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拜師學藝


  吳襄一直鎮守邊關,任總兵之職,隨著宮廷宦官擅權,吳府也籠罩在一片愁云之中。吳襄時常一個人獨坐沉默不語,极少有人知道他的所思所想。有時,只有時撫摸著頑皮的小三桂的腦袋,回憶著在戰場上的那一次胜仗,他想只要吳氏家族后繼有人,吳門就有光宗耀祖的一天,那在宮里的吳淑妃的欺凌一定會得到清算。
  吳襄無法把這一切說給還小的三桂,他想儿子有一天一定會知道這一切。
  天下人人都知道大明王朝從來宦官擅權,都是討好結交后宮妃嬪以穩固自己的地位,其間有迫害妃嬪的,也是倚仗受寵的妃嬪打擊壓制失寵的嬪妃。
  到了魏忠賢這里可就与歷代大不相同了,客、魏掌權之后,大多趨炎附勢之徒都想方設法、巴結討好二人,這就更使得客、魏二人驕橫恣肆。
  有一兩個不識厲害的妃嬪,看不慣他們的專橫跋扈,又倚仗著天啟帝的寵愛,不免与客、魏二人沖突起來。王貴人在天啟帝面前說了几句客氏与魏忠賢朋比為奸、气焰不可一世的話,便被魏忠賢派人扔到河里活活淹死,向天啟帝謊稱她暴病而亡。
  張裕妃身怀有孕,客、魏二人恨其不依附自己,矯旨將其幽禁起來,斷絕她的飲食供應。
  張裕妃饑渴難忍,在天下大雨的時候,爬到殿門口,仰頭喝宮殿檐上流下來的雨水,最終還是被活活餓死了。
  范慧妃有孕,客氏務絕皇嗣,使她流產。慧妃因此而失寵,被客氏幽禁到偏僻宮中。李成妃不与范妃交好,偷偷在天啟帝面前為她求情,被客氏偵知,也將她幽禁起來,成妃乖覺,鑒于裕妃餓死的先例,便偷偷在房間的夾壁中預先藏好食物。
  客氏關了成妃半個月有余,見她絲毫沒有餓死的樣子,心里發虛,便把她放了出來,貶為宮人。
  其他如趙選侍等人,情形与裕妃、成妃大同小异。先后被客、魏或者殺死、或者矯旨貶斥。
  客氏与魏忠賢二人不但對妃嬪下手,連皇后同樣不放過。二人聯合意圖廢掉張后,另立魏良卿之女為后。天啟三年,張后怀孕,消息傳出,舉朝歡欣,臣民皆曰:
  “我主有后矣!”
  誰知這正犯了客、魏之大忌,魏忠賢借掌司禮監的方便,將皇后宮中太監、宮女今天換一個,明天換一個。不到一個月,皇后身邊已沒有一個熟面孔。
  張皇后是精明人,見此情形,心中有一股不祥之感,她把自己的憂慮告知天啟帝,誰知皇上壓根不相信。他說:
  “客媽媽仁慈和藹,魏忠賢忠貞為國,哪里會來害皇后!再者,皇后之身乃社稷所倚,縱使他們有包天之膽,也不敢來打你皇后的主意呀!”
  張皇后雖然怀疑客、魏,但也覺得自己貴為皇后,他們或許不敢輕舉妄動。
  誰知張皇后竟然想錯了,天啟帝也想錯了。一日晚間,張皇后覺得腰間隱隱作痛,便命侍立的宮女給她捶捶腰。那宮女在張皇后身上又是掐又是捏,還不時朝皇后腹部猛捶。張皇后急忙喝令她住手,自己的腰間更加疼痛難忍,便匆匆上床休息。
  第二天早上,皇后腹痛難忍,急忙起床小解,誰知竟排出來一個成形男胎。
  皇后惊得慘叫一聲,昏死過去,待天啟來時,清查那捶背的宮女,卻早已無影無蹤。
  此后皇后再無生育,其他嬪妃即使有孕,也都慘遭客氏迫害,而天啟帝就因此得了一個斷子絕孫的命運。
  宮廷里所發生里的這些事情源源不斷地傳入吳總兵耳中,他的眉頭每天就在皺著,成天就在為自己的堂妹吳淑妃擔心。
  他知道魏忠賢、客氏這兩個心狠手辣的家伙早晚會向吳淑妃下手,這只是一個遲早的事情,他每次給堂妹淑妃寫信就告訴她明哲保身的道理,不要去招惹這兩個惡人,他同時派家人吳政祿出入于邊關与京城之間,隨時隨地打听淑妃在宮中的消息。
  淑妃在宮中恪守禮儀,安于婦道,聰慧嫻淑,從不招惹誰,這無不与吳總兵那每一封信的勸告有關。
  可客氏与魏忠賢這兩個心狠手辣的家伙并沒有放過這只柔弱善良的羔羊。
  又到了新春佳節,宮里一片節日的喜慶,宮女嬪妃為了討好她,都紛紛把從娘家要來的禮物送給二人。宮里的宮女嬪妃大都來自豪門,個個几乎都有一定的背景,大份大份的禮物自然送得出。
  魏、客二人在大肆收受禮物的同時,突然想到淑妃還無動于衷。二人覺得淑妃太不給面子了,一慣善良嫻淑的淑妃因此便成了魏、客二人的眼中釘。
  淑妃也有自己的苦衷,本不想与魏、客二人過不去,原因是她送不出這份禮物。她的父母去逝,吳家支撐著門庭的就是吳襄這個總兵了。
  整年鎮守邊關,与將士一塊同甘共苦,再加國庫空虛,士官的俸餉都開不出,吳總兵哪還有多余的錢讓淑妃去送禮呢?
