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尾聲


  春風又綠了川原,又是清明時節。
  峨嵋圣山。
  在三圣庵外面不遠的一個小坡上,一株老杏樹,曾經繁茂得有如一抹淡然色的云,此刻卻在春風中零落了,花飛滿天,片片飛花扑打著坡下的青冢,也扑打著几株桂樹下的瘦弱的藍衣道姑。
  她跪在兩座并列的墳前,像落花一樣的慘白,憔悴。
  可是誰還能認得出這個目光痴呆,神情木然的老尼姑,就是當年隨平西大將軍吳三桂東征西殺的愛妾陳圓圓呢?
  十几年了,十几年來的一肚苦水,她又能向誰訴說?
  在她的面前有兩座不大的小墳,雜草早已長滿了墳丘,只是每一個墳丘上面又多了几把飽含泥土芬芳的新土。
  ——在這墳前立著兩塊石碑,一塊上面端正的刻著:“愛夫三郎之墓”六個字。
  是圓圓知道吳三桂的死訊了嗎?沒有,但從十几年前,她年青時心目中的那個英雄的三郎就早已不在了,就早已在她的心目中死去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一旁并列的石碑上卻赫然刻著“愛妾圓圓之墓”。此刻跪在墳前的圓圓深知,自己也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王妃陳圓圓了,而只不過是一山林草姑而矣!她的心,早已隨吳三桂遠去了……
  圓圓拖著沉重的病体,勉強從地上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离開了土坡,离開了那兩座整齊的青冢……
  就這樣,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虛弱,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
  秋深了。
  太陽黯淡了。
  大自然萎謝了。
  在十月的云霧之下。顏色慢慢的褪了,山頂上已經蓋了初雪,平原上已經罩了濃霧。
  ……潮濕的樹林緘默無聲,仿佛在哭。樹林深處,一只孤單的鳥怯生生的叫著,它似乎覺得冬天快來了,輕紗似的霧里,遠遠傳來羊群的鈴聲,嗚嗚咽咽的,好像從它們心靈深處發出來的……
  小小的三圣庵在云霧的籠罩下,更顯得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在庵內后院的廂房里,圓圓半躺在床榻上,蓬松的蒼發只松松地挽了一下,從玄色的大引枕上直垂下來。在她身上,蓋著厚厚的棉被,一層又一層,但她仍仿佛不胜其寒似地瑟瑟發抖。
  蒼白的面孔雖毫無血色,臉上卻仍帶著几絲微笑。
  在她床前站著兩個道站,一個手端剛剛煎好的藥,另一個靜靜地低頭不語。她們正是隨圓圓一起出家的小英和小倩。
  忽然,她忽閃著并不明亮的眼睛,气息微弱地說:“冷雪,冷霜,來,靠我近點,好說話。”
  小英听著這聲音,仿佛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不禁打了個寒顫,連忙湊到圓圓的身邊,溫聲說道:“大師到底怎么樣?好歹也体恤著點自己,來,先把藥喝了吧。”說著,不知不覺地眼眶發潮。小倩在一旁也默默地垂下眼淚。
  “好妹妹,”圓圓拉住小英和小倩的手,眼睛望著窗外的殘陽說道:“大限到了,怕是捱不了几日了……”
  小倩擦了擦眼淚,替她掩了掩被角,道:“別這樣說,您一定會好的,一定不會丟下我們姐妹倆的……”
  圓圓歎息一聲,說:“小英小倩,你們姐妹二人追隨我多年,我自是不胜感激的,只恐今生我不能回報恩德,只等來世……”
  話還未說完,小英小倩二人伏在圓圓身上大哭起來。
  圓圓強忍著悲痛,聲音微弱:“我的心其實早已死了,如今我空空一軀殼活著又有什么意義?算起來,我也已六十余歲的人了,夠了……夠了……”
  說著,突然“吭吭”地咳嗽起來,將一口帶著血的痰吐在了嗽盂里,小英忙收拾著,小倩泣道:“大師……別說了,我姐妹明白您的心意。自從我姐妹隨夫人至今,夫人對我們猶如親生女儿,您對我們姐妹倆的一片深情,我們縱死也不能回報,您又怎說出這等話來,真叫我們如何活于世間……”
  血紅的夕陽穿過窗戶,正投射在雪白的牙牆上,把一屋的空气都染紅了。
  在那淡淡的紅光里又浮現出圓圓那曾經親切、慈藹的面容。
  圓圓躺在長生榻上,慢慢地環視四周,她的腦子像巨大的千斤石滾,笨重而吃力地轉動看,非常緩慢,遲鈍,漠然的目光掃過伏在床頭默默無語的小英和小倩,她們紅腫的眼睛也沒引起她的注意。
  她的眼光落在牆上:宋人的《風雨夜歸圖》,元代趙孟頫的書法條幅,牆腳下栽著三清花——茉莉、晚香玉和夜來香——這是她最喜歡的花,在紅、黃、藍三色彩盆中栽著,為的是和百花紅綠相調和,這不是她的高雅見解嗎?
