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八 神仙八


  劉安 陰長生 張道陵

劉 安
漢淮南王劉安者,漢高帝之孫也。其父厲王長,得罪徙蜀,道死。文帝哀之,而裂其地,盡以封長子,故安得封淮南王。時諸王子貴侈,莫不以聲色游獵犬馬為事,唯安獨折節下士,篤好儒學,兼占候方術,養士數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內書》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万畢》三章,論變化之道,凡十万言。武帝以安辯博有才,屬為諸父,甚重尊之。特詔及報書,常使司馬相如等共定草,乃遣使,召安入朝。嘗詔使為《离騷經》,旦受詔,食時便成,奏之。安每宴見,談說得失,乃獻諸賦頌,晨入夜出。乃天下道書及方術之士,不遠千里,卑辭重幣請致之。于是乃有八公詣門,皆須眉皓白。門吏先密以白王,王使閽人,自以意難問之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長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精義入妙之大儒,下欲得勇敢武士扛鼎暴虎橫行之壯士。今先生年已耆矣,似無駐衰之術,又無賁、育之气,豈能究于《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鉤深致遠,窮理盡性乎?三者既乏,余不敢通。”八公笑曰:“我聞王尊禮賢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之善,莫不畢至。古人貴九九之好,養鳴吠之技,誠欲市馬骨以致騏驥,師郭生以招群英。吾年雖鄙陋,不合所求,故遠致其身,且欲一見王,雖使無益,亦豈有損,何以年老而逆見嫌耶?王必若見年少則謂之有道,皓首則謂之庸叟,恐非發石采玉,探淵索珠之謂也。薄吾老,今則少矣。”言未竟,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絲,色如桃花。門吏大惊,走以白王。王聞之,足不履,跣而迎登思仙之台。張錦帳象床,燒百和之香,進金玉之几,執弟子之禮,北面叩首而言曰:“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羈鎖事務,沈淪流俗,不能遣累,負笈出林。然夙夜饑渴,思愿神明,沐浴滓濁,精誠淺薄。怀情不暢,邈若云漢。不斯厚(厚原作原,据《云笈七簽》卷109引《神仙傳》改)幸,道君降屈,是安祿命當蒙拔擢,喜懼屏營,不知所措。唯望道君哀而教之,則螟蛉假翼于鴻鵠,可沖天矣。”八童子乃复為老人,告王曰:“余雖复淺識,備為先學。聞王好士,故來相從,未審王意有何所欲?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云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為暝;一人能乘云步虛,越海凌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万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駐流,行宮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云駕龍,浮于太清之上。在王所欲。”安乃日夕朝拜,供進酒脯,各試其向所言,千變万化,种种异術,無有不效。遂授《玉丹經》三十六卷,藥成,未及服。而太子遷好劍,自以人莫及也。于時郎中雷被,召与之戲,而被誤中遷,遷大怒,被怖,恐為遷所殺,乃求擊匈奴以贖罪,安聞不听。被大懼,乃上書于天子云:“漢法,諸侯壅閼不与擊匈奴,其罪入死,安合當誅。”武帝素重王。不咎,但削安二縣耳。安怒被,被恐死。与伍被素為交親,伍被曾以奸私得罪于安,安怒之未發,二人恐為安所誅,乃共誣告,稱安謀反。天子使宗正持節治之,八公謂安曰:“可以去矣,此乃是天之發遣王。王若無此事,日复一日,未能去世也。”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八公与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跡,至今人馬跡猶存。八公告安曰:“夫有藉之人,被人誣告者,其誣人當即死滅,伍被等今當复誅矣。”于是宗正以失安所在,推問云,王仙去矣。天子悵然,乃諷使廷尉張湯,奏伍被,云為畫計,乃誅二被九族,一如八公之言也。