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章 李奇微騎虎難下 彭德怀處變不惊



  (1)李奇微先笑了。

  1951年1月,朝鮮半島仍是嚴寒季節,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大片土地被積雪覆蓋著。
  儷州,一個荒涼的河灘上,李奇微從漢城倉促撤出后,就在這里設置了第8集團軍的前進指揮所。
  1月22日,麥克阿瑟從東京飛到這里,討論了李奇微向北推進的計划。
  他們在帳篷里舉行了會晤。麥克阿瑟顛簸了一天后,倚靠在一只小汽油取暖爐旁舒服地暖著凍得半僵的手腳。一張小桌子上面擺著作戰圖。
  李奇微躊躇滿志地告訴麥克阿瑟,他從漢城撤出后,利用現代化的運輸條件,很快就補充了人員和糧彈,調美10軍北上,一線兵力達到23万人,超過了志愿軍。經過几次戰役的較量,他發現了志愿軍補給困難,持續作戰能力不強,每次戰役只能維持7至10天,他稱為禮拜攻勢;他還發現,志愿軍只能在月朗星稀的夜間出擊,他稱為月圓攻勢。但他對志愿軍的兵力不摸底,心有余悸。于是,李奇微在志愿軍結束第三次戰役一周后的1月15日,在西線發起了試探性進攻。
  李奇微還派出大批偵察飛机進行偵察,并親自乘坐一架速度很慢的飛机,搜索志愿軍的蹤跡。飛机掠過樹梢飛行,“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活動的生物,也沒有簧火的煙霧,沒有車輛的輪痕,甚至沒有被踐踏過的雪地能表明大量部隊的存在。”
  一個星期過去了,李奇微判斷,志愿軍已不能有效地進行作戰,短時間內不可能發動進攻。”因此,應當立即發起一系列進攻,奪回失地。
  麥克阿瑟滿意地飛回東京。
  李奇微對殺人流血在所不惜,他計划發動的一系列進攻中包括了一個代號為“屠夫計划”的進攻。這個計划告訴五角大樓后,陸軍參謀長柯林斯馬上就提出了异議。他指出,“屠夫”一同肯定會給公眾造成一种不舒服的印象。共和党指控杜魯門政府在朝鮮的目的就是屠殺中國人,美軍會付出重大的傷亡。
  李奇微堅持認為,戰爭就意味著殺人。他承認,為了打回并渡過漢江,為了再次包圍漢城,第8集團軍會付出很大的犧牲。
  就在李奇微發起試探性進攻的同一天,彭德怀和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的負責人正在研究毛澤東前一天發來的電報。
  毛澤東于1月14日給彭德怀的電報中,對朝鮮戰爭的發展前途作了几點估計:
  “(一)在中朝兩大軍隊壓迫下,略作抵抗即退出甫朝鮮。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我們充分准備工作的結果,因為敵人知道我們做了充分的准備工作,我們的軍事力量更強大了,敵人才知難而退。
  (二)敵人在大邱、釜山地區作頑強抵抗,要待我們打得他們無法再打下去了,方才退出南朝鮮。如果是這樣,我們必須作充分准備才能再戰。
  還有一种可能,即客觀形勢迫使我們在2月份就要打一仗,打了再休整,再去完成最后一戰的准備工作,這一點也要估計到。”
  彭德怀等還分析了志愿軍的現狀:經過連續三次戰役的胜利,減員甚多,兵員沒有得到補充,一線兵力只有志愿軍6個軍21万人,人民軍3個軍團,而敵人有23万人,隨著戰線南移,我運輸線已長達550公里至700公里,再加上敵机狂轟濫炸,運輸更困難,糧彈物資供應嚴重不足。我軍面臨的困難非常突出于是決定,下一次戰役放在兩三個月后的春季進行,主力部隊抓緊2個月的時間休整。同時決定,1月25日召開中朝軍隊高級干部聯席會議。
  就在1月25日這一天,李奇微集中5個軍16個師3個旅1個空降團共23万兵力,全線發起攻擊。他把美英軍主力放在西線,以漢城為主要攻擊方向。目的是重占漢城,將中朝軍隊壓回“三八線”以北。
  彭德怀對敵人的反攻并不感到意外,但沒有料到李奇微會這么迅速恢复戰斗力并發動這么大規模進攻,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春季攻勢的准備上。
  李奇微笑了。但是,他笑得太早了。
  夜深了,月亮爬上樹梢,夜空似乎深不可測。彭德怀眉頭緊蹩,裹著大衣在皎洁的月光下來回踱步。在出乎預料的情況下,統帥者就要處變不惊,充分調動自己的全部經驗、智慧,千方百計地后發制人。
  彭德怀思忖著:敵人進攻的重點主要放在西面,以美英軍為主力,東面以偽軍為主力。在這种情況下,自己怎樣才能穩住陣腳呢?
