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序 江河


張曉風
一 一個叫穆倫·席連勃的蒙古女孩

  猛地,她抽出一幅油畫,逼在我眼前。
  “這一幅是我的自畫像,我一直沒有畫完,我有點不敢畫下去的感覺,因為我畫了一半,才忽然發現畫得好象我外婆……”
  而外婆在一張照片里,照片在玻璃框子里,外婆已經死了十三年了,這女子,何竟在畫自畫像的時候畫出了記憶中的外婆呢?那其間有什么神秘的訊息呢?
  外婆的全名是寶爾吉特光濂公主,一個能騎能射槍法精准的舊王族,屬于吐默特部落,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她老跟小孫女說起一條河,(多象《根的故事》!)河的名字叫“西喇木倫”,后來小女孩才搞清楚,外婆所以一直說著那條河,是因為一個女子的生命無非就是如此,在河的這一邊,或者那一邊。
  小女孩長大了,不會射、不會騎,卻有一雙和開弓射箭等力的手,她畫畫。在另一幅已完成的自畫像里,背景竟是一條大河,一條她從來沒有去過的故鄉的河,“西喇木倫”,一個人怎能畫她沒有見過的河呢?這蒙古女子必然在自己的血脈中听見河水的淙淙,在自己的黑發中隱見河川的流瀉,她必然是見過“西喇木倫”的一個。
  事實上,她的名字就是“大江河”的意思,她的蒙古全名是穆倫·席連勃,但是,我們卻習慣叫她席慕蓉,慕蓉是穆倫的譯音。
  而在半生的浪跡之后,由四川而香港而台灣而比利時,終于在石門鄉村置下一幢獨門獨院,并在庭中養著羊齒植物和荷花的畫室里,她一坐下來畫自己的時候,竟仍然不經意的几乎畫成外婆,畫成塞上彎弓而射的寶爾吉特光濂公主,這其間,涌動的是一种怎樣的情感呢?

二 好大好大的藍花

  二歲,住在重慶,那地方有個好听的名字,叫金剛玻,記憶就從那里開始。似乎自己的頭特別大,老是走不穩,卻又愛走,所以總是跌跤,但因長得圓滾倒也沒受傷。她常常從山坡上滾下去,家人找不到她的時候就不免要到附近草叢里撥撥看,但這种跌跤對小女孩來說,差不多是一种詭秘的神奇經驗。有時候她跌進一片森林,也許不是森林只是灌木叢,但對小女孩來說卻是森林,有時她跌跌撞撞滾到池邊,靜靜的池塘邊一個人也沒有,她發現了一种“好大好大藍色的花”,她說給家人听,大家都笑笑,不予相信,那秘密因此封緘了十几年。直到她上了師大,有一次到陽明山寫生,忽然在池邊又看到那种花,象重逢了前世的友人,她急忙跑去問林玉山教授,教授回答說是“鳶尾花”,可是就在那一剎那,一個持續了十几年的幻象忽然消滅了。那种花從夢里走到現實里來。它從此只是一個有名有姓有譜可查的規規矩矩的花,而不再是小女孩記憶里好大好大几乎用仰角才能去看的藍花了。
  如何一個小孩能在一個普普通通的池塘邊窺見一朵花的天机,那其間有什么神秘的召喚?三十六年過去,她仍然惴惶不安的走過今春的白茶花,美,一直對她有一种蠱惑力。
  如果說,那种被蠱惑的遺傳特質早就潛伏在她母親身上,也是對的。一九四九,世難如漲潮,她倉促走避,財物中她撇下了家傳宗教中的重要財物“舍利子”,卻把新做不久的大窗帘帶著,那窗帘据席慕蓉回憶起來,十分美麗,初到台灣,母親把它張挂起來,小女孩每次睡覺都眷眷不舍的盯著看,也許窗帘是比舍利子更為宗教更為庄嚴的,如果它那玫瑰圖案的花邊,能令一個小孩久久感動的話。