漢史秘之,不言安得神仙之道,恐后世人主,當廢万机,而競求于安道,乃言安得罪后自殺,非得仙也。按左吳記云,安臨去,欲誅二被,八公諫曰:“不可,仙去不欲害行虫,況于人乎。”安乃止。又問八公曰:“可得將素所交親俱至彼,便遣還否?”公曰:“何不得爾,但不得過五人。”安即以左吳、王眷、傅生等五人,至玄洲,便遣還。吳記具說云:安未得上天,遇諸仙伯,安少習尊貴,稀為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應斥遣去。八公為之謝過,乃見赦,謫守都廁三年。后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武帝聞左吳等隨王仙去更還,乃詔之,親問其由。吳具以對。帝大懊恨,乃歎曰:“使朕得為淮南王者,視天下如脫屣耳。”遂便招募賢士,亦冀遇八公,不能得,而為公孫卿、欒大等所欺。意猶不已,庶獲其真者,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實有神仙也。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余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云中也。(出《神仙傳》)
  漢代的淮南王劉安是漢高帝的孫子,他的父親是厲王,叫劉長。劉長因為犯了罪,被流放到四川,在流放的路上死去。漢文帝听說后很難過,就重新分割劉長的封地,全部給了劉長的大儿子劉安,所以劉安才被封為淮南王。當時王子們都沉迷于游玩狩獵和美酒女色,只有劉安堅守節操,并禮賢下士。劉安還特別愛研究儒家的學說,還精通算卦和修道的方術,招納了几千名有才學的門客,都是天下的知名人士。劉安寫了論述佛門精義的《內書》二十二篇,還有解釋佛經《中觀論》的文章八篇。另外還有論述神仙修行和用黃金白銀煉丹的文章,以及論述道術的《鴻寶》和論卦術的《万畢》,這些著作都論述了陰陽變化的道家學術,共有十几万字。武帝見劉安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并且輩份是他的叔父,對他十分敬重。漢武帝有時下詔或給大臣寫回報的文章,都讓司馬相如等共同酌斟定稿,就派人召劉安上朝一起起草。還有一次文帝讓劉安寫一篇解釋屈原《离騷》的論文,劉安早上接到皇命,一頓飯時間就寫成了并奏報給皇帝。皇帝常常在宴席上召見劉安,听劉安議論朝政的得失,或听劉安獻上新作的賦、頌等文章,常常早上進宮,和皇帝談到夜晚才出宮。劉安一直在搜集天下論述道學的書,收納懂得修道的方士,那怕方士們遠在千里文外,也要派人拿著十分恭敬的信和錢前去請來。于是就有八位名人一起來見劉安,八位老人都鬢發皆白了。他們來到劉安門前,門官先愉愉報告了劉安,劉安就讓門官故意用自己的意思刁難那八位老人說,“我們淮南王求的是上中下三种賢人。上等賢人要懂得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道術,中等賢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精通儒家學術的大學問家,下等賢人要十分英武、力能扛鼎、打虎擒豹的勇士。我看八位老先生年紀這樣大,好像沒有長生之術,也沒有多大的力气,也不會對伏羲、神農、黃帝所著的《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堯、舜所著的《五典》;以及《八索》、《九丘》這些古代經典有什么深刻的研究,也不會有什么獨到的見解。上面說的三种才能你們都不具備,我可不敢向淮南王通報你們求見的事。”八位老人笑著說,“我們听說淮南王特別尊重賢德的人,像周公似的為了接待客人吃飯時三次吐出食物,洗浴時三次擰干了頭發,所以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來投奔淮南王。古代的帝王諸侯都不拘一格選拔賢士,像戰國時的孟嘗君,連會學雞鳴狗叫的人都收留,這就象買來千里馬才能召來千里駒一樣。燕昭王收留了沒有什么才能的郭隗,于是比郭隗更有才能的人才會的不遠千里來投奔燕昭王。我們雖然年老才學很淺,不合乎淮南王的要求,但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投奔他,希望為他效力。我們想見一見淮南王,就算對他沒有什么好處,也不會對他有任何不利,為什么嫌我們老而不見我們呢?如果大王認為年輕的人才有學問懂得道術,老年人都是昏庸無能的糟老頭子,這可缺乏開掘頑石尋找美玉、潛入深潭尋找明珠的決心和誠意了。不是嫌我們老嗎?