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八、平安入宮


  經過一番周折,西太后終于平安入宮,辛酉政變的序幕已拉開。

  卻說,載垣、端華派了刺客去刺殺西太后,兩個人心中都沒有多少譜,究竟那刺客能耐多大,能不能順利完成任務,誰也說不清楚。刺客走后,他們哪里睡得著,他們的住處离西太后的行宮約二三里路。本來,他們并不住在一個院子里,這會儿,他們的心里就像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天寒夜長,端華便湊到了載垣這里。此時,載垣也正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一見端華來,他便干脆穿件厚衣下了床。
  “鄭親王,好冷的天,我讓人炒几個小菜,咱倆喝几杯,怎么樣?”
  几杯酒下肚,他們倆都不感到那么冷了,膽子也大了。他們盤算著西太后那邊正在發生什么樣的事,載垣得意洋洋地說:
  “鄭親王,今天要了那妖婆的命,明日我們便向母后皇太后請罪,并推說榮祿護駕不力,馬上讓皇上降罪于榮祿,盡快除掉那條狗。”
  “怡親王,等回到京城,恭親王見木已成舟,諒他也不敢拿咱們開刀,哈哈。”
  兩個人你一杯,我一杯,酒足飯飽,好不快活。已經是五更天了,還不見刺客回來報喜,兩個人都有點急了。還是載垣先開了口:
  “鄭親王,你手下的那個高手,功夫怎么樣?”
  “比起當代武林大俠霍天威,也許差一點,但對付小榮祿,綽綽有余,他的軟功特別好,他飛出去的鏢,很少有人能擋住,更何況是對付不通武藝的那個妖婆。”
  經端華一說,載垣的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他往屋外一看,外面浙浙瀝瀝下起了小雨,過了一會儿,仍不見刺容回來,兩個人的心里十分焦急,他們感到大難要臨頭了,坐立不安,酒也喝不下去,菜也吃不下去,兩個人如惊弓之鳥,仔細地觀察著外面的動靜。雨越下越大,打得窗戶紙啪啪直響,就仿佛打在了他們的心上。端華再也沉不住气了。
  “怡王爺,趁現在天尚未明,咱們赶快棄官逃走吧,或許還可以死里求生。”
  “鄭王爺之言,固然有理,可咱們往哪儿逃呀?反正逃不到天邊,不逃出大清國,就是跑到天邊,那妖婆也能把咱們抓回來。”
  “恰王爺說的也對,我們也沒有勘合,又帶不走多少財物,逃出去也是餓死。”
  什么是勘合?勘合就是清政府兵部發出的一种文書,凡是出京的官。兵,憑著一張文書,到了每一驛站,一切需用都由地方供應,用過便可以一走了之,不需要付銀兩。此時,這位鄭親王還想著勘合呢,真是死到臨頭不知死。
  載垣又歎了一口气:
  “縱使咱們逃了,帶些金銀細軟出來,吃穿不愁,可一家老小怎么辦?他們是犯官家屬,還能有好下場?”
  端華也想起了乾隆年間的和紳,他可不愿意像和紳那樣結局
  悲慘,他心一橫:
  “哪儿也不去,回京城,你我是先帝托孤的顧命大臣,誰敢在我們頭上動刀?再說,刺客未回來,也不一定就是出事了。臨行時,我再三叮囑他,一定要成功,他也表示如果失手,或被人擒拿,他誓死也不供出我們。我已答應他,若他自行了斷,我一定善待他一家老小,以1000兩銀子作撫恤。習武之人都很講義气,只要他不供出我們,西太后和恭親王,天大的本事也難懲治我們。”
  此時的端華与載垣只能互相安慰,他們也商議出對策,万一西太后活捉了那位刺客,他們就來個死活不認賬,或者反咬一口,咬定榮祿護駕失職,置榮祿于死地。西太后為了保全心腹侍衛榮祿,勢必不再追查真凶。想到此,兩位王爺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心里安穩多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西太后發現雨下得很大,便決定暫緩前進,在這里住下來,等雨停了再上路。昨夜,西太后安歇后,榮祿帶了几個人爬到屋頂,將刺客的死尸拖下來,放在柴房里仔細搜身,結果任何有价值的線索也沒發現。看來,這刺客臨行前,是作了以死相拼的准備的,因為,他身上連一支鏢也不剩了,他用最后一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見他十分忠于主子。既然沒發現什么蛛絲馬跡,也不好妄加推斷一口咬定是鄭親王和怡親王派來的。
  榮祿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恭親王派來的三個人到了,他們仔細詢問了此人行動時的情況,榮祿只說,當時天黑人亂,看不清楚,后來忽覺得耳邊有股涼風,他一閃身,躲過一支鏢,可有几個侍衛卻中鏢身亡。那三個人一听到這些情況,馬上警覺起來:
  “鏢?還能找到一支嗎?”
