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俠骨當壚女


  康熙七年的春天來的特別早。
  開春以后,陣陣春風吹過,昆明城里的楊柳樹就開苞抽芽了,雖說還有些寒意,已經不那么浸骨沁髓了。
  自從吳三桂滅了南明,開藩云貴以來,由于戰火熄滅,昆明府也逐漸繁華熱鬧起來,大亂之后,人心思定,對于尋常百姓來說,管他大明還是大清,只要能平平安安過日子就行。
  這天是“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雖算不上是什么大節气,但只要有興致,人們總能尋找到好玩的去處。
  大街的兩旁,市廛櫛比,店舖鱗次,各种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大街上的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但整個昆明城,要說這一天最熱鬧的地方,還得說是關帝廟前,這里正在赶廟會。
  關帝廟前的廣場上一大早就已經布棚林立,攤販如云了。有走街串巷的剃頭挑擔,賣糖人儿泥人儿的,賣字畫代寫書信的,擔筐提籃的小販聲聲吆喝,叫賣著醬雞,鹵蛋……還有不少張著布蓬賣吃食的坐攤:火勢旺盛的爐邊,熱气騰騰,銅勺敲著鍋邊噹噹響。賣的有油炸果子、油豆腐、煎餅、還有蒸糕、水煮丸子、豆漿、雜碎湯……應有盡有。
  吆喝叫賣聲在集市上空喧囂,噴香誘人食欲的气味在整個廣場里彌漫。
  廣場里還有不少走江湖的、賣狗皮膏藥的;測字打卦的,耍洪拳花拳的;耍猴變戲法的。這邊賣草藥的老漢兼給病人扎針拔牙,一幫人圍著看熱鬧,那邊一個說武老二的,袒露著右胸右胳膊,右手持著鴛鴦板,衣服在腰間系著,拉開架式,眉飛色舞,正說到“武松醉打蔣門神”,引起圍觀的人群不斷地喝彩。另外,還有不少賭博、押寶、推牌九的攤子也吸引著不少游客。
  集市上,廣場里,人們絡繹不絕,川流不息,人潮如涌。
  “好!”
  “好!”
  ……
  廣場的左邊圍著一大群人,不時的轟然喝彩,是一老一少兩個走江湖賣藝的,老的是一個四十五六歲的中年漢子,正在表演頭頂開磚的把式,博得人們的陣陣喝彩。
  這時不知誰喝了一嗓子:“去金陵柳看美女呀!”立刻有不少人聲聲呼應。
  昆明城內的富岩大街,座落在關帝廟東邊不遠的地方,是一處繁華地段。最近大街的西頭新開了一家酒樓,字號“金陵柳”,此名取自李太白一詩,有“風吹柳花滿店香”之意,店主姓楊,金陵人,所以才起了這么個風雅的名字。
  店主是個女的,叫楊娥,生的花容月貌,美艷無比,頗有傾國傾城之美,所謂“紅顏禍水”,容易惹是生非,自古哪有美女開酒店的,而且這一女子還親自當起壚,所以酒店開張沒兩天,就惹得人流熙攘,酒客盈席,昆明城几乎人人知曉。
  今天赶上關帝廟廟會,街上的人特別多,金陵柳的顧客也特別多,頗有要擠破門檻,踩塌酒樓的气勢。
  “閃開!閃開!給爺們閃個地方!”
  高朋滿座的酒樓突然闖進几個彪形大漢,一個個凶神惡煞,腰里懸刀,一身官差打扮;食客們一看是當兵的,知道就要出亂子,膽小的都紛紛躲開了,店內一陣大亂。
  這些人都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士兵,自從吳三桂坐鎮昆明以來,久無戰事,當兵的沒仗打也就整天的無所事事,招惹是非,所以昆明城中的散兵游勇常常成群結伙,攪鬧街頭。不用說,今天這几個當兵的,也是來找事的。
  這些人坐下以后,一個個呼三吆四,大喊大叫。領頭的是一個哨官,一臉橫肉,一雙色迷迷的眼睛自打跨進店門,几乎就沒有從柜台后面的姑娘身上移開,一張大嘴都張得合不攏了。露著滿嘴的大板牙……那架式,活脫脫一個三月沒食肉腥的大饞貓,“這小娘們長得真他媽的絕了。”他心里嘀咕著。
  他旁邊一個疤瘌眼的士兵趴在他的耳邊說:“大哥,怎么樣?絕不絕?”
