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 孤軍獨進,瘟疫大作,曾國荃陷入困境


  曾國荃領了主攻金陵的任務后,便和曾貞干一起率領吉字營、貞字營雄心勃勃地向東開拔,一路斬將奪關,從蕪湖、太平府打過秣陵關、方山,來到金陵城南門外雨花台,將老營設在報恩寺塔廢墟邊。這座建于南宋的寶塔高達十三層,頗為壯觀。咸丰六年天京事變時,北王韋昌輝害怕翼王石達開回師攻天京時憑籍此塔攻城,于是這座歷時七百余年的寶塔便被韋昌輝拆毀了。
  曾國荃和他的心腹大將李臣典、蕭孚泗、劉連捷、彭毓橘、朱洪章等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座江南名城。他要韋俊帶著他和部將們遠遠地從南門附近走到太平門邊,一路細看漫議,費去了整整一天。韋俊告訴他,金陵圍牆三成只走了一成。曾國荃等人大吃一惊,心里想:吉字營、貞字營合起來只有兩万多人,要想像過去圍吉安圍安慶一樣包圍天京,豈非夢囈!一向倔強自負、蠻橫不計后果的曾國荃,雖有點后悔不該輕率進兵,但事已至此,也只有硬著頭皮挺下去了。曾國荃命令全体將士在雨花台一帶深溝高壘,建筑堅固的工事,作長期圍下去的准備,一面盼望其他各路人馬早點來到金陵城下。哪知進軍金陵的其他几路各有各的難處。
  北路主帥、安徽巡撫李續宜剛准備出師,忽接父喪凶信,匆匆回家奔喪,部將唐訓方率部受阻于壽州,不能南下。鮑超則被阻于宁國,也欲進不能。多隆阿剛啟程几天,朝廷便命他為欽差大臣開赴陝西,西路也因此沒有了。水師因要修補戰船,等待從廣東運來的洋炮,也暫在池州至銅陵一段江面上逡巡不前。五路人馬,其余四路都不能按期抵達,曾國荃在雨花台气得暴戾失常,曾國藩在安慶也急得日夜不安。每天晚上臨睡前,曾國藩都要到三樓的小房間里去一趟。那間房子里放著一個舊蒲墊,曾國藩跪在蒲墊上默默地對天禱告,求老天保祐各路軍事順利,早點拿下金陵。
  曾國藩的禱告不但沒有為湘軍求來福祉,一場瘟疫反而突然在金陵城外蔓延,給雨花台畔的湘軍帶來巨大的災難。僅僅只有几天時間,湘軍就死去三百多人。一個營房里,只要有一人得了病,便會立即擴散開去,早上看著還是好好地,晚上便僵臥不起了。連夜派出十人抬尸出去掩埋,回來清點人數,就只剩下五人;打著燈籠火把去找時,沿途看到的則是五具倒在路邊的僵尸。曾國荃惶恐不安,四處延醫尋藥,附近的藥買光了,又派人遠到安徽、湖北等地去買,藥未買來,人又死了一千多。李秀成趁此机會大舉向雨花台進攻,曾國荃不得不率領病贏士卒抵抗,弄得焦頭爛額,痛苦万狀。李秀成進攻了几次,部卒也染上瘟疫,嚇得他不敢再与湘軍接触,才使得吉字營從瀕于全軍覆沒的邊境上得以解救。
  正當曾國荃稍稍喘口气的時候,貞字營統帥曾貞干忽染瘟疫死去了。貞字營被合并到吉字營中。噩耗傳到安慶,曾國藩聞之傷悼不已。曾國荃孤處雨花台,連遭不幸,使曾國藩日夜為之心神不安。他希望老九暫時撤离雨花台,与鮑超的霆字營合兵一處,但老九不同意。于是曾國藩寫信給在家守制的李續宜,請他墨絰視師,速帶北路軍南下,卻不料李續宜自己已病入膏盲,不能應命。曾國藩又命李鴻章將程學啟的開字營二千將士開赴雨花台,但程學啟打仗勇猛,李鴻章正依靠著他,不愿放出,只同意調吳長慶前去。曾國藩知吳長慶的慶字營多為未經訓練的新勇,干脆不要了。他在安慶為滿弟舉行完吊唁儀式,親將靈柩送上西行的大船后,便立即乘船東下,他要去查看吉字大營在雨花台畔的駐扎情況。