  榮祿從怀中掏出一只鏢,交与他們,并說:
  “刺客就是用這支縹自行了斷的。”
  他們三個人仔細看了看縹,這鏢与常人所用的并非有什么不同,看了半天,也沒發現有什么异常。其中一個人說:
  “走,檢尸去。”
  四個人一起來到了柴房,他們撕開刺客的內衣一看,只見他的心口窩已有一大塊肉變黑、坏死。其中一個人肯定地說:
  “他是用了毒汁浸鏢,中毒身亡,這种毒鏢即使不打在人的要害處,只要刺進人的皮膚,毒汁便在一瞬間浸入体內,使人中毒身亡。”
  榮祿連忙追問了一句:
  “兄弟可知道是誰慣用這种毒鏢?”
  那發言者并沒及時答話,榮祿明白了,他在邀功。榮祿便開口道:
  “兄弟自當放心,榮某一定啟奏太后,為兄弟請功。”
  那人得意地一笑:
  “本人敢肯定,用此毒鏢者乃韓寶,他是怡親王手下的一個高手。本人雖与他不曾相識,但我与他同出一師門,也可以算得上師兄弟。他曾偷學武藝,被師傅逐出師門的,所以,我是不會護著這位師兄的。”
  安德海也只是在早上迷糊地躺了一會儿,他一大早便候在西太后的寢宮外面,等著西太后起身。西太后剛一起身,洗梳完畢,他前來請安:
  “太后吉祥,昨晚歇的可好?”
  西太后白了他一眼,心想:明明折騰了大半夜,怎么能歇的好?西太后打了個哈欠,似乎還想睡一會儿,安德海也想再睡一會儿,便說:
  “主子臉色欠佳,甚有倦容,奴才這便吩咐御膳房,做几道
  可口的點心來,主子多吃一點,補補身子。”
  “也好,不過,小安子,你一定要親自看著他們做,哀家想吃一點雞湯豆腐汁,再吃几個蟹黃小籠包子,你要親自端來。”
  西太后這回鑾路上,先是險些中毒,后又險些遭人暗算,葫蘆嘴山口讓人惊心動魄,又加上昨夜“暴風雨”,追剿刺客,她都有點草木皆兵了,她生怕別人暗算她,所以叮囑安德海親自到御膳房去督查,她才放心。
  安德海走后,西太后心里盤算著:今天是絕對不能上路的,一則雨天路滑,二來昨夜榮祿等侍衛護駕有功,他們一夜未睡,今天也該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強拖著疲憊的身子上路,對護駕有害無益。更重要的是自己太乏了,現在只想美美地睡上一大覺。
  過了半個時辰,安德海和另外几個宮女便端著西太后點的食品上來了。他們站在旁邊,一動也不動地看著西太后津津有味地用膳。宮中有個規定叫“侍膳不勸膳”,即宮女、太監們在皇上、皇后及貴妃身邊侍奉他們用膳時,只能默默地侍膳,而不能勸他們吃這吃那。宮女們可根据用膳者的眼色來會意,下一次該夾哪一道菜,哪一個點心了,他們把該吃的東西先夾到主子的面前一個小盤子里,放在那里,主子吃不吃則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允許他們說話。
  此時,西太后折騰了一夜,可真餓坏了,她的眼只盯著蟹黃包子,宮女們一個又一個地夾起小籠包子放在西太后面前的盤子里,第二個還沒夾來,第一個早已下肚了。宮女們暗暗吃惊:
  “一向斯文的西太后,今天怎么這般吞食像?”
