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一章 文曲避邪 皓月照路


  從辰陽至漵浦,屈原一行走的是陸路,長時間在盧峰山的巨谷中穿行。一日中午,狂風肆虐,暴雨傾盆,耀眼的閃電和炸響的惊雷劈下了懸崖上的一塊巨石,以雷霆万鈞之勢向山谷中隆隆滾來,不偏不倚地落在屈原一行的身后。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塌天大禍,倘谷壑中的行人腳步稍慢一點,或者這巨石滾動的角度稍偏分毫,那么屈原等十數人便要被砸成肉餅,碾成肉醬,這是多么惊心動魄的一刻呀!……
  既至漵浦,屈原將沿途經歷、見聞和感触,以飽蘸激情的筆記錄下來,這便是《九章》中的著名詩篇《涉江》。屈原居漵浦二年,公元前288年自漵浦乘船北返至枉渚;次年又從枉渚乘船自西向東過洞庭湖,至汨羅江(又名洞庭東汊)下游,居江南岸的南陽里(今汨羅市城西北七華里)。
  南陽里境內有一座清涼山,山不高,風景卻別致。這里林丰竹茂,古木參天,是蓊郁墨綠的世界,勃勃生机的天地,遠遠望去,頗似一只蒼翠泛光的蘑菇,一個荷葉包著的饅頭,一股升騰著的綠色蒸汽。深入其間,那橫七豎八的枝干和密密麻麻的樹葉,把個小小的山包遮蓋得嚴嚴實實,只有中午太陽當頂的個把時辰,才有星星點點的陽光從密林繁枝的罅隙篩于林間那長滿青苔的地面上。密林之中,除了麻雀、斑鳩、烏鴉一類鳥雀,便是成群結隊的猿与猴在樹枝上蹦來跳去,摘采野果,尋覓食物,因此這里堪稱是猴的樂園,猿的王國。
  清涼山的北坡有一座古廟,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山門上“南陽廟”三個朱紅大字早已暗淡失色,但鮮艷的琉璃瓦頂卻依然閃耀著誘人的光彩。廟不大,建筑工藝卻异常考究,飛檐斗拱,凌空欲飛。因為它翹然屹立于峰頂之上,且朱頂璀璨,顯得特別惹眼,堪稱是万綠叢中一點紅了。這是一座龍王廟,整個廟內處處皆龍,正中神龕內塑著一尊人面龍身、怪异無比的神像,屋梁雕龍,四壁畫龍,連緣頭檁棱上的圖案都是穿云騰霧的飛龍。龍治水,它主宰著汨羅江這一帶流域的命運,為了祈求龍王賜福一方百姓,确保年年風調雨順,這南陽廟的煙火极盛,一年四季進香者絡繹不絕。到了夜間,廟里的長明燈通宵不息,夜行者老遠就能看到南陽廟的燈光,頗似孤島上的指航燈塔。每年的二月初二日龍抬頭之日為廟會,唱戲三天。在這三天里,周圍數十里村庄一律停止農事,男女老幼一齊涌向廟會,或買或賣,或听戲散心,或進香還愿,或親朋相會,或男歌女唱,談情說愛,熱鬧非常。不知過了多久,忽有一年,几個守廟的老頭每到半夜時分,就听見正殿里好像有人在走動,從那腳步聲判斷,仿佛是女人穿著木底鞋,移步細而碎,落地咯咯登登,清脆響亮,嚇得廟祝們全都拉被蒙著頭,大气不敢哈。第二天清早起來一看,供果、齋飯蕩然無存,有時連神案上的卦也弄得散落一地,亂七八糟。曾有一夜,正殿里燈燭竟然全被點亮,一片通明。亮如白晝的殿內仿佛有無數人在聚會,他們飲酒行樂,嬉笑打鬧,但具体說了些什么,唱的是何曲何詞,卻一句也听不真切。待天明一看,整個殿堂被弄得狼藉不堪,供器、酒具、杯盤、碗筷遍地皆是,龍王爺的頭頂上還扣著一只椰子瓢,大小便溺滿神台。