  “絕!真他媽的絕!”
  疤瘌眼拿眼瞟著女掌柜,大聲叫道:“小娘子,給爺們儿几個上酒!”
  那楊娥早已看出這几個兵痞是尋釁鬧事的,可聞听呼叫,卻一點儿不慌不忙,一手提著一個大酒壇子,一手拿著一摞酒碗,風擺楊柳地走了上去。
  “兵爺來了——要點什么菜?”姑娘面帶笑容,不卑不亢地問道。
  那領頭的家伙見她一手拎著有二十多斤的大酒壇子就像手中無物一樣,咧著嘴笑道:“小娘子勁可不小啊!這么漂亮,我不吃就快飽了,真是秀色可餐吶!……”
  嘴里說著,這家伙的手就不老實了,一只手去抓姑娘的手,另一只手從下邊向姑娘的裙子下伸。
  “老子今個儿什么也不想吃,就想吃小娘子身上的肉……”
  手下的士兵也都跟著不停地起哄:“大哥,親一個,親一個!”
  那小子受到慫恿,膽气更壯,伸出胳膊就要把姑娘攔腰抱住。
  不料,手還沒有碰到姑娘的身子,只听“啪”的一聲,臉上早著了一掌,打得他就地旋了個磨圈儿,腳下的凳子也被撞倒了。剛立定身子另一邊臉頰又被扇了一掌,一顆大牙早被打落,鮮血順嘴角淌了出來。
  事情來的突然,不僅几個當兵的沒有反應過神來,就是挨打的家伙也是一怔。等反應過來以后,這家伙殺豬般嚎叫了一聲:“都他媽的愣什么神,給我動手!”
  軍兵們如夢初醒,一個個拉家伙就要動手,酒店里的吃客們一瞧風頭不對,嚇得飯也不吃了,全都拼命往外擠,一時間大呼小叫,砰砰啪啪鬧得沸騰盈天,店門外早聚集了上百個看熱鬧的閒漢,個個伸脖瞪眼往里看。挨打的軍官气得像瘋狗一樣,“呀”的大叫一聲,運了運气雙腿一躍跳起一尺多高,揮拳就向楊娥扑來。姑娘微微一笑,將身子一斜偏到了一旁,就勢一手提辮子,一手抓后腰,輕輕向前一送——只听“噗通”一聲,這家伙頭朝下腳朝上就栽進牆角邊的泔水缸中!“腌髒殺才,倒跳得好准頭!”姑娘拍拍手,忍俊不禁笑道,“還有哪一位想試試?”
  就這么一招,就把所有在場的人震呆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嬌滴滴、看似弱不禁風的美嬌娘,竟是一個身手不凡,藏而不露的高手,店外的看熱鬧的人都看不過吳三桂軍兵平時的囂張跋扈,平時受气的人不少,此時齊聲大叫“好!”
  剩下的七八個軍兵也是一愣,可到底不死心,互相看了看,打了聲呼哨,一哄而上,姑娘不慌不忙蹲下身子單手支地,在店中央磨杠般飛旋一周,前頭的三四個有的仰面朝天,有的來個嘴啃地,吱吱哇哇直叫,后邊的收不住腳,被絆倒了一地。
  姑娘忽地從爐下抽出一根燒得通紅的通條,不管是臉是屁股是脊背還是大腿,挨著就燙,剎那問店里青煙繚繞,臭味扑鼻,一片哭爹叫娘聲像狼嚎一般。
  姑娘見店內的坐椅到處東倒西歪,杯盤狼籍滿地,几個箭步竄出店門。店外看熱鬧的人赶緊往后躲閃,中間騰出一大塊地方來。姑娘當街一站,把手往腰中一插,沖店里的軍兵樂呵呵地喊到:“都給我滾出來!”