  ……那,那是一幅什么橫卷?這么熟!啊!明代趙普的《仙宮圖》!
  忽然間,她容顏大改,冰冷,慘白的臉上兩道彎彎的柳眉高高飛揚,無神的眼睛中也亮起兩朵火花。
  她掙扎著,想要立起身子來,可是任憑她怎樣的用力,那脆弱的胳膊又怎能支撐深重的身体呢?一旁的小英、小倩連忙扶住了她才使得她免于栽倒在床上。
  可是就是這一番掙扎之后,圓圓再也支持不住自己沉重的病体,她慢慢地閉上了雙眼,深深地喘著气。
  好久,好久,圓圓又勉強地睜開了眼睛,用极其微弱的聲音說道:“小倩,記得在安阜園中時,有一次我在你的房外听見你彈的《鳳陽曲》,真好听……只是……只是我再也不能彈琴了……”
  小倩听她這么說,心都要碎了,顫抖了嘴唇強忍著悲聲道:“大師……不,娘娘……娘娘言重了……”突然一陣酸楚涌上心頭,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失聲痛哭起來。
  圓圓緩慢地伸出手來,撫摸著小倩沾滿淚痕的臉頰,斷斷續續地說:“不要……不要這樣,小倩……小英……我不在以后,把我埋……埋在庵外東邊土坡的墳中……”
  兩人听罷,哭得像淚人似的。
  “還有……在我的墳上插……插上一枝桂枝……我,我就心滿意足了……”說罷,圓圓便合上了顫抖的嘴唇。
  小倩擦了擦眼淚,轉身取下了在櫥上束之高閣的那“碧月”古琴,拂了拂灰塵,有一根弦從中間斷了,卷曲著。
  她一邊接弦,一邊含淚道:“娘娘既喜歡听小倩的琴聲,小情就給娘娘奏一曲。”
  說罷,她調了調弦,輕輕一抹,右手高挑,清冷的琴聲叮叮咚咚地破空而出,卻不是什么《鳳陽曲》,《夜深沉》,《平沙落雁》,而是十余年前圓圓最喜歡的那曲《廣寒怨》:
  琴聲是那么的凄清……
  弦音是那么的冰冷……
  這琴聲仿佛火花在心中一閃,照亮了圓圓的身体內部的最隱秘的角落……
  是這首曲子,的确是這首曲子!