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些吧。”話音沒落,八個老人都變成了童子,只有十四五歲,頭發漆黑,面容像桃花般紅潤。門官大吃一惊,赶快跑進去向劉安報告。劉安听說后,連鞋都忘了穿,光著腳出來迎接,把八公接到思仙台上。挂起了錦繡帳幕,擺好了象牙床座,燒上百和香,給八公們面前放上金玉的小桌,像弟子拜師那樣面朝北向八公磕頭說,“我劉安是個平凡庸碌的人,但從小就愛好修身養性的事。然而由于日常的繁瑣事務纏住身子,一直在這平凡的人世中沉淪,始終沒能從這些累贅中解脫出來,背上書箱到山林中去向得道的仙師們求教。然而我思念神靈的真心如饑似渴,希望有朝一日能洗掉身上的污齪,用修煉的誠心去掉我的庸俗淺薄。可是我的一片真情得不到抒發,神靈像遠在天邊的金光使我無法接近。万万沒想到今天我能得到這樣大的幸運,能親眼看見道君降臨到我的寒舍,這是我劉安命中該得到神靈的教導,使我又喜又惊連大气都不敢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只愿各位道君可怜我這個凡俗的人,把修煉的要點傳授給我,使我這個像螟蛉一樣的小虫能夠像大雁天鵝般高飛入云。”八個童子听了劉安這番話就又變成老人,對劉安說,“我們的道術也很淺薄,但畢竟比你先走了一步。听說你喜歡結交有識之士,特地來跟隨你,也不知你究竟有什么愿望和要求。我們八個人中,第一個能呼風喚雨噴云吐霧,在地上划一下就產生江河,把土聚起來就可堆成高山。第二個人能讓高山崩塌,讓泉水變成平地,馴服虎豹,召來蛟龍,驅使鬼神為自己效力。第三個人能分身變化相貌,坐在那里頓時消失,使千軍万馬立刻隱去不見,把白天變成黑夜。第四個人能騰云駕霧,飛越江河湖海,隨意遨游在天地任何地方,呼吸之間便能到千里之外。第五個能入火不怕燒,入水不能濕,任何兵器不能傷害,冬天不怕凍,夏天日晒不出汗。第六個能千變万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造出禽獸草木或任何東西,能讓山搬家,讓河不流,讓宮殿屋隨意挪動。第七個能把泥土熬成金子,把鉛水凝煉成銀子,用水把云母硝石等八种石料煉成仙丹,能讓飛起的水花變成珍珠,能騎著龍駕著云在九重天上浮游。你想學什么,我們就教給你什么。”劉安就日夜向八公叩拜,用酒肉款待他們,并試驗他們每個人的本領,結果他們都各施法術,千變万化,沒有一個不靈的。后來八公授給劉安《玉丹經》三十六卷,劉安按著經書上說的方法把仙丹煉成了,但沒有來得及服用就出了事。那時太子劉遷愛好舞劍,自認為劍法比誰都高明。有一次,他讓當時任郎中的雷被和他一起舞劍,雷被一失手,誤傷了劉遷,劉遷翻臉大努,雷被也很害怕,怕劉遷殺他,就要求帶兵討伐匈奴來贖罪,劉安听說后不同意,要懲治雷被。雷被十分害怕,就上書給皇帝說,“漢朝的法律規定,如果諸侯中有人貪圖享樂不去討伐匈奴的,該判死罪,劉安應該處死。”漢武帝向來器重劉安,沒有追究處刑,只是把劉安的封地削去了兩個縣。劉安更加怀恨雷被,雷被怕劉安殺他,總是提心吊膽。雷被和伍被是好朋友,伍被也是因為干過坏事得罪了劉安,劉安忍著沒有發作,雷被和伍被怕被劉安殺掉,就一起向皇帝誣告,說劉安要造反。皇帝就派了管王室親族事務的宗正官帶著公文去查辦。這時八公就對劉安說:“你可以离開塵世了,這是上天讓你脫离世俗的机會。你如果沒有這件被誣告謀反的事,一天天混下去,是很難脫离凡俗的。”八公讓劉安登上高山向神靈祭告,并把金子埋在地里,然后劉安就白日升天成仙了。八公和劉安登山時踩過的石頭上都留下了很深的腳印,到現在人馬的足跡還留在山上。八公對劉安說,“凡是作官的人被人誣告,那誣告者應該被處死,所以伍被、雷被也應該死了。”宗正官來查劉安被告謀反的案子,發現劉安不見了,一打听,才知道劉安成仙了。皇帝听說后心里很不好受,就暗中轉告朝中管刑獄的廷尉張湯,讓他以策划陰謀的罪名參奏伍被,于是就殺了伍被和雷被,并滅了他們家九族,正應了八公對劉安的預言。《漢史》中對于劉安成仙得道的事故意隱瞞沒有記載,怕以后當皇帝的都不理朝政,去熱心于學習劉安以便成仙,只記載著劉安因為被誣告謀反而自殺,而不是成了仙。按照左吳的記載,說劉安成仙要离去時,打算殺掉雷被、伍被,八公勸告說,“不能這樣做。成仙的人連一只小虫都不害,何況是人呢。”劉安就沒殺雷被与伍被。劉安又問八公,“能不能把我的親朋好友都帶到仙界去一趟再讓他們回來呢?”八公說,“可以倒是可以,但不能超過五個人。”于是劉安就帶著他的好友左吳、王眷、傅生等五個人到了仙界的玄洲,去了以后又打發他們回來了。后來左吳的文章中記述說,劉安還沒到仙境時就遇見了几位神仙,但由于劉安從小就是王子,養尊處优,對遇見的几位神仙不愿意恭恭敬敬的行禮,言談舉止都不太尊重那几位神仙,說話聲音很大,有時不注意還自稱“寡人”。