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果下 櫻桃 檽棗 柿 底櫟樹實 柿盤 融峰梨 六斤梨 紫花梨 胡榛子 酸棗 蒲萄 王母蒲萄 侯騷子 蔓胡桃 仙樹實 橄欖子 東荒栗 猴栗 瓜 五色瓜 瓜惡香 菜 蔓菁 越蒜 三蔬 菠薐 芥菹 芥末 水韭 茄子樹 昆侖紫瓜 茄子故事 儋崖瓠 唐朝的時候,新中第的進士,非常重視櫻桃宴。乾符四年,劉鄴的三儿子劉覃及第。當時劉鄴依仗故相鎮守淮南。劉鄴囑咐在京城為他管理家園的小官說,可以出一錠銀子讓劉覃与其他新進士湊錢辦櫻桃宴。但是劉覃的花費往往是其父規定的几倍。管家園的小官把這事儿說給劉鄴知道,劉鄴讓他給取足就是。正赶上荐新的時令,狀元以下的人們正在商議湊錢的比率,劉覃便暗中派人,花了大量銀兩,預購了几十樹櫻桃。于是,由他獨辦了櫻桃宴,大量邀請公侯卿相。當時,京城里的櫻桃剛剛上市,雖然价格昂貴,但是并不怎么好吃。劉覃卻在席間堆積如山,加上其它糖果菜肴,真可謂丰盛。隨便讓下人送人一小盤,送出去的也不下數升。凡跟從人駕車人,沒有一個不沾光的。 晉代有個趙瑩,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檽棗樹。這棵棗樹挺拔高大,枝葉婆娑,非同尋常。四處都可以遠遠就望見它。有一位會看地气的術士打听趙瑩的一個鄰居說:“這一家應該有做宰相一類大官的,可有嗎?”鄰居老頭說:“沒有。但是這家主人的小名叫‘相儿’,該不會是此人要發跡了?”術士說:“這地方王气正盛,不体現在他本人身上,也應該体現在他的子孫身上。”這以后,趙瑩由太原判官開始升了大官,出將入相,顯赫一時。 阿驛,波斯國叫它“阿驛”,拂林國叫它“底櫟”。樹高一丈四五。枝葉繁密茂盛。葉有的五出,像蜱麻葉。沒有花而結果。果實是紅色的,類似蜱麻籽。果實的味道像干柿子,一年一熟。 樹木當中要論扎根牢固,柿樹是最牢固的,一般人都叫它“柿盤”。 仙梨。融峰上有一個青壇,壇是五丈方壇。那上面有燒香行道的地方。有几种古典樣式的銅器,還有一棵梨樹。這棵梨樹高三十丈,所結的梨有斗那么大。等到梨從樹上被搖下來,人們只能看到果汁和梨籽儿,卻沒有嘗到它的味道的。 洛陽報國寺的一棵梨樹結的梨,六斤重一個。 清泰年中,我在京城小住,有一次和盧泳巡官、鄭扆博士、和尚季雅,以及其他三五位要好的朋友,夜間相聚在越波提僧院。這時正是晚秋季節。秋風夜涼,明月高懸。席間有句聯五字之奇,也有酒飲八仙之美。菜肴丰盛,觥籌交錯。一個個半醒半醉,或吟或歎,或喜或悲。話隨酒增,越說越來勁。于是大家一起廣征博引,談論古今,談著談著,竟談到果實這方面的事上來了。有人談到了紫花梨,大家說:“真定那地方就有!”不知為什么,季雅听了這話之后,卻皺著眉頭說:“這是貧僧先祖的遺恨啊!”眾人吃惊非小,忙問是怎么回事。季雅說:“從前,武宗皇帝登基五年,日理万机,勞累過度,常常是龍体欠安,圣情不悅。忽然有一天他就得了個心發燒的毛病。名醫紛紛進藥,但就是治不了他的病。于是就下詔書,廣泛地征求能醫良方,迎請遠方名家高手。當時有人說青城山有個邢道士對醫藥驗方很有研究,皇帝立即就召見了他。