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作者簡介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于密蘇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讀于密蘇里大學和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并以海軍軍官身份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复員。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任工程師。
  海因萊因的科幻創作始于1939年,第一篇小說《生命線》刊登在《惊异》(Astounding)上。由于該雜志編輯坎貝爾的賞識,海因萊因的早期作品大多發表在《惊异》上。這些早期作品大多屬于他的“未來歷史”系列,后來收集在《出賣月亮的人》(1950)、《地球青山》(1951)和《2100年起義》(1953)中。《梅瑟斯拉神的孩子們》(1943)和《天堂的孤儿們》(1963)兩部長篇也屬此系列。海因萊因在這些作品里展露了他的才華,他視未來為既成事實,在寫作上避免冗長的陳述和解釋,而是通過對話和行為,巧妙地把信息傳遞給讀者。机敏而含蓄的描寫,明快的行文,對人物的關注胜過對科技新玩意儿的興趣,使他成為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四大才子之一。
  1947年起,他的短篇作品出現在《星期六晚郵報》及其它高价雜志上,而他的長篇則是一系列少年儿童科幻故事,如《伽利略號火箭飛船》(1947)、《太空軍官候補生》(1948)、《紅色的行星》(1949)、《星球人瓊斯》(1953)、《星球獸》(1954)和《銀河系的公民》(1957)。這些作品不僅吸引了青少年,而且擁有成年讀者,一些評論家甚至認為這些是他的杰作。
  自50年代起,海因萊因基本上轉向長篇小說的創作,如《傀儡主人》(1951)、《雙星》(1956)、《進入夏天之門》(1957)和《星際船上的部隊》(1959)。《星際船上的部隊》的發表在科幻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盡管它獲得了雨果獎,但有不少人認為這部描寫星際戰爭的作品內容過激,帶有軍國主義傾向。當然,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科幻小說。
  海因萊因最具轟動效應的作品是《异鄉异客》,在這部長達800頁的小說里,作者敘述了一位來自火星的年輕的救世主式的人物史密斯在地球上了解到地球文明存在的危机之后,竭力傳播火星的思想和哲理,最后卻遭到与耶穌基督同樣的命運。小說既抨擊地球文明和清規戒律,又闡述了作者對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獨特見解,完全迎合了美國60年代反文化的潮流,故而深受大學生的推崇,甚至被視為嬉皮士的圣經。
  《月亮是位嚴厲的主婦》(1966)為海因萊因第四次獲得雨果獎的作品,它描寫月球殖民者中間的一場革命,小說中的許多事件顯然与美國獨立戰爭遙相呼應。這部作品之所以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它清楚地表明了海因萊因的政治觀點,證明作者深受社會達爾文哲學的影響,是位自由意志論者。
  海因萊因長期被認為是硬科幻小說的大師,但是他后期的作品的內容經常引起爭議,藝術質量也有所下降。在其后期作品中,《拉澤魯斯的生活》(1973)、《獸之數》(1980)、《穿壁貓》(1985)和《日落處遠航》(1987)是他“未來歷史”系列姍姍來遲的尾聲。
  總体來看,海因來因的作品具有以下一些特點:作家是一個优秀的故事結构者;其主人公都是美國式的,其小說是“美國夢”的一种表現;大量使用美國俚語和民間故事;注重美國傳統,所謂“未來史”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史;重視因果性和細節可信性。不足之處主要在于科學深度不夠,此外其作品的主要思想帶有軍國主義傾向。
  盡管他后期作品不夠生動,但是他仍不失為美國最有影響的科幻作家。他曾是1941、1961和1976年三次世界科幻大會的嘉賓,又是1957、1960、1962、1967年雨果獎得主,1975年又榮獲一級大師星云獎。即使在他1988年去世后,廣大讀者仍然推選他為“空前最佳作者”。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