  安德海在旁邊立著,這一景觀他全看在眼里了,他很怕西太后吃得太急噎著,他剛想勸一句,只見西太后的貼身宮女徐徐地給安德海做了個手勢,表示“少說為妙”。安德海深知主子的脾气,話到嘴邊,他又咽回去了。九個小籠包子全進了西太后的空腹里,她好像突然發覺自己有些失態,讓宮女給她揩了揩油嘴自嘲似的說了句:
  “餓了吃什么都香。小安子,這包子叫什么來著?”
  “回主子,這叫蟹黃小籠包,是張師傅的拿手絕活。他蒸的小籠包子不膩不干,不大不小,早些年,先帝最愛吃這包子。”
  安德海發覺自己說漏了嘴,連忙“煞了車”。自從咸丰皇帝駕崩,人們都不敢在西太后的面前提起“先帝”二字,生怕引起她的傷心。今天,安德海一時失言,脫口而出,又急“煞車”不禁引起西太后的感慨:
  “小安子,你真是個細心人,生怕惹哀家傷感,難得你一片孝心。”
  听到西太后在表揚自己,安德海的心里自然有一种愉悅感。
  這些年來,安德海小心翼翼地奉承這位有心計、有手腕的女人,不知掌過自己多少次嘴巴,也不知給這個女人雙腿跪過多少次,更不知自己在深夜之時,流過多少淚,終于換來了今天的地位,特別是被西太后一肯定,安德海簡直有點受寵若惊了。他奉承這個女人,巴結這個女人,保護這個女人,從心里講是為了自己有朝一日出人頭地,揚眉吐气。
  西太后見安德海沉默不語,以為小安子是昨晚太疲勞了,便發了話:
  “小安子,你馬上到那邊問一問,就說今天雨天路滑,不赶路了,如果那邊說等雨停了再走,哀家便再歇一會儿。你們打點好一切,也可以跪安了。”
  西太后所指的“那邊”,實際上就是東太后。以上几句話不過是謙詞罷了,人人都知道,東太后從不拿什么主意,只要西太后發了話,東太后是不會更改的,她永遠謙和、平靜,与人無。
  爭,處處讓著西太后。這一點,連端尿盆的宮女都看得出來,西太后既然發了這話,就等于說,宮女、太監們可以休息一天了。
  安德海剛离開,她們就准備休息了。
  安德海到了東太后那里,只見東太后正幫小皇上扣好鈕扣,她也用過膳了。昨天夜里,她在睡夢中朦朦朧朧地听見有人疾呼抓刺客,當她清醒后,又听不到任何聲音了,所以安德海一進來,東太后便急忙問:
  “小安子,哀家似乎夜里听到有人喊抓刺客,可是等哀家醒來后,又沒有什么動靜了。難道哀家是做夢不成?”
  安德海明白東太后說出這樣的話,便表明東太后并不知曉昨夜之事,安德海剛才竟忘了問西太后,可否讓東太后知道昨夜确實有刺客,安德海可不敢亂說一气。所以,他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主子昨夜可歇好,奴才給你請安了。”
  東太后只說:
  “歇的還好,不過這几天,哀家總有點忐忑不安的。”
  安德海并沒有再說什么,他只是把西太后想滯留一天再走的想法說了一遍。東太后敦厚地說了句:
  “由圣母皇太后決定,哀家同意她的意見。”
  就這樣,這一行人在小鎮上滯留了一天。西太后昨夜又惊又嚇又疲乏,第二天她整整睡了一個上午,用了午膳后,她還覺得困乏,一歪頭,又睡了,直到黃昏時分,她才覺得有了點儿精神。安德海及榮祿等人也酣睡了一天。這一天,雨一直未停,東太后連屋門也沒出,她一個人悶在行宮里,暗自傷感,眼見就要到京城了,她不禁回想起出京時浩浩蕩蕩一行人,咸丰雖沉郁寡歡,但他尚在人間,閒來無事時,他便把小皇子載淳抱在膝頭,听小皇子背唐詩。那清脆悅耳的童聲,那稚幼可愛的模樣以及咸丰當時沾沾自喜的神態,無不讓她回味、遐思。可今天,人去矣,只撇下孤儿寡母無人可托,只剩下尸骨一堆。東太后越想越心酸,不禁熱淚漣漣。
  “皇額娘。”
  小皇上旋風似的跑了進來。他比离京時足足長高了一頭,人也顯得胖一點了。雖然在熱河時,親生額娘對他比以前溫柔多了,他也對親皇額娘不那么生疏了,但是,小皇上還是更愿意接近這位皇額娘。他覺得在東太后這里心情舒暢、無拘無束,有种安全感,而在親皇額娘那里卻有一种拘束感。他尤其害怕額娘沉個臉來訓斥他,他更恨每當額娘訓斥他時、那個討厭的小安子在旁邊狗仗人勢,左一句右一句地幫腔。很多次,小皇上都想下一道圣旨,殺了小安子。但無奈他不會擬旨,不然的話,小安子的頭早搬家了。
  “額娘,我有點煩悶,這討厭的雨什么時候才能停下?”
