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周旋李自成


  吳三桂雖一舉擊敗了來犯的清兵,但心中卻并不那么痛快,因為他的仇人并不是清兵,而是現在正在北京城的大順軍。金鑾殿上誰當皇上,即便是改朝換代,与他并無甚干系。想當初,多少英雄豪杰不也是浪跡天涯,四海為家嗎?可如今大順奪了大明天下,而自己与李自成深仇大恨不共戴天,光憑自己的力量怎能應付這些大順軍?
  吳三桂心中甚為不安,看來似乎山重水盡,但智勇之士往往獨辟蹊徑,自然又是別有洞天。
  這天一早,吳三桂便傳令升帳。
  楊坤、郭云龍、方獻廷、胡守亮及各部各營的偏將、參軍、哨總、把總,早已齊集總兵府,專候吳三桂將令。
  關于山海關的防務,吳三桂和眾將早已議妥。
  他和眾將寒暄了几句,便即刻開帳點撥各路人馬。吳三桂傳令調王洪守西城,撥郭唯守北城,潘虎郡眾將鎮守南城,馬云龍駐守東城。至于各城之間的聯絡及城中來往巡騎馬隊等,三桂都一一分派停當。
  守城軍馬派齊,吳三桂照例想到如何集中精銳部隊在山海關到宁遠一線駐扎,但山海關守軍本來就兵薄力單,怎能再抽出一支精銳部隊擔此重任呢?
  吳三桂取今在手,遍視堂下諸將,半晌沒有發話。
  楊坤等人雖心中急切,卻都作聲不得。吳三桂見其他將領紛紛回各自的防區,准備守城去了,才召集几位心腹將領來至總兵府后廳吳三桂的書房內。
  吳三桂一個人在書房中央踱來踱去,心中更是焦慮不安。
  不待吳三桂詢問,方獻廷、胡守亮便說道:
  “吳將軍,我們知道您心中的焦慮——”
  “噢?”三桂心中詫异。
  “此時,我軍孤軍奮戰,腹背臨敵,兩方皆敵也。滿清者,國敵也;李自成者,國敵兼私敵也。將軍正在為此事而擔憂吧!”
  “二位兄弟明見!”
  “吳將軍,我等弟兄雖身為大明臣子,奈何大勢已去,以我等區區之眾,豈能力挽狂瀾。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杰,順乎潮流者方為英雄!”
  楊坤道:“俗話說:虎离山則失威,魚脫淵則必困。難道讓我們獻城納降不成,大哥切不可只顧一時之利!”
  “楊將軍,你原也是豪杰之士,怎么能有這等短淺之見。自甲申之亂,天下鼎沸,群雄紛爭,有識之士,擇明路而走,吾等在此混難之時,不另謀出路,更待何時?”方獻廷道。
  吳三桂雙眉緊鎖,問道:
  “那么以方將軍之見,我軍應如何自處呢?”
  “聯清而抗李!”二人异口同聲。
  “聯清而抗李?聯清……”吳三桂一惊。
  胡守亮亦點頭:
  “非聯清不足以消滅李自成,非聯清不足以复仇興國。”
  “怎么個聯法?誰去聯?況我軍剛剛打敗清兵,他們怎么能和我們聯合?”
  “我軍与清兵浴血奮戰多年,這一仗又何足道?只要我們有誠意,我想多爾袞還是會答應的!”
  方獻廷道:
  “我軍聯清,只向清室借兵,請求他們与關宁鐵騎合軍大戰李自成;事成后,我們自扶明太子复國,以重金酬謝清國。”
  “對,聯清不降清!這樣我們進退自如。”胡守亮強調。
  “聯清不降清”使吳三桂茅塞頓開。
  好主意,好口號,就像孫策向袁術借兵創業一樣,是暫時的,并不是投降任何一方敵人,但令人憂慮的是,吳三挂与清軍結怨甚深,非但殺敗過清兵多次,且拒絕過清室多次勸降……如今突然找上門去,人家相信嗎?万一,非要先投降而后出兵,怎么辦?