這位邢道士從肘后的綠色布囊里取出青色丹丸兩粒,又取出几個梨,絞出梨汁,讓皇上用梨汁把丹丸送服,皇帝的病不久就好了。十來天之內,皇帝就賜給邢道士万金表示感謝,還加封他‘廣濟先生’的稱號。皇帝從容地問他那丹丸是何物。邢道士說:‘赤城山頂上,有兩棵青靈芝,太白山的南溪,有一棵紫花梨樹。我從前曾經游過此二山,偶然弄到了青靈芝和紫花梨,把它們合煉成丹。五十年來,全都用光。只剩下這兩粒,万幸讓陛下服用了。還想要這樣的丹藥,必須弄到那兩种寶物才行。’几個月之后,邢道士辭別皇帝回山去了。后來皇帝的病又發作了,再下詔到青城山去請邢道士,卻不知邢道士哪里去了。皇帝于是就詔示天下,有紫花梨的,要立刻奏上。那時候恒州節度大尉公王達,娶壽春公主為妻。壽春公主就是會昌公主的妹妹。她听說真定的李令种了几棵梨樹;其中一棵是紫花梨,就立刻派人,就地封鎖盤查,剪除旁邊的樹木,圍上朱紅欄杆。珍惜每一個纖細的樹枝,不亞于月中之桂。正當花開的時候,為了防止蜜蜂和蝴蝶的窺探和騷扰,整棵樹都被用輕細的絹紗遠遠地籠罩起來。看守此樹的人不胜艱苦。等到秋天果子成熟,公主親自動手,一個一個地挑選,然后送進宮中。送到宮里的,大約十分之六七。皇帝多半都是吃這种梨。這梨雖然不如邢道士的丹藥,卻也能粗略地解除心中的煩躁。這時候有個叫李遵的來到皇帝身邊,任恒州記室。他作了《進梨表》說:‘紫花梨開花的地方,獨占了春林的美;紫花梨懸挂在樹上,卻遠离秋天的好風光;一個個玉一樣潤,珠一樣圓,卻不能嘗它的甜美和脆爽。’表送到宮中,凡是讀過此表的,多數都大笑說:‘常山公為什么把些殘梨送進宮啊?’大概因為表中有‘脆難胜口’的字樣。第二年。武宗皇帝駕崩,公主也接著下世,這梨從此以后便成為貢賦中的平常之物。縣官因為年頭久了,也漸漸對珍視寶守那梨樹產生厭倦情緒。到了天祐末年,趙王被德明篡殺。這以后,縣邑公署多半遭受過兵戎之扰,紫花梨也就枯朽無存。現在的真定,沒有人繼續种它了。武宗那個時候,縣令李公,單名叫尚,他就是我的祖父。他曾經因為守樹不謹慎,被風吹折一個樹枝,降職為冀州典午。因此,我追感往事而皺眉啊!” 阿月生在西域之國。蕃人說阿月和胡榛子是同一种樹的兩种果實,這一年結的是榛子,下一年就結阿月。 老年人傳說,周秦之時,河南下過酸棗雨,無數的酸棗就像雨點那樣從天上洒下來,于是大地上就長出來許多野酸棗。現在的酸棗縣就是這樣形成的。酸棗當中,那些特別小的品种是野酸棗。 一般人說葡萄蔓是從西南引入。庾信對魏使尉瑾說:“我在鄴地,就得到大量的葡萄,特別有滋味。”陳招問道:“葡萄是什么樣子?”徐君房說:“有點類似軟棗子。”庾信說:“你太不熟悉生物了,咋能不說它像生荔枝?”魏肇師說:“魏武曹操說過,‘夏末秋初,天气仍有點熱,酒醉一宿忽然醒來,帶著露水吃葡萄,甜而不是糖,酸而不是醋。’這樣說一說都讓人流口水,何況是親自吃呢!”尉瑾說:“這東西出自大宛,是張騫弄回來的,有黃、白、黑三种。成熟的時候,一串一串地垂挂下來,像星星編在一起,像珍珠聚在一起。西域各國多半把它做成酒,每年都來進貢。在漢代的西京,好像也有不少。杜陵那地方,每五十畝田地,就有一百棵葡萄。