  他叫來韓先楚、洪學智、解方商定:節節抗擊,西阻東放。西線方向組織38、50軍和朝鮮人民軍1軍團,阻擊敵人的主攻兵力。東線則誘敵深入,然后集中主力39、40、42、66軍實施反擊,爭取殲敵1至2個師,進而向敵人縱深發展突擊,從翼側威脅西線敵人主力,動搖其布勢,制止其進攻。
  1月27日,彭德怀打電報給毛澤東,談了自己的考慮,并建議第19兵團開往安東,以便隨時調赴前線。
  毛澤東于1月28日复電要求:“我軍必須立即發起第四次戰役,以殲滅兩万至三万美李軍,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區域為目標”;“我軍沒有補充,彈藥也不足,确有很大困難。但集中主力向原州榮州打下去,殲滅部分美軍及四、五個南朝鮮師的力量還是有的,請你在高干會上進行說明”。
  彭德怀收到毛澤東复電,當即決定中朝軍隊停止休整。
  1月29日,是聯席會議的最后一天。彭德怀表情庄嚴地傳達了毛澤東的電報,部署了第四次戰役的作戰任務。
  中午,會議匆匆結束。与會者立即赶回部隊。
  這時,彭德怀還要靠前指揮,志愿軍司令部又遷移到金化。
  在金化以北的大山里,到處是茂密的樹林。司令部選在一條山溝里,匆匆做些偽裝,彭德怀就住下了。

  (2)彭德怀還擊了。

  李奇微實施進攻的第一周,突如其來的暖雨使冰封的大地變成了20至50厘米厚的褐色粘滑泥漿。
  驪州,李奇微的心情象天气一樣惡劣。就要到口的肥肉卻吞不去,不能不使他焦慮。
  1月25日,西線的美:軍首先發起攻擊,接著美9軍也于28日開始進攻。他們改變了過去那种主要沿公路進攻的辦法,開始注重爬山頭、搶占制高點。由于水原至漢城是一片平原丘陵交錯地帶,比較便于机械化大兵團行動。李奇微揚言,要在5天以內打過漢江,重占漢城。他們發揮机動快、火力強的优勢,分成多路同時進攻,最多時達15路,在飛机、坦克和大炮的支援下,對志愿軍防御要點反复進行空地立体攻擊。
  這是朝鮮戰爭以來志愿軍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防御作戰,其激烈程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從未遇到過的。
  李奇微沒料到,志愿軍在漢江南岸進行了23個晝夜的頑強防御,迫使美軍付出一万多人的代价,僅僅推進了18公里,每天平均還不到1公里。
  使李奇微不可思議的是,第50軍是1948年由國民党起義軍隊改編的。在中國解放戰爭中,這支用美國武器裝備起來的部隊一擊即潰。入朝后連續參加了第一、二、三次戰役,全殲了英軍皇家重坦克營,解放了漢城,戰功卓著,所向披靡。
  軍長曾澤生是云南人,1922年習武,后來先后入云南講武堂、黃埔軍校學習,頗受蔣介石賞識。任國民党軍隊團長、師長、軍長、兵團副司令,1948年在長春率60軍起義,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50軍軍長。
  這一次,曾澤生和38軍這支解放軍老部隊配合,不甘示弱,一直在第一線堅持指揮,在每一要點上都同敵人反复爭奪,打出了志愿軍的威風,為東線志愿軍的反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1月31日,彭德怀通令表揚了50軍。
  至2月9日,進攻東線的美2師23團及法國營被阻于砥平里,偽5、8師進至橫城以北地區,呈現向北突出之形,就好象在整個戰線中央突出一個包,造成了志愿軍反擊的有利態勢。
  那几天,彭德怀面對作戰圖常常哺哺自語:先打哪個為好?