  吳三桂又陷入沉思。
  胡守亮看出了吳三桂的心思,說道:
  “將軍勿憂,我以為清室接受聯合的可能性比較大!”
  “何以見得?”吳三桂問。
  “一則,李自成穩坐北京,清室南圖中原必然落空,是以他們趁其立足未穩与我們聯手擊敗李自成,是他們的大利益所在。二則,我關宁鐵騎威名素著,無論助哪方作戰,都是強大力量,清室未与李自成交過鋒,安知不想借關宁兵之力?三則,清室不會想到朱明太子尚在,我們還想复國。他們以為將軍只想复仇,助將軍亦為自己,且將軍對清室又构不成威脅,聯合時雙方都有利……”
  方獻廷微笑:
  “胡昆明察事理,我亦此意。”
  吳三桂一拍桌子,“好!就這樣干,聯清滅李!”
  他將“抗”改為“滅”了。
  方獻廷即刻与胡守亮商議,提筆潑墨,草成書信一封。
  “楊坤、郭云龍二位將軍!”
  吳三桂轉身面對二位將軍。
  “大哥,有何吩咐?”
  “現如今我等也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复仇興國的大計,關外清兵鐵旅精騎共計數十万人之眾。如吾軍以此分抗闖賊孤軍作戰,被人前后夾擊,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二人點頭。
  接著,吳三桂又將“聯清滅李”大計作了說明,方、胡二士又將應時之法作了詳細安排。
  二將便帶著密書,騎著快馬向山海關東部馳去。
  而此時在北京的李自成正沉湎于胜利的喜慶之中,京城的花花綠綠,繁華熱鬧不僅使這些農民軍歡喜不禁,更使這些農民將領們感到新鮮异常。到了京城后,這些將領們的地位也發生了极劇的變化,他們越發脫离群眾,以劉宗敏為首的一群將領更是不可一世,他們都認為既然大明已經完結,自然這天下該屬大順,他們自然是大順國的開國元勳,自己所受的待遇理所應當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他們忘記了此刻遠方的硝煙,更忘記了迫在眼前的威脅,而是陶醉于追求享受中。
  這是李自成執政的寢宮,兩扇又高又大的黑漆大門緊閉著。戒備森嚴的門邊排列著兩隊執槍而立的兵士,槍頭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別說是走近一步,就是在門前叫嚷都不行。
  近日來,李自成的心情一直很好。這天他又接到一份急奏,正坐在屋中批點。
  軍校送來一盅蓋碗茶,他順手端起,輕掀碗蓋,看著那飄升的熱气;自進京以來,各方戰事捷報頻傳,他那顆心,就像喝了家鄉的濃酒一般甜美。
  他捧盅半晌,輕輕地吹開漂在水面的茶梗,微微啜了一口,微微一皺眉,竟覺得這茶比起往日來似有一絲苦澀。
  李自成是陝西人,他對岩味的烏龍、水仙,溪味的鐵觀音等名貴的山茶,全無興趣。這种清苦的濃汁,實在令他難以下咽,心中十分不快,但并沒有發作。
  正在此時,一個小校進來稟報道:
  “啟稟闖王,從山海關回來一位我軍士兵,要求見您,說是那邊戰事不利。”
  “立刻召見!”李自成急不可耐地脫口而出。
  不一會儿,兩個小校帶著一個渾身狼藉不堪的士兵來到他面前。
  “參見闖王!”
  “免!快說山海關戰事怎么樣?”
  “報告闖王,吳三桂已帶兵襲擊山海關,二万弟兄被殺!”
