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激戰數小時后,趙軍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韓信的背水陣,將領們在力戰疲憊下,准備退回堡壘內。此時后軍部隊發現關口堡壘已為漢軍所占,保壘上盡是赤色旗幟,不禁大惊失色。 魏國和代國被韓信征服,几乎是楚漢相爭逆轉的最主要關鍵。 項羽雖擁有楚梁精華區,實際上梁國大部地區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國也有不少地區是由友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統轄。這几個人在英布的領導下,對項羽已迭有怨言,忠誠度和向心力大減。 所以項羽真正掌握的區域僅彭城和江東地區而已,和劉邦掌握滎陽、關中、漢中相比,項羽并未占到任何便宜。 如果中原魏、代、燕、趙再倒向劉邦,則雙方實力消長立見。雖然項羽曾努力想掌握齊國,但他返回彭城后,留在齊地的數十万大軍仍為田橫所敗而退回楚境。 項羽和劉邦相同,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只得全力以赴地對付滎陽的劉邦主力了。 因此,真正的關鍵便在于劉邦陣營還有位富于獨立作戰能力的韓信。 當年蕭何拼命去追回韓信,的确有他的眼光。 中原地區原為三晉領地,項羽分封時,魏分為梁、魏,趙分為趙、代,韓國則由項羽統轄,韓王成了傀儡。 項羽雖統有梁、楚之精華區,但在彭越的游擊戰下,他對梁國的北半部早失去了控制力。 劉邦陣營据守滎陽,實際上已統有韓國的絕大部分領地。如今韓信又征服了魏和代,中原地區便只剩下趙國了。 韓信在中原地帶的經略愈成功,楚漢對抗中的劉邦便愈擁有优勢。 因此最重要的關鍵在趙國,如果韓信再取得趙國,項羽便愈來愈危險了。 劉邦在楚國強大的壓力下,仍支援韓信三万兵力,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但韓信并非劉邦嫡系軍團,所以很難被完全信任。特別是他平定魏地后,羽翼漸成,因此劉邦特別派趙國客居長老張耳前來協助他,也多少能發揮監督作用。 除此之外,劉邦也常調回在韓信陣營的漢軍,如此一方面可以對抗日益增加的楚軍壓力,一方面更可以稍稍壓制韓信勢力的過分增大,以免影響劉邦陣營各集團力量的均衡運作。 趙國原是中原的軍事強國,在統一戰爭中遭受的打擊也最大。因此在后來起義戰爭中,趙國一直未有突出的表現。 不過決定秦國敗亡的關鍵戰爭,仍發生在趙國的巨鹿,雖然這場戰爭的抗秦主角是項羽的楚軍,但趙國仍是矚目的焦點。 領導趙國參与巨鹿大戰的,是來自魏國的客籍長老張耳与陳余;但也在這場爭戰中,張耳与陳余鬧翻了。張耳日后雖被項羽分封為趙王,但趙國的疆域因被分為趙及代而力量分散,所以當陳余聯合代國的原趙王趙歇和齊國強人田榮的軍力時,張耳根本無力抵擋。他怨恨項羽未給他足夠的支持,因而投奔已据有關中的劉邦。 取得优勢的陳余,乃迎接趙歇回趙,自己則出任趙國宰相而實際掌握統治權。 陳余和項羽素有怨隙,自然也不愿依靠楚軍,于是他和齊國田榮組成第三勢力,企圖和項羽、劉邦均分天下。 田榮被項羽擊敗后,劉邦曾想拉攏陳余,但陳余提議先殺張耳再談。 由于南征在即,劉邦只好以面容類似張耳的死囚頂替,以取得陳余的加盟,解除征楚戰爭中的后顧之憂。彭城大戰后,劉邦退守滎陽,陳余也發現張耳未死,便又背叛劉邦而和齊國的田橫組成連線。 