  店里的七八個人紛紛從腰中抽出軍刀來,一個個嚎叫著沖出來,被扔進討水缸的那個家伙,也爬了出來,滿頭滿臉粘滿了剩飯剩菜,順著脖子往下流,他“嗷”一聲怪叫,往腰里一摸,發現刀已經掉了,也顧不上找刀。抬眼看到一張鏟煤的鐵鏟放在堂角,抄在手中就沖了出來。
  這家伙像急紅了眼的禿尾巴狗一樣,從店中沖出來,把鏟煤鍬掄得渾圓劈了過來,姑娘疾身一閃讓過,見他又掄鍬來劈,順手抓起身邊的一個軍兵迎面擋去,那煤鍬斜劈在那個腦后,只听一聲慘叫,鮮血直彪彪地噴出,濺得地上、人身上到處都是!姑娘索性拿這人的尸首作武器,一邊舞動,一邊笑著罵道:“鼠輩們不怕死就再過來!”
  這伙家伙看到打死了自己人,楊娥又武藝如此高強,自己弄得個個頭破血流,圍了半天,再也不敢上前,過了半晌,互相打了個眼色,拖起那具尸体抱頭鼠竄……
  不出三天,這件事就傳遍了昆明城,沒有人不知道昆明城出了個身怀絕藝的美女。
  那么這楊娥到底是什么來頭呢,又為什么在酒肆拋頭露臉呢?
  這還得從頭說起。
  楊娥,祖上是江蘇金陵人。清兵南下,江南處處血雨腥風,楊娥的父親楊世英,本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俠客。清兵圍攻南京時,全家人在戰火中被殺,只有楊世英背著小楊娥沖了出來,逃到了云南。
  楊娥小的時候,楊世英就教她讀書識字,開始小楊娥非常用功。可是到了十歲,卻再也不愿讀書了,死纏硬磨非要父親教她武藝。
  楊世英雖是一代武林高手,可是卻不愿讓自己的女儿學武藝,畢竟是女孩子,“女子無才便是德”,只應該學些針黹女紅,所以開始時說什么他也不答應,反而把女儿訓了一頓。
  可這楊娥認定的事偏偏不會回頭,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依不饒。非逼父親答應不行。她對楊世英說:“方今正逢天下大亂,將來身世還不知道會怎么樣呢,作女紅又有什么用,倒是學一身武藝或許還能派上用場。”
  楊世英想不到她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深慮,心里非常惊奇,加上只有這么一個女儿,父女相依為命,感情非常深厚,想想她說得也不無道理,就答應了。
  從此,父女倆,一個全心教,一個用心學,不分春夏秋冬,每日勤練不綴。七年過去,小楊娥出落成一個花容月貌的大姑娘,同時也將父親一身技藝學到了身,只是她外表嬌柔嫵媚,誰也不會想到她是一個身怀絕藝的武林高手。
  楊世英到云南以后,進了云南黔國公沐天波的王府作了武術教頭。
  云南沐府是明朝世襲云南的世家,已有二百多年的基業,到永歷帝率領南明進云南以后,黔國公沐天波就投到了永歷的駕下,后來永歷從昆明出逃永昌府的時候,住的就是沐天波的王府。
  楊娥十六歲時,即永歷帝十一年,沐府遭土司沙定洲之亂。在叛亂之中,楊世英竭盡全力保護黔國公沐天波,拼死護著沐天波殺出重圍,但卻身受重傷,回到家時已經奄奄一息。
  楊世英臨死時,拉著女儿的手說:“為父憑一人的力量竭力全力保護主人,但寡不敵眾,最終還是失敗了。現在身受重傷,恐怕是不行了。只可惜你是女孩子,如果是男儿,一定可以替父報仇雪恨啊!”
  楊娥哭著對父親說道:“女儿雖然只是個女流之輩,可怎么就知道一定不能替父親報仇呢?爹爹請放心,女儿只要一气尚存,一定為您報仇雪恨!”