  圓圓仿佛又复活了,具有了形体了,帶著万道光芒向前躍進了。
  這琴聲好似蒼天的穹窿,閃耀著,這琴聲好似天上的紅日,滾滾轉動著;這琴聲好似蔥綠草原上蕩漾著的沙沙響聲一樣地激動著;這琴聲好似凝思的山間桂枝,不停搖擺著……
  圓圓突然异常輕松……
  她的胸部均勻地,徐緩地起伏著,腦袋里仿佛是空空的——沒有思想,沒有恐懼,沒有自怜……
  她仿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覺到自由和年輕。
  她望著窗外山坡上那顆孤松,覺得越發奇怪,它怎么會這樣吸引她?怎么會第一次看見山坡上浮著那么濃厚的霧气?空气怎么會變換著淡紅色彩?
  其實,這時吸引著她的并不是那顆孤松,也并不是那霧气,而是另一种親切的,微妙的,她所叫不出的東西……
  圓圓怎么也沒法移開她的視線,不去看那棵在夕陽下招展的孤松。
  空中透著那么美麗醉人的春天的气息,嫩嫩的葉子在樹上舒展開,像螢火虫閃著光,像彩虹變換著色彩。小溪像在碎石間戲嬉著,嘎嘎響的玩具。而一只笨重的手卻叫人無法承受地向下沉……
  圓圓頭腦似乎很清楚,沒有一絲雜念,她惟一的印像是那彎淡紅色的霧气。
  她想要回憶一件什么事,但是,由于被一只無形的大手緊緊地壓著,怎么也想不起來:那件事非常重要,急想出來——她的時間不多了。
  空气多么好——是春天啦!
  那棵松樹整個儿飛騰起來——它在深淵上空彎了下身子,展開翅膀……
  對,對……是這件事……是他……
  琴聲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那淡紅色的霧气散了,那棵孤松不見了……
  她也隨著這琴聲漸漸地遠去了,隨著那霧气遠遠地消失了
  永遠地消失了,……
  第二天,庵東邊土坡上的兩座孤墳,被重新清整了一番,与以前不同的,每個墳前的石碑前都插著一枝桂枝,在秋風中雙雙搖擺著……
  這一年便是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陳圓圓病死在三圣庵內,終年六十四歲。
  后來,人們又在商山寺旁為她重修了墳墓,并立墓碑。
  墓聯曰:“塵劫中不昧本來,朗月仍輝性悔;迷障里能開覺悟,淨蓮更出污泥。”
  橫匾為“圓光寂照”四字。
  對陳圓圓這樣一個煙塵麗人,世人怀有悠悠思念,人們念她那一片痴心,一片大純之心,一种不陷于世俗污淖的超脫与清純。包括那坎坷曲折的傳奇經歷……
  延至清代,世人留下了兩首關于圓圓的詩作。
  一首是無名氏之作:
  
  武安席上事如何,玉帳秦州夜渡河。
  豈有佳人難再得,可怜朝土已無多。
  黃塵燕士三軍淚,青史吳宮一曲歌。
  畢竟柜溫老奴子,五華漂渺涕雙蛾。

  另一首是清代詩人吳梅村仿《長恨歌》而作的《圓圓曲》,是吳三桂与陳圓圓在世時就已流傳的。
  据人傳言,詩中因有“沖冠一怒為紅顏”一句,吳三桂視為對他的嘲諷,派人以重金求購,吳梅村竟不賣!
  此外,后世關于陳圓圓的流傳眾說紛壇:
  有人說,她沒有出家,而在昆明外的大山中隱居。
  有人說她回了江蘇原籍。
  又有人說她去了貴州……
  為此人們四處查訪,卻毫無音訊。
  惟一的發現,只是在云南山中的一座廟宇之中發現了她的一張畫像。
  后來,昆明山中發現了她的三處墳墓。
  貴州的琴鞏等地也有她的三處墳墓。
  又在她的老家江蘇武進的一座山中發現了后人為她建的詞堂,名曰“圓圓庵”。
  清代學人陸次云專門為她寫了《圓圓傳》。
  世人為什么如此關注這位絕世麗人?
  僅僅在于她長得美嗎?
  在于她能歌善舞嗎?在于她的一片超脫与清純的痴心嗎?
  陳圓圓的魅力究竟何在?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