結果仙伯中地位較高的就把這事奏報給天帝,說劉安對仙官大不敬,應該把他赶回人間。多虧了八公在天帝面前為劉安解釋開脫,才免了劉安大不敬的罪,但仍罰他看管天都城中的廁所三年。三年期滿后,只允許劉安當一般的仙人,不得在仙界擔任官職,只讓他長生不死而已。后來漢武帝听說左吳等五人隨劉安去了仙界又被送了回來,就召見左吳等人,親自問他們詳細情況,左吳把詳情說了,武帝非常懊喪悔恨,并說,“我要是像淮南王劉安那樣能遇到神仙,我就會把皇室和天下看成一只鞋,脫掉也毫不可惜,然后毅然隨神仙而去。”從此漢武帝就招賢納士,希望也能招來八公那樣的仙人,但始終沒有仙人光臨,反爾被公孫卿、欒大這一類冒充得道的江湖術士欺騙。然而仍不甘心,一直想找到真仙人,因為劉安成仙使他相信真有神仙。傳說劉安和八公升天時,剩下的仙藥放在院里讓雞狗吃后也都升了天,所以天上也有雞叫狗咬的聲音。

陰長生
陰長生者,新野人也,漢皇后之親屬。少生富貴之門,而不好榮貴,唯專務道術。聞馬鳴生得度世之道,乃尋求之,遂得相見,便執奴仆之役,親運履之勞。鳴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別与之高談,論當世之事,治農田之業,如此十余年,長生不懈。同時共事鳴生者十二人,皆悉歸去,唯長生執禮彌肅。鳴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將入青城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經》授之,鳴生別去。長生乃歸,合之丹成,服半劑,不盡(《云笈七簽》卷106引《陰真君傳》無盡字),即升天。乃大作黃金十數万斤,以布惠天下貧乏,不問識与不識者。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隨,一門皆壽而不老。在民間三百余年,后于平都山東,白日升天而去。著書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盡論,但漢興以來,得仙者四十五人,連余為六矣。二十人尸解,余并白日升天。”《抱朴子》曰:“洪聞諺書有之曰:‘子不夜行,則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間不有學道得仙者?”陰君已服神藥,未盡升天,然方以類聚,同聲相應,便自与仙人相集。尋索聞見,故知此近世諸仙人數耳。而俗民謂為不然,以己所不聞,則謂無有,不亦悲哉。夫草澤間士,以隱逸得志,以經籍自娛,不耀文采,不揚聲名,不修求進,不營聞達,人猶不能識之,況仙人亦何急急,令聞達朝闕之徒。知其所云為哉。陰君自敘云:“漢延光元年,新野山北子,受仙君神丹要訣。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為真人,行乎去來。何為俗聞?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導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聞道,此是要言。積學所致,無為合神,上士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為不然,能知神丹。久視長安。”于是陰君裂黃素,寫《丹經》一通,封一文石之函,置嵩高山。一通黃櫨之簡,漆書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華山。一通黃金之簡,刻而書之,封以白銀之函,置蜀綏山。一封縑書,合為十篇,付弟子,使世世當有所傳付。又著詩三篇,以示將來。其一曰:“惟余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漢世。紫艾重紆,余(余字原缺,据明抄本補)獨好道,而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跡蒼霄,乘龍駕浮,青要(要字原缺,据明鈔本補,清黃晟刻本——以后簡稱黃刻本——青要作青風)承翼,与我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消遙太极,何慮何憂,傲戲仙都。顧憫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几,泥土為儔,奔馳索死,不肯暫休。”其二章曰:“余(余字原缺,据明鈔本補)之圣師,体道之真,升降變化,喬、松為鄰。