  楊世英盯了女儿半天,手一松,閉上了雙眼。
  楊娥隨即草草埋葬了父親,守喪三個月后開始動手給父親報仇。
  當時沐天波已經倉惶出逃,而恰好孫可望率兵進入云南,孫可望原來本也打著沐天波的主意,因為沐府坐享云南二百多年,財富積蓄無數,如今卻被沙定洲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禁勃然大怒,所以他借口為沐天波報仇大舉興兵,討伐沙定洲。
  楊娥听說以后,女扮男裝,改名換姓投到孫可望軍中,并自愿作向導,攻打沙定洲。
  那沙定洲哪是孫可望的對手,沒過多久就被打得大敗。楊娥在戰斗中英勇無敵,親自殺了沙定洲,并且討了首級,用來祭奠父親的亡靈。于是,軍中之人都知道了楊娥是楊世英之女,沒有不惊奇贊歎的。
  孫可望听說這件事后,想把她收作侍妾,楊娥表面答應了,借口說等到遷葬了父親的靈柩后,再委身相從,孫可望大喜,對她的話毫不怀疑。而實際上在楊世英活著的時候,已經把楊娥許配給了沐府的侍衛張英了,兩人感情一向很好,楊娥是斷然不會答應孫可望的,而且知道孫可望早晚會敗,所以才借口葬父,趁机躲藏隱居了起來。
  等到孫可望戰死,吳三桂統兵入云南時,楊娥已經二十歲了。
  后來她看到吳三桂又領兵攻打緬甸,捕殺了永歷帝,而自己的未婚夫張英也戰死沙場,又看到吳三桂坐鎮昆明以后,窮奢极欲,整天花天酒地,弄得民不聊生,便非常憎恨吳三桂,她曾經感慨他說:“永歷帝是我的故君,沐府是我的舊主人,張英是我的丈夫,現在全都死在了吳三桂這個奸賊之手。我如果不能夠誅殺這個好賊,光复大明,留著這條命,又有什么用?”有了這种想法,所以她無時不在考慮如何才能下手,后來想到要暗殺吳三桂必須先想辦法接近其身,因為想要硬殺吳三桂根本是不可能的。
  終于她想到了一個妙計:吳三桂好色,自到云南以后,到處搜羅美女,凡是稍有姿色的,他無不想方設法要弄到手,而自己既有傾城的美貌,何不投其所好,以色行蠱,再借机行刺呢?
  說到這里,恐怕你就明白為什么楊娥要臨街當壚,又要勇斗歹徒了。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坏事傳千里”,一時之間楊娥名噪全城,吳三桂自然也听說了,“一個小女子勇斗數名軍兵,況且美貌絕倫,傾城傾國”,不僅投了吳三桂好色之好,也投了吳三桂好武之好,吳三桂急切之間,便欲納楊娥為妃,平西王府的使者找到了楊娥的門上。楊娥心中大喜,暗自慶幸計划就要得手,這下吳三桂老賊死期不會遠了!可表面上又裝出受寵若惊的樣子,雖然一口答應了,卻說要准備准備。使人回報吳三桂,吳三桂得報心里也是大喜,只等著這位藝色雙絕的女子進府侍奉自己了!
  所謂“不巧不成書”,也可能是吳三桂命不該絕。
  楊娥在得到拜訪的第二天,突然得了風寒,溫熱不退,不思飲食。
  到了第五日傍晚,楊娥已是奄奄一息。想到自己一生縱橫江湖,血戰沙場,殺人無數。一身武藝,難遇對手,要怎么樣就怎么樣,而如今眼見大功將成,卻臥病不起,垂危待斃,不由慘然一笑,自言自語說道:“難道真是天命所致,吳三桂老賊不該死嗎?真是老天絕我愿啊!”一代血性女子空怀一腔大志,終于撒手而去。死時年僅二十四歲。楊娥死了以后,听說的人無不感到可惜。后來又傳說她死后面色如生,老百姓都說:“這個女子太不簡單了,遭天忌呀!”