  由于志愿軍力量不足,不能同時出擊抵平里和橫城兩處的敵人。彭德怀反复權衡:先打低平里,可以直接震撼西線的敵人主力。但對手是美軍,戰斗力較強,如:至2晝夜不能解決戰斗,可能陷于被動;橫城之敵雖多,卻是偽軍,戰斗力較弱,勢態突出,翼側暴露,有利圍殲。
  彭德怀打電報征求了韓先楚和鄧華的意見,又找來洪學智、解方一”起研究,最后決定,以志愿軍4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先攻橫城地區戰斗力較弱的偽軍5、8兩個師。
  2月11日黃昏,太陽的余輝很快便從天空消失了,月亮在無邊的黑暗中閃爍著微光。橫城反擊戰拉開了帷幕。
  在短促的炮火襲擊后,志愿軍士兵踏著積雪泥漿,利用夜幕的掩護,發起猛烈的攻擊。偽8師的前沿陣地被迅速突破,敵人紛紛逃向橫城。他們作夢也沒想到,退路早已被切斷。
  志愿軍的39軍117師350團神速地插進敵人后方,埋伏在通往橫城的公路兩側的山頭上。
  12日,太陽從東方升起來了,晨霧隨著陽光的照射而逐漸消逝。敗退下來的美2師之個營和偽8師2個營涌向志愿軍的伏擊圈,越聚越多的汽車和坦克把公路堵死。志愿軍351團的士兵首當其沖,沉著應戰。他們暗暗他說:美國佬,這回你可逃不了了!
  走投無路的敵人在飛机、坦克的掩護下,開始向志愿軍埋伏的山頭進攻,敵人已爬上了山腳,志愿軍的陣地還是一槍不還。敵人象一群螞蟻似地往上涌,鋼盔和刺刀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眼看已逼近了山頭。突然,志愿軍還擊的槍聲象一陣急風暴雨,一下子就把敵人打退了。敵人的尸体堆滿了山坡上。
  戰斗進入了白熱化。一個陣地上只剩下指導員、通信員、炊事員等几個人,仍艱苦奮戰,守住了陣地。
  突然,又一個陣地上的槍聲停止了。原來,戰斗最激烈時,志愿軍士兵的彈藥已經全部打光了。他們隱蔽起來,等敵人沖上山頭后,用石頭猛砸敵人,把敵人砸得蒙頭轉向。然后,高喊著:“刺刀見紅,殺呀!”舉著刺刀,消滅了逼近山頭的敵人。敵人又一次絕望了。
  夕陽西下,霧气又低低地彌漫著,山也暗淡了,天也暗淡了,樹也暗淡了。敵人爭先恐后地爬上了汽車,然后跟隨在坦克后面慢慢地向南移動。坦克向公路兩旁的陣地猛烈轟擊。趁此時机,汽車開足馬力向南急馳。
  前往支援偽8師的美2師1個營遭到另一次埋伏。幸存的一位美國列兵說:“中國人打中了最前面那輛車的司机,整個一列車隊都停止不前。人人手忙腳亂,只要一個人倒下,中國人馬上來搶走他的武器。有人喊叫道:‘這里有一個!,我就開了火。但是,那只是一棵樹。有人喊道:‘我們從這里沖出去!,我暈頭轉向,好象整個世界在我腳下爆炸了。真是血流成河,當時我知道我完蛋了。”
  噩耗傳到李奇微的耳中:橫城之戰是整個朝鮮戰爭中美軍生命損失較慘重的一次,530人喪命。至2月13日晨,橫城之戰結束時,偽8師3個團,美2師1個營,美偽4個炮兵營及偽3、5師各一部,被殲1.2万余人。
  李奇微后來寫道:“在中共軍隊的進攻面前,美2師又一次首當其沖,遭到重大損失,尤其是火炮的損失更為嚴重,這些損失主要是由于南韓第8師倉皇撤退所造成的。該師在敵人的一次夜間進攻面前徹底崩潰,致使美2師的翼側暴露無遺。南韓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几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所以,過了很長的時間才使南韓軍隊樹立起抗擊敵軍夜間進攻的信心。腳踏膠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出現在南韓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韓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
  偽8師被殲后,橫城及其以東敵人紛紛向后收縮,志愿軍乘勢收复橫城,向前推進了15至20公里。
  彭德怀命令迅速殲滅砥平里之敵。
  砥平里是一個敵人固守的、突出的小鎮。有情報說,這里的敵人已部分南逃,剩下不到4個營3000余人。實際上是美2師:個團和法國1個營共6000余人。敵人兵力比估計的多,且已构筑了較強的防御工事。而志愿軍火炮少,參戰部隊協同動作差,以致當晚未能解決戰斗。