就是在現在的京城,也不只是皇家的禁苑里才有。”庾信說:“居然已經園种戶植,接蔭連架,家家戶戶到處都有了。”陳招說:“葡萄味和桔柚相比,怎么樣呢?”庾信說:“葡萄的汁液胜奇,但是芬芳不如桔柚。”尉瑾說:“桔柚金衣素里,被包起來當作貢品,但是要講入口就化,它還是不如葡萄。” 具丘之南,有一個葡萄谷。谷中的葡萄,可以就地吃它,但是不能拿走。有的人想把葡萄帶回來,就會迷失道路。世人都說這是王母葡萄。天寶年間,僧人曇霄因為周游諸岳來到此谷,好一頓吃葡萄。又見枯干的葡萄蔓可以做拐杖,就將一根粗如手指,五尺多長的葡萄蔓拿回本寺栽上,居然栽活了。不几年,它便長高數仞,蔭地幅員十余丈。在架下看它,它就像帷蓋一樣。一串串葡萄垂挂下來,紫瑩瑩的,就像帷蓋上的飾墜儿。當時人們稱之為“草龍珠帳”。 侯騷是蔓生植物,其果實像雞蛋,味甜性冷,吃它可以減輕体重,可以解酒。《廣志》上說是由王太仆獻的。 蔓胡桃出在南詔,大小有如扁海螺,兩個隔,味道和胡桃相似。有的人叫它“蠻中藤子”。 祁連山上有仙樹實,行旅之人得到它,可用它止饑解渴。另有一名“四味木”。它的果實像棗。用竹刀剖開它,它就是甜的;用鐵刀剖開它,它就是苦的;用木刀則酸;用蘆刀則辣。 木威和橄欖都是獨根樹。枝干朝東的獨根樹叫木威;朝南的叫橄欖。 東方大荒中有一种樹木,名字叫做“栗”。栗子有殼,殼的直徑長三尺三寸。殼刺長一丈多。殼中的果實也就是栗黃,直徑長三尺,味道甜美,吃了之后,令人气短而干渴。 唐衛公李德裕,有一次在甘子園中會客,盤子里有猴栗。猴栗,吃起來沒什么味道。隱士陳堅說:“虔州之南有一种‘漸栗’,樣子像素核。” 漢明帝時的陰貴人,做夢夢見吃瓜,特別好吃。漢明帝就派人到各國去尋求。當時有個敦煌國獻來了奇异的瓜种,常山獻來了一個大桃核。那瓜叫“穹窿”,長三尺而形彎曲。它的味道聞起來像粥。老人們說,從前有一個道士從蓬萊山上得到這种瓜,說是“空洞靈瓜”,要經過四個周期才結一次果,當年東王公和西王母在大地上洒下了瓜种,久遠的世代之后,瓜种稍微留下一些。又說,這种桃子在霜下才開花,到了隆冬才能成熟。也說,這种桃是仙人吃的,常把它种植在霜林園。霜林園里种植的全是寒果,積冰的季節,各种水果正旺盛。一般人稱“相陵瓜”,可能是“霜園”之聲的訛傳。后來又說:“王母的桃,王公的瓜,誰能吃到,可以活五万歲。”哪里能吃得到!后來陰貴人死了,宮中侍奉她的人見她鏡奩中有瓜籽和桃核。看了之后潸然淚下,疑惑地說她不該有這种命運呵。 吳桓王的時候,會稽生有五色瓜。現在吳中也生有五色瓜,年年充當貢賦。 瓜厭惡香气,尤其忌怕麝香。唐時的鄭注,太和年初,到河中去赴職。他有姬妾一百多人,全都騎著馬,香气飄出數里,嗆人的鼻子。這一年,從京都到河中他所走過的路上,种的瓜全死了,一個瓜也沒收獲。 諸葛亮命令兵士在駐地專种蔓菁的原因,取它剛長出來的嫩甲可以生吃,這是其一;葉子長大之后,可以煮著吃,這是其二;如果在此久住,它就繼續生長,這是其三;扔掉也不讓人感到可惜,這是其四;回來的時候容易找到,繼續食用,這是其五;冬天可以食用它的根,這是其六。与其它蔬類相比,它的好處不也是很多的嗎?劉禹錫說:“的确是這樣。”