又有一夜,未交二更,大殿內便鬧騰了起來,似乎還有鼓樂之聲,吹拉彈唱,好不熱鬧。几個老廟祝相約一齊起床,壯著膽子,躡手躡腳地直趨燈火輝煌的大殿,攀援附窗窺視,只見龍王神像的前邊端坐著一只大黑猴,它的面前燃著香燭,擺著供果与祭品,一群大小不等的、毛色不一的猴子正跪在地上大禮參拜,右側有三五個毛猴正在吹打樂器,看樣子仿佛是在給黑猴拜壽。廟祝們無心觀賞這奇特的光景,一個個嚇得心惊肉跳,連夜背著行李舖蓋逃走了。從此以后,南陽廟“黑猴精作祟”的故事傳得沸沸揚揚,且愈傳愈凶,愈傳愈奇,聞名遐邇。曾几何時,這南陽廟門庭若市,熙來攘往,如今卻冷冷清清,人跡罕至。不到一年的時光,屋梁檐下筑滿了鳥巢,神龕內与每一個殿宇,都有猿、猴、獐、狐狸、兔子等在繁衍生息,每日里禽獸出入其間,倒也打破了几分寂靜。正殿里的長明燈早熄,晚上無人點燈,一片漆黑,南陽廟再也發揮不了燈塔航標的作用了。每當月亮透宵的夜晚,航行于汨羅江上的漁夫或船家舉目仰望,只能隱隱約約地望見黑魆魆的清涼山巔伏臥著一只怪獸,熟悉情況的操船者們知曉,這便是南陽廟。又過一年,山下翁家洲一帶瘟疫流行,有的拉痢疾,有的出麻子(生天花),有的患了大肚子病(血吸虫病),百姓們都說,這是黑猴精作怪的緣故,只盼神仙早日下凡,來降服這些害人的妖孽。
  淳于乾偕屈原先隨從一月來到南陽里,途中与人閒談,獲悉清涼山上有一座空閒的南陽廟,為了不給當地民眾增添麻煩,二人便無聲無息地牽著白馬上山,來南陽廟栖身。他們是太陽落山以后登上山岡,住進南陽廟的,廟里栖息的禽獸見有人來,紛紛逃竄——世間万物,不懼人者稀矣,便是那妖魔鬼怪,也怵人三分,避而遠之。當山下忽有人瞥見山上的燈光,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春風野火似的四處蔓延,不到半夜,便盡人皆知。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聚于街頭巷尾,興奮不已,或歡唱跳躍,載歌載舞;或抬出了供桌,擺出了祭品,焚香燃燭,虔誠地共向熒熒燈火跪拜,直鬧騰得一夜不曾合眼。汨羅江上的各种船只,見燈光相繼吹起了牛角號,彼此通訊,相互報告,會攏一處,拋錨相聚,燔柴祭酒,共向山上禮拜。
  其實,最先發現南陽廟來了“活神仙”的是几個放牛的細伢子。昨日黃昏,茂密的樹林里突然出現兩位老者,那位年歲大些的牽著一匹白馬;年歲小些的身材魁偉,但卻清瘦枯槁,頗有些躬腰駝背,步履維艱,他們二人相攙相扶,互幫互助,艱難地登上清涼山,緩慢地走進南陽廟里去了。其時放牛的伢子們正藏身子密林之中竊觀,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明明白白。一個光腦殼的伢子問:“那兩個進廟去的老爹爹是什么人呀?”
  一個蓄辮搭子的伢子說:“看樣子是老廟祝。”
  “不對,不對!”另一個伢子反駁道:“你沒听大人們說嗎,看廟的老倌早被黑猴精嚇跑了。剛才那個人好威武,高帽子,長袍子,腰里還挂著一柄長長的寶劍,那位歲數大的還為他牽著一匹大白馬,一定是廟里新來的神仙!”
  好几個伢子隨聲附和道:“是神仙,定然是神仙!不是神仙,他們有膽量在太陽落山后進廟去嗎?”