  14日,美、英軍開始東援,當晚又未解決戰斗。
  15日,美、英軍大批援軍開始逼近砥平里,彭德怀認為要大量殲滅敵人或迫使敵人全線退卻,可能性已很小。為避免處于被動,他于2月15日命令部隊停止進攻。自16日開始,部隊先后撤出戰斗,向北轉移,轉入防御。
  西線敵人仍繼續對在漢江南岸堅守的38、50軍一個團猛攻。志愿軍始終守住陣地,牽制敵人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志愿軍在東線的反擊作戰。彭德怀命令他們先后于16日和18日撤回了漢江北岸。
  志愿軍從砥平里撤退后,取消了向漢江以南進擊的計划,第四次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了。
  2月17日,志愿軍司令部,彭德怀和洪學智、解方等人就下一步作戰部署進行了研究。
  彭德怀認為:志愿軍雖然在第四次戰役中擺脫了被動局面,但消滅敵人不多,敵人還在繼續北犯。志愿軍一線部隊已十分疲勞,兵員減少。他果斷決定:部隊轉入運動防御,准備爭取兩個月時間,掩護第二番部隊開進,以再次發起反擊。
  彭德怀指示各軍:在敵人优勢火力面前,不應死守一地不動,也不應在一個陣地集結很多部隊,以避免過多過早地消耗自己的力量為原則。各部隊可依据情況,分成數個梯隊,輪番阻擊,換班整補,只要我們能爭取兩個月的時間,后續部隊即可赶到前線。
  由于戰爭出現了反复,彭德怀于2月20日返回北京,向毛澤東匯報朝鮮戰況,請示戰略方針,說明朝鮮戰爭不能速胜。

  (3)毛澤東說:你們打的是一場真正的現代化戰爭。

  2月21日,彭德怀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京。他從西郊机場下飛机后,乘車赶到中南海。不巧,毛澤東當時住在京西的玉泉山靜明園。彭德怀又乘車返回西郊。
  他風風火火地進入靜明園,毛澤東正睡午覺。秘書勸他等會儿。彭德怀表情嚴肅,大聲地說:“我有急事要向主席匯報。”說罷,推門而進,喚醒毛澤東。
  毛澤東事先已得知彭德怀要回京,立即起床,一邊穿衣服,一邊開玩笑他說:只有你老彭才會在人家睡覺時闖進來提意見。
  毛澤東又問:你吃過飯了嗎?
  彭德怀回答:沒來得及吃午飯。
  毛澤東關切他說:人是鐵,飯是鋼。你必須先吃飯,你若不吃飯,我就不听匯報。
  彭德怀只好到食堂匆匆扒了几口飯。赶忙返回毛澤東住處。
  看見彭德怀明顯地消瘦了,眼睛布滿了血絲,毛澤東關切地問候了他。彭德怀說:我今年53歲了,身体沒有什么毛病,就是睡覺太少了。
  彭德怀向毛澤東作了詳細匯報,說明戰爭不能速胜。他說:“我軍現在是出國作戰,与在國內作戰有突出的不同之處:一是兵員補充不能取之于敵。抓到的敵人俘虜不能補充自己,也不能就地動員朝鮮青年參加志愿軍。現在志愿軍傷亡很大,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戰斗力已越來越削弱。二是敵机轟炸,道路、車輛毀坏嚴重,物資得不到及時補充。使繳獲敵人的裝備;因缺乏技術人員,不能使用,几乎全部被敵机炸毀。三是部隊越過三八線作戰,正是嚴冬季節,朝鮮東西兩面都是海,寒風襲人。戰士衣服單薄,有的連鞋襪都沒有,大量生病和凍傷。四是几十万志愿軍得不到充足的糧食供給,更得不到新鮮的蔬菜,指戰員靠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堅持作戰,營養不良,体力下降,許多人得夜盲症,嚴重影響作戰行動。我們現在一無空軍掩護,二無足夠的高射火炮,運輸車輛大部分被中途炸毀。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一個多月共損失汽車780多輛,真正能夠送到前方的物資糧食為數很少。我們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的交通運輸,是無法堅持長期作戰的。”
  毛澤東听后沉思了一會說:“中央對志愿軍在朝鮮前線的困難處境很關心,根据現在的情況看,朝鮮戰爭能速胜則速胜,不能速胜則緩胜,不要急于求成。”
  他一邊作著手勢,一邊強調下一步的戰略方針:
  “(一)從目前朝鮮戰場最近進行的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消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因此,朝鮮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作兩年的准備。目前敵人的作戰意圖是企圖与我進行消耗戰。在過去:個月當中,敵人當占住陣地之后,經過調整補充,便尋找机會向我作試探性進攻,其目的在一方面不容許我在前線作必要的休補,另一方面則利用其技術條件消耗我軍,同時,敵人對朝沿海的襲扰,運輸線的不間斷的轟炸,均甚為積极。我軍補充物資只有60%至70%能達前線,有30%至40%在途中被炸毀。在目前:個半月內因我新軍來到,老軍未補充,敵人有重新進出三八線南北地區的可能。
  (二)為粉碎敵人意圖、堅持長期作戰,達到逐步殲滅敵人之目的,我中國志愿軍擬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中國志愿軍已決定編組三番輪流的部隊,即將現在朝鮮作戰的9個軍30個師作為第一番志愿部隊;將正從國內調去的6個軍及現在朝鮮即將補充的3個軍(有2個軍現在元山、咸興地區休整)共9個軍27個師作為第二番志愿部隊,約4月上旬可全部到達三八線地區,接替現在漢江前線的6個軍的任務;將准備從國內調去的6個軍及第一番志愿部隊中的4個軍共10個軍30個師作為第三番志愿部隊,准備6月中調用。上述10個軍中的4個軍,因打了5個月,必須補充休整;在第二番志愿部隊接替前線任務后,即調至平壤、元山地區休補,兼顧海防。第一番志愿部隊中其他2個軍,則調回國內整補。在過去4個戰役中,中國志愿軍戰斗的与非戰斗的傷亡及減員已超過10万人,正將補充老兵新兵12万人;今明兩年准備再有傷亡30万人,再補充30万人,以利輪番作戰。
  (三)根据1、2兩月份的作戰經驗,我因有3個軍在咸興以北戰役中損失較大,從事休整,致現在前線的只有6個軍,減員甚大,未獲補充。因之我無后備力量,在戰役胜利時不能擴張戰果,在敵人增援時不能打敵援兵。同時,我軍南進,后方線長,供應很困難,還須留兵守備。故在敵人未被大量消滅前及我尚無空軍掩護條件下,我如過早逼敵甫退,反不利我分割殲敵。鑒于此种情況,在我第二番志愿部隊9個軍于4月上旬到達前線以前,敵之陸軍還較我占优勢,我應避免進行戰役性的出擊,而以第二番志愿部隊6個軍及朝鮮人民軍4個軍在南漢江以北地區進行防御,遲阻敵人。但必須估計,在今后:個半月內,敵人有可能尋机進攻,逼我應戰。在此种情況下,我軍擬讓敵人進至三八線南北地區,在我第二番志愿部隊9個軍到齊后,再進行有力的新的戰役。我們計划在我軍第二番部隊到達后,在4月15日至6月底兩個半月內,在三八線甫北地區消滅美軍及李承晚軍建制部隊數万人,然后向南漢江以南推進,最為有利。
  總之,在美國堅持繼續作戰,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并准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我軍必須准備長期作戰,以几年時間,消耗美國几十万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
  毛澤東告訴彭德怀:
  中央軍委決定,3兵團(12、15、60軍)、20兵團(67、68軍)和47軍自3月起陸續入朝參戰。同剛剛入朝的19兵團(63、64、65軍)共9個軍27個師作為第二番輪戰部隊。
  中央軍委還決定:加速裝甲兵的參戰准備,加速完成高炮3個師及22個營、戰防炮2個師、火箭炮9個團、榴彈炮3個團的擴充和訓練,決定改裝在朝部隊和即將赴朝部隊的輕武器,第一步先改裝36個師。
  毛澤東對這兩個決定是深思熟慮的。
  毛澤東對彭德怀說:你們打的是一場真正的現代化戰爭。
  戰爭一開始,毛澤東、党中央、中央軍委非常注意解決一個問題:在現代戰爭中,如果沒有必需的火炮,就不能有效摧毀敵人的堅固陣地,不能有效地粉碎敵人的大規模進攻;沒有必需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就不能有效地對付敵人的坦克;沒有必需的飛机和防空武器,就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的空軍和掩護自己的戰場,更不能直接協同步兵進行有力的攻防作戰;沒有必需的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偵察手段,就不能有效地實施作戰指揮,在現代條件下,進行現代化戰爭,一定要有必需的現代化技術裝備,一是要有掌握現代化技術裝備和現代化作戰藝術的人。志愿軍在這方面遠遠不如敵人。他們千方百計地改變這一劣勢。在國內為志愿軍調撥補充武器,向蘇聯訂購武器。