唯余同學,十有二人,寒苦求道,歷二十年,中多怠墮,志行不堅,痛乎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歸賢。身沒幽壤,何時可還?嗟爾將來,勤加精研,勿為流俗,富貴所牽。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壽同三光,何但億千。”其三章曰:“惟余束發,少好道德,棄家隨師,東西南北,委放五濁。(明鈔本委作悉,濁作經)避世自匿,三十余年。名山之側,寒不遑衣,饑不暇食,思不敢歸,勞不敢息。奉事圣師,承歡悅色,面垢足胝,乃見褒飾(褒飾二字原缺,据明鈔本補),遂受要訣,恩深不測。妻子延年,咸享無极。黃白已成,貨財千億,使役鬼神,玉女侍側。今得度世,神丹之力。”陰君處民間百七十年,色如女子,白日升天而去。(出《神仙傳》)
  陰長生是河南新野人,他是漢朝皇后的親屬。雖然他生在富貴人家,卻不貪戀榮華富貴,專門研究道家的方術。他听說馬鳴生知道轉世修仙的秘訣,就去找他,并甘心自愿為馬鳴生當仆人,給他干脫鞋掃地的下賤活儿。然而馬鳴生并不傳授他成仙的道術,卻整天与他高談闊論,談的都是當前的時事以及怎樣种好農田等世俗瑣事,就這么談了十多年,陰長生也沒表示厭倦。和陰長生一塊來向馬鳴生學道的十二個先人后都走了,只有陰長生對馬鳴生更加恭敬的執弟子之禮。馬鳴生感動地說:“你才是真正能夠得道的人啊!”于是就帶他游了四川灌縣西南的青城山,把黃土變成黃金讓他看。馬鳴生站在神壇上,面朝西把一部《太清神丹經》授給陰長生,然后就告別走了。陰長生回來后,照經卷上的辦法煉出了仙丹,只吃了半付就成仙升天了。后來陰長生又按馬鳴生教的方術用泥土變出了十几万黃金,用這金子救濟天下窮苦的人,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人都給。后來陰長生又帶著妻子周游天下,他全家人都長壽不老。陰長生在世間住了三百來年,后來在四川丰都縣平都山的東面白日升天而去。陰長生寫了九篇文章,文章中說,“古代的神仙非常多,不能詳細介紹,但從漢代以來,成仙的只有四十五人,加上我是四十六名。其中二十人是把肉身留在人間靈魂升了天,其余的都是大白天連魂魄帶肉体一塊升天成仙。晉代的葛洪在他的道學著作《抱朴子》中說過,如果人們夜晚不走路,怎么會知道路上有走夜路的人呢?不成仙,怎么能知道天下山林中有修道成仙的人呢?現在陰長生服了仙丹,就算他不升天,但他已有了仙气,俗話說同聲相應同气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陰長生自然而然地要和仙人相聚。由于他和仙人們在一起,耳聞目睹,听仙人們互相談論介紹,陰長生自然就知道了近代成仙者的人數了。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們總是以眼見為實,以為他們沒見過神仙就認為世上沒有神仙,這些人實在太可悲了。有些隱居在民間的高洁的士人,遠离塵世凡俗就是他們的志向,每日研究經書典籍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從不夸耀自己的學問,也從不追求名利,不求為官為宦飛黃騰達,所以人們也都不知道他們。至于成仙得道的人,就更沒必要夸耀自己,讓世上那些高官顯貴們知道自己是神仙了。陰長生自己也說:“東漢安帝廷光元年,河南新野山北子被仙君授給煉仙丹的秘訣,這秘訣是:‘得道升天以后,要把這要訣留在名山。誰能得到,名列真人。成就仙人來去自如’怎能是世俗的傳聞呢。不死的要訣,在于服用神丹。行气修煉內功為引導,使自己能自如地俯仰屈伸,服用草藥也可以延年益壽,但絕不能轉世超度為神仙。誰如果想要修道,這是最根本的一條。要長期地學習道術,清淨無為才能養性,真心修道的人必須刻苦勤奮,任憑那些愚昧的人去笑話吧,只要能得到仙丹靈藥,就可以永不衰老,長得安康。”于是陰長生就撕了一塊黃綢子,在綢子上寫了一部《丹經》,裝進一個有花紋的玉石匣子里,放在嵩高山上。又在黃櫨木板上用漆寫了一部《丹經》裝在青玉的匣子里,放在西岳華山中。又在一塊金板上刻了《丹經》,裝進白銀作的匣子里,放在四川綏山中。還有寫在絲絹上的一段經文,合起來一共十篇,交給了弟子,讓他們世世代代傳下去。陰長生還寫了三首詩,講述未來的事。第一首的大意是:“我在唐堯虞舜時就接受了上天之命,一直延續到漢代,都負有仙界的使命。我從很早就愛好修道,雖然我是個平凡的人,但志向很高尚,不想在王侯手下做官。如果只是為了延續生命,那么只滿足于長壽就不會再有所追求了。我希望能夠升入云天,乘龍浮游,展開雙翼乘風翱翔。我希望能不怕火燒,入水不濕,無憂無慮地在太极中逍遙漫游,在仙界的都城中往來。