三 十四歲的畫架

  別人提到她總喜歡說她出身于師大藝術系,以及后來的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皇家藝術學院,但她自己總不服气,她總記得自己十四歲,背著新畫袋和畫架,第一次离家,到台北師范的藝術科去讀書的那一段、學校原來是為訓練小學師資而設的,課程安排當然不能全是畫畫,可是她把一切的休息和假期全用來作畫了,硬把學校畫成“藝術中學”。
  一年級,暑假還沒到,天卻炎熱起來,別人都乖乖的在校區里畫,她卻离開同學,一個人走到學校后面去,當時的和平東路是一片田野,她怔怔的望著小河兀自出神。正午,陽光是透明的,河水是透明的,一些奇异的倒影在光和水的雙重晃動下如水草一般的生長著。一切是如此喧嘩,一切又是如此安靜,她忘我的畫著,只覺自己和陽光已混然為一,她甚至不覺得熱,直到黃昏回到宿舍,才猛然發現,短袖襯衫已把胳膊明顯的划分成棕紅和白色兩部分。奇怪的是,她一點都沒有感到風吹日晒,唯一的解釋大概就是那天下午她自己也變成太陽族了。
  “啊!我好喜歡那時候的自己,如果我一直都那么拼命,我應該不是現在的我。”
  大四,國畫大師傅心畬來上課,那是他的最后一年,課程尚未結束,他已撒手而去。他是一個古怪的老師,到師大來上課,從來不肯上樓,學校只好將就他,把學生從三樓搬到樓下來,他上課一面吃花生糖.一面問:“有誰做了詩了?有誰填了詞了?”他可以跟別人談五代官制,可以跟別人談四書五經談詩詞,偏偏就是不肯談畫。
  每次他問到詩詞的時候,同學就把席慕蓉推出來,班上只有她對詩詞有興趣,傅老師因此對她很另眼相看。當然也許還有另外一個理由,他們同屬于“少數民族”,同樣具有傅老師的那方小印上刻“舊王孫”的身分。有一天,傅老師心血來潮,當堂寫了一個“璞”字送給席慕蓉,不料有個男同學斜沖出來一把就搶跑了。當然,即使是學生,當時大家也都知道傅老師的字是“有价的”,傅老師和席慕蓉當時都嚇了一跳,兩人彼此無言的相望了一眼,什么話也沒說。老師的那一眼似乎在說:“奇怪,我是寫給你的,你不去搶回來嗎?”但她回答的眼神卻是:“老師,謝謝你用這么好的一個字來形容我,你所給我的,我已經收到了,你給我那就是我的,此生此世我會感激,我不必去跟別人搶那幅字了……”
  隔著十几年,師生間那一望之際的千言万語仍然點滴在心。

四 當別人指著一株祖父時期的櫻桃樹

  在歐洲,被鄉愁折磨,這才發現自己魂思夢想的不是故鄉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長春路,記憶里只有綠,綠得不能再綠的綠,万般的綠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著、想著,思緒就凝縮為一幅油畫。乍看那樣的畫會嚇一跳,覺得那正是陶淵明的“停云,思親友也”的“圖解”,又覺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這幅畫的注腳。但當然,最好你不要去問她,你問她,她會謙虛的否認,說自己是一個沒有學問沒有理論的畫者,說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就這樣直覺的畫了出來。
  那陣子,与法國斷交,她放棄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請到兩個獎學金,一個是到日內瓦讀美術史,一個是到比利時攻油畫,她選擇了后者,她說,她還是比較喜歡畫畫。當然,凡是有能力把自己變成美術史的人應該不必去讀由別人繪畫生命所累積成的美術史。
  有一天,一個歐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櫻桃樹指給她看:
  “你看到嗎?有一根枝子特別彎.你知道樹枝怎么會彎的?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時候偷摘櫻桃被祖父發現了,祖父罰他,叫他坐在樹上,樹枝就給他壓彎了,到現在都是彎的。”
  說故事的人其實只不過想說一段輕松的往事,听的人卻別有心腸的傷痛起來,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憑什么?一個歐洲人可以在平靜的陽光下看一株活過三代的樹,而作為一個中國人卻被連根拔起,“秦時明月漢時關”,竟不再是我們可以悠然回顧的風景!
  那憤怒持續了很久,但回台以后卻在一念之間渙然冰釋了,也許我們不能擁有祖父的櫻桃樹,但植物園里年年盛夏如果都有我們的履痕,不也同樣是一段世緣嗎?她從來不能忘記玄武湖,但她終于學會珍惜石門鄉居的翠情綠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五 驃悍