  在戰爭初期,志愿軍雖然依靠兵力的优勢、政治上的优勢以及靈活机動的戰略戰術,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由于受技術裝備的限制,沒有海軍和空軍參戰,坦克、火炮也很少,通信技術和偵察手段又相當落后,使得作戰效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以致未能殲滅敵人重兵集團。
  對几個戰役毛澤東記憶猶新:
  第二次戰役中,志愿軍在三所里、龍源里拼死包圍了不少美軍,由于敵人是4個輪子跑,志愿軍是兩條腿追,結果絕大部分敵人繞道跑了。
  正在進行的第四次戰役,志愿軍包圍了砒平里的敵人。由于沒有制空權,白天敵人的飛机轟炸很厲害,只能晚上調動兵力,特別是我火炮少,彈藥又不足,敵人兵力、火力集中,因而未能解決戰斗。
  毛澤東決心積极創造條件改變這一劣勢,逐步縮小技術裝備的差距,以适應現代戰爭的需要。著重抓了兩項工作:
  第一,大力改善技術裝備,加速各軍兵种的建設,在國內加緊軍工生產,充分利用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生產部隊急需的武器彈藥和裝備,逐步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1951年朝鮮戰爭的費用和國內建設的費用大体相等。同時,從中國經濟狀況出發,開展捐獻武器運動籌集資金,從蘇聯購置自己尚不能生產的,必需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以加快特种兵建設和部隊裝備的改善,全國捐獻飛机的款項可購買3710架驅逐机。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一人就捐獻了一架。
  戰爭發展證明:步兵逐步都換成了蘇式裝備;炮兵、裝甲兵等待种兵的數量和質量也有很大提高。初期只有地面炮兵3個師,高射炮兵1個團,之后陸續加強了地面炮兵10個師18個獨立團,高射炮兵5個師27個獨立團,坦克兵2個師,先后赴朝參戰。陸軍的其他兵种和空軍、海軍在戰爭中也有較大發展,特別是空軍和海軍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空軍很快參戰。志愿軍愈戰愈強,最后贏得了戰爭。同時,也促進了解放軍由單一兵种作戰向諸兵种聯合作戰的過渡,向現代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這是解放軍建軍史上具有歷史性的轉變。這是后話。
  第二,組織部隊輪番參戰,通過實踐鍛煉部隊,提高軍官組織指揮現代化戰爭能力。
  彭德怀在北京停留的一周內,除和毛澤東、周恩來商談決策重大問題外,又和軍委各總部負責人研究具体實施辦法。夜以繼日,十分緊張,本來已經消瘦的身体更顯得疲憊,毛澤東要他在北京休息几天,因前線戰況緊張,彭德怀仍于3月:日匆忙离京。
  彭德怀在沈陽和安東兩地与軍政領導入研究了落實中央各項決定的措施后,于3月5日乘吉普車返回朝鮮。
  入朝的第19兵團后續部隊也沿公路向南開進,遇到道路擁擠阻塞時,彭德怀就命令司机在路旁停住,讓部隊的車開過去。他想的是,部隊是開到前線打仗的,應讓他們先過去,以便爭取時間休息和作進攻准備。
  途中,彭德怀看望了16日入朝的19兵團。
  兵團掩蔽部里,用炮彈箱壘起了個長方桌,并點起了六七支蜡燭。一個參謀看到彭德怀,跑過來敬了禮,搬過來一個墊著軍毛毯的炮彈箱當椅子。彭德怀揭下了炮彈箱上的毯子才坐下。
  彭德怀說:“我可不是專門來看你們的,早就想來,但是情況不允許,這次是毛主席要我回國匯報,我拐了個彎,來看看大家,代表志愿軍党委來歡迎你們。”
  楊得志問:“你就坐吉普車回國嗎?”
  “那有什么辦法。”彭德怀說:“我們又沒得飛机,不過也好,我要有飛机,這次就見不到你們了。這次,秘書楊風安給搞的那個‘硬席坐舖’,還是滿不錯的!”