  淑妃在提心吊膽惊恐不安中渡過了三天新年,到初四客氏就領著几名太監到了她的房里,口中嚷道:
  “皇上有事要召見!”
  眼里閃動著惡毒的光。
  有多少妃嬪、宮女就不明不白地死于這句話之下,淑妃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啦,她細細打扮了一番,最后瞥了一眼堂兄——吳總兵寫來的信那几個熟悉的字,跟著客氏往外走。
  經過一口結冰的池子時,客氏向跟隨的太監使了一個眼色,几名太監狠狠地扭住淑妃,把她往池子里投。
  淑妃慘叫一聲便一頭扎進了深深的冰池,再也沒有浮起來。
  淑妃便如那被魏忠賢派人扔到河里活活淹死的王貴人一樣,被客氏在天啟帝面前說成不慎跌入池中淹死而了事。沒有人來為這些冤死鬼追查死因。
  這客氏原本是定興縣一個叫侯二的老婆,并且生了一個孩子叫國光。十八歲進宮給天啟帝當乳母。沒過二年她的丈夫死了,客氏便成了寡婦。
  客氏長得很漂亮,面似桃花,腰似楊柳,性情弱媚,態度妖淫。在宮里當乳母不能外出,整日与一幫宮女和太監相處很是覺得寂寞。
  在太監中有一個叫魏朝的,見客氏生得美貌,非常垂涎,稍有空隙,總找客氏調笑,漸漸地兩人越來越放肆,并發展到捏腰摸乳。
  這時天啟已長到不用吃奶的年齡,客氏因為沒了丈夫仍然留在宮中服侍天啟。一天,客氏正在房中閒坐,魏朝這不正經的太監便撞了進來,沒說几句話便動手動腳。
  客氏被魏朝撩得情火中燒,怏怏不樂地說道:
  “你雖然是個男人,与我們婦人差不多,做這樣的丑態干什么?”
  魏朝嬉皮笑臉地說道:
  “不同就是不相同,不相信你自己看看。”
  客氏不信,把手伸到魏朝的襠間一摸,竟与沒有閹割的男人沒有兩樣。那男根挺挺地支在那里,不禁縮手道:
  “你是個冒假的假太監,我要去奏聞皇上,敲斷你的狗脛。”
  說完,抽身就要往外走。
  魏朝一把拉住客氏,把客氏抱起來放到床上云雨一番,淫興不減。
  原來魏朝淨身后,密求秘術,割童子陽物,与藥石同制,服過數次,重复生陽,所以与客氏上床后,仍然牝牝相當,不少減興。
  有了第一次奸情,以后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魏朝怕出入不方便,二人不能常同床共枕,便教客氏到天啟帝的面前,請求對食。
  什么叫做對食呢?