  吳三桂听說楊娥病死的消息,心中也是痛惜不已,后悔沒有早日發現這個女子,要是早一些發現,恐怕已經是自己的愛妃了,但他卻不知道楊娥入王府卻是為了要他的命,所以吳三桂派手下人准備了禮物來吊祭,又陪葬了許多東西。
  事情傳出去,看到身為平西王的吳三桂尚且如此看重這個女子,一時之間吊祭的人絡繹不絕,楊娥的尸体就停放在酒樓的大廳里。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有祭奠的,有送禮的人,也就有來偷竊的人。
  有一個叫李成的無賴,本來是以教習武術為生,后來染上嫖賭的惡習,整天花天酒地,花錢如流水,所以仗著有一身武藝,經常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
  李成見楊娥已死,又沒有親屬,只留下一座酒店,又有那么多奠拜的人,心中垂涎万分,就打定主意,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店偷竊。
  入夜三更,吊奠的人已經沒有了,連白天臨時請來看靈的人也都走了,“金陵柳”酒店里的大廳里空蕩蕩的,桌椅板凳早已經搬走,原來的大飯廳改做了靈堂,楊娥的棺木停放在大廳的中央,顯得孤零零的,棺木后面的供桌上燃燒著一支通寶大蜡燭,不時的隨風搖動,由于大廳很大,所以燭光顯得非常暗淡,增加了几分恐懼色彩……
  這時,人影一閃,從半掩的窗戶上跳進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成。
  李成進來以后,借著微弱的燭光環顧四周,可是沒有發現他想要的東西,白天送的禮都被人收起來,除了几個酒壇子以外,什么也沒有。李成不由得暗罵了一聲。
  他端起桌上的燭台,走到楊娥的停尸之處,“決不能空手而回”,李成想。
  他把燭台放在棺材蓋上,發現棺材封得并不嚴,就從腰中取出刀子,撬起棺木蓋來。半盞茶的功夫,“咯啪”一聲,棺蓋被他撬開了。
  李成舉起蜡燭照過去,當他向里望去時,他被嚇了一跳,楊娥兩只眼睜著,面不改色,活脫脫一個大活人!李成差點沒把蜡燭扔了,撒腿跑掉。好在他夜路走得多了,膽子出奇的大。仔細看看,才知道楊娥的确确是死了,他不由得擦了一把頭上的冷汗。心里覺得奇怪,楊娥都已經死了三四天,臉色居然還栩栩如生,怎么還睜著眼,難道她死不瞑目不成。
  這時,他突然看到楊娥耳上閃閃發亮,他一眼就看出那是兩顆价值不菲的珍珠,赶緊取了下來,又意猶未盡地看了看,覺得楊娥的外衣很是光麗,打定主意,他就動手脫那衣服,當他解開胸前第二個扣的時候,忽然從外衣里面滑出一張小紙來。
  李成很惊奇,赶忙揀到手里,拿到燈下看起來。這是一張薛濤紙,上面寫滿了字,字跡端庄秀麗,只見上面寫道:
  
  “妾抱亡國亡家之恨,故君永歷皇,故主沐天波及吾夫張氏,皆喪于逆藩之手。苟無逆藩必不至亡國。即吾主吾夫,亦何至皆亡?妾積恨于心,欲得當以報國,并報吾主吾夫之仇,故不惜拋頭露面,屈身當壚。蓋聞逆藩好色兼好武,殆欲以武力和顏色動之,茲得近逆藩,以償事愿也。今事不能達,而繼志已終,天耶?命耶?抑天仍不欲死逆藩,以伸國民之憤耶?今已矣,后有繼妾志者,妾將含笑九泉矣。楊娥書。”

  原來是楊娥死前寫的絕命書!