那時我下看人間那些愚昧的人們,他們的年華像流水般一去不回,短暫的生命轉瞬即逝,死后就變成了泥土,可是他們仍然急急忙忙奔波勞累,終于免不了一死,這是何等可悲啊!”第二首詩的大意是:“我的仙界的老師是道術极高的真人,他可以升天入地變化無窮,道術可以和著名的仙人王子喬、赤松子相媲美。我有十二名學道的同學,在二十年的修煉苦學中,有很多由于志向不堅定半途而廢,我真為他們痛惜,但這也是天命的安排,因為道術不是隨便就可以傳授的,只傳授那些意志堅定的圣賢們。那些學道半途而廢的人,墮入了冥冥的陰間,真是苦海無邊啊,所以我希望后世的人們在修煉道術時一定要刻苦勤奮,千万不要為人間的榮華富貴所誘惑而動搖了修道的意志。一旦修道成功,升入九天仙界,那時壽命就和日、月、星一樣,億万年長存永在了。”第三首詩大意是:“我從少年時就愛好道術,拋別了家人,隨著老師東西南北四方遨游,脫离了人間的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和命濁這‘五濁’,离開塵世隱居山林三十多年。為了修道,我寒冷時忘了添衣,餓了忘記吃飯,雖想家也不敢回去,再勞累也不敢休息。我侍奉仙師,處處使他歡欣愉快,顧不得自己滿臉污垢,雙腳磨厚,終于得到了仙師的贊賞,才傳授給我修煉的秘訣,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我的妻子儿女也因此得到長生之術,將永享天年。我又煉成了億万黃金白銀散給了窮人,我還能驅鬼神為我服務,還有玉女在我身旁侍奉。現在我得以成仙,完全是神丹的功效啊!”陰長生在人間活了一百七十歲,容貌像年輕的女子哪樣俊秀,后來在大白天成仙飛升進了仙界。

張道陵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于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胜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万。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于是百姓新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恥治人,不喜施罰刑,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約,不得复犯法,當以身死為約。于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之后,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陵乃多得財物,以市其藥,合丹。丹成,服半劑,不愿即升天也,乃能分形作數十人。其所居門前水池,陵常乘舟戲其中,而諸道士賓客,往來盈庭巷(巷原作蓋,据明抄本改)座上常有一陵,与賓客對談,共食飲,而真陵故在池中也。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較,轉其首尾,而大途猶同歸也。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無以易。故陵語諸人曰:“爾輩多俗態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气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唯付王長。而后合有一人從東方來,當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其說長短形狀。至時果有趙升者,不從東方來(明抄本無不字)生平未(未原作原,据明抄本、陳校本改)相見,其形貌一如陵所說。陵乃七度試升,皆過,乃受升丹經。七試者:第一試,升到門不為通,使人罵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納之。第二試,使升于草中守黍驅獸,暮遣美女非常,托言遠行,過寄宿,与升接床。明日又稱腳痛不去,遂留數日。亦复調戲,升終不失正。第三試,升行道,忽見遺金三十瓶,升乃走過不取。第四,令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升衣服,唯不傷身。升不恐,顏色不變,謂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為非,故不遠千里,來事神師,求長生之道,汝何以爾?豈非山鬼使汝來試我乎?”