  從來太監淨身,雖不通人道,但心尚未死,喜歡接近婦女,因此太監得寵,就可以由皇上特賜,令他成家接室,只是不能生育子女,只是同床共枕罷了,因此叫做對食,又稱為菜戶。
  客氏的請求很快得到天啟帝的同意。此以后魏朝与各氏便成了夫婦。
  魏忠賢原名叫魏盡忠,河南肅宁人,少年的時候就善于騎馬射箭,更好賭博,時常聚集一幫人在家豪賭,欠下不少賭債無力償還,在別人的追逼下,走投無路之中持刀把自己閹割了進入宮中當了太監。
  正好宮中的紅人魏朝与他同姓,二人便相認為同宗,并結拜為兄弟共同侍候天啟帝。
  天啟帝好玩,魏忠賢便令一些工匠別出心裁,糊制獅蠻滾球、雙龍戲珠等玩物,進陳左右,誘導天啟帝。
  天啟帝龍心大悅,視魏忠賢一等人為心腹。
  魏朝受魏忠賢的籠絡,宮中所有的大小事情,無不与他密談,甚至他的采藥補陽,及与客氏對食等事情,也一一向魏忠賢說了。
  魏忠賢本是個好色之徒,對客氏的艷美垂涎三尺,只是自己襠胯中少了一件東西,無從縱欲。
  自從他從魏朝得知了采藥補陽這秘方后,也照著秘方一試,果然瓜蒂重生,沒几個月,胯中之物長得与原來一般大小。
  這天他乘著魏朝外出的時候,与客氏調起情來。
  客氏見忠賢年輕樣子又英俊,也是暗暗動情,但疑魏忠賢是淨了身的太監,見他勾引自己,只不過略略說說罷了。那知動起真的來,与魏朝無二,甚至比魏朝更猛壯。一番鏖戰,弄了一兩個時辰。
  客氏滿身舒爽,覺得魏忠賢的胯中戰具遠遠胜過了魏朝。因此把前日親愛魏朝的心思全轉移到了魏忠賢身上。
  出差回來的魏朝覺察出二人有异,暗暗偵察,才知魏忠賢負心,勾引客氏。魏朝醋意大發,好几次与客氏爭鬧。
  客氏心里只有魏忠賢這個新的勾引者,哪顧魏朝,相互對罵,毫不留情。
  魏忠賢見這件事已經敗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客氏占為己有,不怕魏朝吃醋。
  一天晚上,魏忠賢与客氏正在房里調情,魏朝喝了一肚子的悶酒乘醉而來,見了這番情景,气得三尸暴炸,七竅生煙,伸手去抓魏忠賢。
  魏忠賢哪里肯讓,也出手來抓,兩人扭做一團,一直扯拉到乾清宮暖閣外。
  乾清宮東西廊下,各建有平房五間,由体面的宮人居住。客氏魏朝也住在這個地方。
  這時天啟帝已經上床睡了,兩人的扭打吵鬧聲惊醒了天啟,天啟急忙問內侍發生了什么事情。
  內侍如實相告。
  天啟把三人叫進去。
  三個人跪在御榻前,如實供認了扭打的前因后果。
  天啟听完后大笑道:
  “你們都是同樣的人,為何也解爭風?”
  天啟不知道那胯中之物會复生。
  三個人都低頭不答。
  昏庸的天啟又笑道:
  “這件事朕不便硬斷,還是客媼自己選擇好了。”
  客氏听皇上這么一說,也沒有什么羞澀的抬起頭,瞟了忠賢一眼。天啟看見這情形便說:
  “朕知道了,今天晚上你們三個分居,明天朕替你明斷。”
  三個人各自去了。
  第二天,天啟下令把魏朝攆出宮去。
  魏朝無可奈何,垂頭喪气如喪家之犬一般只好出宮。
  客氏想出了一條把魏朝斬草除根的計策,讓魏忠賢假傳圣旨,將魏朝騙到戍鳳陽,令人用繩子勒死。
  客、魏兩人,從此盤踞宮內,恃勢橫行,欺凌宮女妃嬪。
  卻說吳襄所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這天他正在案前處理邊防公文,家人吳政祿慌慌忙忙一路嚎哭著闖進來,在吳襄面前跪倒便拜,哭訴道:
  “大人,淑妃她去了。”
  吳襄知道吳政祿帶來的不是什么好消息,他怔怔地站在那里,全身發抖,手握著坐椅的扶手,半晌才問道:
  “淑妃是怎么去的,快,快說來。”
  吳政祿把淑妃在宮中遭魏忠賢、客氏二人的欺凌,以及正月索要禮物,把淑妃推入池塘活活淹死等事細細說了一遍。
  吳總兵听完大呼一聲:“气死我了!”竟昏了過去。
  吳府上下老老小小哭成一團。
  這時塞邊的正月正是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北風呼號,滴水成冰。吳襄請人搭了一個靈堂,家門口素燈高挂,魂幡飄搖,全家老小全身披白挂孝。
  小小的吳三桂也跪在靈堂前,悼念死去的淑妃。极度的悲激,烏云般地罩住吳府靈堂,一大滴一大滴的淚似雨水般洒下……