  臨行時,曾國藩又把當年王世全送的那把王氏祖傳寶劍帶上,心里作了決定:先盡力說服老九暫時撤兵,如果他堅決不撤,則以此劍相贈,鼓勵他早日達到目的。
  太平軍水師自田家鎮之役大敗后,便一蹶不振,以后周國虞兄弟相繼戰死,水師也便基本瓦解了。千里長江江面上,全是湘軍水師的戰船,只是緊靠天京一段江面上,太平軍陸軍在几個重要關口上建筑了堡壘,加強防守,使得湘軍水師不敢闖進來。這几個重要關口,由西向東依次為:大胜上關、鳳林洲、永定洲、三汊河、九洑洲、老江口、草鞋峽、七里洲、燕子磯。曾國藩的座船在离大胜上關二十里路遠的落星寺停了下來,坐進了早已在此等候的綠呢大轎,在彭毓橘指揮的三百名湘勇的保護下來到雨花台。
  一連几天,曾國荃陪著大哥查看金陵城外的地形以及吉字大營二万多人馬的分布情況。這時瘟疫已經過去,軍營剛剛恢复元气。曾國藩見九弟的營盤扎得牢實,堡壘堅固,壕溝挖得又深又寬,很是滿意,邊看邊稱贊,使沮喪了大半年的曾國荃心情舒坦起來。
  “沅甫,盡管如此,吉字營還是要暫時先撤下,等北路到達江北,霆字營進入溧陽后,再三路并進包圍金陵。”在曾國荃的老營,當屋子里只剩下他們兩兄弟的時候,曾國藩又一次勸說九弟。
  “大哥,屯兵金陵城下,飲馬秦淮河邊,從出山到長沙辦湘勇的那一天起,你就立定了這個志向,盼望十年之久的這一天終于到了。現在瘟疫已經過去,軍營恢复了生气,正宜一心一意在這里作攻城的准備,豈能言退兵?”曾國荃雖沒染上時疫,人卻比在安慶時要黑瘦多了,不過說起話來,仍和過去一樣的虎虎有生气。
  “不全部撤也可以,還有一個方案你考慮一下。”曾國藩深知九弟的脾气,他不愿意干的事,任何人也難說動他。“金陵城里有長毛七八万,蘇州、常州一帶有長毛十余万,吉字營二万多人全部屯在這里,万一哪天長毛調集十万人馬將你們團團包圍,要突圍出去亦是難事。軍事上最忌呆兵,二万人長期聚在一起便成了呆兵,不如騰出彭毓橘、劉連捷兩支人馬出來游弋在外,作活兵。”
  “有兩支活兵在外固然好,但分兵勢必單,長毛來圍便更為難。”曾國荃仍堅持他的意見。
  “我不能眼看吉字營處于困境而不顧,沅甫,功要立,名要爭,但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你盡管好強有能力,但目前天命不順呀!”曾國藩見九弟高低不听,不免焦慮起來,“瘟疫大作,全軍死了二千多人,軍心大受挫折,這是天命不順的第一點。五路大軍開赴金陵,其他四路都不能順利進軍,這是天命不順的第二點。貞干驟然去世,這是天命不順的第三點。有此三點,吉字營暫時必須撤。”
  “大哥此話固然有理,但大哥平時也常對我們說,功可強成,名可強立,在人之努力耳。又說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眼下盡管時机不太利,這正是困知勉行的時候,要在逼和激中去做成事。我准備過几天要杏南回湘鄉去再招三万精壯勇丁來金陵,湘鄉沒有這么多,就到寶慶府去招。有五万人,我保證拿下金陵!”
  曾國荃這番話,正是曾國藩過去所奉行的信條:越是艱難越要奮斗。難道說,是自己年過半百、官居一品而滋生了官場暮气嗎?或者是讓一時的困難嚇倒了嗎?曾國藩心里很是贊賞九弟這种迎難而進的斗志,一時語塞,竟然不知用什么話來回答才好。
  “大哥,我還有許多話沒有對你說,你先听我講講好嗎?”