三蜀的人現在叫蔓菁是“諸葛菜”。江陵也是這樣。 《异苑》上記載,晉時安平一帶有一种菜叫“越王余蒜”。這种蒜,長一尺左右,白的像骨,黑的像角。古人說,越王曾經坐在船上用竹籌進行計算,把多余的扔到水里,生長出來就是這种蒜。 晉朝的咸宁四年,在金墉城東修建了一個芳圃,多半用來种一种很奇特的菜。菜的名字叫“云薇”。云薇有三种。紫色的繁衍滋生最好。它的根爛漫多彩。春天舖陳枝葉,夏季蔥蘢茂密,秋天繁榮旺盛,冬天气味芳香。它的果實像五色的珍珠,隨時而盛。它的另一個名稱叫“云芝”。其中紫色的是上等蔬菜,味辣;黃色的是中等蔬菜,味甜;青色的是下等蔬菜,味咸。人們常把這种菜進獻到宮中,它的葉在宗廟祭祀時可用作供品的輔墊,也能使人止饑消渴。宮中負責掐它枝葉的人,整月整月不能閒著。 蔬菜中的菠薐,本來是有一個西域某國的僧人,從他們那里把它的种子帶來的,就像苜蓿和葡萄是張騫從西域帶种回來一樣。菠薐本來是從頗陵國弄來的,叫它“菠薐”是因誤傳而走音。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事的原委。 廣州人用大芥菜做腌菜,埋在地里,有埋三十多年的。這种腌菜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崇尚,親戚朋友之間把它當做禮品互相饋贈。 掌中芥末許多國家都有。把它的种子放到手掌上,用口吹它,一吹一長,長到三尺,才栽到地上。 水韭生長在水邊,樣子像韭菜但是葉比韭菜葉細長。可以吃。 南方的草木蔬菜,經冬不衰,所以菜園之中栽种的茄子,宿根有三兩年的,漸漸長出枝干,就長成了大樹。每年夏秋之季,樹上結了茄子,就要登梯子到樹上把它摘下來。三年后,樹漸漸老了,茄子結得少了,就砍掉它,另栽嫩的。 隋煬帝大業年末,改稱茄子是“昆侖紫瓜”。 茄子的“茄”字,連帶它的枝莖的名稱在內。革遐反切。現在讀作“伽”,不知從何而來。從前段成式因為在廊下吃了几個茄子,偶然間向工部員外張周封打听茄子的故事。張說,茄子一名“落蘇”,有關的情況都寫在《食料本草》里。段成式記得隱侯的《行園詩》寫道:“寒瓜方臥壟,秋瓜正滿坡。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茄子的又一名稱叫“昆侖瓜”。岭南的茄子,因為多年生宿根成樹,高五六尺。姚向曾做過南選使,親眼見過。所以《本草》記載說廣州有慎火樹,樹高三四圍。慎火就是“景天”,一般叫做“護火草”。成熟的茄子,吃了能增強胃腸功能,理气治病。茄子根能治凍瘡。想要讓它多結茄子,等到它開花時,摘一些茄子葉放到過道處,用草木灰圈起來,讓人踐踏它,這樣茄子就能多產,一般叫做“嫁茄子”。曾經有人用火烤著吃,味道特別好。有一种新羅茄子,顏色稍白,形如雞蛋。西明寺的和尚造玄院中,就有這种茄子。《水經》上說:“石頭城西面對蔡浦,長百里,上邊有大荻荻浦,下邊有茄浦。 在儋崖种葫蘆,讓它結出成熟的葫蘆來,大都有上石(擔)重左右。芥菜,高的也五六尺。果實大如雞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