  “南陽廟里來了活神仙羅!”放牛的伢子們一邊歡呼雀躍,一邊牽著牛各自回家去了,將自己這一了不起的新發現告訴家里的大人們。
  “神”与“仙”,于人講,万人談,但“神仙”究竟是個啥樣子,誰也沒有見過。根据以往的經驗,“神仙”仿佛是無形的,虛無縹緲,若有若無,像彩色而透明的氤氳云煙或蒸汽,而放牛伢子們所見到的“神仙”卻是具体而形象逼真的兩個人,人怎么能會是“神”与“仙”呢?因為弄不清真相原委,所以第二天人們是在將信將疑中度過的,誰也不敢貿然上山拜謁。第二天夜時,山上廟內又閃耀著熒熒的光亮,通宵達旦。第三天一早,翁家洲一帶的百姓相約登山,他們拿的是香燭供品,抬的是犧牲牛羊,端的是蓮藕菱角,捧的是干魚鮮蛋,成群結隊而前,摩肩繼踵而往。大家來到廟前,正欲燒香點燭,忽听廟門吱嘎的一聲洞開,從廟內款步走出兩位老人來。這兩位老人,一位干瘦高大,一位微胖稍矮;一位舉止斯文,款款大度,一位行動敏捷,殷勤忠誠;一位目光矍鑠,城府深邃,一位神情篤厚,開朗坦率。眾人見兩位“神仙”迎面走來,不約而同地連忙跪倒,一齊叩頭,口里不斷地念道:“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慈大悲!……”
  屈原以目示意,讓淳于乾向前來拜謁的民眾作些解釋說明。淳于乾會意,急忙上前喊道:“眾位鄉親快快請起,快快請起!我等并非神仙,這位是楚之三閭大夫屈原呀!……”
  百姓們惊奇地抬起頭來,望著面前這位陌生的老人,誰也沒有站起身來。
  屈原亦向眾人拱手作揖,再三懇求大家“快快請起”。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第一個站了起來,走到屈原跟前,仔細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朝鄉親們一揮手說:“鄉親們快快請起,這确是我常跟你們說起的三閭大夫屈原呀!……”
  這老人姓翁,是翁家洲上唯一讀過几句書的人,他能從頭到尾背誦屈原的《橘頌》。他經常對鄉親們講,屈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他怎樣忠君愛國,如何關心体恤百姓的疾苦,怎樣博學多才,出口成章,如何變法改革,強國富民,真是位千古難逢的偉大人物!現在經翁老漢這么一說,眾人相繼站起身來,拍拍膝蓋上的泥土,興高彩烈地圍坐在廟門口的亂石堆上,听翁老漢与屈原的親切交談。
  翁老漢十分關切地問道:“尊敬的三閭大夫,您如何落得這般光景?到我們這窮鄉僻壤來做什么啊!”
  屈原回答說:“這世界渾濁不堪,屈平我走投無路啊!……”他說著深深地歎了口气。
  淳于乾接過屈原的話茬做了些解釋,他把三閭大夫怎樣對內變法改革,對外聯齊抗秦,這政策怎樣有利于國家和民眾,如何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侵犯了他們的利益,動搖了他們的根基,因而為奸臣賊子陷害,以及國君如何昏庸,怎樣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將三閭大夫放逐沅、湘,又來到這汨羅江一帶,細細地說了一遍。百姓們听了這些介紹,有的歎气,有的悲泣,有的破口大罵,有的摩拳擦掌,倘奸賊們站在面前,真能將其碎尸万段。翁老漢則誠心相邀道:“三閭大夫旅途勞頓,請下山進村歇息!”
  屈原指著古廟說:“此處很是僻靜,有益于讀書和寫作詩文,屈平就在這廟中栖身甚好。”
  百姓們听說屈原欲在這古廟里安身,立即想到了那黑猴精,但又不便直說,就誠懇地勸說道:“此外多年無人居住,荒山野岭中無左鄰右舍,倘有什么野獸、妖怪之類傷害了大夫,百姓們如何安心,還是下山進村居住為好。”
  屈原看透了大家的心思,風趣地嘿嘿一笑說:“屈平既不畏虎狼之強秦,又不懼手握權柄之重臣,哪里還會怕什么野獸与妖怪!請眾位父老放心,屈平定能安然恬居于此廟之中。”
  大家想想也是這么個理,三閭大夫既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又哪里會懼怕小小的猴子精呢?于是留下了所攜帶的物品,如豬、牛、羊、酒、蓮藕、菱角、果饌之類,又返回村去拿來些柴米、菜蔬和各种用具,才各自回家去了。
  這天夜晚,南陽廟的燈光又是通宵未熄。翁老漢与山下的百姓半夜未睡,人們各自站在家門口,遠遠地仰望著南陽廟的燈光,興奮不已地說:“南陽廟的長明燈又亮了,我們有救了!……”
  次日凌晨,翁老漢帶領几個百姓匆匆上山,去看望屈原,只見廟里正殿的大門一夜未關,屈原与淳于乾正熟睡未醒。翁老漢推醒了屈原,試探著問:“三閭大夫,昨夜可睡得安穩?”