  曾國荃給大哥泡了一碗清亮的碧羅春,雙手遞上來。
  “我到金陵來,一是看看你的布置,二是來听听你的意見。你有什么話,全部給大哥倒出來吧!”曾國藩喝了一口茶,催九弟說下去。
  “大哥,依弟之見,我吉字大營只要在雨花台穩扎下來,今后進入金陵的第一人,就必定是我而不是別人。”曾國荃如此自信的態度,如此肯定的語言,使得曾國藩對他的話格外重視起來。
  “好哇!大哥巴不得如此。你且說說必定是你而不是別人的理由。”
  “大哥,我是這樣看的。”曾國荃不慌不忙地將胸中的想法亮了出來,“長毛的實力不在金陵而在江蘇南部,即長毛所謂的蘇福省,以及浙江省。在這兩個地方和長毛周旋的李少荃和左季高,都是當今不可多得的人才,且二人都极為好強,又有洋人的支持,相信他們就在這一年半載之間,便會將蘇南和浙江的局面控制下來。如此,則金陵后院起火,糧餉不能接濟,援兵不能前來,城內必然混亂,金陵作為一座孤城,攻下只在早晚了。我長期屯兵在此,誰敢再擅自兵臨城下,搶我的功勞?倘若我這時一撤兵,難保少荃或季高不乘虛派兵進來。對他們兩個人,大哥你都得存一點戒心。”
  曾國荃的分析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笑著說:“看來仗把你打得越來越精了。”
  得到大哥的表揚,曾國荃的興頭更足了:“大哥,我還要告訴你一件重要的事。”曾國荃的眼中流露出詭譎的神色,“這兩個月來,我派了一百多個聰明能干的弟兄打進了金陵城內,要他們刺探情報,聯絡鄉紳,拉攏收買長毛中那些不很堅定的人,這方面收獲不少。”
  “沅甫,你這個點子想得好!”曾國藩十分贊賞,眼前的弟弟,再也不是當年那個脾气強硬、腦子不開竅的混小子,而是一名真正的大軍統帥了。往城里派奸細,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沒想到。
  “有哪些收獲?”金陵城里的消息,不僅對于曾國荃是重要的,對整個湘軍的統帥曾國藩來說更為重要。
  “他們每天向我報告情況。据他們所提供的情報看來,長毛的敗局是必然的。他們的天王洪秀全自進金陵后,便一直在天王宮里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軍政大事一概不管,先是全部交付与楊秀清,后來又听信于兩個异母兄長,現在又完全委托給他的族弟洪仁玕。”
  “据說此人資歷很淺,不過學問還不錯。”曾國藩插話。
  “是的,長毛將領們都不服他。他只能紙上談兵,實際打仗則不行;搞了個什么資政新篇,完全是一紙空文。長毛自內訌之后元气大傷,洪酋作亂之初所宣揚的那一套人人平等,原來都是假的,長毛內部很多高級將領都看透了。長毛打仗,原先靠的是楊秀清、石達開,后來靠陳玉成,李秀成。”
  “楊秀清、陳玉成已死了。前向孟蓉來信,說石達開已被他們逼得走投無路,成為瓮中之鱉,現在只剩下一個李秀成。
  這個人有頭腦,那年以偷襲杭州的花招破了江南大營,其用兵之乖巧令人佩服。”曾國荃談的這些情報并非什么絕密消息,曾國藩早已掌握。
  “李秀成是個人才,但洪酋不信任他。”
  “是嗎?”這點使曾國藩感到意外,他一直以為李秀成是受著洪秀全絕對信賴的人物。
  “自從那年內訌之后,洪酋便不再實心相信异姓人,后來韋俊投誠,更引起他對擁有重兵的异姓將領的不放心;且据城內來的消息說,在用兵打仗,用人行政等方面,李秀成和洪酋有不少重大分歧。他在蘇州行使的一套,与洪酋的方針大有不同。只是因為李秀成性格軟,常常對洪酋作些讓步,才保得分歧沒有表面化。大哥,如果不派人打進城里,我們如何會得到如此机密內情。”
  “的确如此。”曾國藩點頭,“沅甫,今后有關長毛上層的一些重要消息,你要常常告訴我。”
  “好是好,但大哥你要拿東西來交換。”
  “交換?”曾國藩不禁大笑起來,“好厲害的老九,要什么條件,你盡管說。”
  “大哥,你要給我買一百尊重型開花炮,每隔半個月給我送一千顆開花炮彈。”
  “一百尊重型炮我給你買。至于每半個月一千顆炮彈嘛,”曾國藩停了一會,“安慶內軍械所目前一個月還造不出二千顆炮彈,全部給你都不夠呀!”
