,附其婦弟林之洋商舶遨游海外,跋涉异域,時遇畸人,又多睹奇俗怪物,幸食仙草,“入圣超凡”,遂入山不复返。其女小山又附舶尋父,仍歷諸异境,且經眾險,終不遇;但從山中一樵父得父書,名之曰閨臣,約其“中過才女”后可相見;更進,則見荒冢,曰鏡花冢;更進,則入水月村;更進,則見泣紅亭,其中有碑,上鐫百人名姓,首史幽探,終畢全貞,而唐閨臣在第十一。人名之后有總論,其文有云:
  泣紅亭主人曰:以史幽探哀萃芳冠首者,蓋主人自言窮探野史,嘗有所見,惜湮沒無聞,而哀群芳之不傳,因筆志之。……結以花再芳畢全貞者,蓋以群芳淪落,几至澌滅無聞,今賴斯而不朽,非若花之重芳乎?所列百人,莫非瓊林琪樹,合璧駢珠,故以全貞畢焉。(第四十八回)
  閨臣不得已,遂歸;值武后開科試才女,得与試,且亦入選,名次如碣文。于是同榜者百人大會于宗伯府,又連日宴集,彈琴賦詩,圍棋講射,蹴鞠斗草,行令論文,評韻譜,解《毛詩》,盡觴詠之樂。已而有兩女子來,自云考列四等才女,而實風姨月姊化身,旋复以文字結嫌,弄風惊其坐眾。魁星則現形助諸女;麻姑亦化為道姑,來和解之,于是即席誦詩,皆包含坐中諸人身世,自過去及現在,以至將來,間有哀音,听者黯淡,然不久意解,歡笑如初。末則文芸起兵謀匡复,才女或亦在軍,有死者;而武家軍終敗。于是中宗复位,仍尊太后武氏為則天大圣皇帝。未几,則天下詔,謂來歲仍開女試,并命前科眾才女重赴“紅文宴”,而《鏡花緣》隨畢。然以上僅全局之半,作者自云欲知“鏡中全影,且待后緣”,則當有續書,然竟未作。
  作者命筆之由,即見于《泣紅亭記》,蓋于諸女,悲其銷沉,爰托稗官,以傳芳烈。書中關于女子之論亦多,故胡适以為“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他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男女應該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制度”(詳見本書《引論》四)。其于社會制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惜為時勢所限,仍多迂拘,例如君子國民情,甚受作者歎羡,然因讓而爭,矯偽已甚,生息此土,則亦勞矣,不如作詼諧觀,反有啟顏之效也。
  ……說話間,來到鬧市,只見一隸卒在那里買物,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賤价,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只听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討大价,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价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并非‘言無二价’,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价,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唐敖道,“‘漫天要价,就地還錢’,原是買物之人向來俗談;至‘并非言無二价,其中頗有虛頭’,亦是買者之話。不意今皆出于賣者之口,倒也有趣。”只听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价,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那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之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气,照數付价,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那里肯依,只說“价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价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唐敖道,“如此看來,這几個交易光景,豈非‘好讓不爭’的一幅行樂圖么?我們還打听甚么?且到前面再去暢游。如此美地,領略領略風景,廣廣見識,也是好的。”……(第十一回《觀雅化閒游君子邦》)
  又其羅列古典才藝,亦殊繁多,所敘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書什七,無不廣据舊文(略見錢靜方《小說叢考》上)〔15〕,歷陳眾藝,一時之事,或亙數回。而作者則甚自喜,假林之洋之打諢,自論其書云,“這部‘少子’,乃圣朝太平之世出的;是俺天朝讀書人做的。這人就是老子的后裔。老子做的是《道德經》,講的都是元虛奧妙。他這‘少子’雖以游戲為事,卻暗寓勸善之意,不外風人之旨。上面載著諸子百家,人物花鳥,書畫琴棋,醫卜星相,音韻算法,無一不備。還有各樣燈謎,諸般酒令,以及雙陸馬吊,射鵠蹴毬,斗草投壺,各种百戲之類。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噴飯。”(二十三回)蓋以為學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然亦与《万寶全書》〔16〕為鄰比矣。惟經作者匠心,剪裁運用,故亦頗有雖為古典所拘,而尚能綽約有風致者,略引如下:
  ……多九公道,“林兄如餓,恰好此地有個充饑之物。”隨向碧草叢中摘了几枝青草。……林之洋接過,只見這草宛如韭菜,內有嫩莖,開著几朵青花,即放入口內,不覺點頭道,“這草一股清香,倒也好吃。請問九公,他叫甚么名號?……”唐敖道,“小弟聞得海外鵲山有青草,花如韭,名‘祝余’,可以療饑。大約就是此物了。”
  多九公連連點頭。于是又朝前走。……只見唐敖忽然路旁折了一枝青草,其葉如松,青翠异常,葉上生著一子,大如芥子,把子取下,手執青草道,“舅兄才吃祝余,小弟只好以此奉陪了。”說罷,吃入腹內。又把那個芥子放在掌中,吹气一口,登時從那子中生出一枝青草來,也如松葉,約長一尺,再吹一口,又長一尺,一連吹气三口,共有三尺之長,放在口邊,隨又吃了。林之洋笑道,“妹夫要這樣很嚼,只怕這里青草都被你吃盡哩。這芥子忽變青草,這是甚故?”多九公道,“此是‘躡空草’,又名‘掌中芥’。取子放在掌中,一吹長一尺,再吹又長一尺,至三尺止。人若吃了,能立空中,所以叫作躡空草。”
  林之洋道,“有這好處,俺也吃他几枝,久后回家,儻房上有賊,俺躡空追他,豈不省事。”于是各處尋了多時,并無蹤影。多九公道,“林兄不必找了。此草不吹不生。
  這空山中有誰吹气栽他?剛才唐兄吃的,大約此子因鳥雀啄食,受了呼吸之气,因此落地而生,并非常見之物,你卻從何尋找?老夫在海外多年,今日也是初次才見。若非唐兄吹他,老夫還不知就是躡空草哩。”……(第九回)

         ※        ※         ※

  〔1〕 《野叟曝言》 清夏敬渠(1705—1787)撰。此書有清光緒七年(1881)毗陵匯珍樓活字本,二十冊,一五二回,其中缺一三二回至一三五回,第一三六回僅存末頁。又有光緒八年(1882)申報館排印本,二十卷,一五四回,增多兩回,原本缺失者皆已補全;卷首有光緒壬午年(1882)西岷山樵序。夏敬渠除《野叟曝言》外,尚撰有《浣玉軒集》等。
  〔2〕 趙曦明(1704—1787) 字敬夫,號瞰江山人,清江陰(今屬江蘇)人,撰有《桑梓見聞錄》、《顏氏家訓注》等。
  〔3〕 楊名時(1661—1757) 字賓實,號凝齋,清江陰(今屬江蘇)人,官至禮部尚書兼國子監祭酒。撰有《易義隨記》、《詩義記講》等。
  〔4〕 夏宗瀾 字起八,清江陰人。由拔貢生荐授國子監助教。撰有《易卦劄記》等。
  〔5〕 李光地(1642—1718) 字晉卿,號榕村,清安溪(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主編《性理精義》、《朱子大全》等書,另撰有《榕村全集》等。
  〔6〕 夏祖熊 字夢占,清江陰人。撰有《易學大成》等。
  〔7〕 程朱 指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程顥(1032—1085),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程頤(1033—1107),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程顥之弟。二人著作經朱熹編為《二程全書》。朱熹,參看本卷第88頁注〔15〕。陸王,指南宋陸九淵和明王守仁。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南宋金溪(今屬江西)人。
  有《象山先生全集》。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明余姚(今屬浙江)人。有《王文成公全書》。程朱學說偏于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學說偏于主觀唯心主義。
  〔8〕 關于《蟫史》撰者,据《粟香隨筆》卷二云:“屠笏岩刺史,名紳,又號賢書。……所著有《六合內外瑣言》二十卷,署黍余裔孫編。《蟫史》二十卷,署磊砢山人撰,近年上海以洋版刷印,流傳頗廣。”
  〔9〕 傅鼐(1758—1811) 字重庵,清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歷任宁洱知縣、鳳凰廳同知、湖南按察使。乾隆末至嘉慶中,曾于湘黔一帶鎮壓苗民起義。
  〔10〕 洪亮吉(1746—1809) 字稚存,號北江,清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曾由編修出督貴州學政。撰有《洪北江全集》等。
  〔11〕 汪瑔(1828—1891) 字芙生,號谷庵,清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有《隨山館集》等。
  〔12〕 馮夢楨(1548—1605) 字開之,明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撰有《歷代貢舉志》、《快雪堂集》等。所撰《竇生傳》,敘竇繩祖与李愛姑悲歡离合的故事。此傳亦載小說《燕山外史》卷首。
  〔13〕 凌廷堪(1755—1809) 字次仲,清歙縣(今屬安徽)人,曾任宁國府學教授。撰有《燕樂考原》、《校禮堂文集》等。
  〔14〕 《音鑒》 李汝珍撰,六卷,系研究南北方音的音韻學著作。
  〔15〕 据錢靜方《小說叢考·鏡花緣考》載,該書所敘“君子國見張華《博物志》”,“大人國見《山海經》”,“毗騫國見《南史》”等。
  〔16〕 《万寶全書》 舊題明陳繼儒纂輯,清毛煥文增補。正編二十卷,續編六卷。內容多載日用生活知識,兼雜酒令、燈謎、博戲、卜筮等。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