  小皇上在兩位太后面前,從來不稱“朕”,而稱“我”,以示他對皇額娘的尊重。
  “皇上,額娘陪你玩七巧板,好嗎?”
  “太好了。”
  東太后令宮女們拿出小皇上最愛玩的七巧板,娘倆玩了一會。東太后惊奇地發現,這几個月,小皇上進取多了,他能拼出很多种圖形,有的圖形栩栩如生,煞是奇妙。東太后望著小皇上正專心致志地拼圖形,她的兩眼有些濕潤了。
  “先帝呀,你走得太早,咱們的阿哥這几個月來進步可真大。
  這孩子心地善良、聰明伶俐,將來一定是個善良、敦厚的君王。
  怕只怕孩子現在還小,等他長大親政時,朝政已混亂不堪,留個破爛攤子讓他收拾。”
  “自從你賓天后,我們孤儿寡母,無人可依,肅順等人專橫
  跋扈,欺負我們。西太后雖性情剛烈,与肅順等人斗爭激烈,但她暴戾有余、溫和不夠。若回京后,她打敗了肅順等人,實現了兩宮太后垂帘听政之愿望,以她的為人,將來載淳長大后,她絕不肯輕易讓他親政。”
  東太后雖然平時少盲寡語,但她也是十分聰明之人,當年她就是以她的才貌雙全贏得咸丰深愛的。如今复雜的局勢,她全看在眼里。此時,東太后只感到左也為難,右也為難,她既痛恨肅順之流把持朝政,不把兩官太后放在眼里,目無皇上,同時她也擔心西太后取胜后太猖狂,難以駕馭那個野心十足的女人。東太后想起了咸丰在世之時的叮嚀:
  “哺育阿哥,保護懿貴妃,依靠人大臣,使我大清千年万代永不衰。”
  她再看看今天的局勢,甚感悲涼,更不要說千年万代不衰了,短短三四個月,宮廷里便勾心斗角,小人當道,架空皇上,冷落西后,這怎能不讓她傷心、感歎。不知不覺地,一行淚水順著兩腮往下流。她輕輕地抽泣,掩面抹淚,生怕小皇上看見。可怜六歲小儿,渾然不知人世間的險惡,他被人擁戴為皇上,這大清的江山,他能否坐得住?!
  小皇上載淳正在專心地玩七巧板,他有一個圖形怎么也拼不出來,一著急,便來求助東太后。他猛地一抬頭,東太后來不及掩飾,小皇上全看在眼里了:
  “額娘,你哭什么?”
  “不,是有一顆沙子鑽進了額娘的眼里。”
  “不對,這是屋里,連一點儿風絲也沒有,怎么會吹起沙子迷住眼?”
  小皇上想起上次,他正在御花園中捉小飛虫,忽然刮起一陣風,一不小心,他的眼被風沙迷住了,皇額娘連忙撩起手帕,仔細地給他擦眼睛,并告訴他風大時,不可在外面玩耍,以防風沙吹進眼睛里。
  小皇上如此反應靈敏,這一點十分像他的親皇額娘,但是他比西太后多几分仁慈、善良的心,這一點又十分像咸丰。東太后剛才正要黯然傷心,這會儿又被小皇上的一番話逗樂了,她悲傷之中尚有一絲希望,那便是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小皇上身上了,她似乎看到了人生的曙光。
  “啟稟太后,怡親王、鄭親王求見。”
  一位太監引著兩位王爺在行宮門外等待太后招見。卻說端華与載垣,昨天派刺客暗傷西太后不成,這一整天,他們全無睡意,哪里睡得著呢?刺客韓寶一直未歸,看來是凶多吉少,他們兩位王爺心一橫,哪儿也不逃,逃也逃不走,干脆等待命運的判決。他們仗著是先帝托孤的顧命大臣,身价高人一等,西太后不敢輕易拿他們開刀。他們又密謀了大半天,上午時分,一位太監來傳兩宮太后口諭:
  “今天雨大路滑,暫不行。”
  那位太監傳達了口諭,頭也不回,轉身走了。他們倆可真納悶了,按理說,离京城已不遠,雖然下雨,但不是不能行路,為什么偏要在這小鎮上耽擱一天?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往日,每天早上,西太后都要招見他們,安排一天的行程,仔細盤問每一個細節,可今天卻遠遠不見西太后宮里的太監來請他們。難道……
  他們不敢猜測,越想就越怕。端華說:
  “那妖婆素來詭計多端,防著我們,今日情況异常,莫非
  “莫非什么?莫非她打算除掉我們?”