韓信在攻滅魏國和代國后,接下來的目標便是趙國了。特別是張耳,更積极地想要和陳余一決雌雄。 這時候,楚漢相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 冬十月,韓信和張耳率領兩万余兵力進擊趙國。 陳余和趙歇的京城在襄國,屬今河北省西北,約位于石家庄附近。 韓信軍隊要由魏國的平陽北上到代國的閼与,在進入河北平原前,得先經過太行山脈。軍隊要越過山脈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必須選擇穿越山脈的橫向河谷,但這些河谷一般非常狹小,所以稱之為“陘”。行軍上雖較容易,但這种陘的地形,大多是易守難攻的。 太行山脈北方最有名的稱為井陘,由于四方高、中央低,所以稱為“井”。 韓信和張耳的大軍便選擇由井陘穿越太行山脈,進入襄國的北方。 由井陘進入平原前,有個叫作上門關的古關口,通稱為井陘口,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任何人只要守住井陘口,便有一夫當關、万夫莫敵之勢。 陳余的大軍號稱20万,集結在井陘口附近,准備抵擋韓信的北征軍團。 原本鎮守在這里的是趙國長老派軍團將領,有廣武君之稱的李左車。 趙國北方有很多异族,因此据守在這里的軍團作戰經驗丰富,也培養出不少著名將領,當年的李牧便也出現在這個鎮北的防線上。 依探馬搜集的情報顯示,由于滎陽情勢緊張,大量的漢軍被迫部署在滎陽前線,以對抗日益龐大的楚軍壓力。加上必須留守新統治的魏地和代地,韓信能夠帶到井陘口的軍力非常有限。 趙國則集結了軍力20万,除鎮守各地的兵力外,到達井陘口的趙軍判斷在10万以上,大約是韓信漢軍的5倍。 因此,陳余認為自己百分之百必胜,他自信滿滿地想打一場漂亮的胜仗。 陳余雖是文人出身,但善于操作合縱連橫,因而國際聲望頗高,成為趙國的新強人。 但在實務作戰上,陳余顯然經驗不足。因此在巨鹿大戰時,他根本不敢投入,甚至鬧了國際笑話,對自己形象打擊甚大,也因而与張耳由刎頸之交成為勢不兩立的宿敵。 廣武君李左車則不那么樂觀。 在魏地攻防戰中的杰出表現,證明了韓信善于軍事謀略,是一流的戰術家。 因此,他向陳余建議道: “韓信和張耳乘在魏、代的胜利聲勢向我們發動遠征,士气頗高,不可輕視之。 “但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鬢,師不宿飽’,換句話說他們最頭痛的是糧食問題。 “井陘口的地形對我們非常有利,那里的道路狹小,運糧車無法并行,騎兵也不能成列,因此行軍時必須排成長長的隊伍,先鋒和補給隊相差數百里。 “請允許我帶3万奇兵,從小路襲擊他們的糧襪補給隊,足下則深溝高壘堅守防線,不与其作戰。如此一來,韓信和張耳大軍前不得戰、退不得還,又沒有可以劫奪糧食的地方,不到10天,這兩位敵將的頭顱一定可以呈獻在將軍麾下。否則我們若過于輕敵,反將為他們所敗。” 陳余正想徹底打場胜仗,將韓信和張耳好好教訓一頓,自然不會接納李左車的建議。 于是他向李左車表示,趙國是堂堂的王者之師、天下義軍,絕不用陰謀詭計。陳余更輕松地表示: “韓信不但兵力少,而且遠師必定疲憊,如果依据將軍的建議避而不擊,豈不為諸侯恥笑我們膽小怯戰,日后更成了他們欺負我們的借口。” 面對龐大的趙國和井陘口的險勢,韓信是非常小心的;特別是對李左車丰富的作戰經驗,絕對大意不得。 他派出大量的情報人員搜集井陘口趙軍活動的情報。 當他得知陳余拒絕李左車的戰術后大為高興,下令急速向井陘口進軍。 在离井陘口三十里地方,韓信下令停軍駐營,以准備明日的戰斗。 