  李成看完以后,心中感慨万千,暗自尋思:楊娥一個區區女流之輩,竟然有這般心胸大志,自己堂堂一個男子漢,沒有楊娥的志向且不說,還做賊來行竊,哪里還算是個人?況且那吳三桂罪惡滔天,人所共憤,楊娥有報國之心,難道我李成就沒有殺賊之志嗎?想想自己橫豎光棍一條,又貧困潦倒到這种地步,留著這條命,還要為生計發愁。還不如繼承楊娥的遺志,如果僥幸成功了,我李成也留名千古;縱然失敗,也轟轟烈烈做個血性漢子,總胜過空怀一身本事,靠偷竊為生。
  想到此,李成把那兩顆明珠又放回原處,又把楊娥的雙眼合上,然后在楊娥的尸体前拜了又拜。又恐怕事情泄漏,就把楊娥的遺書在燭焰上焚燒了,重新釘上棺木后,悄悄退了出去。
  回到自己的住處,李成犯難了。正像楊娥所說,要想謀殺吳三桂,必須得先想法接近他的身邊。但如何接近吳三桂呢?吳三桂平時很少离開平西王府,而王府之內戒備森嚴,高手如云,斷難下手。
  李成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一個計策。
  吳三桂的野園之中有一位給吳三桂料理花草林木的,名叫張經,以前曾在自己手下學過武術。現在何不借謀生為名,求他引荐。自己如果能到野園里頭,再殺吳三桂恐怕也不難了。他又想了半天,覺得此計甚好,就蒙頭大睡起來。
  第二天一早,李成買了禮物,找到張經的家里,向張經述說了自己的困境,讓張經幫忙找個活干。
  張經一看自己以前的師傅求到自己的門上,又拿著禮,自然不好推卻。
  過了几天,張經給李成信儿,讓他到野園中幫助自己料理花木。這樣,李成就進了平西王府。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几個月過去了。
  李成對野園里的位置地形已經很熟悉,這么長時間,他之所以一直沒敢動手,主要有兩層顧慮:一是吳三桂自從晉爵平西親王,坐鎮云南,就對自己的安全愈發小心了。吳三桂清楚,自己引狼入室,為漢人所不齒,又殺戮永歷,必被許多人怨恨,所以時刻防人暗算,凡有出外,必身穿鎧甲護身,侍衛相隨不离;即使到野園之中尋歡作樂,也害怕園中人數太多,擔心人多必雜,常常是身邊一隊護衛從不相离;二是吳三桂的頭號侍衛打虎將皇甫保柱,武功蓋世,名動一時。所以李成盡管好几次都躍躍欲試,但最終也沒敢輕舉妄動。
  李成考慮再三,覺得要想刺殺吳三桂,必須先除掉保柱,可保柱几乎從不离吳三桂的身邊,看來只能趁人少之際,對兩人同時下手。
  李成最拿手的絕技,就是一弓同時射兩箭,所以他想,如果同時射吳三桂和保柱兩人,那時保柱受傷,一定不能再矯腔如飛,然后再發兩箭,不怕吳三桂不斃命,他計算已定,就專等時机來臨。
  這一天晚上,皇甫保柱護著吳三桂在列翠軒中,招呼歌妓們消遣,李成瞅著机會來了,偷偷躍上列翠軒對面的淬劍亭,他爬在亭上,靠茶蔽架遮身偷偷看著列翠軒里的動靜,此時,吳三桂的侍衛都在列翠軒外,身邊的只有保柱一人。
  李成心中暗喜:“活該老賊命絕!”他挽起雕弓搭上兩支箭,看准以后,“嗖、嗖”兩聲就射了出去。
  第一箭飛中吳三桂的小腹,吳三桂大叫一聲,扑倒在地,一動不動;
  第二箭射中了保柱的肩頭,保柱不顧箭傷,一個箭步擋在了吳三桂的前面,大聲喊到:“抓刺客!”
  只此一聲,列翠軒頓時炸了營,守在門外的几個侍衛听到喊聲,打著呼哨,竄進列翠軒內;保柱一步躍前,橫刀在手大喝一聲道:“不要亂,賊在花園里!”