  載垣接過話題,作最坏的推測。端華搖了搖頭:
  “不會,她目前還不敢這么做,她一定是在觀察我們,看我
  們有沒有什么异常。”
  兩位王爺都猜錯了,這一天,西太后的心思根本就沒放在他們身上,西太后一心想著睡覺。
  兩位王爺等到了下午,仍不見西太后招見他們,他們有點儿沉不住气了,兩個人一商量,干脆先到東太后那儿探探風去。就這樣,他們來到了東太后的行宮。
  東太后忽听太監報告怡親王、鄭親王求見,連忙說:
  “請兩位王爺。”
  端華和載垣小心翼翼地走了進來。他們一見小皇上和東太后,馬上扑通一聲跪在地上:
  “皇上吉祥,太后吉祥。”
  小皇上一看兩個大人渾身都淋了個精透,又跪在冰冷的地上,他小嘴一毗,笑了:
  “兩位愛卿免禮平身。”
  兩位王爺連忙謝恩,一邊立著。還是載垣先開了口:
  “啟稟太后,今日因雨天路滑,滯留在此,明日若天不放晴,仍滯留于此嗎?听內務府總管報告,糧草早已短缺。在路上多留一天,困難就多一些,這秋雨連綿的,看來二三天內不會轉晴。
  太后明鑒,何時上路?”
  端華也在此幫腔:
  “為臣之見与鄭親王略同,行路不宜多耽擱,這里不比皇宮,這時的危險性很大,窮山惡水,潑婦刁民,万一滋事,難以抵擋,恐惊圣駕。”
  端華明里是說護駕乃當今之重任,實際上他是想刺探一下東太后對昨晚之事的反應,企圖從這里套出一點關于西太后對昨晚事件的反響,誰知,東太后讓他失望了。因為東太后昨夜睡得很沉,她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早上安德海來請安時,她隨便問了一問,安德海也未作明确回答,東太后早把夜里被吵鬧聲惊醒的事情給忘了。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
  “哀家等一會儿便派人去問一問西太后,看一看明日是否起程。兩位王爺不必擔心,糧草短缺,讓地方上供應不就行了。有榮侍衛的三千精兵護駕,地方上的潑婦刁民能掀什么大浪?”
  兩位王爺一听,便明白東太后根本就不知道昨天夜里發生了惊天動地的大事情,他們心里不免有些怜憫這位太后了,雖貴為東太后,卻從來無權過問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也無人向她稟報,她只是皇宮里的擺設罷了。這位敦厚、賢淑的太后,天生就不是塊爭權奪利的料子,她只能得到人的尊重,并不能得到人的看重。兩位王爺見東太后這里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便跪安了。
  回去以后,天已微暗,雨也停了,西太后那里還沒有任何動靜。兩位王爺坐也坐不住,吃也吃不下,他們真鬧不明白西太后今天究竟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總不能這樣等下去,坐以待斃吧。
  兩位王爺決定去拜見西太后。
  西太后睡了一天,這會儿醒困了,她懶洋洋地倚在軟榻上,讓宮女給她修指甲,她正思考下一步棋該怎么走。
  “主子吉祥。”
  安德海在門外喊了一聲,西太后明白,安德海一定是有事找她。她手輕輕一擺,几個宮女知趣地退了下去。
  “小安子,讓你辦的事,辦得怎么樣了?”