  彭德怀的話把大家逗笑了。
  “部隊怎么樣?”彭德怀問。
  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也是湖南人。192S年參軍,長征途中強渡大渡河;抗戰期間,馳騁敵后;解放戰爭后期,跟隨彭德怀進軍西北,任第19兵團司令員兼陝西軍區司令員。
  揚得志說:“還好,只是戰士負荷太重,行軍很艱苦,非戰斗減員不少。”
  彭德怀說:“我們的兩個肩膀兩條腿,要与敵人的履帶輪子比賽。”
  他接著說:“我們已經三戰三捷了。眼下正在進行第四次戰役。出國前不少入很擔心。說實在的,我心里也不象咱們在西北打馬家軍那樣有底,打了”几仗后,底數就清楚了。麥克阿瑟也沒長三頭六臂嘛!還是主席早就講過的——紙老虎嘛:當然,還得承認他們是一只虎,打的時候還要當真虎打,一點也不能馬虎。三次戰役打下來,他有點撐不勁了。前不久,又從美國補充了一些老兵,把李奇微也拿上來了。敵人一定還要作大的反扑。他們裝備占絕优勢,天上、海上也都被他們霸占了;地面上,我們的雙腿要和他們的大卡車較量。要告訴我們的戰士,在朝鮮作戰不同于國內,打美國鬼子不同于打蔣介石。要准備打惡戰,而且要准備場場都打惡戰。”
  彭德怀离開19兵團時已經接近午夜了。
  3月9日晨,彭德怀回到志愿軍司令部,還沒有來得及脫大衣,鄧華等就來報告:敵人已自7日開始,集中20多万兵力,在凡百架飛机支援下,向中朝軍隊陣地發動了攻勢,并于當天晚分兩路強渡漢江。
  彭德怀一邊脫掉大衣,一邊站在地圖前。他分析,這次美國是企圖從中朝軍隊陣地中間突破,迂回包圍,重占漢城,進而向三八線以北推進。當机立斷地決定各軍于3月10日后撤,縮短供應線,等待后繼部隊,吸引敵軍深入進至中朝軍隊殲敵的有利地區,然后對敵人實施戰役反攻。
  3月11日,彭德怀電告周恩來:“敵7日又開始全線進攻,為縮短我軍防線,決定放棄漢城,采取運動防御,保持有生力量。”
  3月14日,中朝軍隊主動撤离漢城。
  在夕陽的余輝里,朝鮮人民軍的士兵將飄揚在政府大廈頂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徐徐降落下來。
  當暫時撤离漢城的命令下達時,漢城市民推起早已准備好的車子,許多人背上自己的嬰儿,從各個巷口里走出來,向民主政府事先指定的地區秩序井然地走去。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大炮向著漢江南岸的美軍轟擊,掩護著撤退的人民,到半夜,漢城市民已經走完了。
  中朝軍隊撤出漢城,彭德怀預料在國內會產生震動,他作為司令員不安他說:我們要是有足夠的大炮飛机,有可靠的物資供應,能把漢城丟掉嗎?。
  他想來想去,最后掏出鋼筆,趴在炮彈箱子上,給中央起草了一份絕密電報:
  周總理、陳(云)、薄(一波)并高(崗):
  為便利消滅敵人,縮短供應線,我軍已于14日撤出漢城。如敵繼續前進,擬逐步誘敵進至三八線以北,此一行動可能引起國內市場波動,請注意。
  彭德怀3月16日9時
  4月初,志愿軍全線轉至三八線以北地區。李奇微發現志愿軍后續兵團開上來,不敢再攻了。第四次戰役結束。從1月15日至4月21日,在87天中,志愿軍共斃、傷、俘敵7.8万人,敵人每天前進不足1.3公里,從而贏得了時間,掩護了輪番作戰的第二批部隊開進和集結,為進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4)華盛頓傳出一個爆炸性新聞。


  4月11日凌晨1時,白宮,新聞秘書肖特召見記者,當場宣布了令人震惊的決定,解除了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記者目瞪口呆。了解內幕的人透露,這是麥克阿瑟与美國全球戰略發生尖銳矛盾的結果。
  隨著朝鮮戰爭的拖延,杜魯門認為,最大的危險仍在西歐,美國必須在那里部署軍事力量。美國決不能陷入亞洲的一場持久戰,消耗掉原應部署在歐洲的軍事力量。這很可能正是克里姆林宮所希望的。
  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出于這樣的戰略考慮,初步制定了如下的政策:把戰爭限制在朝鮮,保持對空海力量的限制,不再派任何增援部隊。穩住三八線附近的戰線,命令李奇微在可能的情況下,頑強防守,打一場消耗戰。如果這不能奏效,撤出第8集團軍去保衛日本。如果成功,尋求停火,然后達成停火協議,使朝鮮恢复到1950年6月前的狀況。越雷池一步,就可能使蘇聯介入戰爭。
  麥克阿瑟的觀點几乎与此截然相反,他認為与共產主義的決戰是發生在亞洲,而不是在歐洲。他認為赤色中國應被摧毀,應對中國海岸實施封鎖,廢除對台灣的“中立化”政策,鼓動蔣介石反攻大陸。他將轟炸中國東北的軍事設施,他將用聯合國新的部隊和蔣介石提供的軍隊,大大增援在朝鮮作戰的美軍第8集團軍。他將把中國人赶過鴨綠江去,占領全朝鮮。不這樣做,就是“綏靖主義”或“投降”。
  艾奇遜同在朝鮮駐有部隊的其他聯合國成員國相協商,起草了一份准備由美國總統發表的聲明,呼吁實行停火。
