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三章加快政治大國化步伐


  進入90年代以來,日本在國際局勢急
  劇變化的情況下,認為形勢對自己有利,民族优越感及民族主義、大國主義意識急劇增長,加快了政治大國化的步伐,甚至急不可待地謀取政治大國地位,但由于基本態度問題未解決,過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結果引欺人們的反感,欲速則不達,成效不太明顯。
  一、竭力爭當政治大國
  日本政界經過70年代以來的醞釀討論,日本統治集團确定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過渡,作為日本走向21世紀的國家目標,80年代初正式將其提出,冷戰后更加速了爭當政治大國的步伐。其作法如下:A以金錢舖路,換取政治大國地位如今的日本人財大平粗,已經成為經濟大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二次大戰后,日本把發展經濟作為頭等重要任務,經濟發展很快,1955年經濟恢复到戰前水平,1967年赶上英、法,1969年超過西德,現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西方第二經濟強國",1994年日本實行國內生產總值(GDP)按美元計算的日本GDP達402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以上,人均GDP為33764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出現了"日元升值帶動型"高速經濟增長。199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0.6%,而日本的GDP則高達4.2万億美元,相當于1985年美國的水平,人均GDP約達3.4万美元,堪稱世界首富。
  日本已成為國際上經常收支盈余最大的國家。由于貿易出超不斷大量增加,其經常收支已由1985年的550億美元猛增至1986年的860億美元,約占GNP的4.4%,大大超過了1947年美國制訂歐洲馬歇爾計划時期的3.8%水平。
  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國之一。直接投資到2000年增至3000億美元,即為1984年美國直接投資的1.3倍。
  日本已成為最大的債權國。1985年日本的對外純資產為1298億美元,1987年末達到2898億美元,估計1990年可能達到4473億美元,而美國已于1985年淪為債務國。
  著名日本問題專家吳學文認為這些數据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优勢已消失,而日本則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追赶上來。其結果,日、美在GNP上的差距也有明顯的變化。1950年,日本的GNP僅為美國的3.8%,到了1970年,日本的GNP已為美國的20%,1980年追到了39.5%,1985年則追到50%。如果以人均GNP計算,1986年已超過美國。
  据大藏省統計,1994年度日本對世界出口3965億美元,進口2515億美元,貿易盈余達1450億美元。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計,90年代日本出口年均增長率為6.7%,進口增長率為8.7%。這樣到2000年日本對外貿易總額將達10628億美元,出口5557億美元,進口5071億美元。日本在世界貿易進出口中所占比重將分別為7.9%和8.3%。
  日本對外資本輸出包括政府和民間對國外的借貸和投資。1989年,日本便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政府對外開發援助國"。政府開發援助(ODA)主要是發達國家政府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低息貸款、無償援助及技術合作等。聯合國大會曾在1970年和1980年通過決議,要求發達國家將ODA占本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提高到0.7%以上。日本接受了這一要求,但到1991年僅達到0.32%。當年日本向世界提供的ODA為110億美元,其中80%以上是雙邊援助,并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日本若有誠意在2000年實現聯合國所提出的目標,其每年向世界提供的ODA總額將達470億美元以上。