  那個逃卒就把吳三桂偷襲山海關的事詳細向李自成講述了一番。
  李感到十分不安,立刻傳令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然而這些將領們對這件事卻并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
  一則,李自成、劉宗敏等高級領導人并未認識到山海關的重要和清兵有甫下的可能,他們對大順的天威遠播非常自信得意,認為天下軍隊沒有能對大順軍隊构成威脅的。二則,損失的兩万人原本就是沿路降兵与流民,有何足惜。
  事雖發生,策略卻沒有任何改變。李自成与牛金星、宋獻策議定,依舊招降吳三桂。
  李自成對吳襄、陳圓圓事件造成的惡果根本沒有認識到其嚴重性。
  陳圓圓依舊在李自成老營“休養”。對吳三桂的驟然大變,李自成更是一無所知。李自成与牛宋二人的解釋是:關宁軍多遼東人,奪山海關無非是想家。如同我們想回陝西一樣,沒什么事!大順天朝,他吳三桂不投降,難道還會天有二日不成?
  于是,一場居高臨下而又盲人瞎馬的招撫開始了。
  首先是牛金星揮動大筆,以吳裹的口气寫了一封勸降書。
  這封信由吳襄抄了以后,委派明朝降將唐通帶書前往山海關招降。
  唐通与吳三桂有舊,自以為此行必告成功。于是帶領三千兵馬,賞銀四万兩,封吳三桂為侯爵的桂冠,并帶家書一封,招搖過市,向山海關揚威而來,伊然与天子欽差相差無几。
  當吳三桂接到通知后,想了一下便立即命會大開城門迎接。
  唐通將三千兵馬駐扎安頓于城外,只率隨從抬著餉糧、冠服,逍遙入城。
  吳三桂將他迎到帥府坐定。
  “唐將軍別來無恙?”吳三桂拱手相問。
  “吳將軍何必客气,你我舊交,當言知心。”
  “那是自然,唐將軍有話請講吧!”
  “我今奉大順王命而來,帶四万兩銀賞犒吳關宁鐵騎,封將軍為通侯,勸將軍歸順李闖王,另外,我亦帶來伯父家書一封,先請將軍過目。”
  唐通言罷,身旁隨員從小匣中取出書信,雙手捧到吳三桂面前。
  吳三桂不動聲色,打開書信。
  他一看字跡倒真是父親手筆,但細一讀品,發現文句絕非父親所喜歡的直白句,而是文辭流暢,斷定是別人代筆,自那封家書情況失實后,吳三桂對父親書信情感的份量突然覺得變輕了。
  他的臉色似乎不好,那封“家書”是這樣寫的:
  
  三桂吾儿:
  爾以身恩特簡,得走聞任,非真累成功,歷年歲所致。不過因為強敵在前,非有异恩激勸,不足誘敵。此管子所以行素賞之計,而漢高一見韓彭,即予重任,均屬此類。你今徒飭軍容,徘徊觀望,使李兵長驅直入,既無批吭搗虛之謀,复乏形勢禁之力。事机已去,天命難回,弄君已逝,爾父紹更。嗚呼!識時務者,可以知變計。革徐無直奔漢歸魏,不為不忠,子胥逢楚适吳,不為不孝。然以二者接之,為子胥難,為元直易。我為父計,不若反手銜壁,負鋸輿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恃憤驕,全無節制,主客之勢既殊,眾寡之形不敵。賴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無辜,并受戮辱,身名俱喪,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
  語云知子者莫若父,我不能為趙奢,而爾殆有疑于趙括:故為爾計,至囑至囑。

  吳三桂看完信,溫和地對唐通說:
  “請唐兄台先行館舍歇息,容我与眾將商議再定,八万大兵,去留也難呵,望兄台諒三桂難言之苦衷。”
  “不妨事,吳兄可慢慢商議。”唐通顯得一團和气。
  吳三桂召集眾謀士与主要將領商議。
  方獻廷、胡守亮均認為在聯清大事決定之前,一定要先穩住李自成,不能輕舉妄動。
  參將馮有威亦認為不妨納銀賞卒,麻痹住對方,何必打草惊蛇。
  吳三桂認為有理,立即會見唐通。
  “吳兄可曾想好?”
  “我与眾將商議過了。他們都愿意受犒銀封號,但須見朱明太子一面,辭朝而后正式舉行歸順儀式。”
  “如此甚好!”
  唐通非常高興,立即飛騎回報北京,只留副使在此留軍駐守。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