  “那時候也不曉得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自己抱著上五十幅油畫赶火車到歐洲各城里去展覽。不是整幅畫帶走,整幅畫太大,需要雇貨車來載,窮學生哪有這筆錢?我只好把木框拆下來,編好號,綁成一大扎,交火車托運。畫布呢?我就自己抱著,到了會場,我再把條子釘成框子,有些男生可怜我一個女孩子沒力气,想幫我釘我還不肯,一徑大叫:‘不行,不行,你們弄不清楚你們會把我的東西搞亂的!’”
  在歐洲,她結了婚,怀了孩子,贏得了初步的名聲和好評,然而,她決定回來,把孩子生在自己的土地上。
  知道她离開歐洲跑回台灣來,有位親戚回台小住,兩人重逢,那親戚不再說話,只說:“咦,你在台灣也過得不錯嘛!”
  “作為一個藝術家當然還是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她說這句話的時候人在車里,車在台北石門之間的高速公路上,她手握方向盤,眼睛直朝前看而不略作回顧。
  “他開車真‘驃悍’,象蒙古人騎馬!”有一個叫孫春華的女孩子曾這樣說她。
  驃悍就驃悍吧!在自己的土地上,好車好路,為什么不能在合法的矩度下意气風發一點呢?

六 跟荷花一起開畫展

  “你的畫很拙,”廖老師這樣分析她:“你分明是科班出身(從十四歲就在苦學了)!你應該比別人更容易受某些前輩的影響,可是,你卻拒絕所有的影響,維持了你自己。”
  廖老師說的對,她成功的維持了她自己,但這不意味著她不喜歡前輩畫家。相反的,正是因為每一宗每一派都喜歡,所以可以不至于太迷戀太沉溺于一家。如果要說起她真的比較喜歡的畫,應該就是德國杜勒的銅版畫了。她自己的線條畫也傾向于這种風格,古典的、柔挺斷卻根根清晰分明似乎要一一“負起責任”來的線條,讓人覺得仿佛是從慎重的經籍里走出來的插頁。
  “我六月里在歷史博物館開畫展,剛剛好,那時候荷花也開了。”
  听不出她的口气是在期待荷花?抑是畫展?在荷花開的時候開畫展,大概算是一种別致的聯展吧!
  畫展里最重要的畫是一系列鏡子,象荷花拔出水面,鏡中也一一綻放著華年。