  原來,今天早上,西太后便讓安德海去榮祿那儿查一查刺客的身份,看看能不能發現什么蛛絲馬跡,若能确認是載垣和端華派來的人干的,就馬上逮捕兩位王爺,但必須要查到确鑿的證据,單憑猜測是不行的。安德海先到了東太后那里,稟報一下今天暫不上路,只推說雨大路滑不便行路,他馬上又折轉身子找到。
  了榮祿。榮祿悄悄地告訴他,刺客名叫韓寶,乃端華手下的人,但僅憑一支毒鏢,端華是不會認賬的。榮祿与安德海一商議,還是欲建議西太后暫時不要聲張,等回到京城后再從長計議。
  “回主子,奴才早已把事情辦妥了。”
  “說,不要吞吞吐吐的。”
  西太后平時早已把安德海看成心腹之人,她最討厭小安子說話不爽快,吞吞吐吐的。貴為太后的她怎能了解安德海的心理,安德海雖也明白西太后器重他,但西太后的脾气喜怒無常,高興起來稱小安子是“弟弟”,不高興時手一擺“跪安吧”。更讓小安子害怕的是西太后陰沉著臉,一言不發,每逢這种情況,安德海便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此時,他見西太后和顏悅色的,膽子也大了些來。
  “主子,榮侍衛已查明刺客叫韓寶,乃是端華手下的人,但這刺客是作了以身相拼准備的,他身上除了自行了斷的一支毒鏢外,其他沒留下任何標志。主子若是責問鄭親王,想必他矢口否認,問主子你憑什么一口咬定刺客是他的人,無憑無据,治服不了他,反而打草惊蛇。”
  西太后一听說是端華手下的人,气得直咬牙。雖然她也猜想到是端華又來害她,但這之前只是猜想而已,并未确認,此時安德海肯定地告訴他昨夜之事幕后指揮是鄭親王,她不由得火冒三丈,气不打一處來。她狠狠地說:
  “什么他矢口否認,他死到臨頭還敢嘴硬嗎?我讓他今夜見閻王。”
  一听這話,安德海可真急了,他覺得榮祿說的有道理,回鑾路上,保護圣駕是當務之急,不宜發生流血事件。安德海心里暗暗想:
  “女人家,就是頭發長,見識短,做事不顧后果。”
  可他是不敢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他還是婉言相勸:
  “主子,何勞你大駕,依奴才之見,且忍一忍,等到了京城自會有恭王爺出面,收拾他們。”
  西太后覺得安德海之言也很有道理,便點了點頭。她把腿一伸,伸到了安德海的面前。
  “小安子,給我捏捏腿。”
  安德海不敢怠慢,用他那雙溫暖的男性的大手在西太后的腿上輕輕地捏著。西太后雙目緊閉,有一种似上天宇的愜意,她的嘴角邊流露出一絲微笑,這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全被安德海看在眼里。他輕輕地搖了搖頭,也笑了。
  “啟稟太后,怡親王、鄭親王求見。”
  一位太監在門外向西太后喊了一聲,西太后正在愜意之時,美夢忽然被人打斷,不由得十分不快活。再者,兩位王爺晚夜已擺明想要她的命,還有什么見面的必要,她脫口而出:
  “不見。”
  “扎。”
  “慢著。”
  西太后又喚回了太監,因為,她分明地感覺到安德海用力捏了她一把,她知道小安子有話可說。安德海俯在她的耳邊,悄悄地說:
  “主子,小不忍則亂大謀,依奴才之見,還是招見為好,先穩住他們,路上不便起事端,平安抵達京城,再收拾他們也不晚。望主子三思。”
  安德海一席話果然有效。西太后點頭稱是,她打了個手勢,讓安德海從側面赶快退下,說了句:
  “有請兩位王爺。”
  門外候著的太監高喊一聲:
  “太后有旨,鄭親王、怡親王晉見。”
  端華与載垣低著頭,進門便跪安:
  “太后吉祥。”
  西太后陰沉著臉,從鼻子里往外哼了一句:
  “起來吧。”
  “扎。”
  三個人面面相覷,尷尬了好一會儿,還是端華先開了口:
  “太后,看來明日有轉晴之征兆,若明日不雨,可否上路?”