須臾,虎乃起去。第五試,升于市買十余匹絹,付直訖,而絹主誣之,云未得。升乃脫己衣,買絹而償之,殊無吝色。第六試,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頭乞食。衣裳破弊,面目塵垢,身体瘡膿,臭穢可憎。升愴然,為之動容,解衣衣之,以私糧設食,又以私米遺之。第七試,陵將諸弟子,登云台絕岩之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傍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于時伏而窺之者三百余人,股戰流汗,無敢久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升一人乃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圣師在此,終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師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從上自擲,投樹上,足不蹉跌,取桃實滿怀。而石壁險峻,無所攀援,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升。陵乃以手引升,眾視之,見陵臂加長三二丈,引升,升忽然來還。乃以向所留桃与之。升食桃畢,陵乃臨谷上,戲笑而言曰:“趙升心自正,能投樹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眾人皆諫,唯升与王長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惊歎悲涕。唯升、長二人,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于不測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墮陵前。見陵坐局腳床斗帳中,見升長二人笑曰:“吾知妝來。”乃授二人道畢,三日乃還。歸治舊舍,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長三人,皆白日沖天而去。眾弟子仰視之,久而乃沒于云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試,以度趙升,乃知(知原作如,据明抄本、陳校本改)其志也。(出《神仙傳》)張道陵是沛國(今江蘇省沛縣)人,原是太學中的書生,精通《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晚年時他感歎地說,“精通《五經》對延年益壽沒有一點用處啊!”就開始熱心研究長生之道。他得到了黃帝的“九鼎煉丹秘方”,就想照著秘方試驗煉丹。但煉丹的藥石非常費錢,張道陵家非常窮,要想致富沒有門路,种田放牧又不是他的專長,干脆就不干了。他听說四川人民性淳朴,容易接受教育點化,而且四川名山很多,就帶著弟子去了四川大足縣,進了鵠鳴山,寫了二十四篇論述道術的文章,都是他苦苦思索修煉真諦的体會。有一天,忽然有神仙從空而降,他們成千上万,或乘車騎馬,或駕龍騎虎,數都數不過來。神仙中有的自稱是柱下史,有的自稱是東海小童。仙人們把太上老君新出的《正一明威秘菉》和《正一法文》傳授給張道陵。張道陵從這兩部經卷中得到了治病的仙方,于是百姓們都聚在他身邊求他治病,拜他為師,弟子上万。于是張道陵在弟子中設立了“祭洒”的官職,管理弟子們,像政府的長官一樣。他還叫弟子們按照需要輪流交納米糧、器具、紙筆、柴草等東西,派人修整道路,不參加修路的懶惰弟子,張道陵就讓他們生病。縣里本來就有很多橋梁道路需要修复,但一直無人過問,現在張道陵一號召,百姓們爭先恐后地清除道上的野草,清挖堵塞的河道。有些愚昧的人不知道這些事都是張道陵授意干的,還以為是上天的旨意呢。張道陵還想喚起人們的廉恥心,以此來管理眾人,他不愿意動用刑罰,就立了一條制度:凡是有疾病的人,都要把自己有生以來犯過的罪過寫在紙上,然后扔到水里,向天神發誓以后永不再犯,再犯就必死。于是百姓們都永遠不能忘記不犯罪,犯了罪的就會生病,生病時就要把自己的罪過都交待出來,一是為了使病能痊愈,二是由此產生羞愧心,不敢再重犯,因為懼怕天地神靈而改過自新。從張道陵實行了這個辦法后,凡是犯過罪的,都改惡向善了。張道陵也因此得了很多財物,用這些錢財去買來煉仙丹用的草藥和石料,終于把丹煉成了。丹煉成后,張道陵只服了半副,因為他不愿升天,這時他已能用分身術把自己分成几十個人了。