  院外的衛兵打著火把也沖了進來。進入園中搜索。
  也是吳三桂命不該絕,這天正好他穿著重銷,弓箭不能穿透。吳三桂猝然中箭,大吃一惊,立時他就明白有人行刺,為了防止刺客再發箭,便假裝受傷不動,翻身爬在地上,用雙手抱住頭,護住要害部位。
  保柱見吳三桂趴在地上,以為他真得受了重傷,回身來救他。這時李成出了第二次箭,又是連珠箭,他也以為吳三桂已經死了,所以兩支都朝皇甫保柱射來。保柱身子一閃,避開一支,另一支射在他的右胸上。
  吳三桂看到保柱連中兩箭,忙低聲對他說:“我沒有受傷。不過是假裝的;你赶緊去抓賊,不必為我擔心。”
  保柱見吳三桂沒事,翻身而起,招呼侍衛拿人。
  李成見保柱身負兩箭,尚能走動,心中大吃一惊,想搭箭再射保柱時,保柱已奔到淬劍亭下,大聲喊到:“箭由此發,刺客一定藏在這里,搜!”
  燈籠火把愈來愈近,頓時把淬劍亭圍了起來,花園圍牆上也上了人,數十盞玻璃防風燈,照得園牆內外如同白晝。
  “人在亭子上邊!”有人喊道。
  “別讓跑了!”
  “抓住他!”
  衛兵們喊叫著,步步逼上來。
  李成自知必死,也豁了出去:“嗖、嗖……”几箭又射了出去,頓時下面連著几聲“啊……啊……”倒下去几人。
  亭子下面的人也都搭弓射箭向上射,頓時箭如飛蝗,傾刻之間李成身中數箭,一翻身從亭子上滾了下來,保柱見了大怒,一個劍步上去,拔劍就砍了過去,此時李成已沒有了還手之力,一條血淋淋的膀子頓時就被砍了下來,李成疼得一聲大叫,昏死過去,周圍的衛兵一齊圍了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揮刀便砍,可怜李成,轉眼間就被砍成了肉泥。
  這時野園之內已是熱鬧非凡,吳三桂的護衛都赶到了,吳三桂被扶了起來,他听到刺客已死,才略為安定一些。
  保柱所受箭傷雖然嚴重,好在沒有射中要害,性命無礙。吳三桂厚賞他的護駕之功,又追究引用李成的人,將張經全家問斬。
  自從發生了李成行刺的事,吳三桂愈加小心自己的安全了。野園園中雇佣的人都被更換了,換成了自己心腹將士的子弟,以后有事出門,也不敢再騎馬,而是換乘車轎,并且常設副車數量,混人耳目。
  吳三桂對行刺的事余怒未消,耿耿于怀。
  這一天,吳三桂和陳圓圓獨坐。不免說到李成之事,并把殺了張經全家的事也說了。他不無感慨他說:“想我吳三桂縱馬馳騁天下,多少英雄豪杰喪命我手。偏偏有李成這樣的匹夫,竟敢行刺于我,實在是罪不可恕。”
  陳圓圓說:“王爺且不必過于惱怒。圓圓有一言,恐王爺不愛听,全國之中抱李成之志的人,決不止李成一個人。”
  吳三桂憤憤他說:“我也是猝不及防。縱然鼠輩不怕死,難道不知道我吳三桂更能殺人嗎?”
  陳圓圓說:“王爺這話就錯了。試想天下擁戴你的人多,還是怨恨你的人多呢!昔者楚靈王剪滅諸侯,威震天下,可等到后來死于干溪以后,軍中竟沒有哀憫他的人,就是因為結怨太多的緣故啊!”
  停了一下,陳圓圓接著又說:“……現在王爺雖然有功于朝廷,可天下百姓真正擁戴你的人恐怕并不多。希望三郎還是想辦法救補一下,千万不能再恃勢自傲了。如果只逞一時的威風,過于殺戮,恐怕會結仇更多,對你就更加不利了,何況你能殺光天下人嗎?”
  陳圓圓的話像一把尖刀,刺進吳三桂的胸膛,他好半天沒有說話……
  來自行刺的威脅由于吳三桂的小心提防終于過去了。可來自朝廷的威脅卻愈加嚴重了,真正的搏斗就要開始!康熙帝的撤藩活動已經提上日程,吳三桂也在加急准備著……
  一場大暴雨就要來到了,吳三桂已經感到了那种風雨欲來夕勢……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