  西太后盡量穩住自己的情緒,她牢記安德海的勸諫,“小不忍則亂大謀”,盡可能保持常態。她淡淡地笑了一下:
  “今日早上,哀家忽感身体不适,現在好多了,明日不論下雨還是不下雨,都啟程,早早赶到京城。”
  載垣見西太后并未提及昨夜之事,他心里有點納悶,難道刺客沒來行刺?若來行刺,西太后斷然不會那么鎮定,若無其事的。載垣正在沉吟之際,西太后又發話了:
  “回鑾路上,你們護駕有功,這些日子,千辛万苦的,兩位王爺也累了,等回到京城,奏明皇上,讓皇上下旨重重賞賜你們。今晚天色已晚,跪安吧。”
  一听這話,兩位王爺放心了,看來,西太后并未覺察他們之動机,兩個人連忙退下。兩位王爺剛走,安德海從側門進來了:
  “主子,你打算怎么賞賜他們啊?”
  西太后与安德海會心一笑,安德海悄悄地關上了房門,西太后又進入如痴如醉,如夢如幻的境界之中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西太后有些倦容,她讓宮女給她精心打扮了一番。這一打扮,顯得西太后既凝重又端庄,風韻猶在,又日含哀怨,活脫脫一個年輕的寡婦,讓人一看就怜惜。
  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龍鑾終于進了京。皇上、兩宮太后在榮祿的嚴密保衛下,從京城西北門經過,恭親王奕沂率諸大臣早已在門外跪迎龍鑾。兩宮太后口諭“免禮平身”。恭親王等人謝恩后,隨同龍鑾進了城,大臣們尾隨其后。
  載垣、端華回顧環視了一下,見城外住滿了軍隊,而且軍容十分嚴整,士兵們皆跪伏迎鑾,日呼万歲,人群中不時傳來悲拗的哭聲,有的大臣們也在抹眼淚。載垣、端華一見此情景,也有些思念先帝,禁不住落了些淚。約摸兩個時辰,龍鑾才進了皇宮,載垣、端華等大臣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官邸,与家人團聚去了。載垣親眼看見恭親王奕昕并沒陪同皇上及兩宮太后入宮,而且徑直回了恭王府,他心底的一塊大石頭這才落了地。
  “鬼子六喲,本王爺諒你也沒那么大能耐,你遠在京城,雖然前些日子承德奔喪,你也未見到那妖婆,哭了一場便回了京,實際上,朝政已不在皇上手里,小皇上還是個孩子,他能治理好國家嗎?還得看我們八位贊襄大臣唱主角。”
  載垣一路得意洋洋回到了親王府,一家老小出門恭迎,他一手抱起三歲的小儿子,一手拉著六歲的小女儿的手,妻妾成群,共享天倫之樂,好不快哉。
  端華并沒有直接回親王府,他多長了一個心眼,因為,他進京時發覺西太后与恭親王雖沒打照面,但好像是事先約好了似的,配合十分默契。按常禮推算,恭親王与兩宮太后是一家人,一家人一年多沒見面了,而且,其間又死了親哥哥,這會儿見到寡嫂,應該悲悲傷傷,哭哭泣泣才對,可他們好像沒什么大的反應,難道他們曾經見過不成?端華越想,疑心就越重,他繞道而行,到了一個遠房親戚家里。這位遠房親戚有個鄰居的女儿在恭王府,是恭親王福晉的貼身女仆,當年,還是端華把那女孩介紹到恭王府的,此時,他想從那女孩口中打探一點消息。
  遠房親戚一見親王親臨寒舍,便知一定有事,也沒敢聲張,
  好酒好菜款待之后,端華便讓遠房親戚把他的鄰居請到家中。端華給了那鄰居100兩銀子,讓他馬上謊稱得了急病,把他女儿弄來家。不消兩個時辰,在恭王府做女仆的那個女孩便赶來了,她一見父親好好的,而是鄭親王躲在屋里,便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恭王府平日待她不薄,她不愿离間兩位王爺,便如實說來:
  “恭親王今個早上茶飯不思,他想到先帝一去不复返,便淚如雨下,悲痛不已。可福晉勸慰王爺,她說皇上和兩宮太后一路顛簸,千辛万苦才到了京城,王爺可不要一見面就哭哭啼啼的,再大的悲痛也要強忍的,先讓皇上和皇太后歇几天,以后有話慢慢說。”
  听了這位女仆的話,端華才放下心來,他又塞給女仆50兩銀子,要她守口如瓶。女仆當即表示誓死只字不提。端華這才放心回到親王府,和親人團聚。

  ------------------
  書 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