  屈原邊整衣帽邊回答說:“睡得既舒服又香甜,你看,天光大亮了,我尚熟睡未醒呢。”
  翁老漢進一步問道:“夜間這廟中可有什么響動?”
  “沒有呀,好象連老鼠也沒有一只。”屈原回答。
  眾人聞听,無不惊异: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是那些廟祝胡說八道,編造故事嚇人,還是那猴子精害怕文曲星而逃進了山林呢?
  翁老漢堅信文曲星能夠鎮妖魔,避邪祟,故而黑猴精不敢出來搗亂。他逢人便講:“你們到山上去看看,莫說黑猴精,連猴崽子都逃到九州外國去了。”
  人們一傳十,十傳百,愈傳愈神奇,但卻俱都深信不疑。翁老漢說,三閭大夫的詩文能夠驅邪气,保平安,于是百姓們紛紛攜竹簡上山,請屈原將自己的詩文抄錄謄寫在上邊。感激人民的敬重之情,屈原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晝夜忙碌,滿足人們的意愿。看著百姓們一個個抱著寫有詩文的竹簡笑逐顏開地回家,屈原心里流淌著一股幸福的暖流。深夜,人們抱著屈原的詩文,望著南陽廟的燈光,膽大气壯地在村子和原野里走路,毫不畏懼。燈火給了他們驅邪的勇气,詩文給了他們鎮妖的膽量。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已經能夠熟讀和背誦屈原的部分詩文了,每當走夜路的時候,便口中念念有詞,于是膽壯气盛,勇往直前。
  屈原在南陽廟住了下來,他有時穿行在深山密林里,听到猿的聲聲哀啼,不禁傷心落淚;有時徘徊在江邊澤畔,吟誦自己悲憤的詩章;有時參加民間祭神賽會,看鄉親們唱歌跳舞;有時和翁家洲一帶的百姓坐在汨羅江邊談心;有時隨漁民揚帆江湖之上,或垂釣,或捕撈。一天,屈原乘上漁翁宋老爹的一葉輕舟沿桃花港順流而下,當漁船來到鳳凰山下,見山上古廟里香煙繚繞,鑼鼓喧天,屈原指著山上的寺廟問道:“此系何廟,為何竟有這般熱鬧?”
  宋老爹回答說:“這是楚先王的宗廟,每年春秋兩季,楚王總要派人前來祭祀。今年太卜鄭詹尹來主祭,百姓听說他最會卜卦,能預先曉得一個人未來的吉凶禍福,所以都來參拜。”
  屈原听了微微一笑,未置可否。荊楚從未建都于此,此處哪里會有什么先王宗廟。這是先庄王率兵東征時,曾在此聚殲諸侯之師,方立廟以紀念之。
  宋老爹見屈原笑而不言,有頃說道:“三閭大夫,您流放這么久了,今后吉凶如何,實難預料,何不上山去請太卜占個卦呢?”
  淳于乾也在一旁力勸。人于危難之際,舉棋不定之時,走投無路之刻,常寄希望于占卜,故屈原心中似乎也有此意,但他對此卻并不熱中,倒是想借拜訪鄭詹尹之机,了解一下郢都里的情況,因而并不拒絕兩位好心人的規勸。
  這座“王廟”座落在鳳凰山的半山腰上,規模龐大,气勢恢弘,但因年久失修,很顯出衰落破敗的景象。屈原沿著桃林徑直走進大殿前庭,太卜鄭詹尹見曾官為左徒的屈原來了,慌忙迎了上來,請進后庭,恭恭敬敬地問道:“屈左徒大駕光臨,有何指教?”