  吳總兵在為淑妃痛苦之余,哽咽著對小小的吳三桂說:
  “孩子,你要記住淑妃是怎么死的,長大后一定要罰治那些奸惡之人。”
  吳總兵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盡管他手中有三尺青鋒劍,在邊關与敵人有成百上千次的廝殺,可對于宮廷的邪惡与腐敗他這一介武夫也深感無能為力。
  淑妃的死就如一片陰云長久地壓在吳府的每一個人頭上,每個人似乎都不開心,每個人都顯得那么心事重重,往日的歡笑不在了。
  小三桂在這种悲憤和哀愁的气氛中一天一天地成長著,這种气氛同時也使他懂事了許多,他知道什么時候去討父親開心,什么時候不去打扰正在沉思的父親。
  日月如梭,時光飛逝,轉眼之間,五年已過去了。
  吳三桂由于出生時的奇异,再加上滿月時無上道人的隱語,他便少有异名了。
  小三桂五歲了,与同齡孩子相比,他明顯地高大健壯許多,不但如此,這孩子心眼也挺多的,自然而然,在那一幫小伙伴當中,他被公推為領袖了。
  吳三桂生于一個整日充滿刀光劍影的家,是兵家門弟的兵家郎。他的父母、舅家都是行伍出身,并且生于軍營,多接触軍兵將領,刀槍棍棒,周圍的一切環境氛圍,都是一种剛健質朴,武勇粗獷的戎馬事,這給小三桂愛好武藝,喜弄槍棒產生极大影響。
  小三桂天生奇膽。
  生于軍營,不斷見到流血廝殺,他不但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遠遠躲開,反倒喜歡湊上去看熱鬧。
  吳襄与吳夫人都是身負武功之人,自然對儿子練武要求甚嚴。從三歲起,便教他走箭步,四歲時,便教他練習武藝了。
  小三桂生性勤奮,練武十分刻苦,有時被摔打得鮮血長流,爬起來照練不誤!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想學。家里常有軍將往來,無論誰來,他都纏住人家要“過過招”,其實,也只不過想學點新武藝罷了。別人見他活潑聰明,倒也十分樂意教他。
  小三桂從小于軍營長大,吳襄整日忙于軍務,不及教他認字讀書。可喜小三桂人极聰明,記人記書記事,几乎過目不忘。兵家門第也沒有四書五經,只有最基本最流行的一些兵書戰策,戎馬倥傯,父母沒有机會請高明的先生教他啟蒙讀經,只請得營中一名文職小吏教他認字,講一些簡單的知識。
  但是,這對于吳三桂來說,也就足夠了。
  一認得字,他就能自己讀書了。家中的武經七書,他竟然磕磕絆絆地全讀完了。七歲時,竟然還讀了明代兵界流行的《戚繼光兵法》。
  他讀這些書時,吳襄与吳夫人見了,只覺得這孩子好笑。盡管他十分聰明,然而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又哪里讀得懂這些兵書,哪里能參透用兵之道呢?因此,他們雖不阻攔他,卻也并不放在心上。
  直到監軍高起潛到來,這小三桂才用一番滔滔不絕的宏論,令父母大惊失色。
  高起潛是一名宦官,在熹宗帝面前很紅,當時任監軍之職。吳襄与他有一些私交,因此,當高起潛奉命督查軍務至此時,吳襄便邀他到家中作客。
  高起潛隨吳襄到了府上,小三桂正坐在院子里抱著一本兵書看。見父親回來,便站起來,喊著“爹爹”,拿著書跑過來。
  吳襄一指高起潛,說道:“高伯父來了,還不行禮?”
  吳三桂曾見過高起潛,听見父親一說,便躬身行禮。
  高起潛笑著扶起吳三桂,笑道:“免禮免禮。伯父來的匆忙,也沒有帶見面禮,不怪伯父吧?”
  小三桂微笑搖頭。
  吳襄把高起潛請到客廳就座,小三桂也隨著走了進來。
  落座之后,高起潛忽然注意到吳三桂手中拿的竟是一本兵書,非常奇怪,笑道:
  “賢侄喜歡用兵嗎?”
  吳三桂歪頭想了一下,說道:
  “兵是危險東西,打仗也很可怕啊!”
  高起潛說道:“那么賢侄為什么要讀這兵書呢?”
  吳三桂小嘴一癟,哼一聲,說道:“它們雖然又危險又可怕,但有時候,又非用不可.不學習它,怎么能領兵打仗?”
  高起潛一听,更來了興趣,故意逗他,說道:“原來賢侄看兵書,是要當將軍呀!”
  吳三桂臉色一下嚴肅起來,振振有詞地說道:“那當然,現在,北有清兵滿將,內有反賊流寇,朝廷憂慮,百姓不安。我不當將軍帶兵打仗,還有誰來解危濟困呢?”