  “大哥,安慶造的開花炮彈,你不全部給我,還給誰呀!我不管多少,造出几多給几多,我派兩個人坐鎮安慶。我不打下安慶,哪里來的安慶內軍械所!”
  曾國藩听了這話先是一怔,隨后勉強笑道:“老九,你可是越來越強梁了!”
  “不強梁還能帶兵打仗嗎?大哥以前老是對我們說,要牢記祖父的教導,懦弱無剛是男子的奇恥大辱。打下金陵,不是我老九一個人的光彩,也是我們曾氏家族的榮耀呀!”
  老九說的也是實話。“好,好,全部都給你,還有什么條件嗎?”
  “還有一個。”曾國荃指著挂在牆壁上的金陵地形圖對大哥說,“剛才我說過,金陵城內的糧餉接濟主要靠南面,但北面也源源不斷地向城內供應,長毛從北面來的糧餉都存放在九洑洲。”曾國荃拿起桌上的毛筆,將九洑洲重重地一圈,“再上船運進城。故長毛自大胜上關至七里洲一帶修建了十几個堅固的堡壘,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衛這一條通道,我想請大哥命令厚庵和雪琴,立即發水師把這一帶肅清。這樣就將金陵的北門給關死了。然后,由我來關南門。”
  “好,這一個條件也答應。”九弟強梁雖強梁,气概卻也可嘉,曾國藩從內心里來說是喜歡的。
  “如此,我便每天派人送一次情報到安慶。”曾國荃得意地說,又故意問,“大哥,吉字營還撤嗎?”
  “你這個精明鬼!”曾國藩快樂地笑起來,“大哥獎勵你的气概,也送你一樣東西。”
  “什么好東西?”曾國荃的興致大增。
  “一把劍。”曾國藩從隨身布袋里抽出王氏祖傳寶劍來。
  “我看看。”作為一個帶兵的統領,曾國荃對兵器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從大哥手里接過劍,“刷”的一聲,便把劍從劍鞘里全部抽了出來。只見一道白光閃過,冷气迎面扑來。
  “好劍!”見過成百上千种刀劍的吉字營統帥不覺脫口贊歎。“大哥,這是從哪里來的?”
  “那年在衡州初辦團練時,船山公的后裔送給我的。他說當年他的先祖就是仗著此劍沖進金陵城的,這是一件攻克金陵的吉物。為了鼓勵湘勇,他將這把祖傳寶劍送給了我。”
  曾國荃睜開眼睛听著,心情激動起來。他已完全明白了大哥轉送給他的用意。
  “大哥,這么好的東西,你為什么沒有早送給我?”
  “大哥沒早送,是因為時候未到。”
  “你是說早些時候吉字營還沒有圍金陵?”
  “不,不是這個原因。”曾國藩有意將聲音壓低,“沅甫,世全先生告訴我,這把劍有一個奇异之處,每到它立功的前夕,都要長鳴一次。”
  “有這事?”曾國荃很惊訝。
  “世全先生說,當年他的先祖仲一公進金陵前夜,此劍長鳴了一次。傳到船山公手里,他去廣西找永歷帝時,又在夜里長鳴了一次。那年我去王衙坪瞻仰船山遺跡時,世全先生說,先天夜里,此劍又鳴了一次。于是,他慨然把劍送給了我。离安慶前夜,此劍突然長鳴不已。我想它是不安心在我這里閒居,它要到英雄身邊去建功立業了。因此,我把它帶到金陵來。”這一番話,純是曾國藩的即席編造。那年王世全說這把劍每到半夜都要長鳴一次,其實一次也沒鳴過。他知道那是王家故意抬高劍的身价所耍的花招。他覺得他這樣說既無破綻,又能給老九堅定必胜的信心。
  果然,在“日月合璧,五星聯珠”那天打下安慶,從此便自詡為有天保祐的曾國荃,此時毫不怀疑自己就是應劍鳴的立功之人。他把劍往劍鞘里重重一插,說:“大哥放心吧,此劍必將以胜利者的身分,第二次進入金陵城!”
  “好!”曾國藩站起身,拍了拍九弟的肩膀,庄重地說,“這正是大哥所希望于你的!”
  ------------------
  中文東西网 整理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