張道陵的門前有個水池,他常乘船在水中游玩,而他的道友和賓客多得擠滿了庭院和街巷。他就分出一個自己和賓客們談話應酬,而他的真身還在池中船上游玩呢。張道陵治病,大多是采用黑白陰陽相生相克的原理,根据具体病情對藥方進行改動變化靈活運用,但總的還是和仙人傳授的藥方相一致。他常對人們說:“你們大都貪戀塵世的歡樂,所以不能超脫凡俗,所以更需要用我的煉气養精的方法來控制引導男女的房事,再配合著服食草本,就可以活到几百歲了。”張道陵有一個最重要的秘方,只傳授給王長一個人。有天,他說應該有一個從東方來的人,這人也應該得到秘方。這個人應該在正月初七的中午到張道陵這儿來,張道陵事先就說了這人的面貌身材。到了正月初七的中午,果然來了個叫趙升的人,但不是從東方來的,然而他的形貌身材和張道陵事先說的完全一樣。張道陵就對趙升考驗了七次,七次都通過以后,才把丹經傳授給趙升。第一次對趙升的考驗,是趙升來到張道陵的門口以后,門人不給通報,并辱罵趙升,罵了四十多天,趙升在門外就露宿了四十多天,張道陵才讓他進門。第二次考驗是讓趙升在田里看守庄稼驅赶野獸,到了晚上,張道陵派了個美麗异常的女子去見趙升。那女子假裝是走遠路的旅客,要求在趙升這儿過夜,并和趙升同床挨著睡覺,第二天那美女又假裝腳痛賴著不走,趙升只好留她住了几天。那女子經常挑逗勾引趙升,但趙升始終行為端正不受誘惑。第三次考驗,趙升在路上走時,讓他突然看見路上扔著三十塊金子,趙升動也沒動金子繼續走路。第四次考驗,讓趙升進山砍柴,讓三只老虎來撕扯趙升的衣服,但不傷他的身体,趙升一點也沒有害怕,臉不變色心不跳,還對老虎說:“我是個學道的人,從少年時就沒作過坏事,所以不遠千里來拜師學道,求長生不老之術,你們這是要干什么呢?莫非是山神派你們來考驗我的嗎?”三只老虎呆了片刻就离去了。第五次考驗,讓趙升在街上買了十几匹絹綢,付完錢以后,老板卻誣蔑趙升說他沒有付錢,趙升就脫下自己的衣服賣掉,用錢買來了絹綢還給那老板,一點也沒有生气怨恨。第六次考驗是讓趙升看守糧倉,讓一個人去向趙升磕頭討吃的。這人破衣爛衫,面目肮髒,全身生滿了膿瘡又腥又臭。趙升看見后十分可怜他,甚至流下眼淚。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那人穿,用自己的糧食為那人作了飯,那人臨走時,趙升又把自己的糧食送了一些讓那人帶在路上吃。第七次考驗,張道陵帶著弟子們登上懸崖絕壁,下面的石縫間長著一棵桃樹,有人的胳膊那么粗,桃樹下就是万丈深淵,桃樹上結著很大的桃子。張道陵就對弟子們說:“誰能摘下那桃子,我就把修道的秘訣傳授給他。”這時有三百來個弟子都趴在崖邊看那桃樹,個個嚇得雙腿戰栗汗流浹背,不敢長時間看那桃樹,最后都嚇得退了回去,說不敢去摘那桃子。只有趙升說:“有神靈保佑,有什么危險呢?何況還有我的仙師在這里,他能眼看著我摔死在山谷里嗎?即然是仙師讓摘這桃子,說明這桃子一定能夠摘到的。”說罷,趙升縱身一跳,落在桃樹上,身子都沒有打晃,摘下一大抱桃子。然而石壁像牆那么陡峭,無法攀登著回到崖上。于是趙升就在下面把摘到的桃子一只一只地扔了上去。一共是二百零二只桃子。張道陵把桃子分給弟子們一人一只,自己吃了一只,給趙升留了一只等他上來。大家親眼看見張道陵的手臂突然加長了兩三丈伸到桃樹上去拉趙升,趙升一下子就上來了。張道陵把剛才留的桃子給了趙升,趙升吃完以后,張道陵就站在懸崖邊上笑著說,“趙升因為心術端正,才能跳到桃樹上連身子都不晃。我也想跳下去,一定能摘著最大的桃子。”弟子們都勸張道陵不要跳,只有王長和趙升不說話。張道陵就往下一跳,卻沒有落在桃樹上,不知落到什么地方去了。四面都是仰視看見頂的高山峻岭,山頂高入云天,往下看是沒有底的深谷,連道路都沒有。弟子們這時都嚇得哭了起來,只有趙升和王長沒有哭,兩人議論道:“老師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現在他跳進了万丈深谷,我們這樣活著也于心不安啊!”說罷兩個人一齊跳下了懸崖,沒想到正好落在張道陵的面前。只見張道陵盤腿坐在一個很小的帳中床上,他見到趙升和王長,就笑著說:“我知道你倆會來的。”接著就向他倆傳授了修道的秘訣。三天后,他們三人一同回到家中,弟子們看見以后,又惊又喜。后來,張道陵和趙升、王長三個人都是大白天成仙飛升入云,弟子們仰著頭看,只見他們漸漸飛入云中不見了。最初張道陵進入四川大足縣鵠鳴山煉成了仙丹后,只吃了半付,雖然沒有升天,但已成為地上的神仙。他不急著升天,就是為了對趙升作七次考驗以便超度他,從這件事也看出張道陵是先知趙升修道的志向是端正堅定的。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