既然陳余急于表現,韓信決定依其意愿來策划戰術。 當夜,他下令組成2000輕騎兵的突擊小組,每人手上拿著一支漢軍的赤紅色旗幟。此外,韓信囑咐這支輕騎兵由小路攀爬到山頂,埋伏在可以看到趙國軍隊的高地上。 他指示突擊隊的指揮官道: “明日大戰時,我軍由于勢弱,接触戰不久便會撤退向綿蔓水。趙國大軍一看到我軍撤退,必會全軍盡出追赶,因此關口的守軍不多。那時你立刻率突擊隊攻打關口,進關后盡快拔下趙軍旗幟,全部以赤紅色的漢軍旗幟代替之。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便胜算在握了。” 凌晨時刻,韓信下令只發給漢軍點心,并大膽傳令表示: “今天破曉以后,我們先大破趙軍,再來好好地吃一頓早餐罷!” 各軍團將領根本不知道韓信哪來這么高的自信心,但由于出漢中以來他在戰術上常有突出表現,深得將領們的信任,因此大家只好勉強答應。 韓信表示將硬碰硬地和趙軍決一死戰。 將領們實在難以了解,面對數倍兵力的敵軍,韓信為何采取硬戰。 “趙軍堅守在井陘口的壁壘上,如果看不到我軍的大將旗鼓,將不會輕易出關作戰,更害怕我們利用地形險阻堅守,使他們無法擊潰我們。所以我想在綿蔓水前部署兵力,形成背水陣,以吸引趙軍出戰。” 將領們更是搞不清楚韓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于是韓信親率万人兵馬先行在河邊布陣。 守軍立刻向陳余報告,陳余也火速赶往關口,并從關上遠眺漢軍在河邊的陣式。 陳余不禁哈哈大笑,嘲弄韓信根本不懂兵法,并夸口天明時一定可將他們痛加修理一番。 趙軍將領們也都樂得想赶快展開戰斗。 只有李左車一人陷入了沉思,他不了解韓信為何大膽擺出這种誘敵陣式,只感到背部有股恐懼的涼意直往上竄。 “連我都看不出他的計謀,韓信的确可怕!” 在河邊布陣,地廣且寬,所以漢軍秩序井然。 韓信和張耳以統帥之身,親自率領先鋒軍團。破曉時刻,韓信升起元帥旗,然后大聲擂鼓,以方陣向關口進攻。 陳余下令開關迎擊。 韓信、張耳在前沖殺,漢軍士气高昂,趙軍不能胜。 關上的陳余見狀立刻親率大軍,傾巢而出。 然而敵眾我寡,韓信雖力戰不懈,仍無法抵擋趙軍威勢,因此逐漸后退。 于是韓信下令盡棄鼓旗,火速退回在河邊的主力軍陣營。 趙軍隨后追赶,并直接攻擊水邊的漢軍陣營。 韓信和張耳退入陣營中,指揮軍士反擊,戰況激烈。 雙方死傷慘重,趙軍無法有效突破漢軍陣式。 陳余乃下令關上守軍全部出動,加入戰局。 漢軍已無退路,全力死戰。 這時候,埋伏在山上的漢軍突擊部隊已乘机攻入空虛的趙軍關口,拔除所有趙旗,換上2000支赤紅色的漢軍旗幟。 激戰數小時,趙軍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韓信的背水陣,將領們在力戰疲憊下,准備退回堡壘內。 此時后軍部隊發現關口堡壘已為漢軍所占,堡壘上盡是赤色旗幟,不禁大惊失色。 由于不知堡壘中漢軍的數目,有人甚至認為漢軍已侵入趙境,前線趙軍歸國不得。 混亂中更有傳言說趙王歇已向漢軍投降,趙軍士气因而崩潰,紛紛逃散;陳余雖下令追斬逃兵,但仍無法遏阻這种軍紀大亂的情形。 接獲攻入堡壘的捷報后,漢軍士气大振,不禁齊聲歡呼,個個如同猛虎出籠地奮力殺敵。 趙軍人數雖多,但潰散時卻任誰也無法控制。結果陳余在逃到綿蔓江支流泒水上游時被漢軍追及,死于亂軍之中。 趙王歇被擒,趙國殘軍全部投降。 李左車變裝隱名,藏身于山中。 漢軍獲得全胜,俘虜了不少趙國重要將領,全軍狂歡慶功。 