七 千鏡如千湖,千湖各有其鑒照

  “這面鏡子我留下來很久了,因為是母親的,只是也不覺得太特別,直到母親從外國回來,說了一句:‘這是我結婚的時候人家送的呀!’我才嚇了一跳,母親十九歲結婚,這鏡子經歷多少歲月了?”她對著鏡子著迷起來。
  “所謂古董,大援款是這么回事吧,大概背后有一個細心的女人,很固執的一直愛惜它,愛惜它,后來就變成古董了。”
  那面小梳妝鏡暫時并沒有變成古董,卻幻成為一面又一面的畫布,象古神話里的法鏡,青春和生命的秘鑰都在其中。站在畫室中一時只覺千鏡是千湖,千湖各有其鑒照。
  “奇怪,你畫的鏡子怎么全是這樣橢圓的、古典的,你沒有想過畫一長排鏡子,又大又方又冷又亮,舞蹈家的影子很不真實的浮在里面,或者三角組合的穿衣鏡,有著‘花面交相映’的重复。”
  “不,我不想畫那种。”
  “如果畫古銅鏡呢?那种有許多雕紋而且照起人來模模糊糊的那一种。”
  “那倒可以考慮。”
  “習慣上,人家都把畫家當作一种空間藝術的經營人,可是看你的畫讀你的詩,覺得你急于抓住的卻是時間。你怎么會那樣迷上時間的呢?你畫鏡子、作畫荷花、你畫歐洲婚禮上一束白白香香的小蒼蘭,你畫雨后的彩虹(雖說是為小孩畫的)你好象有點著急,你怕那些東西消失了,你要畫下的寫下的其實是時間。”
  “啊,”她顯然沒有分辨的意思:“我畫鏡子,也許因為它象征青春,如果年華能倒流,如果一切能再來一次,我一定把每件事都記得,而不要忘記……”
  “我仍然記得十九歲那年,站在北投家中的院子里,背后是高大的大屯山.腳下是新長出來的小綠草,我心里疼惜得不得了,我几乎要叫出來;‘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我是在跟誰說話?我知道我是跟日后的‘我’說話,我要日后的我不要忘記這一剎!”
  于是,另一個十九年過去,魔術似的,她真的沒有忘記十九年前那一剎時的景象。讓人覺得一個凡人那樣哀婉無奈的美麗祝告恐怕是連天地神明都要不忍的。人類是如此有限的一种生物,人類活得如此粗疏懶慢,獨有一個女子渴望記住每一剎間的美麗,那么,神明想,成全她吧!
  連你的詩也是一樣,象《悲歌》里:

        今生將不再見你
        只為再見的
        已不是你
        心中的你己永不再現
        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
        日月和流年


  《青春》里: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得极為拙劣
        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而在《時光的河流》里:

        啊 我至愛的 此刻
        從我們床前流過的
        是時光的河嗎


  “我真是一個舍不得忘記的人……”她說。
  (誠如她在《藝術品》那首詩中說的:是一件不朽的記憶,一件不肯讓它消逝的努力,一件想挽回什么的欲望。)
  “什么時候開始寫詩的?”
  “初中,從我停止偷抄二姐的作文去交作業的時候,我就只好自己寫了。”

八 牧歌

  記得初見她的詩和畫,本能的有點趑趄猶疑,因為一時決定不了要不要去喜歡。因為她提供的東西太美,美得太純洁了一點,使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有點不敢置信。通常,在我們不幸的經驗里,太美的東西如果不是虛假就是浮濫,但僅僅經過一小段的掙扎,我開始喜歡她詩文中獨特的那种清麗。
  在古老的時代,詩人“總選集”的最后一部分,照例排上僧道和婦女的作品,因為這些人向來是“敬陪末座”的。席慕蓉的詩齡甚短(雖然她已在日記本上寫了半輩子),你如果把她看作敬陪末座的詩人也無不可,但誰能為一束七里香的小花定名次呢?它自有它的色澤和形狀,席慕蓉的詩是流麗的、聲韻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許會在大路的盡頭看到一個蒙古女子手執馬頭琴,正在為你唱那淺白曉暢的牧歌。你感動,只因你的血中多少也摻和著“徑万里兮度沙漠”的塞上豪情吧!
  她的詩又每多自宋詩以來對人生的洞徹,例如:

      离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
  又如:

    愛 原來是沒有名字的
    在相遇前 等待就是它的名字


  《愛的名字》

  或如: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七里香》

  象這樣的詩,或說這樣的牧歌,應該不是留給人去研究或者反复箋注的。它只是,僅僅只是,留給我們去喜悅去感動的。
  不要以前輩詩人的“重量級標准”去預期她。余光中的磅磅激健、洛夫的邃密孤峭、楊牧的雅洁深秀、鄭愁予的瀟洒嫵媚,乃至于管管的俏皮生鮮都不是她所能及的。但是她是她自己,和她的名字一樣,一條适意而流的江河,你看到它的滿滿的洋溢到岸上來的波光,听到它滂沛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條一目了然的河,你可以沒于其中,泅于其中,鑒照于其中,但至于那河有多深沉或多惆悵?那是那條河自己的事情,那條叫“西喇木倫”的河的自己的事情。
  而我們,讓我們坐下來,縱容一下疲倦的自己,讓自己听一首從風中傳來的牧歌吧!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