  這几句話,倒說得高起潛啞口無言,暗暗稱奇。吳襄在旁,見儿子一副肅然的神气,心中也動了一下,很為儿子的這种大將气魄所感動。
  高起潛怔了一會儿,又說:“既然賢侄立此大志,不知看了兵書,做何想法?”
  吳襄知道高起潛現在有意考他,也不禁直直地盯著吳三桂。
  吳三桂沉思一下,抬頭說了一席話,這番話說得真是惊天動地,尤其出自一八歲小儿之口,更是令人不可思議。
  只听他朗聲說道:
  “兵很危險,一用兵,非死即傷;打仗很可怕,一打仗,非興即亡!敗也有傷,胜也有傷。浪費老百姓的錢財來養兵,浪費老百姓的力气來備兵,一個國家有兵,就像人身上有瘡啊!”
  高起潛不由脫口問道:“此話怎講?”
  吳三桂說道:“人身上有瘡,必養之以血,最后必傷之以生啊!帶兵打仗,其實不是以人命做游戲嗎?既打仗,必有胜敗,這不又是拿國家的命運做賭注嗎?”
  高起潛這時几乎已不把小三桂當作八歲小童了,他是文職,并不懂兵法,現在見小三桂說的頭頭是道就自然而然問:
  “那么賢侄還為什么要當將軍,去領兵打仗呢?”
  吳三桂說道:“現在,有人要奪我土地,霸我家園,殺我父母,我怎能不反抗呀?”
  他說到這里,看了一眼高起潛,又說:
  “損兵折將,只是出于庸將之手,我因此才學習兵法,不做庸將。兵像火、水、毒藥,用之不得其人,不得其時,不得其當,不得其道,一定會傷人害己的!”
  說到這里,吳三桂停了下來。高起潛隔了半晌,才回過身來,由衷地歎道:
  “這哪里是黃口孺子所說的話?”
  他轉向吳襄,笑道:
  “即便吳兄,也未必有如此見解吧?”
  說實話,吳三桂這篇宏論,早已把自己的父親惊呆了!吳襄領兵打仗多年,作戰無數,然而卻從未想過這些問題。
  儿子的一番話,使他惊歎不已,心中暗暗高興,口上都不好明夸,只說:
  “小儿胡言亂語,讓將軍見笑了。”
  哪知高起潛十分認真,說道:
  “吳將軍差矣!在下也見過不少聰明机智的孩子,像令郎這么有大智大謀的,我卻從未見過。”
  吳襄心中十分喜悅,應道:
  “黃口小儿,有什么大智大謀?只不過看了几部兵書罷了!”
  未待高起潛反駁,吳三桂卻不樂意了,說道:
  “父親錯了!趙括也熟讀兵書,卻只會紙上談兵,不是也全軍覆沒了嗎?”
  高起潛听了,更為惊服,問道:
  “那么,以賢侄之見呢?”
  吳三桂說道:
  “紙上談兵,必致失敗。只有學以致用,靈活掌握,知兵情、民情、將情,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高伯父以為如何?”
  高起潛听了這話,不由站了起來,向吳襄拱手道:
  “恭喜吳大人!”
  吳襄迷惑不解,問道:
  “怎么?”
  高起潛說道:
  “令郎只有八歲,便有這樣的机謀,我已從令郎身上看到一員猛將了!難道不值得賀喜嗎?”
  吳襄搖手笑道:
  “高大人過獎了!”
  高起潛道:“我早就听說令郎出生時伴有种种异象,又听說無上道人預言這孩子前途無量,心下十分愛慕,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又停了一下,不由歎了一口气,說:
  “倘若我高某有一子,也如令郎一樣,該多好啊!”
  吳襄見高起潛這么一說,已明白他的意思,便說:
  “高大人若蒙不棄,吳某有意讓犬子拜高大人為義父,不知高攀得上否?”
  真是一語中的!
  高起潛是名宦官,無儿無女,十分寂寞。今日見吳三桂這么聰明机敏,不同凡響,早生收為義子之意了,只不好出口。見吳襄一說,當然大喜過望,哪有不允之理?
  吳襄立時喚出夫人及丫環,見過高起潛。向夫人說明高起潛有收三桂為義子之意,夫人也欣然允諾。
  當下,便命人設案焚香,讓吳三桂拜見義父,盡行認親之禮。
  那高起潛更加高興。因沒有帶有禮物,言明改日送上,眾人皆大歡喜。
  高起潛回京后,馬上備了厚禮送來。并在熹宗面前极力夸贊,熹宗亦以之為奇,龍顏大悅,賞了吳三桂不少珠寶,命高起潛一齊帶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