諸將領賀祝完畢后,有人問韓信: “兵法上的原則是‘布陣宜背山或以山為右側屏障,依水時則以水為前面或左邊屏障’。今將軍反而命令我們背水布陣,以至全無退路,還預言擊敗趙軍后再吃早餐。我等原本心中頗不服气,但最后我們仍獲得大胜,這到底是什么戰術呢?” 韓信也立刻召開戰役檢討會議,并解釋道: “其實我用的背水陣,也是《孫子兵法》中有明白記載的,只是將軍等未能察覺罷了!兵法上不就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 “我韓信進入漢陣營,并非循序而進,屬‘空降部隊’;這就如同俗謂‘帶領著不熟悉的市廛人去作戰’一般,只有置之死地的气勢,才能令每一個人自愿作戰。如果置之于生地上,一看到比我軍多數倍的敵軍攻來,人早就逃光了,還肯替我打這一戰嗎?” 眾將領總算見識到韓信過人的智謀,不由得歎道: “真是臣所不及的啊!” 韓信自小熟讀兵書,他心思細膩,頗富思考能力,因此能以議論折服夏侯嬰和蕭何。 帶兵以來,由于劉邦的充分授權,讓韓信一直頗能有所發揮。尤其鼓城大戰時嚴重潰敗的經驗,更幫助韓信有了突破性的成長,他在戰術運用上的思考,也比過去更細膩.更有創意。 從實戰經驗的磨練中,韓信已成為一個超級优异的戰術家了。 韓信下令懸賞千金追緝李左車。 很快便有了結果,山中居民系綁著李左車求見。 韓信親自走下統帥位子,解開李左車的系縛,并請他坐于東向位置而以師禮事奉之。 李左車和身旁的張耳、漢營將領嚇了一大跳,搞不清楚韓信又有什么名堂。 一位常胜將軍,干嘛去師奉一位敗軍之將? 韓信則若有其事地向李左車表示其仰慕和尊敬之情。 “我很想北攻燕國、東伐齊國,真不知如何才能順利完成這件重要任務。” 李左車謙辭表示: “臣乃敗軍之俘虜,哪里有資格來策划如此重要的任務。” 韓信笑著表示: “我听說百里奚為虞國大臣,虞國卻滅亡了;在秦國為輔佐,秦穆公卻因而稱霸。并不是百里奚在虞國時很愚笨,在秦國時變得很有智慧,主要在于其策略能不能被采用,諫言能不能被接受。 “如果在井陘口時陳余采用了將軍的策略,我韓信也有可能成為俘虜的。就因為將軍的建言不被采納,韓信才有机會得以待奉將軍您的。 “現在我真的好想向您請教軍事大計,希望將軍不要再推辭了。” 李左車長年鎮守趙國北地,對燕國的情勢自然比韓信清楚多了,加上趙國和齊國是聯盟關系,資訊當然也完整得多。因此,韓信的說法是有其真實性的。 張耳和漢營將領們也終于明了韓信為何如此重視李左車。 李左車自然也感受到韓信的真誠,便建議道: “將軍經略西河地方,俘虜魏王豹和代國宰相夏說,如今不到一個早上的時間又在井陘口大破趙軍20万,誅殺趙國強人陳余,威震天下,名聞海內,多少軍民都心甘情愿為將軍效勞啊!這是將軍目前的优勢。不過,長期遠征使士卒勞累、將領疲憊,想再用他們爭戰,是愈來愈困難了!” 韓信和張耳都听得連連點頭。 李左車繼續解釋道: “如今將軍若想以此疲倦之師,攻打燕國堅固的城池,万一不順利的話,將會欲戰不得、攻之不拔,使自己陷入險境。而且戰事著曠日持久,糧食必陷入嚴重匱乏,這就會惹來大麻煩。燕國若攻打不下,齊國便會加強防備、拒絕投降,這樣一來,燕、齊和將軍間便會相持不下,就如同劉邦和項羽陷于滎陽的僵局一般,這是將軍最不利的地方。 “善用兵者,應避免不利,善用优勢才對啊!” 韓信問道: “那接下來我該怎么辦呢?” 李左車建議道: “如今若為將軍作策划,莫如暫時按兵不動,以安撫方式來處理敗亡的趙國軍民。趙國人民必能感于將軍恩情,百里之內犒晌軍士的牛酒一天內必會送到,以慰勞漢軍將士。 “接著將軍可以將箭頭指向燕國,裝出一副即將出兵的樣子,然后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奉將軍親筆書信,表示對燕國和談之意。將軍所顯現的优勢,燕國必也不敢不服從將軍。 “挾著制服燕國的优勢,將軍再向東兵臨齊境,此時就算智謀再高的謀略家,也不知如何對齊國進行規划了。 “如此,便可以擁有圖天下的實力了。兵勢應先制造聲勢,并以此獲取實利,正是此策划的主要精神。” 韓信非常高興地接受了李左車的建議,立刻擺出北上姿態,并派使者到燕國。燕國果然立刻接受和談,成為漢軍盟友。 為安撫趙軍軍民,韓信派使者向劉邦建議,命張耳為趙王以重建趙國政治秩序。 劉邦在衡量利害和實際需要后,也批准這個請求。 中原大勢因此底定,項羽大為緊張,雖曾數度派軍突擊趙境,卻很快為韓信和張耳擊退。 韓信也重行在趙國南方建立堡壘,鞏固對楚軍的防務。 不久局勢便穩定下來,楚軍既無力涉足中原,韓信因而能經常派兵前往滎陽,協助楚漢間的爭戰。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如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道就是自然,因此無法有任何言詞形容,它非常的直扑,很難加以描述。即使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天下也沒有可以扭轉而控制它的。 王侯若能守其道,天下万物均將順其自然。這就如同天地因陰陽二气相合而普降甘霖,不過人們不須加以指點,而自然就會下得十分均衡。 道創造了万物,也給了万物名字,有了名字之后,万物才能知其本分,各有所止。万物各知所止,這個世界才不會混亂,所以道之于天下,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是其最主要的根源啊! 道便是自然,它運作于天地宇宙間,也運作于人間世界中,凡能体察自然、順乎自然、守乎自然,天下万物便能順利運作。 但問題在于自然到底是什么?順乎自然常被誤解為放任和縱容,致使大膽激進分子常以自然自許之。 其實,自然絕不是放任,反而是要小心的体察其現象和變化,順其自然之性而尋之、用之。這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和經驗,否則很難体驗得出自然之道。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如其面。自然中有很多不同的東西,但异中又有同質性和同類性。 應接納不同之實然和必然,不求勉強的同質,而由异中求其同,順其勢以導之。 自然界的變化如同天气之陰、陽、晴、雨,也有如心情及遭遇的喜、怒、哀、樂。因此自然中的春、夏、秋、冬,可比生命和運勢中的興、衰、起、伏。這一切都是自然,而且是不可免的,無法体察這种現象而勉強違背其變化者,不過是自尋煩惱罷了。 韓信在井陘口面對人數和力量數倍优勢的趙軍,他深知自己的弱勢,也承認對方的強勢。因此他仔細推論強者的心態,采取必要的策略和冒險,小心運用強勢者的一小塊弱點,准确地加以打擊。 背水奇陣便在正确地察覺弱者的心理,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弱勢,韓信的确是可怕的理性者。 置之死地則生,放之生地反亡,利用人類求生懼死的自然心理,准确抓到關鍵一刻的人性,使他獲得了几乎是不可能的胜利。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