  3月21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告訴麥克阿瑟這些考慮。麥克阿瑟對杜魯門政府采取正面攻擊,以破坏達成停火的任何企圖。
  3月23日(華盛頓時間),他發表了聲明:如果聯合國決定改變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境內的容忍態度,把我們的軍事作戰行動擴大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基地的話,那必將會使中國在軍事上面臨迅速崩潰的危險。
  這一聲明使華盛頓大為吃惊。它直接違反了參謀長聯席會議12月6日頒布的、未經五角大樓事先批准、不得公開發表任何有關外交政策的聲明的訓令。而這個聲明暗示了政策上的變化,即戰爭也許要擴大。
  杜魯門讀到這個聲明時,下顎繃得緊緊的,張開的手掌猛拍著桌面,他寫道:麥克阿瑟的這一舉動逼得我無可選擇,我再也無法容忍他的抗上行為。
  翌日,白宮,杜魯門召集了高級會議。杜魯門后來寫道:我那天唯一能說的是我深感震惊。我從未低估過我同麥克阿瑟之間的困難,但自威克島會晤之后,我曾指望他能尊重總統的職權……我認識到我本人除了解除這位國家的最高戰場指揮官外,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這一天,他并沒有提出撤職的問題,也沒有透露他的想法。
  不久,麥克阿瑟又放了一炮。
  他回复了美國眾議員馬丁的一封信:如果我們在亞洲把這場戰爭輸給共產党,歐洲的陷落就不可避免,而如果我們贏得這場戰爭,歐洲就完全可能避免戰爭,保住自由。正如你所指出的,我們必須要贏。胜利不是別的東西可以替代的。
  馬丁于4月5日在眾議院宣讀了這封信。此事又轟動了全世界。
  第二天,4月6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這間特大型屋子位于白宮西側后面,天花板直至地板的落地大門正對著玫瑰園。
  杜魯門再次召集高級會議。用一個小時討論了對麥克阿瑟該怎么辦——以何种方式和何時撤除他的職務。
  4月9日,這些人再次在橢圓形辦公室開會,一致同意解除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最后,杜魯門透露了他自己的想法,當麥克阿瑟3月24日發表聲明時,他就下決心要撤他的職了。他的一切職務將由李奇微接替。
  新聞界很快知道了這一消息。第二天將由《芝加哥論壇報》發表。
  杜魯門急忙指示新聞秘書肖特于4月11日凌晨1時召見白宮記者團。肖特散發了几份文件,第一份宣布了令人震惊的決定:
  “我深表遺憾地宣布,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擔任職責的問題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國政府和聯合國的政策。根据美國憲法賦予我的特殊責任和聯合國賦予我的責任,我決定變更遠東的指揮。因此,我解除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權,并任命馬修·李奇微中將為他的繼任者。”
  第二份文件是杜魯門給麥克阿瑟的:
  “我深感遺憾的是,我不得不盡我作為總統和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之職,撤銷你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總司令和遠東陸軍總司令的職務。
  你的指揮權將交給馬修·李奇微中將,立即生效。你有權發布為完成計划前往你選擇的地點而必需的命令。
  關于撤銷你的原因將在向你發布上述命令的同時公諸于眾。”
  消息通過無線電波傳到東京,并以特急新聞的形式在全日本進行了廣播。收听到這則新聞消息時,麥克阿瑟正在官邸招待客人進午餐。
  他聞訊后,面部表情一下變得呆滯了。一剎那,他像石雕一樣地沉默,然后抬起頭,看著他的妻子,用一种感情复雜的聲音說:我們終于要回家了。
  4月16日,李奇微在東京机場為麥克阿瑟舉行了簡短的告別儀式。
  面無表情的麥克阿瑟檢閱了儀仗隊,然后,在軍樂隊奏起的《美好的往日》樂曲聲中,慢慢地走上飛机舷梯。他走到舷梯頂端,轉過身,向人群揮了揮手,又一動不動地站了片刻,目光充滿了傷感和惆悵。半個世紀的戎馬生涯,在朝鮮戰場上不光彩地結束了。
  李奇微走馬上任。
  接替李奇微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是范弗里特。59歲的范弗里特也是中將。同李奇微一樣,也是西點軍校畢業生,与艾森豪威爾同時拿到畢業證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歐洲參戰。

  ------------------
  書海网書LUORJ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