  屈原抱拳拱手道:“屈平胸中疑團甚多,特來請教高明。”
  鄭詹尹拿出龜殼,擺好蓍草,做好卜卦的准備,問道:
  “左徒有何難事,請坐下慢慢講來。”
  屈原毫不客气地坐下,捋著干燥花白的胡須靜心地想了一會,然后開口問道:“請太卜為余卜之:為官者應勤勤懇懇,忠誠老實呢,抑或是敷衍塞責,應付差事呢?應是非分明,直言不諱呢,還是阿諛奉迎,苟且偷生呢?是應忠君愛國,造福于民呢,還是賣國求榮,榨取民脂民膏呢?是應与駿馬并駕齊驅呢,還是老牛破車,慢慢騰騰呢?……這一切何吉何凶,何應舍棄,何應遵循?人世間為何這般皂白不分,忠奸不辨?為何銅鐘被人打得稀爛,瓦缽卻敲得雷鳴呢?為何嫉賢妒能之輩飛揚跋扈,洪福齊天,德高望重之人卻埋沒無名,下場悲慘呢?……”
  屈原愈問愈激動,愈問愈憤憤不平,愈問速度愈快,連珠炮一般,只問得太卜鄭詹尹啞口無言,半天才十分抱歉地說道:“左徒所問,不才實難回答,您最好去問蒼天,它是万能之神,也許能夠解答。”
  屈原盡量壓抑著自己,鎮靜著自己,冷冷一笑說:“蒼天怕也未必能夠回答余之所問……”說著便告辭而去了。
  屈原來到前庭,只見兩廂牆壁上畫有許多圖畫。這時前來參拜的人已完全散去,他便獨自一人仔細觀賞起來。這里畫著天象与山脈、河流等地圖,以及其他許多自然景物,還畫著三皇五帝及堯、舜、禹、湯的肖像,另有眾多天神地祇妖魔鬼怪和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內容丰富,人物栩栩如生。屈原看得入神,竟忘記了下山,直到宋老爹喚他用餐,方才戀戀不舍地下山回船。
  這天夜里,屈原怎么也無法入睡成眠,他听著船底潺潺的水聲和遠處呼呼的山風,眼前浮現著一幅幅圖畫,白天向鄭詹尹提出的諸多問題仍在胸中翻騰,他想,太卜難以解答,看來只有去問蒼天了。
  次日凌晨,屈原獨自一人爬上了鳳凰山,登上王廟的倚天樓,面對微微發白的東方高聲喊道:“蒼天啊,蒼天!屈平胸中疑云層疊,現向您發問。假若您真有神靈,恭請予以回答!……”
  屈原蒼老洪亮的聲音沖出叢林,震動山谷,穿過云層,直上天庭。大約此刻天帝正于宮中酣睡,忽听有人呼喊,急忙起身,推開南天門向下一看,只見一座蒼翠的高山之上,正有一位峨冠博帶、腰佩長劍的大漢在指天質問:
  天上是否果真有神靈,倘若真有万能之神,為何對人間疾苦不聞不問?
  您為何讓好人遭殃,惡人橫行?
  為什么貪贓枉法者升官發財,清正廉明者卻不得善終?
  為什么世上罪惡如此之多,這般不公?
  蒼天啊,您為何儀容失態,脾气反常?您的心中究竟有無是非標准,固定綱常?
  ……
  屈原的聲聲發問,象一團團烈火,一支支利箭,直飛天庭,問得那天帝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屈原在繼續發問,只問得那天帝惱羞成怒,于是漫天烏云翻滾,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風暴雨狂。屈原的切云高冠被風吹掉了,長袍淋濕了,嗓子喊啞了,但他毫不畏懼,巍然屹立,繼續仰天長號,這聲音響徹天地,傳遍五湖四海……
  從這時起,屈原便在醞釀和构思那光輝的詩篇《天問》。
  第二年雨水節過后,一連兩個多月不曾出過太陽,白天還只是面湯雨淅淅瀝瀝,一到夜晚便大雨滂沱,瓢潑盆傾。汨羅江的水位一天比一天增高,渾濁的江面上漂著屋梁、器具和浸泡得既脹且白的人畜尸体。翁家洲的百姓們人人提心吊膽,個個在刀刃上過日子,度時光,他們急著把家中的老与少轉移到安全的親朋家栖身,有的竟把畜禽殺盡吃光,但等有朝一日葬身魚腹。
  一天午后,气溫驟然升高,悶熱异常,空中無一絲風,万物似處蒸籠之中。天低云暗,漆黑的烏云重重地壓了下來,天地仿佛就要合而為一,回到盤古開天辟地前的洪蒙狀態,茫茫寰宇好像被一口其大無比的黑鍋罩得嚴嚴實實。半夜子時,一道划破夜空的閃電過后,就是一串炸雷落地。与之相伴的是狂風大作,鞭杆子雨直刺惡壓。雨借風勢,風助雨威,這兩個凶猛的怪物孿生而駢闐,欲將這黑暗的世界攪個天翻天覆,以至將其全部摧毀。不足半個時辰,山洪暴發,泥沙俱下,千支万派匯于汨羅江,江岸崩潰,堤防坍塌,洪水淹沒吞噬了翁家洲。百姓們喊爹叫娘,紛紛爬上小船,冒雨摸黑轉移逃命。然而,哪里轉,何處逃呢?慌急慌忙中有人主張上清涼山,翁老漢說:“那里地勢亦不太高,還是奔河對岸,到玉笥山去,那怕齊天大水也無妨。”在翁老漢的倡議和帶領下,二、三十只小船借著閃電的光亮,逆風頂浪向斜對岸划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來到了玉笥山下。這時,翁家洲已成了汪洋澤國,洪水開始包圍清涼山,离南陽廟愈來愈近……
  正當此時,翁老漢站在玉笥山下,猛然發現對岸的清涼山上有一團忽隱忽現的火光。他眯起老花的雙眼望了望,惊慌地拍著屁股對身邊鄉親們說:“該死!我們將三閭大夫給丟了!他老夫子一定還在寫詩,你們看,那不是他房里的燈光嗎?”