  日本在發達國家中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最快。1994年度日本對外直接投資410.5億美元,北美占42%、亞洲占24%、歐洲占15%。据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預測,90年代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3%,200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將達8023億美示,僅次于美國的8869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的17.8%。2000年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將達1534億美元,其中18%投向亞洲,25%投向歐洲,46%投向北美。在投資結构上,不動產及商業將有所發展,分別占日本海外投資的23.4%和16.3%,制造業中最多的是電器和汽車業,分別占9.3%和3。8%。日本對海外證券投資數量更大,1993年累計已達6960億美元。
  從以上日本對外債權中減去國外對日本的貸款及投資等負債便是日本的淨資產。1993年日本淨資產額達610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8.4%,比1989年翻了一番,創有史以來最高記錄。其中民間淨資產為4488億美元,政府淨資產為1620億美元。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則成為世界頭號債務大國,1993年美國淨債務為5077億美元。隨著日本對外資本借貸和投資的增加,其債權大國地位將更加鞏固。按過去5年的速度發展,2000年日本的海外淨資產將達1万億美元以上。伴隨著日本金融實力地位的提高和日元不斷升值,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金融体系將受到沖擊,日元有可能成為未來新体系的一大支柱。
  再從金融實力看,不要等到本世紀末,現在日本已經超過美國。日、美銀行在全世界的地位,有顯著變化。按銀行存款額大小排列,在全世界頭500家商業和儲蓄銀行中,1985年美國有110家,日本比美國少14家。1986年美國減少了8家,日本卻增加了12家,達108家,比美國多6家,占500家的1/5強。在頭25家銀行中,1966年美國有10家,1986年只剩下花旗銀行一家,居第17位,而美洲銀行則從長期占居的第一位降至第29位。与此相反,日本則從1966年的4家猛增至1986年的16家,占頭25家總數的2/5。在頭10家銀行中,1985年美國還有一家花旗銀行,居第8位,前7名都是日本銀行。到了1986年,美國的銀行已經全部被擠出10名以外,日本繼續保持前7名的地位。另外3家中,有2家法國銀行和1家西德銀行。
  再按銀行的資產額大小排列,在全世界500家商業和儲蓄銀行中,1985年美國有114家,日本有93家。1986年美國增加了1家,日本增加了5家,達98家,但仍比美國少17家,占500家總數的1/5。在頭25家中,1985年美國還有3家,到1986年只剩下花旗銀行,日本則從1985年的13家增至1986年的16家,占頭25家總數的2/3弱。在頭10家銀行中,1985年和1986年美國只有花旗銀行一家,而且名次已從第5位降至第9位,而日本在1985年已有6家,1986年又增至7家,并且占据了前7名。另外兩家是法國銀行。
  日、美銀行的實力相差懸殊。按銀行存款額,在全世界頭500家銀行的存款總額中,1985年日本占31%,為21786億美元;美國的存款占14.4%,為10139億美元,還不及日本的一半。1986年日本的銀行存款總額比1985年增加53.8%,達33499億美元,其所占比重升至36.3%,超過了500家銀行存款總額的1/3;美國的銀行存款總額僅比1985年增加3.6%,為10512億美元,占11.4%,還不及日本銀行所占比重的1/3。
  再從銀行的資產總額看,在全世界頭500家銀行的資產總額中,1985年日本占29.7%,為25800億美元;美國占16.1%,為13902億美元。1986年日本的銀行資產總額比1985年增加53.1%,達39500億美元,所占比重升至34.5%,也超過了1/3;美國的銀行資產總額僅比1985年增加8.6%,為15091億美元,占13.3%,為日本的銀行所占比重的1/3強。
  以上情況說明,日本在金融領域赶超美國的速度,大大快于其他經濟領域,而且是在近兩年內決定胜負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利用美國出現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弱點和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強點,對美國的金融市場展開強大攻勢。1986年,日本購買外國債券達670億美元,其中600億是購買美國債券,致使美國財政赤字的1/3靠日本資金來彌補。這就預示一种可能:在國際經濟這個戰場上,如果過去日本是以汽車、彩色電視机、半導体等商品為武器戰胜了歐美等國的話,今后它將以金融為武器來取得新的戰果。也可以說,過去日本是靠"硬件"進攻取胜,今后它將以"軟件"進攻或軟、硬兼施地進攻取胜。日本在國際經濟社會的地位將升至更高的層次,使迄今慣于擺布人的美國,逐漸在一些領域受到日本的擺布。
  日本以其雄厚的實力為基礎,以金錢舖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百般拉攏,表示友好,但卻被指責為只搞"石油外交",譏諷為經濟動物。
  ------------------
  書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