  一個后生听了,一邊往山下奔,一邊對大家說:“你們還愣著干什么?快划船過去,把他老人家接過來!快,快!”
  听說去接三閭大夫,眾人真是一呼百應,青年后生們爭先恐后。他們奔下山去,划著五條小船,拼著性命返回對岸,奔向清涼山。風愈刮愈大,雨愈下愈猛,浪愈涌愈高,五只小船在汨羅江內猶似五個蛋殼,五片秋葉,隨波漂流,一會被推上了浪峰,一會又被埋進了波谷,雨鞭劈頭蓋腦地拼命抽打,青年后生們全都變成了落湯雞。汨羅江上的儿女,都是戲水的泥鰍,他們頂風冒雨,兩眼死死盯著清涼山上的燈光,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來了,才把船划到了對岸。
  眾青年將船灣好以后,走上岸來,直奔南陽廟。果然,三閭大夫正在全神貫注地寫作詩文,大水就要漫上屋門外的台階了,他卻全然不知。闖進廟來的小伙子們异口同聲地喊道:“屈大夫,大水就要封門了,請您快快跟我們上船走吧!”
  屈原仿佛剛從夢中醒來,“啊”了一聲,不慌不忙地說:“還有几句尚未寫就,請眾位稍等片刻。”說完,又伏案疾書起來。
  其時,屈原的隨從十數人早已來到南陽廟居住,大家紛紛收拾行囊包裹,更多的則是大夫的書籍簡牘,還有那匹白馬,也被赶上了船。
  五條小船排成一只燕子形,有頭有尾,有身有翅,屈原乘坐的那只居其中,其他四中起領頭和護衛的作用,向著北岸奮力划去。
  后生們輪流著赤膊划槳搖櫓,划著,搖著,空中沒有了閃電和雷聲,只有肆虐狂暴的風和雨,船只在激流中迷失了方向,隊形已被沖散,一只只小船孤零零地在濁浪中旋轉。正當此時,突然一聲炸雷,震得山搖地動,江水翻轉。這万鈞雷霆將密布于空中的烏云震得七零八落,敗軍似的拼命逃竄,剎那間便逃得無影無蹤,干干淨淨。連月陰雨,人們竟忘記了初一十五,烏云既散,瓦藍的天空中挂著一輪大如車輪傘蓋般的明月,清光揮洒,平靜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漣漪片片,猶似万顆星斗在水里眨著眼睛。陡然天晴月朗,划船的后生們既心扉大開,又惊异得目瞪口呆。一個后生快活地說:“吉人自有天相,這是三閭大夫憂國憂民之情感動了月婆婆呀!……”
  另一個青年對屈原說:“難怪翁老漢說大夫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看來千真万确,半點不假!”
  屈原和眾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來。
  圓圓的月亮在藍天上緩緩移動,五只小船在江面上疾馳如箭,后生們一邊蕩槳,一邊唱著即興編成的歌謠:
   月亮光光,照我渡江,
   漫江大水,莫淹忠良。
   大水茫茫,來自平江,
   淹死昏王,莫淹忠良。
   大水茫茫,淹死奸党,
   貓狸戴孝,老鼠燒香。
   月亮光光,照我渡江,
   救出忠良,天久地長!
   ……
  屈原等人被漁民后生們渡過江去,剛剛靠船上岸,月亮霎時不見了,天地間依然被懸釜般的黑暗籠罩著,風雨如磐,比先前更狂暴,更凶猛。
  從此,《月亮光光》便一直流傳下來,成為汨羅江畔百姓世代傳唱的最受歡迎的古老歌謠。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